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灯
谢耀忠
①瘦小狭长的火门水库孤独地夹在巍峨阴森的两山之间。
②深夜,瓢泼的雨在持续,水库上头入水口的水闸在“砰、砰、砰……”的锤打声中渐渐下降闭合,拦住了滚滚而来的山洪。
昏暗的马灯照着一双赤脚,离开水闸,又匆匆往水库坝头赶去。
裤管缩到膝盖上,腿上沾满泥浆,菱衣、雨帽、马灯在风雨中颤抖,在黑夜里潜行。
马灯放在坝头的一块石头上,顶端两层的排水孔一个一个地被打开,预备排水。
风卷着雨哗哗地响彻山谷,人弯着腰,低着头,马灯几乎碰到地面,昏黄的灯光与黑暗搏杀,脚尖一前一后,在长长的石坝上,慢慢地走了两个来回,似乎在努力发现什么而最终什么都没发现,才慢慢离去。
③回到“家”,东边天已泛白。
所谓的“家”是水库旁边乱石山中一块巨大的石帽(上面突出空中,下面有避雨空间)下面,床是两扇旧门板,两头顶在几块叠加的石头上,上面垫着一张粗糙的竹席。
熄掉马灯,燃起灶火,一根竹竿横架在灶旁,晾在上面的衣服徐徐地冒着水气。
浓重的烟味在“家”里弥漫,一张铜色的满面皱纹的老脸,平静安然,若无其事。
“家”的周围一片乱石,在乱石缝里有蓬勃生长的辣椒、茄子、西红柿,南瓜爬到宽大的石头上,绿叶丛中托出金黄的花。
④丰水期,晚上不用巡渠护水,马灯闲在“家”里,白天每逢集日老人就在山下的路边卖粥。
水库边这段崎岖的山路连接着唯一通往山外的道路,山民赶集出山进山都习惯在这里歌脚,饿的渴的就花一分钱买碗粥充饥解渴。
在背阳的阴凉处,一块平展宽阔的石头上面放着一大盆粥,两碗切碎的辣椒混点姜末,红、青、黄掺杂,有色有味。
碗接装在一只敞口的簸箕里,吃粥的人自己动手,吃几碗心中有数,老人只顾烧火煮粥,他相信谁也不会吃多给少。
有的实在太饿了又没钱,吃完后就悄悄对老人说下回再给,老人没说二话,只是微笑着频频点头。
⑤一个初秋的深夜,冷月朦胧,山野静悄悄。
老人手提马灯,肩扛铁铲,巡渠护水刚刚返回到山脚,突然听到前方有女人隐隐的哭声传来。
他用力甩甩头,以为耳朵有毛病引起错觉,可哭声越来越清晰,哭声中好像还夹杂着凌乱的脚步声。
他想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鬼吗?
虽然他从来不相信鬼神,但这时他的确有些慌乱,想跑又怎能跑得过鬼呢?
哭声和凌乱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那种哭声阴阴的沉沉的,忽高忽低,一吸一顿。
难道真是碰鬼了?
如果不是鬼是真人在哭呢,那就惨了,是什么人要害一个弱女子?
这个女人一定凶多吉少。
想到这他害怕得直冒冷汗,全身颤抖,比遇到鬼还害怕百倍。
他本能地按了按胸口内衣口袋,里面是半年来卖粥积累的钱,准备给老伴买风湿药。
他想用钱救人,可那区区四块钱够吗?
如果那贼是谋财害命的,那不白白送死?
哭声更近了,听那凌乱的脚步声至少有三人以上,他救人无望心又不甘,故意把马灯放在路边,他躲到路对面远一点的一块大石头后面想看个究竟。
“哒哒、哒哒”的脚步声接近了灯光,“马灯,看水库的。
”突然的话声像一把尖刀刺到心窝,“本地贼!
”他咬牙切齿,心都要炸开了。
随后又听到:
“大哥,大哥,我们是公冯洞的心竹兄弟。
”亲切的呼唤声以及那熟悉的地名人名立刻又把他从崩溃绝望之中拉了回来。
“天啊,够吓人呀!
”他一边惊叹一边从石头后面冲出来。
原来是公冯洞上一位老妇人突发急病,四个青壮年轮换抬着连夜赶往公社医院,一个女孩跟在后面悉悉索索地抽泣。
于是,马灯在前面照路,大家都不说话,女孩的哭声也咽到肚里,大家的脚步更快了。
从此,马灯既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又成了老人的代名词。
⑥一个同村的中年男子,刚吃完粥,“马灯,我真佩服你,晚上睡在荒山野岭,鬼哭狼嚎之地,除了你没第二人了。
”老人卷了一简“喇叭”递给他,又卷一筒自己点着,“有第二人就轮不到我啦,我得感谢这鬼哭狼嚎之地。
”中年人眼神发亮,久久地照在老人的身上,不停地微微点头。
⑦老人六十有余,一头硬发,黑白参差,一脸褐皱,忧乐杂呈,一身硬骨,步履轻盈。
老人真正的家在山里最大的那个百户村庄里,家里有老伴有儿女有孙子。
⑧马灯陪伴着老人没日没夜地游走在几十里长的弯弯曲曲的水沟上疏通、堵漏,不知不觉又过了几年。
虽然他常常回家,但今夜的心情特别慌乱。
知道老伴发病,老人赶了将近一个钟头的夜路到了十多里远的油莱岭老中医家。
从来没有头疼发热的老伴怎么突然就起不来床了呢?
老中医读懂了老人的心病,只好紧跟马灯一路小跑。
⑨马灯把屋里照得亮堂,老人端着一碗老中医刚磨成的药水来到床头轻轻地扶起老伴说:
“药很苦,喝下就好了。
”天刚亮,老人送别了老中医,又对儿子说了煎药的事,就匆匆地赶去巡沟护水了。
谁也没有想到老人这一去竟成了亲人永远的悲痛,永远的思念!
⑩七月下旬的一天下午,老人死在水库坝头的排水沟上。
是溺水?
他水性很好。
是病?
是中署?
是意外?
是其他?
谁都想不通。
从此,马灯只在山民的回忆里闪亮!
(本文有删节)
(1)你觉得第⑥段插入的吃粥男子与老人对话这段描述可否删去?
请说说理由。
(2)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3)结合故事情节,概括老人的形象。
(4)本文的主角是守水库的人,若把文章标题“马灯”改成“守水库的老人”好不好?
为什么?
【答案】
(1)不能。
①第6段的对话突出老人的工作环境,“荒山野岭,鬼哭狼嚎之地”,这正是第5段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能承接上文的内容。
②第6段内容照应了后文,虽然他工作的地方非常荒僻,但老人一干就是好几年,因此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2)①视觉和听觉相结合。
“砰、砰、砰……”的捶打声与“哗哗”的雨声增加了紧张感。
②运用拟人修辞,“菱衣、雨帽、马灯在风雨中颤抖,在黑夜里潜行”“昏黄的灯光与黑暗搏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雨中老人行动的艰难。
③多用叠词,“渐渐”“滚滚”写出了水闸下降闭合得非常及时,老人从容应对危急情况;“匆匆”写出老人心情的急迫:
“长长”的石坝与“慢慢”地走形成对比,突出老人工作的繁重和认真细心。
多处叠词的使用还让文章音韵上更和谐。
④句式上长短结合,以短句为多,突出环境的恶劣及工作的紧张。
⑤多用细节描写,“腿上沾满泥浆”“人弯着腰,低着头,马灯几乎碰到地面”,写出老人不怕脏苦、认真负责的态度。
(3)①从风雨夜老人冒雨去关闭水闸、打开排水孔、仔细巡渠护沟,及其最后老人死在水库坝头,可见老人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②从老人“家”周围种满各种作物,可见老人勤劳、热爱生活。
③从老人卖粥不计较金钱,可见老人善良、坦荡。
④从老人深夜遇“鬼”,不跑反而留下马灯并在远处观望,可见老人虽然也害怕,但仍旧嫉恶如仇、古道热肠。
⑤从老人赶十多里请老中医为老伴治病,亲自喂药,可见老人对家人的关爱。
(4)不好。
以“马灯”为标题的好处:
①“马灯”这一意象贯穿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线索,使结构更加圆合。
②马灯不仅能够代表老人,还能让人想起与它相关的故事,更加含蓄蕴籍。
③老人所处的环境是“荒山野岭,鬼哭狼嚎之地”,给人阴森孤独之感,马灯的出现犹如一抹温暖的亮色。
马灯是老人精神品质的外化,会一直在山民的回忆里闪亮,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哪怕外在环境多么恶劣,优秀的品格都有着经久不衰的力量。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中间段的作用。
首先看这些对话涉及到哪些内容。
“荒山野岭,鬼哭狼嚎之地”“有第二人就轮不到我啦,我得感谢这鬼哭狼嚎之地”,交代了老人的工作环境,可以看出环境十分艰苦。
结构上照应了第5段的描写“他想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鬼吗?
虽然他从来不相信鬼神,但这时他的确有些慌乱,想跑又怎能跑得过鬼呢”;同时这段描写也照应了下文,“马灯陪伴着老人没日没夜地游走在几十里长的弯弯曲曲的水沟上疏通、堵漏,不知不觉又过了几年”,因此当老人逝去“从此,马灯只在山民的回忆里闪亮”,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干就是好几年,老人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因此,此段不能删去。
(2)画线句可从视听结合、拟人、细节描写,叠音词,句式长短结合等方面鉴赏。
各自举出例子分析作用。
视听结合。
听觉描写有水闸“砰、砰、砰……”的锤打声,“风卷着雨哗哗地响彻山谷”,加上视觉描写“深夜,瓢泼的雨在持续”“拦住了滚滚而来的山洪”,通过视听结合,生动地营造出风雨的气势,写出一种紧张感。
拟人。
“菱衣、雨帽、马灯在风雨中颤抖,在黑夜里潜行”“昏黄的灯光与黑暗搏杀”,“颤抖”“潜行”“搏杀”这些拟人手法写出与环境的恶劣相比,人是如此弱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雨中老人行动的艰难。
细节描写。
“裤管缩到膝盖上,腿上沾满泥浆”“人弯着腰,低着头,马灯几乎碰到地面”“昏黄的灯光与黑暗搏杀,脚尖一前一后”,这些细节描写有外貌,有动作,有环境,写出老人工作的艰苦,更突出他不怕脏苦、认真负责的态度。
叠音词。
“渐渐”“滚滚”“哗哗”写出雨势之大,老人水闸下降闭合得非常及时;“匆匆”是老人的动作,写出他心情的急迫;“长长”“慢慢”突出老人工作的繁重和认真细心。
效果上看,叠音词音韵和谐,读来富有节奏感;句式。
“深夜,瓢泼的雨在持续,水库上头入水口的水闸在‘砰、砰、砰……’的锤打声中下降闭合”“裤管缩到膝盖上,腿上沾满泥浆”“人弯着腰,低着头”等句式上长短结合,以短句为多,突出环境的恶劣及工作的紧张。
(3)结合第2段对老人工作状态的描写“昏暗的马灯照着一双赤脚,离开水闸,又匆匆往水库坝头赶去……脚尖一前一后,在长长的石坝上,慢慢地走了两个来回,似乎在努力发现什么而最终什么都没发现,才慢慢离去”以及最后老人是死在工作岗位上,可概括出“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结合老人“家”周围的环境描写“‘家’的周围一片乱石,在乱石缝里有蓬勃生长的辣椒、茄子、西红柿,南瓜爬到宽大的石头上,绿叶丛中托出金黄的花”可概括出“勤劳、热爱生活”;结合老人卖粥的描写“他相信谁也不会吃多给少。
有的实在太饿了又没钱,吃完后就悄悄对老人说下回再给,老人没说二话,只是微笑着频频点头”,可概括出“不计较金钱”“善良、坦荡”;结合老人深夜听到哭声的心理和行动“如果不是鬼是真人在哭呢,那就惨了,是什么人要害一个弱女子?
这个女人一定凶多吉少。
想到这他害怕得直冒冷汗,全身颤抖,比遇到鬼还害怕百倍”“他救人无望心又不甘,故意把马灯放在路边,他躲到路对面远一点的一块大石头后面想看个究竟”,可概括出“虽然也害怕,但仍旧嫉恶如仇、古道热肠”;结合对老伴的态度“知道老伴发病,老人赶了将近一个钟头的夜路到了十多里远的油莱岭老中医家”“老人端着一碗老中医刚磨成的药水来到床头轻轻地扶起老伴说:
‘药很苦,喝下就好了’”,可概括出“老人对家人关爱”。
(4)本题应当是用“马灯”作标题更好。
情节结构上,“马灯”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开头老人提着马灯照管水闸和河堤,到一个初秋的深夜,老人为公冯洞的心竹兄弟提着马灯照亮,到一个夜晚,赶了将近一个钟头的夜路到了十多里远的油莱岭老中医家为老伴请来医生看病,文章主要情节都与“马灯”有关。
人物形象和主题上看,“马灯”是老人的化身,代表着老人的精神品质,他的认真负责、宽厚善良、古道热肠、关爱家人等等品质会像马灯一样永远被人铭记;老人所处的环境是“荒山野岭,鬼哭狼嚎之地”,给人阴森孤独之感,马灯的出现犹如一抹温暖的亮色,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哪怕外在环境多么恶劣,优秀的品格都有着经久不衰的力量。
从标题本身来看,“马灯”不仅能够代表老人,还能让人想起与它相关的故事,更加含蓄蕴籍,比“守水库的老人”这种直白的题目更好。
故答案为:
⑴不能。
①第6段的对话突出老人的工作环境,“荒山野岭,鬼哭狼嚎之地”,这正是第5段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能承接上文的内容。
②第6段内容照应了后文,虽然他工作的地方非常荒僻,但老人一干就是好几年,因此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⑵①视觉和听觉相结合。
“砰、砰、砰……”的捶打声与“哗哗”的雨声增加了紧张感。
②运用拟人修辞,“菱衣、雨帽、马灯在风雨中颤抖,在黑夜里潜行”“昏黄的灯光与黑暗搏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雨中老人行动的艰难。
③多用叠词,“渐渐”“滚滚”写出了水闸下降闭合得非常及时,老人从容应对危急情况;“匆匆”写出老人心情的急迫:
“长长”的石坝与“慢慢”地走形成对比,突出老人工作的繁重和认真细心。
多处叠词的使用还让文章音韵上更和谐。
④句式上长短结合,以短句为多,突出环境的恶劣及工作的紧张。
⑤多用细节描写,“腿上沾满泥浆”“人弯着腰,低着头,马灯几乎碰到地面”,写出老人不怕脏苦、认真负责的态度。
⑶①从风雨夜老人冒雨去关闭水闸、打开排水孔、仔细巡渠护沟,及其最后老人死在水库坝头,可见老人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②从老人“家”周围种满各种作物,可见老人勤劳、热爱生活。
③从老人卖粥不计较金钱,可见老人善良、坦荡。
④从老人深夜遇“鬼”,不跑反而留下马灯并在远处观望,可见老人虽然也害怕,但仍旧嫉恶如仇、古道热肠。
⑤从老人赶十多里请老中医为老伴治病,亲自喂药,可见老人对家人的关爱。
⑷不好。
以“马灯”为标题的好处:
①“马灯”这一意象贯穿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线索,使结构更加圆合。
②马灯不仅能够代表老人,还能让人想起与它相关的故事,更加含蓄蕴籍。
③老人所处的环境是“荒山野岭,鬼哭狼嚎之地”,给人阴森孤独之感,马灯的出现犹如一抹温暖的亮色。
马灯是老人精神品质的外化,会一直在山民的回忆里闪亮,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哪怕外在环境多么恶劣,优秀的品格都有着经久不衰的力量。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插叙的作用的能力。
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是事件的叙述方式,主要有倒叙、插叙等。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
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⑶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⑷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
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
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
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
本题可据此回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
三三大了,还是同小孩子一样,一切得傍看妈妈。
母女两人把饭吃过后,在流水里洗了脸,望到行将下沉的太阳,一个日子就打发走了。
有时听到堡子里的锣鼓声音,或是什么人接亲,或是什么人做斋事,“娘,带我去看。
”又像是命令又像是请求的说着,若无什么别的理由推辞时,娘总得答应同去。
去一会儿,或停顿在什么人家喝一杯蜜茶,荷包里塞满了榛子胡桃,预备回家时,有月亮天什么也不用,就可以走回家。
遇到夜色晦黑,燃了一把油柴,毕毕剥剥的响着爆着,什么也不必害怕。
若到总爷家寨子里去玩时,总爷家还有长工打了灯笼送客,一直送到碾坊外边。
只有这类事是顶有趣味的事。
在雨里打灯笼走夜路,三三不能常常得到这机会,却常梦到一人那么拿着小小红纸灯笼,在溪旁走着,好象只有鱼知道这回事。
当真说来,三三的事,鱼知道的比母亲应当还多一点,也是当然的。
三三在母亲身旁,说的是母亲全听得懂的话,那些凡是母亲不明白的,差不多都在溪边说的。
溪边除了鸭子就只有那些水里的鱼,鸭子成天自己哈哈哈的叫个不休,哪里还有耳朵听别人说话!
一天下午,三三回碾坊来,快到屋边时,黄昏里望到溪边有两个人影子,有一个人到树下,拿着一枝竿子,好象要下钓的神气,三三心想这一定是来偷鱼的,照规矩喊着:
“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
”一面想走上前去看是什么人。
就听到一个人说:
“谁说溪里的鱼也有主人?
难道溪里活水也可养鱼吗?
”
另一人又说:
“这是碾坊里小姑娘说着玩的。
”
那先一个人就笑了。
旋即又听到第二个人说,“三三,三三,你来,你鱼都捉完了!
”
三三听到人家取笑她,声音好象是熟人,心里十分不平!
就冲过去,预备看是谁在此撒野,以便回头告给母亲。
走过去时,才知道那第二回说话的人是总爷家管事先生,另外同一个从没见过面的年青男人。
那男人手里拿的原来只是一个拐杖,不是什么钓竿。
那管事先生是一个堡子里知名人物,他认得三三,三三也认识他,所以当三三走近身时,就取笑说:
“三三,怎么鱼是你家养的?
你家养了多少鱼呀!
”
三三见是总爷家管事先生,什么话也不说了,只低下头笑。
头虽低低的,却望到那个好像从城里来的人白裤白鞋,且听到那个男子说:
“女孩很聪明,很美,长得不坏。
”管事的又说:
“这是我堡里美人。
”两人这样说着,那男子就笑了。
到这时,她猜到男子是对她望着发笑!
三三心想:
“你笑我干吗?
”又想:
“你城里人只怕狗,见了狗也害怕,还笑人,真亏你不羞。
”她好象这句话已说出了口,为那人听到了,故打量跑去。
管事先生知道她要害羞跑了,故说:
“三三,你别走,我们是来看你碾坊的。
你娘呢。
”
“娘不在。
”
“到堡子里听小寨人唱歌去了,是不是?
”
“是的。
”
“你怎么不欢喜听那个?
”
“你怎么知道我不欢喜?
”
管事先生笑着说:
“因为看你一个人回来,还以为你是听厌了那歌,担心这潭里鱼被人偷尽,所以……”三三同管事先生说着,慢慢的把头抬起,望到那生人的脸目了,白白的脸好象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那男子见到三三不再怕人了,就问三三:
“这是你的家里吗?
”
三三说:
“怎么不是我家里?
”
因为这答话很有趣味,那男子就说:
你住在这个山沟边,不怕大水把你冲去吗?
”
“嗨,”三三抿着小小的美丽嘴唇,狠狠的望了这陌生男子一眼,心里想,“狗来了,狗来了,你这人吓倒落到水里,水就会冲去你。
”想着当真冲去的情形,一定很是好笑,就不理会这两个人,笑着跑去了。
从碾坊取了花样子回向堡子走去的三三,在潭边再上游一点,望到那两个白色影子还在前面,不高兴又同这管事步生打麻烦,于是故意跟到这两个人身后,慢慢的走着。
听到两个人说到城里什么人什么事情,听到说开河,又听到说学务局要总爷办学校,因为这两人全都不知道有人在后面,所以自己觉得很有趣味。
到后又听到管事先生提起碾坊,提起妈妈怎么人好,更极高兴。
再到后,就听到那城里男人说:
“女孩子倒真俏皮,照你们乡下习惯,应当快放人了。
”
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
“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说。
不过这磨坊是应当由姑爷管业的。
”
三三轻轻的呸了一口,停顿了一下,把两个指头紧紧的塞了耳朵。
但仍然听到那两人的笑声,想知道那个由城里来好象唱小生的人还说些什么,所以不久就仍然跟上前去。
那小生说些什么可听不明白,就只听那个管事先生一人说话,那管事先生说:
“少爷做了磨坊主人,别的不说,成天可有新鲜鸡蛋吃,也是很值得的!
”话一说完,两人又笑了。
三三这次可再不能跟上去了,就坐在溪边的石头上,脸上发着烧,十分生气。
心里想:
“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
我家里的鸡纵成天下二十个蛋,我也不会给你一个蛋吃!
”坐了一会,凉凉的风吹脸上,水声淙淙使她记忆起先一时估计中那男子为狗吓倒跌在溪里的情形,可又快乐了,就望到溪里水深处,一人自言自语说:
“你怎么这样不中用!
管事的救你,你可以喊他救你!
”
到宋家时,宋家婶子正说起一件已经说了一会儿的事情,只听宋家妇人说:
“……他们养病倒稀奇,说是养病,日夜睡在廊下风里让风吹,……脸儿白得如闺女,见了人就笑,……谁说是总爷的亲戚,总爷见他那种恭敬样子,你还不见到。
福音堂洋人还怕他,他要媳妇有多少!
”
母亲就说:
“那么他养什么病?
”
“谁知道是什么病?
横顺成天吃那些甜甜的药,什么事情不做在床上躺着。
在城里是享福,到乡里也是享福。
”
母女两人回去时,在路上三三问母亲:
“谁是白白脸庞的人?
”母亲就照先前一时听人说过的话,告给三三,堡子里总爷家中,如何来了一位城里的病人,样子如何美,性情如何怪。
在平常时节,三三对于母亲在叙述中所加的批评与稍稍过分的形容,总觉得母亲说得极其俨然,十分有味,这时不知如何却不大相信这话了。
第二天三三的母亲到堡子里去,在总爷家门前,碰到那个从城里来的白脸客人,同总爷的管事先生。
那管事先生告她,说他们昨天曾到碾坊前散步,见到三三,又告给三三母亲说,这客人是从城里来养病的客人。
到后就又告给那客人,说这个人就是碾坊的主人杨伯妈。
那人说,真很同三小姐相像。
那人又说三三长得很好,很聪敏,做母亲的真福气。
说了一阵话,把这老妇人说快乐了,在心中展开了一个幻景,想起自己觉得有些近于糊涂的事情,忙匆匆的回到碾坊去,望着三三痴笑。
(有删改)
(1) 概括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2) 简要闻述作者使用“鱼”这一意象的妙处。
(3)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小说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刻出不同人眼中白脸客人的形象,试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深层意蕴。
【答案】
(1)①交待了三三母女清闲而略微单调的生活及彼此间融洽的关系。
②勾勒出富有湘西乡村特色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村民间纯朴友善的人情美。
③写出了三三心中淡淡的寂寞和惆怅,为后文三三对白脸客人的关注埋下伏笔;引出第三段三三与鱼的关系,暗示三三有心事。
(2)①三三和白脸客人因钓鱼而发生“争执”,鱼是他们相识的媒介,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三三有些事情只对鱼说,不对妈妈说,鱼被人格化为三倾诉的对象,是三三的玩伴。
③“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信使”的象征,沈从文曾在小说《边城》中用“鱼”来承载着翠翠的爱情,本文中的“鱼”也象征着三三朦胧的爱情和对爱情的朦胧期盼。
(3)①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了三三由气恼转为快乐的过程,同时写出了她的娇俏可爱和纯朴。
②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
用短句展现三三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突出她喜怒情绪之真实、深切;用长句引入三三对先前假想的回忆,舒缓了前文她的气急心理,为后面她轻松快乐的心理作了铺垫。
(4)①通过三三的视角,正面描写了白脸客人的形象和语言。
在三三眼中,白脸客人是一个英俊体面(身着白裤白鞋、拄着拐杖、脸白如唱戏小生、爱开玩笑、心中对三三有着较好印象,认为三三“俏皮”)的城里人。
这些都是三三对白脸客人产生好印象的重要原因。
通过三三的视角,还侧面交待了白脸客人良好的家庭背景,如“开河”“办学校”等,一方面暗示白脸客人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一方面也为后文三三对白脸客人好奇、感兴趣埋下伏笔。
②通过村里人的视角,侧面交待了白脸客人“样子美”、有身份有地位、目前患病疗养中的情况。
但村民们对他日夜睡在廊下风里让风吹”“要媳妇有多少”“性情如何怪”的评价和猜测,说明村里人对城里人生活的不了解,村里人和城里人之间存在着隔阂。
③通过管事先生与三三母亲的对话,侧面呈现出白脸客人有修养(称呼三三为“三小姐”)以及对三三的好印象;同时三三母亲在心中展开的幻景,暗示出母亲心里对白脸客人这个城里人的肯定,也暗示出村里人对城市人文明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
(1)从内容上看,写出了三三和母亲的日常生活,虽然单调但是母女的关系非常融洽。
写到母女两个去看别人家做斋事时,停顿在别人家喝杯蜜茶,荷包里塞满了榛子胡桃,夜晚回家的时候什么也不用怕,写出了民风的淳朴和村民的友善。
三三认为只有这类事顶有趣味,但三三却不能常常得到这样的机会,三三常把自己的心事说给溪边的鱼,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