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创新设计》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板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048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2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创新设计》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板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版《创新设计》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板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版《创新设计》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板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版《创新设计》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板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版《创新设计》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板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创新设计》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板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创新设计》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板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创新设计》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板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创新设计》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板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7讲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创新设计》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7讲Word版含答案

第7讲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至中华民国成立(1840~1912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深化时期,也是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整体发展时期。

1.政治上,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先后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道路。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亡道路,先后经历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等思潮,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民众的生活习俗受到巨大冲击,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阶段一 晚清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840~1894年)

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列强侵略

(1)鸦片战争:

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联合发动。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抗争与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2)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

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②《资政新篇》: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3)进程:

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天京事变;1864年天京陷落。

(4)作用:

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二、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1)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客观上促使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2)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

(1)概况: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评价: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3.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1)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2)影响:

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阶级力量,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三、思想和社会生活近代化

1.“向西方学习”思潮

(1)“新思想”萌发: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著《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中体西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

(3)早期维新思想:

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

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社会生活近代化

(1)鸦片战争后:

西式服装、饮食、建筑等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

(2)19世纪60~90年代:

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有线电报、《申报》等在中国出现。

考法1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列强侵华的政治影响

[典例1](2018·全国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考题点评本题从中国近代对待琉球问题的态度切入考查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近代化观念对材料信息进行解读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

理解题干阐述的信息。

解析 材料中地方督抚的主张透露出两个信息:

第一,“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说明依然存在朝贡观念;第二,主张中国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依据,联合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参与评判是非曲直,明显带有近代外交观念,D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A错误;从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中国部分地方官员称琉球为“藩属”来看,传统朝贡体系依然存在,B错;地方官员只是依据自己对外交的理解提出建议,并非干涉外交决策,C错。

答案 D

全面认识列强侵华的影响

(1)从革命史观角度考查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危害。

高考命题重视西方列强侵华的结果与影响,忽略侵华的过程细节。

对于两次鸦片战争要从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危害,从中华民族利益角度理解其非正义性质。

如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自主权、外交权等都逐渐失去,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的过程,导致中国国际地位逐步下降。

(2)从近代化角度考查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趋势。

近代列强的侵华,被迫打开中国社会的大门,西方近代文明传入,客观上促使中国社会由闭关锁国逐步走向开放的过程,促使中国人民逐步觉醒。

如中国的经济、外交、社会生活逐步走向近代化的趋势加强,中国先进人士开始觉醒,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提出各种策略和主张等。

1.(视角鸦片战争的背景)1839年9月,距离鸦片战争爆发还有9个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

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知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反映出(  )

A.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

B.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政府官员认知

C.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

D.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战在即,但即便像林则徐这样的封建地主阶级开明之士都没有意识到战争的风险,依然自欺欺人地高估“天朝上国”的影响力,故选B项。

答案 B

2.(视角列强侵华的影响)某次战争后,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

“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这次战争后(  )

A.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中国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C.中国遭到列强彻底瓜分

D.清廷完全沦为洋人朝廷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等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故选B项。

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爆发,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C项错误;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D项错误。

答案 B

考法2 从碰撞与交流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典例2](2016·全国Ⅰ,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情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考题点评本题以洋货在近代中国日益增多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解题关键是:

理解19世纪中期以后,洋货深入到中国的社会生活及其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的本质。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上的日常洋货已经充斥到“穷乡僻壤”,说明民众的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故选C。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关税主权”,排除A;在近代,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中国市场主动开放并非在19世纪中期以后,应该开始于19世纪末清政府自开商埠,排除D。

答案 C

[典例3](2015·全国Ⅰ,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考题点评本题以英国进口的中国生丝的包装布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自然经济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作用。

解题关键是:

理解题干材料,从自然经济的抵制特点角度思考。

解析 据题干材料情境,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选D项。

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项错误;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项错误。

答案 D

多元视角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中国被迫转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了融于世界全球化的过程。

(2)从文明史观看,则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

(3)从近代化史观看,则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1.(视角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鸦片战争后,“弃谷植棉”现象逐渐蔓延,原本以“苏湖熟,天下足”闻名于世的苏湖地区竟成为缺粮区,其所需部分粮食从印度、新西兰等地进口。

这反映了(  )

A.经济结构发生变化B.民族经济获得发展

C.自然经济已被瓦解D.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解析 材料中“弃谷植棉”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传统农业受到经济作物种植的冲击,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选A项。

材料涉及的主要是部分地区农业生产,B项范围过大;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C项说法错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故D项错误。

答案 A

2.(视角列强侵华对近代经济的影响)下面为中国茶叶出口占世界茶叶贸易比重表,导致这一时期贸易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873年

1883年

1893年

比重

92%

88%

49%

A.传统茶业竞争力减弱B.洋务运动的积极开展

C.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D.民族工业的发展缓慢

解析 观察分析材料数据可知,中国茶叶出口在世界茶叶贸易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说明中国茶叶在世界市场中缺乏竞争力,故选A项。

洋务运动是中国创办近代企业的开始,与茶叶出口无关,故B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瓦解开始于19世纪40、50年代,故C项错误;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发展速度较快,故D项错误。

答案 A

考法3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洋务企业的创办及影响

[典例4](2017·全国Ⅰ,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考题点评本题以开平煤矿出口税率降低为切入点,考查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影响。

解题关键:

从煤出口税率降低对洋务派兴办企业的积极影响角度理解。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时期,为了促进开平煤矿的煤炭增产,李鸿章通过行政手段降低出口税,这有利于洋务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竞争,增强了洋务企业的经济实力,进而有利于增加洋务企业信心,故选A项。

题干材料未体现开平煤矿内部管理措施,B项错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不可能摆脱列强对中国的控制,C项错误;“煤矿业稳健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仅凭开平煤矿,不足以说明煤矿业的发展状况,D项错误。

答案 A

[典例5](2017·全国Ⅱ,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考题点评本题从福州船政局经费承担方式变化角度考查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

解题关键是:

理解题干中“协造”方式的特点。

解析 洋务派的军工企业属于官办企业,产品无偿调拨,后来由订购方提供资金(“协造”)说明官办企业的经费出现困难,后来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为缓解其资金压力进一步证实其经费压力的增大,故选B项。

各省用船方“协造”,并不是商办,A项错误;军工产品不可能市场化,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

答案 B

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移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

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

因“官督”而涌来成串总办、会办、帮办以及腐朽的官场习气,由此而产生了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深刻矛盾。

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视角:

洋务企业的特点)1878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新订的章程中提出:

“事虽由官发端,一切实由商办,官场浮华习气,一概芟除。

”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一切惟总办之言是听”,商股不得过问局务。

这说明上海机器织布局(  )

A.具有脱离官方管理的商办性质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C.管理人员具有专利保护意识

D.官督商办的封建性色彩浓厚

解析 根据材料,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不但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而且不允许商股过问局务,这本身就是一种晚清时期封建性极强的官督商办企业的突出特点,故选D项。

答案 D

2.(视角洋务企业的影响)1883年10月上海《申报》发表评论说:

“(轮船)招商局开其端(指招商集资的方式),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

”这种经营方式(  )

A.开创了民族工业之先河

B.最先倡导建立私营企业

C.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是在众人推动下建立的

解析 材料“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体现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洋务派官办军事企业开创了民族工业之先河,轮船招商局是官办民用企业,故A项错误;招商集资的经营方式与B项无关,B项错误;招商集资的方式最初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的,故D项错误。

答案 C

考法4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对洋务思想的认识

[典例6](2015·全国Ⅱ,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考题点评本题以近代社会对洋务派官员的态度为载体,考查传统观念与西方思想观念的冲突。

解题关键是:

读懂题干情境,从时代背景角度思考。

解析 据题干材料情境,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选A项。

答案 A

[典例7](2016·全国Ⅲ,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考题点评本题以张之洞的《奏定学堂章程》为切入点,考查“中体西用”思想的特点及目的。

解题关键是:

从题干规定禁止使用的新名称角度理解其本质目的。

解析 据题干“禁止……新名称”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保护传统的儒学思想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择D项。

A、B两项不是根本目的,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 D

全面认识“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其特点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中体西用”理论的提出是被动中的无奈之举,是洋务人士的“应急之作”,它历史性地圈定了西学传入的范畴和规模。

当运动一旦突破“器物”层面,突破“中体西用”设定的框架,必然就会导致运动的夭折。

但“中体西用”也是中国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为寻求民族出路的一种文化自救方案和关于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战略思想。

它开了当时中国社会风气之先,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1.(视角“中体西用”的特点)下图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

它主要表明当时(  )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解析 据题图译书中“工艺、制造,军事,矿冶,机械工程”等,结合所学可知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注重实用科技,故选C项。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译书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不是强调书籍类型的多样化,故A项错误;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开始兴起,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不符合实际,故D项错误。

答案 C

2.(视角“中体西用”的实质)“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

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

”(曾国藩《讨粤匪檄》)这反映出作者(  )

A.以维护儒学礼仪人伦为号召

B.以维护湘鄂地方安定为目的

C.以维护清朝政治秩序为己任

D.以反对西方宗教传播为核心

答案 A

阶段二 晚清后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895~1912年)

一、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抗争

1.列强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2)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西方八国联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2.抗争与探索

(1)戊戌变法:

1895年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政治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2)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

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1.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1)背景: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2)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习俗的变化

①维新变法期间: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前后,“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通讯工具的变迁:

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三、思想解放与近代化

1.维新思想

(1)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

(2)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民主共和思想

(1)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思想,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考法1 从近代化角度考查列强侵华的影响

[典例1](2017·全国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考题点评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解答此题关键是:

从留日学生分布不平衡角度理解教育近代化的影响因素。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留日学生人数较多,而这些地区正是近代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其他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近代交通较少,留日学生也少,故选A项。

答案 A

[典例2](2018·全国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题点评本题以甲午战争中日两国对战争问题的不同态度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晚清政府的统治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对比中日两国的作为。

解析 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

从题干材料来看,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对战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其左右了战争进程,故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排除B、D两项。

答案 C

多角度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影响

(1)侵华方式:

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经济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4)学习内容:

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

促使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1.(视角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解析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转而扶植在华代理人,故选B项。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