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1350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财政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财政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财政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财政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重点.docx

《财政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重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重点.docx

财政重点

财政重点

第一章政府市场与财政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的概念及特征和分类

概念: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特征: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分类:

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即混合物品)两类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

(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陷阱

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市场失灵的原因:

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现实世界不具备市场机制有效的环境

外部效应的含义及相关内容:

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外部效应又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失灵或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1)立法和行政手段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财政各职能的基本内容: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在经济运行新常态下,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4)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

第二章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

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含义: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提供强调这种产品要通过预算程序来供给,消费者通常可以免费享用。

*公共生产≠公共提供

*私人提供≠私人生产

公共产品包括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

纯公共物品——政府(主要通过无偿征税)、非政府组织提供

准公共物品——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市场)提供

1政府授权经营②政府参股③政府补助④政府购买服务

公共定价含义及形式:

含义: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形式:

1.平均成本定价法:

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的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2.二部定价方法:

基本费+从量费

3.负荷定价法:

按不同的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财政支出效益内涵:

1是财政支出的内源性效益,指财政总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内源性效益又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财政支出总量效益、财政支出结构效益和财政支出项目效益。

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指使用(管理)财政支出的公共部门(如教育、文化、农业等)财政年度内的工作绩效。

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

任何一项财政支出最终都要通过公共部门分配到具体的使用单位,因而资金使用单位既是支出链中的最终环节,有时资金使用效益的直接体现者,财政支出能否得到相应的产出,能否发挥最大的效益,最终取决于使用单位。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财政支出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含义、区别、作用)

一、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p34

二、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

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转移性支出:

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区别:

购买性支出:

(1)政府是一个市场主体,一手交钱,一手接货(商品或者劳务)

(2)等价交换:

双方竞价,对政府和商家都是预算硬约束。

(3)直接干预经济的资源配置,和私人购买是一种替代作用。

(4)间接干预收入分配。

转移性支出:

(1)政府是一个“慈善家”(非市场主体)

(2)非等价交换:

受益人向政府游说获得,对政府和受益人都是预算软约束。

(3)间接干预经济的资源配置,政府控制不了受益人怎末花这些钱

(4)直接干预收入分配,受益人收入提高。

作用:

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此类支出当然也影响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开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财政支出规模衡量指标:

财政支出规模可以用绝对数指标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指标即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由这两个基本指标又可以衍生出反映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三个指标。

(1)财政支出增长率,以∆G(%)表示。

财政支出增长率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即所谓“同比”增长率。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以Eg表示。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

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多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

财政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1)瓦格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2)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财政支出的比重会增加。

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因此,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财政支出上升的规律,被称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因素: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

a、政局是否稳定b、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c、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性因素:

包括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二)微观因素:

A.需求因素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需求决定于中间投票人。

这取决于两大因素:

(1)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

(2)对公共物品的偏好B供给因素1.服务环境。

2.公共物品的质量3.相对价格效应。

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的学说:

(1)经济发展阶段论: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来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原因,将财政支出划分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和转移支出分别予以考察,具体地探讨了财政支出的增长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2)内生增长理论:

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第四章消费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的基本构成:

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医疗卫生支出

国防支出的基本内容:

1.内容:

人员生活费、训练费和装备费

2.特点:

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费支出。

国防支出的内容包括:

军队支出、后备役支出、国防科研事业费、防空经费等。

同国家管理支出相比,国防支出的特点就是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纯公共商品属性和纯消费性。

3.国防支出的管理:

国防支出的控制包括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两个方面。

(一)宏观控制是指预算控制,即控制国防预算的总体规模。

(二)微观控制是指国防支出的经费管理。

4.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

经济政治因素、兵员制度、国土范围和地域

5.国防的经济效应:

提供安全保障、排挤效应、总需求效应、外部效应、总投资效应、开放经济效应

行政管理支出基本内容:

1.含义:

所谓行政管理支出,就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

包括:

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

2.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

行政管理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行政管理费不可能没有,甚至绝对规模还具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但他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应是下降趋势。

3.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

(1)经济总体增长水平

(2)财政支出规模(3)政府职能(4)机构设置(5)人员配备(6)行政效率(7)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8)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

4.对行政管理支出的管理1.以法律形式确定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占财政支出的比重)2.规范行政管理支出范围3.加强财务管理,控制不合理支出4.严格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提高预算的严肃性。

教育与医疗卫生的基本内容(产品性质、提供依据或理由、我国现状)

性质:

①将教育、医疗卫生和科学技术支出归入非生产性范畴,用于这些事业的支出不能对当年的物质财富的生产做作出直接的贡献。

②从长远看,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不断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素质,它们对物质财富生产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一)教育

1.提供方式:

从经济性质来看,根据教育支出的特点,教育一般是一种混合产品。

根据教育的不同等级略有不同:

①义务教育具有明显外部效应,基本是由政府提供和保障的,具有较多公共产品性质,可视为一种纯公共产品——政府在义务教育的提供上承担较多责任;

②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次教育:

是利益外溢型的准公共产品。

可采取政府和市场混合提供方式。

2.政府提供教育(承担教育支出)的理论依据:

1教育具有外部性,科技进步来自教育

2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完善4教育是优值品

3.我国教育支出现状:

规模偏低、结构不合理

4.特点:

1、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是源于教育。

2、避免因收入差距造成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和不完善。

(二)科技

1.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地位

(1)科学技术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国家的科技投入政策

(1)科技投入机制: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大幅度总价科技投入。

(2)税收激励: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税前抵扣力度。

(3)政府采购:

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

3.财政的科学研究支出

(三)医疗卫生1.政府介入医疗事业的理由

(1)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促进社会公平)

(2)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

(3)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2.我国当前卫生医疗体系的缺陷(规模偏低、结构不合理)

(1)政府投入不足,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应急机制;医疗机构实行创收机制,以药补医,公益性严重淡化。

(2)医疗保障机制不健全,还没有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医疗保障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发展滞后,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城乡居民没有基本医疗保障,仍然主要靠自费就医。

(3)城乡、区域和不同阶层之间卫生医疗服务水平的差距扩大。

(4)医疗和医药费用上涨,居民个人负担加重,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3.市场失灵表现在:

1.不确定性2.信息不对称3.外部性4.垄断5.公平

4.对象和方式:

卫生医疗支出可以分为社会成员身体健康直接受益支出和外部受益支出。

前者是指受益完全或绝大部分可以内在化的医疗支出;后者则指具有外部性的卫生支出。

政府的卫生医疗支出主要是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机关的事业费支出和对个人的卫生医疗支出。

5.我国深化医疗文生改革的基本思路: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第五章投资性支出

基础设施含义及提供方式:

1.含义:

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一国的基础设施越发达,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就越顺畅、越有效,人民的生活也就越便利,生活质量相对来说也就越高。

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供电、供暖等设施;

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

2.提供方式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6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

三农投入的理由及政策

1.理由

(1)“三农”是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2)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

1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

2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2.加大惠农政策力度

1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2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3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4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5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扩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7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

3.政府农业投资的方式

(一)稳定农产品价格:

价格管制和价格平准。

价格管制是政府利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直接规定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及其波动幅度。

其优点是能有效控制农产品价格,缺点是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使农业的竞争力难以提高。

价格平准是政府采用经济手段调节农产品价格水平,如建立农产品价格平准基金及农产品储备制度。

价格平准由于克服了价格管制的缺点,因而为许多国家所采用。

(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负担

1.降低农业生产成本(1)对农用生产资料的补贴(2)财政贴息

2.减轻农民负担主要指农业税收政策目前我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

(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的基本构成:

社会保险支出、财政补贴、税收支出

社会保险支出的性质及重要意义

1.性质:

在财政支出项目中的属性是转移性支出,也是一项民生性支出。

可分性:

保险面向个人提供

排他性:

先尽缴费义务,并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享受该服务

竞争性:

增加一个人的保险会带来额外的成本

2.意义:

1、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

2、发挥“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3、克服私人市场的局限性

社会保障的基本组成:

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

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

(1)现收现付式。

是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

从资金角度来看,现收现付式的养老保险是一种靠后代养老的保险模式,上一代人并没有留下养老储备基金的积累,其养老金全部需要下一代人的缴费筹资,实际上这种保险靠的是代际之间的收入转移。

(2)基金式。

基金式又分为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两种。

完全基金式是指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建立储备基金的目标应当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

部分基金式则是介于现收现付式和完全基金式之间的一种筹资模式,即当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金。

财政补贴的性质:

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

财政补贴与税收一样都属于资金无偿转移的性质

1政策性:

根据一定时期政策目标确定补贴的对象、数额及期限等;

2可控性:

财政部门可以灵活掌握对象、方式、数量。

3灵活性:

随形势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是一种灵活的经济杠杆。

4时效性:

国家政策具有时效性决定。

财政补贴对经济的影响机理和财政补贴效应

1.影响机理: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通过改变相对价格结构。

2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通过改变企业购进的产品价格(供给价格或销售价格加补贴),从而改变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的。

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eg.对科学研究的补贴

2.积极效应:

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的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便于顺利的实施国家的政策方针。

2、可以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4、消除排挤效应,增强民间投资意愿,加快民间投资的恢复和增长。

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

消极效应:

1、财政补贴项目偏多,规模偏大,会加重财政负担,总体上削弱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2、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的会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人为地加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政策性亏损”掩盖了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引起的经营亏损。

3、长期过多过广的补贴,人为地扩大了经济体系中政府行为,相应地缩小了市场活动覆盖的范围,而且财政补贴成为受补单位的既得利益,易上难下,将演变为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阻碍因素。

4、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扭曲合理消费结构,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我国财政补贴的调整和改革

1、从制度创新入手,提高财政补贴支出效益

a取消不符合WTO规则的补贴:

取消针对出口的各种财政补贴;取消我国曾存在的采用税收手段支持国产品替代进口的补贴;取消对农产品出口的补贴。

b合理利用可诉讼补贴

c用足用好不可诉讼补贴:

增加对落后地区的补贴;作用财政补贴,加强环境保护;作用财政补贴促进中小企业的加速发展。

d调整现行一些效率不高的补贴:

调整粮食补贴政策,改变农业补贴方式;取消对国有企业的补贴。

2、重新规范财政补贴的重点和范围,改革补贴方式

税收支出的含义及分类,税收支出各形式及基本含义

1、含义:

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性质:

这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2、分类:

1照顾性税收支出:

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再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

2刺激性税收支出:

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特殊减免规定

3、形式:

1税收豁免:

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

2纳税扣除:

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3税收抵免:

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4优惠税率:

是对合乎规定的企业课以较一般为低的税率。

5延期纳税:

也称“税负延迟缴纳”,系允许纳税人对那些合乎规定的税收,延迟缴纳或分期缴纳其应负担的税额。

6盈亏相抵:

是指准许企业以某一年度的亏损,抵消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其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款,或是冲抵以前年度的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年度已纳的部分税款。

7加速折旧:

系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多的折旧。

8退税:

是指国家按规定对纳税人已缴纳税款的退还。

第七章财政收入概述

财政收入的分类:

税收收入: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等。

社会基金收入:

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非税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

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

内外债贷款和转贷的收回本金收入。

债务收入:

内外债收入。

政府性基金的含义:

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的一种基金。

税与费的区别:

普遍性与对应性;强制性与自愿性;无偿性与有偿性;规范性与灵活性

收费的特殊作用:

提高公共品的使用效率;矫正外部性

第八章税收原理

税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的财政收入。

基本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强制性: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征税,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它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

某种情况下。

强制性可能转化为自愿性。

无偿性:

指国家征税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对具体的纳税人而言不需要偿还。

税收的无偿性是针对具体纳税人而言。

(相对的,指的是不能直接、立即、均等地获得补偿)

固定性:

也称规范性,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税收术语及税收分类

税收术语:

纳税人:

又称为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负税人:

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与纳税人可以一致(在税负不能转嫁的条件下),可以分离(在税负可以转嫁的条件下)。

课税对象:

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主要为所得、商品和财产三大类)

税源:

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与课税对象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税目:

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

课税标准:

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

税率:

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即为税率。

税率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

税收能力:

应当能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

一是纳税人纳税能力,二是政府的征税能力。

税收努力:

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的程度,或者说是税收能力被利用的程度。

起征点:

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收入未达起征点的低收入者不纳税,收入超过起征点的高收入者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