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统计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1943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统计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统计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统计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统计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统计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统计分析.docx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统计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统计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统计分析.docx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统计分析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统计分析

一、货币供给机制

1、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指实际中流通的货币数量。

它由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系通过信用程序、经由不同渠道投放到流通中而形成,并且在流通中循环往复地执行着货币的诸种职能;

故而又称之为“流通中的货币量”或“货币存量”。

我国目前货币层次的划分基本是:

M0=现金通货

M1=M0+银行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它存款西方国家曾经使用过M0,即现金的概念。

但现在除英国外,西方国家一般已不统计M0,因为在西方国家,支票使用已相当普遍,已无必要区分M0与Ml了。

而我国仍广泛使用M0的概念。

这是因为现金收入至今仍是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形式,形成我国消费品需求的主要是M0,消费品的价格自然与M0的数量及变化密切相关。

M0的变化也反映了我国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变化。

因此,控制M0对于控制消费品价格、调节消费品的供求具有重要意义。

2、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各国都以法律形式规定金融机构应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率,中央银行具有为金融机构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的特权,这样就使商业银行的现金准备集中于中央银行手中。

中央银行集中保管的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主要的负债,在中国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中,存款准备金约占总负债的43%。

从会计学的角度研究,任何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都受资产与负债的均衡关系的约束,中央银行也不例外。

然而,在处理资产与负债的关系方面,中央银行与其它经济部门不同。

一般经济部门总是以负债为基础来维持资产与负债的平衡关系,即以所组织的资金来源水平来决定其运用资金的规模。

与其它经济部门一样,中央银行亦需要维持其资产与负债的平衡。

但其在处理资产与负债的关系方面,却很难以其所组织的信贷资金来源来决定其运用信贷资金的规模。

3、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机制

尽管商业银行不具备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却具备在中央银行放出货币的基础上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一旦中央银行增加一笔信用,无论是直接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还是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国家债券,或是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其结果都会通过不同渠道使银行体系的信贷资金来源增加。

一般来说,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要受到三类因素的制约:

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

假定:

存款准备率为20%;

提取现金比率为5%;

缴纳税金的比率为15%。

资产

负债

①存款+100

②存款-5

③存款-15

①存款准备金+100

②存款准备金-5

③存款准备金-15

④贷款+64

存款准备金-64

注:

①为吸收存款②为存户提现③为存户缴税④为发放贷款

负债

资产

①存款准备金+64.0

②存款准备金-3.2

③存款准备金-9.6

④贷款+40.96

存款准备金-40.96

①存款+64.0

②存款-3.2

③存款-9.6

由此可见:

中央银行每放出一笔信用,不仅直接向流通界注入了一笔存款货币或现金通货,并且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能够扩张若干倍的信用,派生出大量的新增存款,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因而称存款准备金、现金通货和中央银行直接掌握的其它存款为“基础货币”,一般用“B”表示。

4、货币供给模型

我们用一些符号及方程式来表示决定货币供给的各变量及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D=Dd+Dt+Ds;

B=R+C+Df;

R=rD或r=R/D

q为货币结构比率,则

qd=Dd/Dqt=Dt/Dqs=Ds/D

qf=Df/Dqc=C/D

(1)D的供给模型及乘数,按基础货币定义,有:

B=R+C+Df

=rD+qcD+qfD

=D(r+qc+qf)

∴D=

∴K==

(2)M1的供给模型及乘数,按货币供应量的定义,有:

M1=C+Dd

=qcD+qdD

=D(qc+qd)

将D的供给模型代入:

∴M1=

∴k1==

(3)M2的供给模型及乘数,按广义货币量的定义,有:

M2=M1+Dt+Ds

=M1+qtD+qsD

=M1+D(qt+qs)

将D和M1代入:

∴M2=

∴k2==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亿元)

资产

负债和资本账户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2009年

2010年

2009年

2010年

国外资产

185333.00

215419.60

储备货币

143985.00

185311.08

外汇

175154.59

206766.71

货币发行

67578.9

48646.02

货币黄金

669.84

669.84

金融性公司存款

76789.7

136665.06

其他国外资产

9508.57

7983.06

非储备货币存款

624.77

657.19

对政府债权

15661.97

15421.11

发行债券

42064.21

40497.23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7161.92

9485.70

国外负债

761.72

720.08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

11530.15

11325.81

政府存款

21226.35

24277.32

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

43.96

24.99

自有资金

219.75

219.75

其他资产

7799.46

7597.67

其他负债

18648.64

7592.23

资产总计

227530.45

259274.89

总负债

227530.45

259274.89

存款性公司概览(亿元)

资产

负债和资本账户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2009年

2010年

2009年

2010年

国外净资产

198531.52

226044.95

货币和准货币

606225.01

725851.79

国内信贷

495889.20

587324.02

货币

220001.51

266621.54

对政府债权

32289.81

34604.25

准货币

386223.49

459230.25

对非金融部门债权

437005.26

521658.47

非储备货币存款

11812.60

13566.09

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

26594.14

31061.30

债券

52024.97

59105.24

负债总计

670062.58

798523.12

实收资本

23290.35

26726.53

资产总计

694420.72

813368.97

其它(净)

1067.80

-11880.67

二、货币供给分析

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相关的货币供应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货币供应总量及形成分析;储备货币分析;货币乘数分析。

1、货币供应总量及形成分析

(1)货币供应量流动分析

中国货币供应量按其流动性强弱分为三个层次,即M0、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

M0与消费物价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狭义货币供应量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流动性偏弱,但却体现着潜在的或未来的社会购买力,反映了未来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反映潜在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M0、M1所占比重的大小反映出货币流动性的强弱,通常用M1/M2表示货币流动性。

例如,1994~2010年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统计表(单位是人民币亿元):

年份

M2余额

M1余额

M1/M2(%)

M0余额

M0/M1(%)

M0/M2(%)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46924

60751

76095

90995

104499

119898

134610

158302

185007

221223

254107

298756

345604

403401

475167

606225

725852

20541

23987

28515

34826

38954

45837

53147

59872

70882

84119

95970

107279

126035

152519

166217

220002

266622

43.78

39.48

37.47

38.27

37.28

38.23

38.48

37.82

38.31

38.02

37.77

35.91

36.47

37.81

34.98

36.29

36.73

7289

7885

8802

10178

11204

13455

14653

15689

17278

19746

21468

24032

27073

30334

34219

38246

44628

35.49

32.87

30.87

29.23

28.76

29.35

27.57

26.20

24.38

23.47

22.37

22.40

21.48

22.43

20.59

17.38

16.74

15.53

12.98

11.57

11.19

10.72

11.22

10.89

9.91

9.34

8.93

8.45

8.04

7.83

7.52

7.20

6.31

6.15

(2)货币供应量与经济的关系分析

主要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际上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关系。

社会总需求是各经济交易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支付能力总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MV)。

总供给(产出)与总需求:

Y=MV。

 

M2与当年GDP之比(%)

在实际分析中,通常还把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进行比较,即货币供应量增长率=CDP增长率+物价上涨率:

M'=Y'+P'。

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大于CDP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则说明货币供应充足;反之,则货币供应不足。

2、储备货币分析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储备货币,也称为高能货币或基础货币,作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处于货币创造的底层,它通过货币乘数直接决定货币供应量,也间接影响着货币价格—利率水平,因此是各国货币统计和货币政策操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储备货币形成的渠道可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储备货币即为基础货币。

对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移项可得:

储备货币=国外资产+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对政府债权-发行债券-国外负债-政府存款-自有资金-其他负债。

我国1994~2010年度基础货币投放结构变化

3、货币乘数分析

年份

货币乘数

法定存款

准备率

超额存款

准备率

现金漏损率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99

3.08

3.32

3.83

3.97

4.16

4.13

4.18

4.27

4.57

4.44

0.130

0.130

0.080

0.080

0.060

0.060

0.060

0.070

0.075

0.075

0.090

0.113

0.106

0.135

0.095

0.103

0.076

0.064

0.055

0.053

0.042

0.048

0.137

0.131

0.123

0.116

0.119

0.109

0.101

0.095

0.089

0.084

0.081

从上表可以看出,自1996年以来,货币乘数稳步扩张,从1996年的2.99扩大到2006年的4.44,涨幅达48%,金融机构货币扩张能力提高较多。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超额存款准备率下降较快;现金漏损率稳步下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

三、货币需求分析

宏观经济账户的确立为中央银行提供了合适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资金流量分析则为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准备了技术性较强的工具。

而作为货币部门,中央银行还必须强调对本部门主要经济变量—货币需求的分析和预测。

主要介绍货币需求总量的分析原理和货币需求总量的回归预测方法。

1、货币需求总量分析原理

宏观经济分析的目的,无非是为经济的宏观调控决策和政策效果评价提供实证依据。

一国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项。

毫无疑问,中央银行是货币政策当然的实施主体,因而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重点应置于对宏观金融的考察方面。

作为货币部门的中央银行,其所控制的主要金融变量是货币。

而货币总量在决定产量、价格和国际收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最终目标的具体反映。

因此,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分析应具体落实在对货币总量的分析与预测上。

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货币当局必须明确其所能够使用的政策工具和所要求达到的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货币需求函数的回归预测模型:

假设:

人们持有的实际货币存量由其收入决定,并与收入成正相关;人们持有的实际货币存量的变动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变动影响,并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成负相关。

则有=a0+a1+a2Π·······①(a1≥0,a2≤0)

其中:

M=名义货币总量,P=相应的价格指数

=真实货币总量(货币需求)

Y=名义GDP,=真实GDP

Π=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a0、a1和a2:

模型的参数,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归分析获得。

如果把由失衡回到均衡的时滞考虑进去,需要有一个偏差调节模型。

该模型假设在既定时期内的调整有一个对应于调整的理想水平值,以MD和M分别表示名义货币总量的理想值和实际值:

·······②

—=

式②中的t为时期下标。

等式的左端为在一个调整期内真实货币总量的实际变动值,右端为同期真实货币总量变动的理想值;为调整系数,且有0≤≤1。

令b0=a0,b1=a1,b2=a2,b3=1-b

将式①代入②,有

·······③

=b0+b1+b2[П]t+b3

参数b0、b1、b2和b3的值可用历史数据、通过对模型③进行回归处理估计。

然后用参数估计值分别推算出、a0、a1和a2,再回代入模型②和①,即可预测出反映理想水平的货币需求总量。

2、货币需求回归模型的分析步骤

收集、整理相关的数据、资料,按模型③作回归分析:

参数估计:

以为被解释变量,、[Π]t和为解释变量,估计出参数b0、b1、b2和b3。

参数的相关性检验:

估计出参数b0、b1、b2和b3的t检验值,分别对参数作相关性检验。

总体相关性检验:

估计出总体相关系数F值和自相关检验D.W值,检验总体的相关性,并判断是否存在正相关。

推算模型②、③的参数:

根据参数b0、b1、b2和b3,推算值和ai值。

预测反映理想水平的货币供应量:

将估计的参数a0、a1和a2代入模型①,可推算出计划年度的货币需要量;

借助于计划年度的物价指数预测值,即可推算出货币供应量的理想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