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还给学生后农村中小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研究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1507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时间还给学生后农村中小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研究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把时间还给学生后农村中小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研究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把时间还给学生后农村中小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研究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把时间还给学生后农村中小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研究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把时间还给学生后农村中小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研究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把时间还给学生后农村中小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研究方案.docx

《把时间还给学生后农村中小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研究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时间还给学生后农村中小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研究方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时间还给学生后农村中小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研究方案.docx

把时间还给学生后农村中小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研究方案

潍坊市中小学闲暇教育研究

 

把时间还给学生后农村中小学如何

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

研究方案

 

潍坊市寒亭区高里中心学校课题组

2008.5

 

潍坊市闲暇教育研究项目

把时间还给学生后农村中小学如何

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

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要求:

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小学不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小学低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高年级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5小时,并不得在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上课或补课。

《规范》的执行,使中小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时间有了统一的标准,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机遇。

但广大中小学学生在校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同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对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也向学校和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学生分散的校外活动集中在家庭和亲友中,难以被社会认可和支持,限制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和空间,对公益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开展形成制约,造成部分学生“没事干”,与电视为伴,到网吧进游戏厅,甚至有打架、毁坏庄稼瓜果等违法事件发生,一部分农村家长对当前的素质教育又不认可,引起学校、教师和部分家长的担忧和不满。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家庭生活状况也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小学生的校外活动内容,造成了基础教育新的不均衡:

农村中,绝大多数村庄没有图书室,有一点儿图书也大多集中在娱乐休闲和农业技术的狭小范围内,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图书很少,且家庭藏书差别悬殊;农村学生家庭中能接入互联网的很少,我们做过调查,在40多个村600多名学生中,家庭上网的不足60人,有的村庄仅1户上网,上网学习在农村家庭还无法大面积推行;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有较大差距,且外出务工或劳务繁重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和辅导,形成了学校教育之外的“空白”,加上部分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娇纵,对部分学生的校外发展非常不利。

因此,把时间还给学生后,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如何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面临的当务之急,已成为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瓶颈”。

由于目前的教育教学研究中,对共性的问题和基于城市学校的研究较多,城乡差别的现实存在,造成一些在城市很好开展的具体的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到了农村学校却因为基础设施和文化环境而“水土不服”,农村中小学如何面对和解决把时间还给学生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这一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都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我们组织实施“教师指导下的校外活动合作小组”研究的出发点,就是探索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生的校外学习方式和活动内容以及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协作互助、动手实践的能力,解决把时间还给学生后,农村中小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如何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问题。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发掘学生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重点,切实发挥教育科研的理论先导、实验探索和决策咨询的作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服务,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组织实施“教师指导下的校外活动合作小组”,是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山东省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背景下,把时间还给学生后,农村中小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针对我们农村中小学的现状,探索把学校教育向家庭和社会延伸,把学习和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有机融合,把“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型课堂向社区延伸的实践,这是我们的思想指导。

三、研究目标

1、理论目标

(1)探索适合素质教育和规范办学行为后,农村中小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方法;并研究符合素质教育和规范办学行为后,农村中小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教育工作模式。

(2)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和规范办学行为后,农村中小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的活动模式和评价体系。

(3)让教师走近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

在理论研究领域,采取多元协作、重点攻关的方式,关注前沿性理论的成果转化与应用,关注来源于教育教学一线的经验、实证,关注现实情境中的复杂因果关联,理解、参与、反思现实的教育实践,努力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2、实践目标

(1)让研究走向行动。

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项目研究和协作研究,解决素质教育和规范办学行为后,促进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的难点和焦点问题,同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科学方法的科研型、学者型、实践型的教师。

(2)在深化素质教育和规范办学行为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当地社会的融洽,促进家校联合、社区共建的开展。

(4)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协调,在生活、生产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四、实施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每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社会关系。

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分工与合作,在与他人的交往与关系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和社会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

用他人和社会的经验丰富和提高自己,在相互合作和竞争中产生人作为个人所不具有的能力、智慧,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的需要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需要是人的内在动力,能力是人从事活动,满足需要,即实现目的的本质力量。

能力在活动中创造出需要的对象并使主体与对象联系起来,使需要得到满足与发展。

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与能力的总和,构成了人的本性的基本内涵,也就是人的“全面”、“完整”的基本内容。

人的需要与能力的产生是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的发展无不现实地表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中,人的社会活动无时无刻受人与对象的各种关系的制约与规定,因此人的需要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又必须以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为前提。

“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人的存在就是人与社会的协调和谐关系的存在。

只有在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真正形成的理想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充分实现。

2、以人为本的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工作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集体的共同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集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中,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

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集体的发展;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集体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个人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集体进一步了解个人使得集体目标更能体现个人利益和目标。

3、《潍坊市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提出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是我们进行这一项目实施和研究的政策依据。

4、“自主、互助、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及相关研究,为这一项目的实施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5、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各自的任务和内容,但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家庭与学校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根据两者的特点和优势来分工的。

在实践中,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可能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就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而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是互补的。

家长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直接参与并介入学校的发展中,并成为学校可资利用的重要的社会资本;而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因素对学校的影响,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实践依据

1、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家庭生活状况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小学生的校外活动内容,造成了基础教育新的不均衡,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有较大差距,且外出务工或劳务繁重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和辅导,疏于管理,形成了学校教育之外的“空白”,加上部分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娇纵,对部分学生的校外发展非常不利。

学生分散的校外活动集中在家庭和亲友中,难以被社会认可和支持,限制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和空间,对公益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开展形成制约,造成部分学生“没事干”。

与电视为伴,到网吧进游戏厅,甚至有打架、毁坏庄稼瓜果等违法事件发生,引起学校教师和部分家长的担忧和不满。

2、我校组织实施“自主互助探究”的校外小组学习模式已有近一年时间,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和经验。

我校在2008年寒假期间组织实施的“教师指导下的校外活动小组”活动,引起了社会、家长、学生和学校的强烈共鸣,各组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有计划的学习、做社会调查、做游戏、讨论问题等,深得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今年学校组织的460名家长问卷中,有超过440名的家长对这项活动表示支持和肯定,为我们下一步的活动增强了信心。

3、家校互联、社区共建等活动的开展,使我们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可以得到家长和各界的支持和配合。

4、市教育局组织的“百名专家进农村”活动,“亲子共成长”活动,提高了家长的素质,家教理论水平得到了提升。

使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自身的教育观念和素质急需提高,认识到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要性。

五、项目活动内容

组织实施“教师指导下的校外活动合作小组”。

1、组建好学生校外活动合作小组。

与课堂学习小组组织不同,校外活动合作小组的建立按居住社区组织,打破班级界限,尽量在同年级就近组合,学生数量少的村庄,可以打破年级界限,由学生自愿组合,每小组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分工,如组长、信息搜集员、资料管理员、监督员、记录员等,为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均衡发展,分工要定期轮换;小组组合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变动。

2、实行导师制。

每个校外活动合作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每位教师认领2-3个小组,实行双向选择。

指导教师通过审查计划、听取汇报,现场指导,网上指导等多种方式,对小组的活动全面组织和指导,使学生的校外活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3、明确任务。

集体活动是集体的生命,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校外活动合作小组,是学校教育的有机延伸,要把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小组活动的重点。

【1】、学习活动:

作为学习活动,与课堂小组学习活动要求一致,共同解决学习问题,完成家庭作业,查阅资料,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1-2个小组拥有一台电脑,每个小组拥有一个图书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互相帮助,互相督促,有效利用时间,在集体中共同成长。

【2】、实践活动:

开展写作、读书、社会调查、工艺品制作,例如“小调查、小采访、小庆祝”活动、办报纸专栏、看望生病的同学,几个同学一起给家长过生日、以及轮流到各人家中共同帮一个家长做饭,共同帮一个家庭营销、共同帮一个家庭干一项农活等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习劳动,学会合作。

【3】、文体活动:

开展一些体育、唱歌、舞蹈的活动,例如打蓝球、郊游、晨跑、学唱歌曲、学习舞蹈等。

【4】、公益活动:

志愿者活动、帮扶孤残、公益宣传等公益活动。

例如整理社区卫生、环保节能宣传、做帮助他人的好事、到敬老院义务劳动等。

【5】心理调节与人生探讨:

小组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和高年级的人生规划与指导有重要调节作用,通过诉说与倾听,互相讨论、介绍个人理想等,解除学生个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探讨对人生的理想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4、组织活动。

要特别强调活动的计划和组织,让学生学会制定计划,按计划实施,活动完成后学会反思和总结。

5、资源共享。

农村的学习资源不足且差别很大,强调小组之内和小组之间的资源交换和资源共享,注重发挥小组资料管理员的作用,在不增加学生家庭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学生的学习资源。

6、组织家长参与。

“教师指导下的校外活动合作小组”,必须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并尽可能聘请家长做小组指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校外活动合作小组,虽有指导教师,但因活动的时间是课余,活动地点以家庭为主,家长的态度和指导会决定一个小组的状态。

曾有一些认真执行“减负”任务的学校,发现学生的负担并未真正减轻。

原因就出在家长那里,是他们给孩子留了更多的作业,报了更多的补习班。

只有统一认识,才有统一的行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此话说明了家校关系中最核心的问题,即教育合力。

7、提供学生表现展示的平台,展示学习小组的活动成果和学生个人的技能。

除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等提供一定的空间外,结合校园网站建设,在学校网站开辟专栏,通过“我问谁回答”、“老师的建议”、“我们这样做”等栏目设置,进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展示。

8、合理评价和奖励。

【1】设立小组等级五星级评价,确定等级评价和晋级标准,定期对小组进行评级:

各小组每取得一项成绩或进步得一个A,每5个A得一个1星级标志,每4个1星级标志得一个2星级标志,每3个2星级标志得一个3星级标志,每2个3星级标志得一个4星级标志,每2个4星级标志得一个5星级标志,获得5星级标志即为优秀小组。

【2】对学生小组和指导教师的活动成绩实行奖励:

每获得一个3星级标志,学校对小组和指导教师通报表扬,每获得一个4星级标志,学校对小组和指导教师大会表扬,对获得5星级标志的优秀小组,学校对小组和指导教师大会表扬和考核加分,可以免费参加教管办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免费参加教管办组织的与优秀人物和专家接触;免费参加教管办组织的与名校零距离接触等。

【3】评价和奖励实行动态管理,学校每学期组织1-2次总结,推广先进典型,通过先进个人和优秀小组的典型带动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家长和学生、家长和学生投票选举等办法评选优秀导师,作为学校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依据。

六、推广实施措施

(一)、学校加强对该项目研究的组织领导。

本项目的负责人是镇中心学校校长兼镇教育管理办公室主任,是专家型校长,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学校管理经验,带头进行课题研究与应用。

学校领导班子年轻、开放,具有实干和创新精神,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领导保障。

(二)、建立项目研究实验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

学校把教学科研实验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与经济挂钩,与教师职评、晋升挂钩,激励教师搞好项目实验。

建立课题管理考核制度。

2、人员保障。

学校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和实验要求,把爱岗敬业、业务精良的教师放在第一线。

课题组成员专业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教师队伍教研风气浓厚,分工明确,职责到人。

3、经费物资保证。

学校设立培训经费、活动经费、成果奖励经费,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教育科研和教学设施的改善,直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经费保障。

(三)、学校成立项目研究中心组,加强实验教学与研究 。

定期进行研讨交流活动。

并对课题组按业绩实行动态管理,激励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四)、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对实验研究教师采取多种培训方式进行培训,积极开展教师沙龙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学校、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协作体”共同攻关,资源共享,交流实验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认真组织学习有关基本理论、组织建设、教学案例的理论成果,提高理论水平,明确研究任务,增强项目研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做好家长培训工作,借助潍坊市教育局“亲子共成长”、潍坊市教育局“百名专家农村行”等活动,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专题培训,印发宣传材料,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让家长学会指导合作小组的活动,做好宣传教育,取得家长支持。

(六)、积极争取各级各界的支持,“教师指导下的校外活动合作小组”是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活动,为给学生开拓更大的实践空间,要争取各界的支持,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基地。

(七)、做好启动工作。

实验开始,先确定高里镇中心学校、高里镇双杨初中、高里小学、双杨店小学作为重点实验学校,重点实验学校每校先培训骨干教师10名,骨干学生30名,重点指导10个小组,实验成功后,通过现场会推介,典型带动,再全员培训,面上铺开。

(八)、搞好检测评价,根据学生外显的表现特征,设计好测试问卷,于实验开始时分别向任课教师、家长、学生进行问卷测试,建立基础档案,以后每学期检测1-2次,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时对实验情况进行调控。

(九)、深化研究过程,建立详实的过程档案记录。

重数据、重表现、重问卷调查,重统计分析,重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声音。

七、实施方法

倡导“教师即研究者”,以教师指导、学生的小组活动为主要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整合各种教育力量,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者的相互促进与发展,鼓励和支持在先进理论指导下扎实有效的教学实验研究。

1、实验法:

在常态教学下,确定4处重点实验学校,作为典型带动,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实验依据。

2、比较分析法:

对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定期检测,各项指标分析对比,找出问题,及时矫正研究方案。

3、经验总结法:

实验教师及时总结,写出总结、报告、论文,相互交流,推动研究的进行。

八、研究过程

整个项目研究工作计划从2008.1——2010.5,用两年半时间,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工作要点是:

第一阶段:

(2008年1-6月)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

完成项目规划、组织与实施,做好项目实验与研究的充分论证,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制度与管理准备,全面开启项目研究工作。

1、做好项目的申报工作,制订并完善研究方案。

2、确立重点实验学校和人员,召开工作会议。

3、制定完善有关制度,培训实验人员,培训10名导师(即指导教师)培训30名学生骨干(组长、信息搜集员、监督员各10名)联系家长和各界,取得支持和理解。

4、建立校外活动合作小组,确定指导教师,做好典型培养,启动项目实施。

5、召开现场会,典型带动,在实验学校进行实验。

第二阶段:

(2008.7——2010.1)实验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全面、科学、规范地进行实验与研究。

落实课题研究的各阶段目标。

1、按研究方案实施项目研究。

2、每月组织一次项目协调,并组织课题中期调研,每年形成阶段性实验报告,强化过程管理。

3、对项目实施进行指导、评价,帮助教师提升实验研究水平。

4、发现并支持活动开展优秀的指导教师和活动小组,及时总结、推广,创建特色、典型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

(2010年2-5月)总结推广阶段

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做好项目实验的总结、鉴定、推广工作。

1、整理并提升实验阶段的研究成果。

2、进行项目鉴定、结题。

3、做好项目研究的全面总结,形成结果,推广到全镇各中小学学校。

4、表彰先进集体、个人、优秀成果。

九、成果推广取得的成效展示形式

1、使“教师指导下的校外活动合作小组”在学生中全面实施,活动有效,让学生在活动中受益,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获得社会和家长认可,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2、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形成优良工作作风,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

3、总结出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指导下的校外活动合作小组”的小组组织、活动内容、形式和评价激励机制。

4、形成多篇“教师指导下的校外活动合作小组”的研究论文和教学案例,参加“金点子”教学案例奖、市区教学成果奖的评选。

形成实验报告,结集出版《教师指导下的校外活动合作小组成果集》。

十、组织机构及分工

1、闲暇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

张淑萍

成员:

马国一刘建强于同溪

2、闲暇教育指导小组

组长:

马国一

成员:

刘建强于同溪肖朝福李永胜李贵春张连成

2、闲暇教育工作小组

组长:

马国一

成员:

万爱峰李永胜李春媛于同溪李洪雨刘玉红张春安张清述陈世香邢晓东孙秀丽钱焕静张宝刚张秀柱王英华韩丽英

潍坊市寒亭区高里中心学校课题组

200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