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1687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docx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docx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

完成这一事业,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帮助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主要是从人民军队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力量(特殊的)的角度,讲到国防和军队建设。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题讲授法、互动法;多媒体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首先,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指出:

“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

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

整个革命历史证明,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胜利了。

”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它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推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发展,并善于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不断发展自身的先进性。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中国“工人阶级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因此它的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能在现时代的经济进步和社会政治进步中起领导作用”。

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在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高度集中统一等特点,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的社会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是队伍迅速壮大。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职工所依存的经济组织的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化,在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的职工已占全部职工的一半左右。

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减弱,自主性大为增强。

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我们党所领导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与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在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党和政府要通过政治、经济、法律、舆论、行政等手段,切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维护工人群众的权益,支持工人群众当家作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不断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职工参与社会事务管理。

同时,广大职工群众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光荣使命,增强责任意识,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

各级工会组织要进一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抓住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维护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经济权益,重点解决农民工、下岗和特困职工遇到的生产生活问题。

特别是在国有改制企业出台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措施时,必须经职代会审议通过。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毛泽东指出: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

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工人阶级正是与农民阶级结成了巩固的联盟,才掌握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并进而走向社会主义。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表现了可贵的创业革新精神,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制,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衷心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

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又要教育、引导、支持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国家主人翁观念,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部分。

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同样,“我国的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

在如何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发挥其作用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既有过正确的认识和政策,也有过因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上的偏差而发生的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总结了建国后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确立了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地位。

邓小平指出:

“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离开了知识分子,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文化教育的发展、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四有”公民的培育,都只会是一句空话。

同时,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依靠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必须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要给予重奖,并形成规范化的奖励制度;必须在政治上对知识分子予以充分的信任,同时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使其发扬“热爱祖国、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更好地承担起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

他们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们中的一干部分人,即使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工商业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

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

他们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

伟大而艰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

我们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没有也不会否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但它只有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

人才只有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造过程即是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

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

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群众路线,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创造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人才成为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脑力劳动在劳动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四个尊重”是党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代经济的发展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做出的积极回应,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动态过程。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是推动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抓住了这些基本要素,也就抓住了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关键。

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只有正确看待各种形式的劳动,承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我们事业的发展。

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

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

“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当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作的贡献。

”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和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首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造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其次,要不断深化改革,在全社会建立起平等竞争的有效机制,排除权力对社会正常竞争秩序的干扰,形成有利于贯彻“四个尊重”的社会环境。

再次,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对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在政治上给予肯定,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给予保护。

同时,建立激励和保护创造的社会机制,对成功创造者给予奖励,对创造成果给予保护。

  (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面积加起来超过全国总面积的一半。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历史发展表明: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国运衰败、人民遭殃。

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备受分裂和战乱之苦。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分裂和混乱的局面才得以彻底结束。

毛泽东指出: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邓小平认为,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

汉族和少数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对保卫国家边疆安全,发展同邻国的友好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经济文化落后;汉族地区人口众多,经济、科学文化比较发达。

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对于推动全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个重要条件。

  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巩固和发展爱国统-战线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战胜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

我们党正是依靠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的联盟,联合了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了强大的统一战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统一战线成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又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

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

我们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随着阶级关系和中心任务的变化而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与以往的统一战线相比,其阶级结构和内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

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决不能动摇。

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成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前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这不仅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是统一战线内部各方面人士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所在。

  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新时期统一战线成员的大多数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统一战线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

不管是台湾同胞、港澳同胞还是海外侨胞只要是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只要是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只要是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都是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

“我们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努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使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达到新的团结和联合。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新世纪新阶段,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爱国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加强同民主党派协商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进一步经常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加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

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共创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在我国,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已被消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没有了民族问题。

特别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上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的活动也依然存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仍然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重要工作。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问题与剥削制度下的民族问题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因此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也必然不同。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各民族不分大小、不分先进与落后,在政治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不容许有任何民族歧视存在。

所谓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一律平等。

民族平等还包括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等。

只有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逐步消除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才能保证和加强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

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没有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稳定和繁荣。

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在新时期搞好民族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

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民族区域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