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地表形态的塑造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1983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6 地表形态的塑造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专题06 地表形态的塑造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专题06 地表形态的塑造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专题06 地表形态的塑造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专题06 地表形态的塑造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6 地表形态的塑造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解析版.docx

《专题06 地表形态的塑造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6 地表形态的塑造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解析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6 地表形态的塑造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解析版.docx

专题06地表形态的塑造备战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解析版

易错点1不会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

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但其岩石并不是大理岩(碳酸盐),而是花岗岩。

图a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a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

A.甲B.乙C.丙D.丁

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A.①B.②C.③D.④

【失分剖析】本题组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信息提取能力不足,不会根据材料中信息判断该岩石类型;二是不会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各岩石类型和各种地质作用。

【参考答案】1.B2.A

【详解详析】1.由材料可知,图a中的岩石为花岗岩,其类型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图b中乙为侵入型岩浆岩即花岗岩。

2.该地貌是花岗岩经地壳抬升后,出露地表,经外力风化所致,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图b中①表示风化作用,②表示变质作用,③表示固结成岩作用,④表示冷却凝固作用。

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巧妙掌握三个突破口

(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2.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

三进一出。

(2)岩浆岩:

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

二进二出。

注:

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3.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作用,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4.万变不离其宗,变式再多,本质不变

地壳物质循环的多种变式图解

各变式中号码代表的意义:

①冷却凝固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6年8月3日报道,从8月1日起,印度尼西亚三座火山在三天内陆续爆发。

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回答1—2题。

1.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经冷却形成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A.①B.②C.④D.⑤

2.图中的②形成③必须经过的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沉积作用D.变质作用

【答案】1.A2.D

【解析】1.由图可知,图中①为喷出岩,②为侵入岩,③为变质岩,④为沉积岩,⑤为沉积物。

故选A。

2.图中③为变质岩,侵入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故选D。

易错点2不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失分剖析】本题组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审题不清,误把“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尺度等同于图示贝壳堤向海洋推进的过程,导致判断错误;二是想当然地认为沿海泥沙堆积就能形成三角洲或新的贝壳堤。

【参考答案】1.C2.B3.D

【详解详析】1.读图可知,距今时间越长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远,距今时间越短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近,说明海岸线是处于变动中的。

但由于贝壳堤是由海浪将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在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要使贝类生物稳定堆积,海岸线的位置就要保持稳定。

故选C。

2.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因此泥沙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A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将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项正确;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不利于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从而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C项错误;泥沙在河口地区的堆积作用减弱,有利于河水排泄入海,不会迫使河流改道,D项错误。

故选B。

3.贝壳堤是由海水将死亡的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随着河流入海口的泥沙被搬运至贝壳堤外堆积,海岸线将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旧的贝壳堤失去贝壳源补充而停止生长,新的贝壳堤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岸带发育;由此可知,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有关。

图示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每两条贝壳堤之间相距较远,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速度较快,贝壳堤外泥沙堆积的速度较快,堆积量较大;贝壳堤外堆积的泥沙主要来自河流入海口地区,因此可推测河流入海口地区沉积的泥沙较多。

故选D。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

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

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

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两者相伴发生;

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3.变质作用:

原有岩石受内动力的影响,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二、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

(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例:

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

(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

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

(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

“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搬运作用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及滨海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流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区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体积质量大的先沉积,颗粒小、体积质量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

较为普遍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而外营力(动力)主要有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

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

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

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下图是位于我国吉林松原市乾安县西部,大布苏湖(为盐碱湖)东岸的“泥林”景观,这里有两级阶地,整体高出湖面50米,沟壑纵横、泉水众多、锯齿狼牙、奇峰林立、气势磅礴,像一座森严古城堡。

垛口连绵,影若将士扶望守城,严阵以待。

其景色奇特、千奇百态、变化莫测,是潜蚀地貌的典型代表。

据此完成1—2题。

1.潜蚀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C.生物作用D.冰川作用

2.推测泥林景观形成及气候变化过程是

A.流水沉积—地壳下沉—气候变湿—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潜蚀作用

B.地壳下沉—风力沉积—地壳抬升—形成台地—气候变干—潜蚀作用

C.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气候变湿—流水侵蚀—气候变干—潜蚀作用

D.地壳下沉—气候变湿—流水沉积—气候变干—阶地裸漏—潜蚀作用

【答案】1.B2.D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貌形成于河流阶地,且区域泉水多、沟壑纵横,故可推断潜蚀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

故选B。

2.潜蚀发生于阶地形成之后;气候变干后河床裸露,阶地呈现;阶地源于流水沉积作用,说明曾经区域地壳下沉,气候湿润,流水作用强烈,携带大量泥沙淤积形成。

据此选D。

易错点3不理解板块构造与地貌的关系

读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板块共有

A.1块B.2块C.3块D.4块

2.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A.冰岛B.非洲东部C.太平洋西岸D.大西洋西岸

【失分剖析】本题组出错的原因:

一是没有掌握板块边界的地表形态特征;二是不了解各大板块的分布位置及边界类型分布。

【参考答案】1.C2.C

【详解详析】1.从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海岭可以判断,图中板块共有3块。

故选C。

2.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区,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岛或岛弧,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况。

故选C。

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形态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

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图示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

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读部分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和①所处板块位置类似地区的地表形态多为

A.山地B.平原C.裂谷D.盆地

2.关于②③两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②地位于非洲板块B.③地位于印度洋板块

C.②③两地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D.②③两地靠近海沟、裂谷、地壳不稳

【答案】1.A2.C

【解析】1.①为两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多形成褶皱山。

故选A。

2.②为美洲板块,③为非洲板块,②③之间为生长边界,两地之间距离会不断扩大;海沟属于消亡边界。

故选C。

易错点4不会判读地质构造图

读某地地貌景观及其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A.M、O、Q均为背斜山B.M、O、Q均为向斜山

C.M、O、Q均为断块山D.M为背斜山,O为向斜山,Q为断块山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岩石为岩浆岩B.Q处可能发育成河流

C.N处岩石抗侵蚀力弱,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D.P处谷地是由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

【失分剖析】本题组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没有正确观察出岩层形态,不理解地形倒置(即背斜山、向斜谷),导致判断错误;二是不理解断层等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

【参考答案】1.D2.B

【详解详析】1.图中M为背斜山,O为向斜山,Q为断层形成的块状山地。

故选D。

2.图中岩石为沉积岩;Q处为断层,岩石破碎,可能发育成河流;N处为向斜构造,岩石抗侵蚀力强;P处为背斜谷。

故选B。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

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

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

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

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

如图1中左侧岩层I的存在。

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图解地质构造地理意义

河流阶地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河流地貌,即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平均水位时,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坡地的地形。

河谷中常有多级阶地,其中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被称为一级阶地,向上依次为二级阶地、三级阶地。

在正常情况下,阶地越高,其形成的年代越老。

读河流阶地形成示意图,完成1—2题。

1.形成图中河流阶地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

A.地壳下降、流水侵蚀B.地壳抬升、流水沉积

C.地壳下降、流水沉积D.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2.河流阶地发育过程中,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B.③④①②C.②④①③D.③④②①

【答案】1.B2.D

【解析】1.河流阶地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河流地貌,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阶地呈现一层一层的堆积状态,可以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地壳抬升和流水沉积。

故选B。

2.在正常情况下,阶地越高,其形成的年代越老。

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各级阶地的分界线,根据分界线的高低,可以得到河流阶地发育过程中,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③④②①。

故选D。

易错点5不会分析河流地貌成因

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

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

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

读图回答1—3题。

1.①坡是

A.迎水坡,流速慢B.迎水坡,流速快C.背水坡,流速快D.背水坡,流速慢

2.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A.①坡和②坡B.③坡和④坡C.①坡和③坡D.②坡和④坡

3.该沙波的移动方向是

A.维持原地B.往复摆动C.向上游移动D.向下游移动

【失分剖析】本题组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能力不足,不能根据“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判断出迎水坡和背水坡;二是对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理解不准确,不能根据河流侵蚀和堆积过程判断出沙坡移动方向。

【参考答案】1.A2.D3.C

【详解详析】1.读材料“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水流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水流侵蚀,由此判断,①坡主要表现为泥沙的沉积,因此为迎水坡。

水流流速受上坡的影响,流速较慢。

故选A。

2.由材料分析可知,迎水坡表现为水流堆积,背水坡表现为水流侵蚀,②④为背水坡,水流流速受下坡影响,流速较快,主要以侵蚀为主。

故选D。

3.据材料沙坡的产生是河床泥沙颗粒不均匀与水流不稳定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河床上呈波状起伏堆积而成的微地貌。

水流上坡时泥沙受重力影响部分堆积,下坡时,流速加快,泥沙不断侵蚀,侵蚀的沙粒搬运到下一个沙坡的迎水坡上堆积下来,从而促使沙波缓慢向上游移动。

故选C。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成因的分析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

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或沉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分析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其答题思路如下。

〖模板构建〗

1.侵蚀地貌成因解答模板

考向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河谷、沟谷、峡谷

河床、冲蚀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

暖湿的气候

可溶性石灰岩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与流水中含有的CO2相遇,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蚀而形成

风力侵蚀地貌

携带、破坏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

2.堆积地貌成因解答模板

考向

关键词

答题思路

河流

冲积扇

山口、平缓、减慢、堆积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

三角洲

大量泥沙、海水的顶托、入海口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力堆积

地貌

碎屑物质、阻挡、风速降低、堆积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

地貌

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冰碛地貌

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河流流向的判断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河流在山谷中流动,河流流经处的地势比两侧低。

只要知道一条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就可以确定河流的流向,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2.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所以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流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水位变化曲线的起伏较小。

3.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在河岸弯曲处,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4.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

一般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5.根据时令河虚实线判断河水流向

时令河即季节河,这类河流主要分布于内陆沙漠或沙漠边缘,由冰雪融水和雨季时雨水汇流而成,一般越向下游水量越小,在旱季时流量变小甚至干涸,随季节消失的部分在地图上用虚线画出,河流由实线向虚线流。

6.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

上图中河流自北向南流。

水进型三角洲是三角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当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河流所携沉积物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并逐渐往陆地方向退积,在其有效沉积率小于水面上升速度的条件下,在原三角洲沿岸平原之上所形成的一套水下沉积的、粒度规律的沉积体。

下图为我国内陆某湖泊水进型三角洲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据提供的图文资料推断,水进型三角洲砂体粒度在垂直方向的排列特点为

A.中间粗两端细B.上端粗下端细

C.下端粗上端细D.两端粗中间细

2.当图示水进型三角洲面积增大显著时,多发生在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3.当图示沉积界线由⑤—①变化时,对河流特征的影响表现为

A.流速增大B.含沙量减小C.河床增高D.河道多分汊

【答案】1.C2.B3.D

【解析】1.读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