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五课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1680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五课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五课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五课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五课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五课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五课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五课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五课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五课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归纳与检测第五课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五课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解读】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2.区分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3.理解岩石圈的空间分布范围和基本性质

4.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从圈层结构和自然环境要素两方面,构建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

6.说出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差别

【知识归纳】

知识归纳

发散思维

1.地球是由若干个物质不同和状态不同的圈层所组成的。

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

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是由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大气圈是地球的最外圈层,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体积计算最多的是氮气;其次是氧气。

地球大气富含氧气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它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水圈主要由海水构成,陆地上的湖、河、沼泽水和地下水也是水圈的组成部分。

水与大气及地表岩石中的各种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各种沉积物、矿物及可溶性盐。

水还作为最活跃的营力促进地貌的发育。

4.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圈对于改变地球的地理环境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机界和无机界在地表的相互作用还形成一个独特的土壤层。

5.地壳是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地壳的构成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其次是硅。

6.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所以又叫中间层,即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之间,主要是由铁和镁的硅酸盐所组成。

还可以把地幔分为上、下两层。

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据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7.地核位于古登堡面至地心,从地面下2900—5000千米深处,叫做外核;5000千米以下到地球核心称为内核。

据推测,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很大,其组成以铁、镍为主。

8.自然环境:

一般指人类活动的范围和能够影响到人类的范围。

自然环境的五大因子:

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

自然环境的范围:

大气层下层、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上层。

这个范围也正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交汇的位置,也正是生物圈的位置。

9.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形态的影响逐步增大,如填海造地、开挖河道、开采矿产、修建水库、绿化沙漠等。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如果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对地表形态产生消极的有害作用。

如大规模的毁林开荒、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植被,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因此,人类必须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办事,使地表形态的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方向发展。

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

  地震发生时,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从震源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的震动。

地震波分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的速度较快,最先到达地面,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的速度较慢,随纵波之后到达地面,引起地面左右晃动。

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然后左右晃动。

2.你知道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

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一般认为是由于温度和密度都明显增加造成的;在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一般认为地球的外核是液态。

3.想一想,地球上地壳最厚处和最薄处分别在什么地方?

地壳的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3千米,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最厚,达65千米;海洋地壳较薄,最薄处是北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4.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构成的,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其大陆部分较厚,约33千米,海洋部分较薄,只有几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基础训练】

读下图,回答1—5题。

1.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

A.对电磁波的研究B.对地震波的研究C.对声波的研究D.直接观察

2.地球内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外核

3.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是指①的上部,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是指②的上部,是由岩石构成的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4.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潜泳的人会感到()

A.上下颠簸B.左右摇晃C.先摇晃后颠簸D.先颠簸后摇晃

5.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B.在地面以下2900千米处,纵波传播加速而横波消失

C.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基本保持不变

D.在古登堡面上,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解析]该题组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及地球内部构造图为情景,着重考查地震波及地球内部圈层等内容。

第1题,依据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完成的,故选B。

第2题,依据图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上地幔的厚度约1000千米,下地幔的厚度约1900千米,而外核的厚度是2100千米。

故选D。

第3题,由于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包括上地幔的顶部和全部的地壳,所以ABD都不对,由于岩石圈的上部与生物圈重合,故选C。

第4题,由于横波不能在水中传播,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游泳的人只能感受到纵波,纵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所以人捉能感受到上下颠簸,故选A。

第5题,读图可知,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故选D。

读下图,回答6-8题。

6.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7.能使上图四个圈层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A.大气环流B.海陆间水循环

C.地壳物质循环D.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8.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特殊作用是()

A.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生物的生长、繁殖制约着地理环境

[解析]该题组以地球外部圈层为情景,着重考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等内容。

第6题,选B;第7题,选B;第8题,选B。

9、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C.地壳就是岩石圈D.岩石圈就是地壳

解析: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称为岩石圈,平均厚度约为100~110千米。

答案:

A

【能力拓展】

一、选择题

读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1-3题。

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成因,与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

A.①B.②C.③D.④

3.①—④地貌景观典型分布的地区依次是()

A.青藏高原、东欧平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

B.云贵高原、渭河平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

C.喀斯特高原、东非大裂谷、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

D.云贵高原、河西走廊、山东半岛、台湾岛

[解析]该题组以四种地貌景观图为情景,着重考查学生对内外力作用的理解和对地貌景观图的判读等内容。

第1题,依据①③两图的地貌成因分别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②图的地质构造是地堑,但地表河流、湖泊广泛发育,外力作用表现明显,因此地表景观应视为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选D。

第2题,选A;第3题,选B。

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回答4-5题。

4.该图,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角度来看分别属于()

A.山脊向斜B.山脊背斜

C.山谷向斜D.山谷背斜

5.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图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B.如图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C.在该图中能够找到化石的是C岩层

D.该地适合建设大型水库

[解析]该题组以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和岩层地质状况图为情景,着重考查学生对地质构造和等高线的判读能力等内容。

第4题,依据该区域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起,可以判断地貌类型是山谷,又因该处岩石新老关系是中间老、两翼新,可以判断地质构造为背斜,故选D。

第5题,依据该地区的地质作用过程应是先以内力作用水平挤压为主,形成了背斜构造,后以外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了山谷,所以说该地区的地貌应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AB不对;图中的石灰岩是沉积岩,易被侵蚀,裂隙广泛发育,如建水库易发生渗漏现象,所以D不对。

故选C。

6.人们常说:

“牵一发而动全身”,下列四幅景观图,哪一个图的树木毁坏后会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

()A

[解析]该题以四幅景观图为情景,着重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B图为平原地形,不易形成水土流失;C图为海拔较高的山区,大气降水以降雪为主,不易发生水土流失;D图是园林景观,更不易发生水土流失;只有A图为坡度较大的山坡,且表层为砂土层,树木毁坏后极易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

故选A。

图2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7~8题。

7.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B.②C.③D.④

8.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A.⑤B.⑥

C.⑦D.⑧

 

[解析]该题组以自然地理环境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情景,着重考查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7题,由于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主要是由于大气降水的差异造成的,故选A。

第8题,由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选B。

 

二、综合题

9.读下图并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A和B是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

F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答案:

7.

(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

10.读下面两图,回答(8分)。

(1)40千米地壳厚度线与我国自然分界线北部大致一致,简要说明地壳厚度与地势的关系。

(2)我国东北部的7月等温线与地壳厚度线的吻合度较高,简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3)太原和石家庄纬度相当,但7月气温差别较大,简析其原因。

[解析]第

(1)题,回答此题,要从地壳厚度分布规律作为切入点。

地壳一般包括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厚度一般在35-45千米。

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2)题,解答此题需要结合上题的结论、等值线的延伸方向入手。

第(3)题,从气温的影响因素角度入手。

答案:

(1)第二、三阶梯分界线地势高地壳厚度大,地势低地壳厚度小

(2)气温和地壳厚度都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其等值线延伸方向基本与山脉走向一致

(3)太原地处黄土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石家庄位于华北平原,地势低,气温高。

 

参考答案:

第五课地球的圈层结构

【基础训练】

【能力拓展】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高考资源网()

来源:

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