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1621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doc.docx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doc.docx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测试题doc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测试题(含答案)

1.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

“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

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

”这段话评论的是(  )

A.民族主义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D.民主主义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最具前瞻性”可排除A、C两项,由“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应该是民生问题,故B项正确,D项说法不正确。

2.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

“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

‘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

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

’”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  )

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B.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C.民族主义、民生主义D.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答案 A

解析 “赶走北京皇帝”说明宣传的重点是民族革命要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我们都要当官”说明对政治革命的目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本质并不清楚。

3.《孙中山选集》下卷载: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中国民族主义最根本的是反对帝国主义,A、B两项是国内的民族关系政策,资产阶级革命不能依靠人民的力量,C项排除。

4.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这主要表现在(  )

A.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提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号召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答案 D

解析 新三民主义较之于同盟会的主张旧三民主义的最大区别就是明确提出反帝口号。

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答案 D

解题关键 “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

A项时间不符合;B项说法明显错误;“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

6.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 C

调动知识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在这之后,尽管各派军阀混战不休、横征暴敛,但在时代的潮流下,也不得不抬出“民主”这块牌子。

题干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

故应选C。

7.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

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等。

其中“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主要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学习西方的梦想的层次。

从物质层次到制度层次,最后上升到思想层次。

由此可推理题干中的“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是指新文化运动。

从新文化运动的特点也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项。

8.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

“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

答案 A

解析 “师夷长技”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指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不符合题意;“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一个部分,不符合清末官员的信息,D项排除。

9.近代中国某一报刊登过如下文章:

《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是(  )

A.《时务报》B.《国闻报》

C.《申报》D.《民报》

答案 D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该刊宣传革命思想,倡导三民主义(民生);《时务报》与《国闻报》均属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报纸,宣扬的是改良思想,排除A、B两项;《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报,致力于革命思想的传播,排除C项,答案选D。

10.中共90多年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也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化、大众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不包括(  )

A.三民主义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D.科学发展观

答案 A

解析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范畴,故选A。

11.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

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

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晚清模式(百日维新)——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答案 B

解析 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开创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但并未真正成功,因此也不具有权威整合能力,故选B。

12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

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该分别出自(  )

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

答案 A

把握题眼 “三大主义:

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育人才……开学校”

调动知识 三民主义是革命派的指导思想,应出自革命派创办的《民报》,创办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是维新派的主张,应出自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13.李世俊教授在《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现代意义》中指出:

“作为辛亥革命‘补课’性质的新文化启蒙运动,要真正有所新,真正补其所缺,补其所没有完成新文化启蒙运动的艰巨历史任务,就必须在革命文化思想方面对维新派和革命派有所超越有所开拓创造才行。

”李教授所说的“补其所缺”实质是指(  )

A.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B.彻底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进一步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地位

D.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答案 C

解析 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是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要是政治领域的革命,而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领域的革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

A项属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可以排除。

B、D两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

14.1904年,刘成禺写成《太平天国战史》一书。

孙中山为之作序时,将对洪秀全的称呼“逆”改为“英雄”,却又告诫道:

“从前太平天国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态度说明革命派(  )

A.保持对封建势力的妥协

B.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追求

C.接受同盟会的统一领导

D.对民族革命问题的探索

答案 D

解析 孙中山坚持反清革命,故认为洪秀全为反清英雄,体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排满革命思想,同时他也认为应该吸取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

这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民族革命问题上的探索。

A、B两项与题干无关。

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太平天国战史》写成于1904年,C项错误。

答案为D。

15.毛泽东在1949年致信宋庆龄: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

”以下各项属于孙中山遗志的是(  )

①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②建立民主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④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孙中山的遗志主要反映在新三民主义方面。

根据所学,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民族主义——反帝反封;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而所有这些都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实现。

练出高分

16.1896年孙中山先生在英国呆了9个月,他目睹了诸多工业化国家日渐增长的社会改革与革命的趋势。

这9个月的经历最有可能刺激孙中山哪方面思想主张的萌生(  )

A.民权主义思想B.民族革命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发展实业计划

答案 C

解析 在英国期间,孙中山不仅亲眼看到了西方工业革命的发达和民主共和的文明,同时也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和不可克服的弊端。

他的社会经济观点——民生主义,就是在这时开始形成的。

故选C。

17.孙中山认为:

“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在此孙中山强调(  )

A.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

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民生问题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

答案 A

解析 由“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可看出孙中山强调的是民生主义的地位,是政治经济的根本,A选项符合题意。

B项与民生主义的含义不符合;C项表述本身错误,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D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化。

18.“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反映出(  )

A.民众的思想觉悟已经提升到了很高的程度

B.民众将推翻帝制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

C.清政府已经不得民心

D.推翻帝制已成为民众的心声

答案 B

解析 从题目材料可以看出民众认为清室退位就天下大事已定,“民国共和”也取得了名义。

对于其实质,民众并不关注。

这说明很多人不能区分推翻清政府和建立民国共和。

所以B选项比较符合。

19.列宁认为它“是同宣传和实行激进的土地改革的计划结合在一起的”。

胡绳则评价它是“在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孙中山的主观社会主义”,反映了“对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强烈愿望”。

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土地革命思想B.社会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民族主义思想

答案 C

解析 孙中山希望通过实行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等政策,进行“社会革命”,预防或避免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A、B、D三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为C。

20.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

“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

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

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

”由此可见(  )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 C

解析 社会问题即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材料强调民生主义的目标是“谋人民全体之福利”。

21.下图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

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

(  )

政府与百姓(约1911年)

A.反满兴汉B.官逼民反

C.政治民主D.暴力革命

答案 C

解析 图片的意思是清政府把人民看得很低,而人民把清政府看得更低更渺小,体现了人民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由此判断该漫画是传达政治民主的观念,故C项正确。

22.1918年1月,孙中山说:

“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

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  )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点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解题时一定要关注时间,此时三大政策尚未提出,A项错;B项不符合史实;这也不是国民革命的战略。

孙中山的这段话比较清楚地说明想借鉴俄国革命实现中国革命的发展,C项正确。

23.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  )

A.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B.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答案 C

解析 进步主要体现在新三民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A项是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发展的表现;D项是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发展的表现;B项与本题无关。

故本题选C项。

24.孙中山曾说:

“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

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

”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

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引文“不好的……可以打破,但是不能马上推翻”可知体现了孙中山主张实行改良。

25.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个人与革命指导思想的重大飞跃。

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  )

A.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

B.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内涵

C.代表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

D.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答案 B

解析 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由此可排除A、C两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排除D两项;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相比,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内容,故B项正确。

26.孙中山在遗嘱中说: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这个遗嘱的原则与孙中山以下哪一主张一致(  )

A.同盟会的章程和纲领B.三民主义

C.三大政策D.新三民主义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材料中的“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说明孙中山的联俄政策,属于三大政策的内容。

新三民主义内容更为广泛,就本题来说,C项为最佳选项。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27.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孙中山和张謇的选择是当时中国社会迫切的需要

B.康有为的选择是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提出的

C.都对清政府感到失望

D.都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

答案 D

解析 三人的选择都是围绕着救亡图存提出的,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提出的。

A、B两项表述不全面;C项错误,康有为当时对清政府还抱有希望。

故正确答案为D。

28.孙中山早年提出:

“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由这种观念推广出来,便可由宗族主义扩充到国族主义。

”孙中山这番讲话强调(  )

A.实现民族统一和民族平等

B.维护宗法体系的传承

C.反对外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D.推翻满清政府,复兴汉族政权

答案 A

解析 “由宗族主义扩充到国族主义”说明孙中山注重实现民族统一和民族平等,国家和民族高于家族和宗族团体,故选A。

29.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

“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

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

”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  )

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

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

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

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

答案 A

解析 关键信息:

“光复”、“兴汉灭清”、“给崇祯皇帝戴孝”,表明当时民众的革命观是排满革命。

B、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30.“何谓三民主义呢?

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

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 A

解析 关键信息是: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故本题选A。

31.“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

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答案 D

解析 题中所指为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与旧民族主义相比,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同时革命所依赖的力量也由最初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到全体民众。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

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

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为了实现材料三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

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

(4)从孙中山的上述讲话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哪些革命精神?

 

答案 

(1)目的:

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

变化:

由维新变为革命。

(2)原因:

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

(3)重大发展:

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客观原因:

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4)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百折不挠的崇高的革命精神。

解析 第

(1)问把握材料一中的“维新”,材料二中的“革命”即可。

(2)问则把握材料三中的“妥协”、“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等即可。

第(3)问把握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可。

第(4)问是开放性试题,把握孙中山为国为民不断努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即可。

 

33.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解放运动引领社会发生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

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10月9日)

材料二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1992年1月19日到23日,小平同志在深圳的这段日子,是极不寻常的日子,它将永远记载在深圳建设的史册上,永远记忆在深圳人民的心坎里。

“东方风来满眼春”。

小平同志来到深圳,使深圳进一步涌起改革开放的春潮。

小平同志在这里发表的许多重要谈话,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陈锡添《东方风来满眼春》(原载于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

(1)材料一中孙中山为“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进行的理论创新是什么?

以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史实说明孙中山“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行动。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革命第一步的任务是什么?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这一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到的正确道路的答案及结果。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邓小平在深圳考察前后谈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分析邓小平谈话的主要意义。

 

答案 

(1)理论创新:

提出三民主义

说明:

颁布《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

(2)任务:

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正确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结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

(3)内容:

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评价衡量工作的标准问题(“三个有利于”)。

意义: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