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族与宗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1127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的民族与宗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我国的民族与宗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我国的民族与宗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我国的民族与宗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我国的民族与宗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的民族与宗教.docx

《我国的民族与宗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的民族与宗教.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的民族与宗教.docx

我国的民族与宗教

第四课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民族和宗教教的基本概况,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拥护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观念,努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具体要求如下:

1.在知识方面

识记:

民族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我国民族组成、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

的含义、民族自治机关的主要自治权、我国流行的主要宗教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理解:

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民主关系的建立、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必要性、宗教的性质、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有关规定,政常的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的区别。

2.在能力方面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正确性;能够根据我

国国情和实践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正确性,说明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必要性;能够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要求,分析说明树立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性。

3.在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强民族、宗教的政策观念;加强团结观念;能够积极学习科学

理论,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迷信活动,努力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4.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难点

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2.我国的宗教政策。

课时安排

本课可安排9课时,共8个框题,基本上1框题1课时。

1课时机动或作复习,或作讨论。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本书前言中提到,政治是阶级的大事,国家的大局,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那么,民族和宗教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什么关系?

2.我们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和宗教概况以及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什么意义?

(设计第一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地位,本课知识与上面学过的知识的联系,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调查研究,摸摸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情况,以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导入新课

本课是讲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概况,着重讲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民族和宗教虽然是和国家有区别的社会现象,但与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是国家的重要政策,民族关系的情况直接关系国家的兴衰存亡。

在当代,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更是徇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宗教问题处理是否得当,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发展、民族团结。

因此,讲我国的国家制度,认识我国的性质,讲政治,就不能不讲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也可以说,本课所讲内容,是第一、二课国家问题的延伸,主要体现在国家对民族和宗教所实行的基本政策。

请同学们阅读第四课的内容,阅读的要求是粗读,即只读这部分内容的课标题、节标题、框标题。

(阅读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列了第四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

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个框题“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课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板书)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板书)

1.民族及其基本特征(板书)

(教师展示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穿着各民族服装的挂图。

展示挂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

生注意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提问:

同学们能看出这幅挂图中有哪些少数民族吗?

(学生讲出其中的一些少数民族名称。

民族是我们经常讲的一个词,什么是民族?

并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的。

下面我们先看看民族是怎样形成的,民族有些什么基本特征。

1.民族的形成(板书)

在人类历史上,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

原始社会里,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氏族,

那时并不存在民族。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提高了劳动效率,社会上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私有财产。

从此,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部落战争频繁发生,亲近的各部落为了掠夺其它部落或者防御其它部落的掠夺,就联合起来结成部落联盟。

部落联盟使各部落互相杂居,逐步融合,人们间的关系也由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

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氏族制的解体,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人们的共同体便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为民族这种新的共同体。

关于民族的形成,教材作了简要概括,还用一段楷体字,具体说明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共同体如何一步步发展,最后形成民族的过程。

我们通过了解民族的形成过程。

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至少应该明确下面两个观点:

民族的含义: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板书)(对民族的含义,教师可提问学生答出,然后板书。

需要说明的是,“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的表述,只是民族的一

般含义,不是完整的民族定义,作为中学生我们掌握到这个层次就可以了。

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板书)

从民族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后还会有一个逐步消亡的过程。

1.民族的基本特征(板书)

要理解什么是民族,光知道民族的一般含义还不够,不要进一步掌握民族的几个基本特

征。

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板书)

 

教材对四个基本特征逐一作了说明,并用楷体字列出事例和资料作解释,同学们要认真阅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引导作出以上四个特征的板书。

在学习民族的基本特征这个问题时,要注意掌握民族各个特征的含义。

共同语言是指民族内部用以彼此交流思想和互相往来而通用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稳定的重要特征。

没有共同语言就不能共同从事生产,也不能实现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也就不能结成一个民族。

语言促进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稳定。

在我国,民族识别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从语言的识别而确定的。

比如汉族语言主要是汉字的定型和书面声韵的统一,这是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又经两汉、三国、隋代的发展,成为至今通用的汉民族语言。

蒙古语言是到14世纪初形成更准确的蒙语,成为至今通用的蒙文,从而促进了蒙古经济文化的发展。

共同地域是民族形成的前提,民族的其它特征都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形成的。

共同经济生活是人们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发生的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经济上的联系,把本民族的人们结合为一个整体,并形成统一的民族市场。

经济上的联系是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民族其它特征形成的物质基础。

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等在精神面貌方面的反映,而且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民族,虽然四大特征早已残缺不全,但仍作为一个民族而保持长期的稳定性,长期存在下来,则主要是由共同心理素质特征的稳定性维系着。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对民族的凝聚力非常大,主要表现为都认为是本民族的一员,热爱自己民族的思想感情和对传统的风俗习惯的浓厚感情。

俄国沙皇政府曾在西伯利亚搞了一个移民区,把一些波兰人强行移居到那里。

日子一长,这些人已经不会说一句波兰话了,但是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波兰人,并且对俄罗斯人怀着波兰人的仇恨。

又如我国的回民,是13世纪初叶大量迁入的阿拉伯、波斯、中亚人在不断和汉人、维吾尔人、蒙古人融合中逐惭形成的。

东迁初期,通用职权拉伯语和波斯语,由于长期和汉人杂居,逐惭学习汉语、汉文。

但共同的生活习惯和共同信仰成为维系其长期存在的牢固纽带。

共同心理素质能够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存在,还因为,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总要设法巩固其共同心理,总要强调一些和其它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赋予强烈的感情,甚至升华为民族的标志,把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风格,经过艺术加工,加以宣扬,成为一见即知是某民族的特点。

例如一看见献哈达,我们就知道这是藏族是了庄重的待客礼仪;看见泼水节,就知道是傣族的节日。

四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板书)

民族的这四个基本特征是有内在联系的。

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在民族产生

、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它们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

反过来,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的巩固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四个基本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

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从民族形成的一般过程来说的,但是某一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特征将会有变化,有些民族四个特征不一定齐备。

同进,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程度上的共同性,这些都不影响四个基本特征作为识别民族的科学依据。

在学习和把握民族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两上区别:

一是民族和原始社会民族的主要区别;二是民族和种族的区别。

现在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要求学生稍作议论后回答问题)。

生:

民族与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都是人们共同体,但民族是以地域为基础的,而氏族等则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地域关系逐惭取代血缘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师:

回答和很好。

(如学生不能答出以上内容,由教师启发引导答出。

师:

关于第二个区别,教材已作出了说明,有哪位同学能概括提炼出来?

生:

种族的特征是一种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而民族则是一种社会现象。

师:

回答得很好,种族是个生物学概念,是以人的生理特征(如肤色、发色、眼色、体形等)为划分标志的不同人种,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民族则是一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在同一种族里可以包含不同民族,如共同色人种中有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等;一个民族里面可以包含不同种族、如美利坚民族中有白人、黑人和黄种人。

小结: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一框主要讲了民族的形成和民族的基本特征两个问题,要注意掌握民族的一般含义,掌握它是历史上形成的,民族一般具有四人基本特征。

要搞清楚民族和氏族、种族的区别。

请同学们结合本堂课讲的内容,回去思考一下民族和阶级、国家的关系,下一堂课讲新课前请一些同学来回答。

复习巩固

当堂完成以下练习。

(教师用投影或事先准备的小黑板。

1.单项选择题

1.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以为基础。

()

A.血缘关系B.氏族关系C.地域D.部落联盟

2.氏族是的产物。

()

A.私有制服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C.国家发展D.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

3.在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中,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的特征是()

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经济生活D.共同心理素质

4.识别和划分民族的基本依据是()

A.民族的四个特征B.生理遗传特征C.血缘关系D.地域关系

二、简答题

民族四个基本特征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单选题:

1.C2.D3.D4.A

简答题:

参阅教材第100~101页。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族及其基本特征》,布置大家结合学过的内容思考民族和阶级、国家的关系,现在请同学来回答。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补充)

民族不同于阶级,阶级是以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而划分的;民族则是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四个基本特征划分的。

在阶级社会中,民族是由不同阶级的人们组成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但民族还存在。

民族也不同于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一个国家,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多个民族所组成;国家不一定像民族那样有共同的语言,一个国家可以有多种语言存在。

而一个民族可以是属于一个国家,也可以分属于几个国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民族的一般知识,知道什么叫民族,民族有哪些基本特征,那么我国民族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二、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板书)

1.我国民族概况(板书)

关于我国民族概况,教材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大家阅读时,注意三个问题:

       

(1)历史情况。

(板书)

(2)民族的数目。

(板书)(3)分布特点。

(板书)

教师归纳讲解:

第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可以部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不断形成、发展的

历史。

几千年来使中华民族形成一种共同心理、共同的民族意识。

教材在小栏目中引用了梁启超的一段话,主要是从心理素质上讲的,是从中华民族的感情、民族心理来讲的,这是炎黄子孙的一种民族情感,使自己和外国民族区分开来。

第二个问题,我国民族的数目:

56个(板书),这是大家牢记的一个数字,同时不要把它与少数民族的数目(55个)混淆起来:

还有两个数字大家也要了解,一是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92%(板书),二是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8%(板书)

第三个问题,分布特点,要注意全面掌握理解,即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整个分布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板书)我国民族的这种分布特点,是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国制定民族政策的客观依据。

(教师还可以从本地区的民族情况和分布情况加以补充说明。

1.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板书)

这个问题教材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讲述,大家看书。

看书时注意教材是从哪几个层次去说的。

本框题的第二个小栏目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这是毛主席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讲到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时说的。

针对大汉族主义,指出中国各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作过贡献,这既符合中国历史,又是马克思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论大小、强弱,都对历史发展作过贡献。

我国民族情况也如此,我国的56个民族,有大小和形成早晚之分,但是都对我们伟大祖国作出了贡献。

教师启发学生作出归纳:

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板书)从总的趋势看,秦统一后的两千年来,特别是经过汉、唐、元、明、清各朝的努力,

统一不断发展和巩固。

我国割据分裂的时间与长期统一历史相比,是短暂的。

秦汉统一时期,延续500年:

隋唐300年;元、明、清三朝的统一局面延续600余年。

以上大次大统一约占2/3以上的时间。

而历史发展某些时期出现的割据局面,如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等时间总共不过700余年,不到1/3时间。

而且分裂的时间越来越短,规模越来越小;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势头越来越大。

元、明、清三个朝代的连续大统一就是证明。

这些史实说明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有少数民族参与的。

在历史上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国、北魏、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他们或者统一了中国的大部,或者统一了全国。

这就说明了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板书)当汉族的祖先开发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原地区进,各少数民族的祖先也开发了他们居住的广大地区。

几千年的历史说明,我们中国的辽阔疆域和美丽富饶的国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

例如,新疆的沧桑之变。

新疆在中国古代称为西域,早在2000多年前,西域和祖国内地发生密切联系。

分元前60年,中央政府设西域都护,作为代表西汉王朝统辖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管理西域。

自此以后,西域便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朝时,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往来频繁。

元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特别是畏兀儿(维吾尔)广泛参与了祖国政治历史舞台上的活动,有不少人对祖国统一和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到清朝时,于1884年将西域改称为新疆,意思是“故土新归”,即原有的土地又回来了,随后又设立新疆省。

解放前,新疆和祖国各地区一样处于贫穷落后状态,解放后,40多年来已旧貌换新颜,焕发出勃勃生机,国家给新疆注入了上千亿元的资金,使国民生产总值与解放初相比,是1949年的40倍。

解放前新疆工来几乎等于零,现在则拥有了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解放前,新疆只有一所大学,现已发展到21所,各类中等2168所,中小学校8947所,在校生总数304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约占学生人数的2/3。

截止1995年,共培养各类大学生11万人。

1994年,新疆医院总数达到1270多个,遍布城镇和农村牧区,医院总数是1949年的26.5倍。

为了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国家在“七五”、“八五”期间逐年增加对新疆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在铁路、公路、航空、电信、水利、电力、矿产勘探开发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数量是1979年以前总投入量的5倍多,使一批批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产,不仅为新疆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而且为新疆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为向国内外开放,吸引资金和新技术创造了条件(以上资料引自教参。

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板书)(教材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不作补充讲解。

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志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板书)在近代,帝国主义的魔爪无孔不入地伸进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广大辽阔的边疆地区。

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我国各族人民团结战斗,共同抗击外国侵略者,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国产影片《红河谷》就是反映19世纪藏、汉各族人民共同抗击英帝国主义对西藏地区的入侵这一悲壮历史事件的(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录像放映该电影的片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板书)

在革命战争年代,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为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同汉族人民一道,英勇斗争,不怕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许多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小结: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一框共讲了我国民族的概况和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两个问题,通过了解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和幸福。

本框题有一个小栏目:

“试一试:

用你印象最深的事例说明伟大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这个小栏目的问题就作为本堂课后的思考题,要求同学们用已经学过的,教材上提供的或是自己收集的材料,从某一方面加以说明,不要求观点的全面性。

下一堂课就让一些同学来回答。

复习巩固

当堂完成以下练习。

(教师用投影或事先准备的小黑板。

1.单项选择题

1.我国共有个民族。

()

A.54B.55C.56D.57

2.我国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开成的分布特点是()

A.以汉族为主体,小杂居、大聚居、交错杂居

B.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成

C.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D.各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二、简答题

为什么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练习参考答案

1.单选题:

1.C2.B

二、简答题:

因为,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要求大家用印象最深的事例说明伟大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现在请一些同学来回答。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补充)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党和国家制订的民族政策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含着些什么内容呢?

下面我们将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三、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板书)

同学们经常在报刊电视中看到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民族冲突的情况,这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存在有关。

解放前,我国是一个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极其深重的社会,少数民族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情况就更严重了。

各族人民都过着悲惨的生活,根本谈不上民族平等。

这里,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让学生议论)。

议论后教师引导启发:

我们知道,在阶级社会时成族内部是划分为阶级的,那些占有生产资料,处于统治地位的剥削者是统治阶级,另一部分没有生产资料处于被剥削被统治地位的是被统治阶级。

当一个民族处理同其它民族的关系时,它的政策主要是由这个民族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来决定的。

可见,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实质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

只是因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往往打着“全民族”利益的旗号,从而掩盖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实质。

所以,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实现民族平等,首先必须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铲除了民族不平等的根源,各民族之间消除了仇恨和隔阂,建立了新型的民族关系。

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板书)

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现在哪里呢?

(启发学生回答出:

“平等、团结

互助”,并接着第一个小标题板书)。

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的民族关系已经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按照宪法的提法,这种关系表现为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

这也决定了我们处理民族关系必须遵循三原则,而遵循、贯彻三原则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越巩固、越发展。

下面,我们来学习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板书)

1.民族平等原则。

(板书)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下面的问题。

民族平等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

含义)

我国提出民族平等的依据是什么?

(或:

为什么要提出民族平等?

板书:

依据)

民族平等原则贯彻到各个领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

具体表现)

第一个问题,民族平等的含义,教师指导学生画书。

(第109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二个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归纳: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重要观点。

列宁说:

“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

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和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列宁全集》第20卷,第11页)斯大林说:

“一切民族,无论大小,都处于同等地位,每个民族都是和任何其它民族同样重要的。

“(《斯大林文选》第507页)各民族人民都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民族只有大小,强弱之分,没有优劣的差异。

有些人往往把民族之间的大小、强弱、发展程度高低,看成是民族的优劣之别。

这是不对的,各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所以各民族应该一律平等。

至于民族之间的大小、强弱、发展程度高低的差别,是历史造成的,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这些判别就会逐惭消灭,因而民族之间不存在优劣、高低之分。

比如,我们中华民族,在旧中国,由于贫弱,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而如今,我国已初步繁荣昌盛,昔日“东亚病夫“成了亚洲体育强国。

回过头来看我国56个民族,无论在人口数量,发展程度上有什么差别,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关于民族平等的具体表现,指导学生画书。

综合讲解:

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具体表现。

教材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并用楷体字提供了一些主要数据和实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真正实现了平等。

当然,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社会的诸多因素,还不可能很快达到事实上的平等,这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实际上就是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相对落后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基于这种情况,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实现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不仅要采取措施,给予少数民族特殊的政策,还要给予帮助和照顾。

只有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以充分地实现。

   2.民族团结原则。

(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