宗庆后传奇平民首富的中国奋斗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199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6 大小:21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宗庆后传奇平民首富的中国奋斗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宗庆后传奇平民首富的中国奋斗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宗庆后传奇平民首富的中国奋斗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宗庆后传奇平民首富的中国奋斗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宗庆后传奇平民首富的中国奋斗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宗庆后传奇平民首富的中国奋斗史.docx

《宗庆后传奇平民首富的中国奋斗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宗庆后传奇平民首富的中国奋斗史.docx(1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宗庆后传奇平民首富的中国奋斗史.docx

宗庆后传奇平民首富的中国奋斗史

宗庆后传奇

 

内 容 简 介

本书从宗庆后的少年生活开始,以描写宗庆后的创业过程为主,清晰地展现了宗庆后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创业者带领娃哈哈集团走向成功的历程。

书中所提到宗庆后在创业过程中在面对困难与阻碍时的做法与选择,都是值得人们去学习与借鉴的,让读者在了解宗庆后创业过程的同时,对他本人也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信通过阅读本书,能够为读者带来启发与帮助。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XX。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宗庆后传奇/王国章著.-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8

ISBN978-7-121-20912-3

Ⅰ.①宗…Ⅱ.①王…Ⅲ.①宗庆后-传记Ⅳ.①K825.3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46173号

 

责任编辑:

张 毅  文字编辑:

王陶然

印  刷:

三河市兴达印务有限公司

装  订:

三河市兴达印务有限公司

出版发行:

电子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173信箱 邮编100036

开  本:

720×1000  1/16  印张:

16.5  字数:

237千字

印  次:

2013年9月第1次印刷

定  价:

32.00元

凡所购买电子工业出版社图书有缺损问题,请向购买书店调换。

若书店售缺,请与本社发行部联系,联系及邮购电话:

(010)88254888。

质量投诉请发邮件至zlts@,盗版侵权举报请发邮件至dbqq@。

服务热线:

(010)88258888。

 

 

2010年10月28日,娃哈哈集团总经理宗庆后位居胡润百富榜之首,同年荣登福布斯富豪榜。

谈到宗庆后的成功,福布斯上海分社社长范鲁贤认为,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在企业组织、内部管理及经营方式上都深受改革开放的影响,这在成功地满足消费者的同时,也给娃哈哈未来的发展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此外,范鲁贤还表示:

“宗庆后虽然不是一个年轻的企业家,但是想进入新的领域发展,无论是从多元化还是本土看,娃哈哈都是一个懂得自主创新、不断跟进市场的公司。

2012年9月6日,宗庆后以216亿美元的净身价成为中国内地首富,并位居亚洲富豪榜前3名。

他持有娃哈哈集团80%的股份,这些股份折合成资金为216亿美元,根据这一数据,宗庆后成为当年世界排名第23位的富豪,可谓异军突起。

2012年10月12日,在上海安达仕酒店举行了“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新闻发布会”,授予娃哈哈集团掌门人、中国饮料大王宗庆后中国首富的皇冠。

作为娃哈哈集团的创始人,宗庆后的名字在以前远没有娃哈哈的品牌脍炙人口。

不太了解福布斯和商业人物的普通百姓可能不知宗庆后,但只要提到娃哈哈集团,几乎无人不晓了。

目前,娃哈哈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饮料食品生产企业,是全球五大饮料生产企业之一,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柯特等国际品牌比肩。

并且,娃哈哈在全国的27个省份都有分厂或子公司,可以说,其产业链遍及整个中国。

在产品技术上,娃哈哈集团拥有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及饮料研发技术检测仪。

从1988年诞生到2008年实现328亿元的销售收入和68亿元的利税,直到今天,回首娃哈哈成功的整个过程,仍不可否认是一段艰辛的岁月。

或许有人会认为,宗庆后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的家庭环境一定很好,文化背景一定很深,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或许,宗庆后的家族曾显赫一时,但自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家道中落,他的家庭变得异常贫困,父亲无法工作,家里所有的开支、用度都靠母亲一人支撑,这样辛酸的童年生活,形成了宗庆后不怕吃苦的良好品质,他暗下决心,长大之后一定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宗庆后很早就告别了校园生活,1963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只身来到舟山农场工作,几经辗转又到了绍兴茶场。

后来,他赶上知青下乡的热潮,成了先遣知青,在茶场一待就是15年,三十而立之后才回到杭州。

在茶场的十几年,宗庆后只要一有空就抱着书不放,补习文化知识。

回到杭州后,他就开始找创业的门路,但一直郁郁不得志,等到他创业有望时,已经42岁了。

对于创业的黄金年龄而言,42岁的宗庆后已经被困苦的生活磨炼得筋疲力尽了,但宗庆后面对命运给予的一丝成功的可能,却没有选择忽视,而是使尽最大的力气,紧紧地抓住了它。

从1987年成为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娃哈哈集团的前身)的经销经理,到如今的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经历了一段异常艰辛的岁月。

宗庆后刚刚承包校办厂经营权的时候,企业只有3个人,他整天骑着三轮车风里来雨里去。

纵然如此,有了人生寄托之后,宗庆后对当前的困难丝毫没有表现出退意,青春的积淀和消磨,让宗庆后的内心只剩下追逐成功的意志。

在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宗庆后打造了一个“饮料王国”。

直到如今,娃哈哈集团集饮料、食品、服装、保健品等业务为一体,成为一个多元化集团,“娃哈哈”的品牌也享誉全国,而宗庆后作为娃哈哈集团的灵魂人物,其功劳自然是无可替代的。

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宗庆后本人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界的标志性人物之一,造就了一个中国本土企业的鼎盛时代。

可以说,没有宗庆后就没有娃哈哈集团的存在,没有他在商场的奋力厮杀,就不可能有娃哈哈在中国饮料市场上所占据的霸主地位。

正是因为宗庆后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才创造了一个本土企业崛起的奇迹。

更令人惊讶的是,宗庆后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商业课程培训,但是却拥有商界人才的专业性战略眼光和商战技巧,这无疑是他吸引人们目光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说,无论是早年碌碌无为的经历,还是后来努力创业的经历,宗庆后坎坷的人生积淀和独具的商战经验,让他在一次次的竞争中,打败了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合作中显露出独特的魅力,他使“娃哈哈”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的同时,也让自己成了中国企业界和全球商界无法忽视的人物。

从年少时的困苦生活,到十几年如一日的茶场历练;从三十而立回城后的踌躇满志,到42岁方创业的艰辛历程;从成为浙江首富崭露头角,到如今跻身福布斯中国富豪榜,这个只有初中文凭的杭州男人,到底是踩着怎样的步伐、踏着怎样的阶梯,走到成功的巅峰的呢?

从中国企业的发展史来看,娃哈哈的成功绝对是一个奇迹;从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的角度来看,宗庆后的成功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从20多年前初办厂时的几万元经费,到如今的150多亿元资产,娃哈哈集团一跃成为中国饮料界的领军品牌,在辛酸历程、商斗曲折之外,更是充满了商场创业的智慧。

宗庆后领导着娃哈哈,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日渐壮大,尽管历经了风吹雨打的考验,但娃哈哈品牌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让人不得不承认的是,宗庆后是一个传奇人物,这个备受关注,同时也备受争议的企业家,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本书从宗庆后的少年生活开始,清晰地展现了宗庆后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创业者带领娃哈哈集团走向成功的历程,让读者在了解宗庆后创业过程的同时,对他本人也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目 录

CONTENTS

第一章 不悲观的“小巨人”——浙江男孩的英雄情结

1.童年的艰辛:

内向少年的狂野内心/002

2.校园生活培育15岁少年的英雄情结/006

3.自己的命运由自己决定/010

4.击不垮的脊梁:

成大器者,绝对不能人云亦云/015

5.人穷志不穷,不甘一生平淡的宗庆后/019

6.宗庆后15年的心理暗示: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024

7.入工农校办纸箱厂做推销员/027

第二章 王者风范的“宗大胆”——在校办工厂积攒第一桶金

1.宗庆后的蹉跎岁月/032

2.在“校办”体现出的个人魅力/037

3.被生活磨得精疲力竭/042

4.居安思危,破釜沉舟迈出第一步/047

5.集结盟友——逆流中的坚持/052

6.王者崛起——“娃哈哈”的诞生/055

7.背债打广告,打开了销售局面/059

第三章 树决心的“捕猎者”——全力构建娃哈哈王国

1.让全郑州的小学生为娃哈哈当流动广告员/066

2.霸业的开启:

扩展“娃哈哈”的版图/071

3.“小鱼吃大鱼”的尝试:

兼并杭州罐头食品厂/076

4.乘势改制:

用人机制问题迎刃而解/081

5.危机四伏中,娃哈哈奇招制胜/086

6.挟天子以令诸侯——收编经销商/090

7.涪陵之行:

兼并3家特困国有企业/095

第四章 有抱负的“饮料王”——亮剑中国饮料市场

1.超前意识的广告效应——“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100

2.非常可乐:

宗庆后的“中国情结”/104

3.赢就赢在产品的更新速度上/108

4.长江后浪逐前浪——奋力迎战康师傅/112

5.引进外资,为娃哈哈成长加分/117

6.娃哈哈的“金疙瘩”/122

第五章 硬碰硬的“真汉子”——与达能的爱恨纠葛

1.与达能合作11年零两个月,为何无果而终/128

2.并购不成,就搞人身攻击/133

3.达能与娃哈哈:

谁给谁设套/139

4.娃哈哈与达能,商业诚信中“情”与“法”的博弈/146

5.达能屡败屡战:

商标终审判归娃哈哈/150

6.达能与娃哈哈之争,戏剧性的结局/154

第六章 谋发展的“战略家”——全面会战,重塑饮料帝国

1.不断创新,提升品牌竞争力/160

2.创新产品从南阳生产基地走出/168

3.多元化谋变,布局地产矿山/171

4.投资澳大利亚:

放弃铁矿养奶牛/174

5.跟进创新与自主创新:

娃哈哈稳扎稳打的秘籍/178

6.经营策略成就“娃哈哈”王国/184

第七章 不高调的“双料王”——独领风骚两次占据财富榜首

1.成功源于“主业经营,小步快跑”的经营方式/192

2.荣登福布斯富豪榜双料首富/195

3.新的尝试:

娃哈哈纯净水/201

4.多元化发展:

我最不怕的就是洋品牌/204

5.能否在奶粉行业续写娃哈哈传奇/209

6.高起点:

向童装行业进军/213

第八章 善思考的“理论家”——制胜千里的成功之道

1.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218

2.站在多高的台阶上,就会成为多高的人/222

3.成功的关键:

宗庆后的人格魅力与经营谋略/225

4.娃哈哈的“联销体”为何独一无二/232

5.娃哈哈的“家文化”:

不抛弃、不放弃/239

6.势不可当的力量——宗庆后的人格魅力/242

 

附录一 宗庆后年谱/245

附录二 宗庆后名言/249

第一章

不悲观的“小巨人”

——浙江男孩的英雄情结

 

每个人的童年对自身的成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童年是塑造人们性格和品质的重要阶段,无论一个人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性格是忧郁还是开朗,都可以从他童年的经历中寻见一丝痕迹。

纵观人类史上的成功人士,不乏一些务农出身的人,他们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对其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件事情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这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如今的饮料界“大王”——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少年时期的经历,也影响了他对人生的态度。

创业萌动的原点,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年的生活环境,铸就了宗庆后强大的内心世界,他从不怨天尤人,他以民族英雄为偶像,汲取英雄人物身上的品质,努力奋进,取得了别人无法拥有的成功。

 

1.童年的艰辛:

内向少年的狂野内心

 

1945年10月12日,江苏省宿迁市东大街的一户普通民房里,一对平凡的夫妻喜得一子,这便是后来的宗庆后。

说起宗庆后,不得不从他少年时代的艰辛生活说起。

其实,回顾那些成功人士的一生,从他们的童年及少年时期的经历中就可以窥探到一些带有因果色彩的信息。

少年时期的环境和经历,无论是对成功者还是平凡者来讲,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可以说,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看他年少时期所受到的影响,这对于一个人未来的成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宗庆后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年少时期生活环境的影响。

虽然,从人们世俗的眼光来看,成功者早年的生活大多是枯燥乏味的,根本没有什么跌宕起伏可言,但正是这种漫长、枯燥的生活,磨炼了成功者的意志,使得宗庆后创造了一个令人目眩的创业神话,缔造了一个“饮料王国”。

如果人们把目光停留在他年少的时光里,那么会看到一个不同于人前的宗庆后。

其实,宗庆后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宗启只是当地邮局的一名小职员。

宗庆后的祖父曾是“东北虎”张作霖手下的一名财政部长,并担任过河南省的代理省长,其父亲也曾在国民党政府当过职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宗启很难找到工作。

无奈之下,宗启夫妇只好搬迁到宗庆后祖父的安葬地——浙江省杭州市。

然而对于外来户来讲,换个环境虽然能避免很多麻烦,但生活却更加艰难。

那时,宗庆后的父亲时常要接受检查,最后被迫搬到农村去接受改造。

宗庆后虽然出生在一个家道衰落的家庭,但父亲宗启受过高等教育,对宗庆后也寄予了传承家世的厚望——“宗庆后”意喻为宗家庆幸有如此后代。

从宗庆后中年后的作为可以看出,他确实没有让自己的父亲失望。

1949年,宗启夫妇带着宗庆后离开了江苏宿迁市,迁居到了浙江杭州市。

在宗启的思想里,杭州是自己的祖籍,此次搬迁等于落叶归根,而宗庆后也就此成了一名杭州人。

宗庆后一家是踏着秋天的落叶来到浙江杭州的。

满怀希望地想在这里得到发展的宗启,第二天就被泼了一身冷水。

宗启毕业于大学化学系,当他以为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就可以脱离过去的不愉快、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学改变家人的境遇时,却没有想到,当他来到浙江的第二天,当地工作组就已经得知他曾在旧政府邮局工作过的“历史”,这段“过去”就像一块牛皮糖,黏在了宗庆后一家身上,任凭他们如何撕扯都无法甩掉上面的“甜腥味”。

紧接着,宗启不断地接受审查、隔离、教育,后来他不得不放弃刚刚创立的学校,被迫到农村接受改造教育。

如果说童年时的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父母就是产生这一影响的主要人物。

对宗庆后而言,来自于母亲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或许,“母亲的影响”这一话题早已屡见不鲜,但纵观那些成功者,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他们大部分人出生在普通的家庭,但却都有着一位坚强而又伟大的母亲。

值得庆幸的是,宗庆后的童年时光正是和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一起度过的。

父亲宗启的离开,让这个原本摇摇欲坠的家,骤然之间轰然倒塌,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宗庆后的母亲王树珍身上。

那时候,宗庆后的母亲在工商联办的一所私立学校教书,薪酬并不乐观,一大家子人全靠母亲微薄的收入过活。

虽然母亲王树珍每天要在学校工作12个小时,下班之后还要回家照顾孩子,但宗庆后从来没有在母亲的脸上看到过对生活抱怨、对命运退怯的表情。

在宗庆后的记忆里,母亲总是一副从容不迫、处事坦然的样子,她每天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孩子与学生之间,来回奔波、忙碌着。

为了能够保住这份教师的工作,在如此紧迫的时间里,母亲还要挤出时间来读书和学习。

这种艰辛的生活条件使得原本就性格内向的宗庆后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他总是默默地看着母亲为这个家辛苦忙碌着,对母亲的敬重从懂事起就开始了。

宗庆后不忍母亲日夜操劳,决心帮助母亲分担家务,但当时他毕竟年龄尚小,能做的只是让自己坚强起来,多照顾弟弟们,尽量给母亲减少麻烦。

虽然宗庆后幼年时和大部分孩子一样,希望母亲能多陪伴自己,多关心自己,但是他知道母亲照顾这个家已经力不从心了,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来陪伴自己?

所以,他只能让自己学会独立。

大多数时候,宗庆后的母亲是严厉的。

有一次,宗庆后带着年幼的弟弟在家附近玩,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吃糖,任凭宗庆后如何推拉,弟弟就站在那个孩子跟前一动不动,神色中不时流露出对糖果的渴望。

这时,母亲刚好出来找他们兄弟,看到两人的神情,当即把他们带回家中,并且严厉地给他们定下了规矩:

以后再看到别人吃东西,不许停留,要立刻离开,并要求他们不能再出现像今天这样的情况。

身为哥哥的宗庆后也受到了母亲的训斥,母亲告诉他:

“弟弟们年纪还小,肯定无法控制自己。

身为哥哥的你,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给弟弟们做榜样,并要管好两个弟弟。

”自从经历了这件事情,宗庆后变得越发懂事了。

再遇到邻居孩子吃东西的情景,他都是默默地把弟弟们拉走。

童年的这段经历,也让他养成了“人穷志不穷”的傲骨。

1953年,宗庆后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身为教师的母亲在择校方面有一定的眼光和坚持,因此,宗庆后被送到了离家较远的“杭师附小”。

在杭州一带,杭师附小的校风是比较严谨、正规的,因此,宗庆后自走进校园后便受到了一种良好学习环境的熏陶,以至于在他成年以后,仍然是一个十分热爱学习的人。

当时,虽然宗庆后的学校离家比较远,但是他并没有觉得辛苦,相比家庭的困苦而言,多走几步路又算得了什么呢?

对宗庆后来说,能够在清幽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因此,在学校中,他一直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如果说母亲王树珍的教育,让宗庆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强大的自制力,那么学校生活就给了他一个释放自我才能的空间。

在学校里,宗庆后的勤奋好学博得了老师的信任和同学们的喜爱,在投票选举之下,他成了学生干部。

二年级后,宗庆后转入另一所学校,又被推选为少先队中队长,对于自己的“殊荣”,他认为是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信赖,因此,他做事从来不骄不躁。

一次,学校要邀请解放军为学生做辅导报告,身为少先队中队长的宗庆后,担任了此次工作的主持人。

这个任务有一定的难度,不仅要考验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还要求他具有较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

宗庆后虽然在学校一直成绩良好,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但让人担心的是,人群中的他,一直是沉默寡言的,这也是最让老师揪心的事情。

性格内向的宗庆后并不是没有看出老师的担忧,但是他觉得说再多,还不如做出成绩来更让人信服。

所以,他认真准备了一夜,第二天,便带着学校的介绍函来到解放军部队。

当然,宗庆后还只是一个小男孩,内心自然是十分紧张的,但是当他看到部队里的军人在操场上辛苦操练的情景时,这个内向少年的狂野内心瞬间被点燃了,心底对解放军产生了无限的钦佩之情,紧张的心理也逐渐消逝。

当宗庆后来到部队首长面前的时候,竟然表现得落落大方,部队首长看到这名坦然自如的少年,掩饰不住心中的喜爱,笑着拍了拍宗庆后幼小的肩膀,说:

“不错,真是后生可畏,咱们俩的职位一样,都是队长呢!

”这次意义重大的少先队活动,让宗庆后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对他的内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校园生活培育15岁少年的英雄情结

 

宗庆后小学毕业之后,进入了杭州第五中学。

在初中的学习阶段,宗庆后喜欢上了阅读书刊,中外名著他都有所涉猎。

有一段时间,宗庆后迷上了苏联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对里面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十分崇拜。

保尔·柯察金的传奇经历,以及充满激情热血的战斗精神,让他狂野的内心热血沸腾。

他为保尔·柯察金的执着而感动,为保尔·柯察金乐观地面对病痛的折磨而感叹,为保尔·柯察金面对死亡和伤残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精神所震撼。

总之,宗庆后对保尔·柯察金的人生经历钦佩不已,他时常幻想自己也能像保尔·柯察金那样,轰轰烈烈地做出一番事业。

当然,宗庆后所钟爱的英雄人物不止保尔·柯察金一个。

有一段时间,他迷恋上《卓娅和舒拉》中的女英雄卓娅,并为她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折服。

当他读到卓娅在法西斯的酷刑下受到非人的折磨,仍然表现出大无畏的顽强意志时,心中涌起了一阵阵波涛般的钦佩之情。

当他看到卓娅娇小的身体,被酷刑折磨得体无完肤,在冰天雪地里赤脚走向绞刑台时,忍不住流下了悲愤的泪水,那是对残酷的法西斯的愤怒,也有无法冲破时光的枷锁将卓娅拯救出来的英雄情结。

或许,有人会觉得15岁的宗庆后怀有的英雄情怀只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孩子都有的天真和幼稚。

然而,只有真正经历过红色年代的人,才会理解宗庆后的这种英雄情怀;也只有经历过红色年代的人,才能理解宗庆后为什么能在如今的时代经济大潮中,凭借执着的革命气息激流勇进,以红色的鲜明姿态冲锋陷阵,并屡获战绩。

随着宗庆后阅读量的增多,他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扩展,学习到了许多国内外的文化知识,特别敬佩中国的民族英雄,如岳飞、郑成功等。

这使一个15岁少年的内心世界变得十分丰富多彩,并激励着他不断前进。

当宗庆后从父母口中得知,自己的祖先宗泽也曾是一名民族英雄时,他的英雄情结达到了高峰。

宗庆后翻阅了大量资料,终于在一则史料中找到了关于祖先宗泽的生平事迹:

宗泽,字汝霖,宋代时期的抗金大臣,出生于浙江义乌的务农之家。

宗泽虽然家境贫寒,但是自幼熟读史书,胸怀大志。

然而,他的仕途并不平坦,1091年,他才高中进士,当时的他已经三十而立,并且,由于性格耿直、眼不容沙,对徇私舞弊的现象敢于直言,使得他受到其他官员的排挤,最终只落了个县尉的官职。

虽然后来宗泽一直勤政为民,名声在外,又先后在山东胶水和浙江龙游等地任职县令,但仕途仍然惨淡,没有得到上司的重用。

1126年,金兵入侵大宋,太原不幸被攻陷。

那时的宗泽已经年近古稀,但得到朝廷出任河北义兵总管的任命书之后,他义无反顾地带领宋兵,势如破竹地攻陷了金兵的30多个兵寨。

这时,有一个人投入了宗泽麾下,这就是少年时期的岳飞。

宗泽看他年轻有为,武艺超然,交给他500骑兵,而他也不负众望,以铁血之腕打败了入侵的金兵,成了宋代名将。

次年,野心勃勃的金人,再次来犯宋地,却被宗泽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宗泽也因此而闻名天下。

此后,他连续上书朝廷,希望宋高宗能迅速回归京城,以免失地再次落入金兵之手,但朝廷对此却置若罔闻,使得他久郁成疾。

1128年,宗泽在病重之下,还念念不忘请求朝廷收复被金人侵占的宋土,在他弥留之际,没有提起家中亲人,只是嘴里不断地呼唤“渡河”,由此可以看出宗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英雄强烈的责任感。

宗庆后看到这里,心中情绪波动非常大,他对这位先祖燃起了崇高的敬意。

从那以后,宗庆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以自己是民族英雄的子孙后代来激励自己。

每当宗庆后遭遇挫折和困难时,他都会站在高处瞭望远方,想象着当年抵御金兵的宗泽,年近古稀仍然老当益壮,振臂一呼,与百万雄师一起不畏生死、抗战杀敌的情景。

这时,宗庆后觉得自己身上充满了正能量,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都不足畏惧了。

在这种“英雄情结”的激励下,宗庆后在少年时期就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远大志向。

由于家境贫困,身为长子的宗庆后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每当看到弟弟们对别人家的孩子羡慕不已,每当看到母亲为家庭和工作心力交瘁,他的心中就异常苦闷。

他热爱学习,希望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更多丰富的知识,可是家庭的穷困现状,让他产生了放弃学业、出去打工挣钱养家的冲动。

这种想法一在宗庆后的脑中形成,便久久不能消退。

特别是年幼的妹妹刚来到这个家,就因为没有能力抚养,而被迫转送亲戚之后,宗庆后的心里犹如刀绞一般难受。

记得妹妹出生的时候,家里所有的人都为此而高兴,宗庆后更是认为,妹妹是上天赐给这个困苦家庭的天使,当她对着自己微笑的时候,像个仙女一样可爱、漂亮。

然而,这一切的美好消逝得竟如此之快。

一天,母亲对宗庆后说:

“庆后,家里负担太重,养活你们兄弟三人已经很吃力了,你的妹妹在咱们家只会饿死,我和你爸爸商量了一下,决定……”宗庆后一听,急忙说道:

“什么意思?

难道你们要把妹妹给别人吗?

”看到父母紧锁眉头,无奈地点点头,宗庆后的心里一阵绞痛。

他慌忙说:

“爸妈,别把妹妹送人,我和弟弟们以后可以少吃些。

我也可以退学,我现在可以出去打工挣钱了!

你们别把妹妹送人!

最终,父母还是决定把小女儿送人,当时的宗庆后初中还没毕业,身为教师的母亲,无法同意让他退学去打工。

年少的宗庆后只好在心中默默流泪,他虽然是家中的长子,小妹的兄长,却没有能力挽回妹妹被送人的命运,无法改变家庭经济压力的状况,甚至还依赖母亲那点微薄的工资去学习和生活,让父母为了他辛苦劳累。

妹妹的离去让宗庆后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在饱尝亲人离别之痛的同时,不禁在心里一遍遍对自己说:

“以后,我一定要干一番事业,不再给家里增加负担,不再让父母为生活苦恼,不再让弟妹受苦!

 

3.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