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向黄福昌同志学习的决定.docx
《关于开展向黄福昌同志学习的决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开展向黄福昌同志学习的决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开展向黄福昌同志学习的决定
龙矿集团党发【2011】55号
关于转发《中共山东省国资委委员会关于
开展向黄福昌同志学习的决定》的通知
各党委,直属党总支(支部):
现将《中共山东省国资委委员会关于开展向黄福昌同志学习的决定》转发给你们,请按照《决定》要求,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组织本单位广大干部员工认真学习黄福昌同志的先进事迹,精心安排好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情况及本单位优秀党员事迹随时报告集团公司组宣部。
附件一:
中共山东省国资委委员会关于开展向黄福昌
同志学习的决定
附件二:
矿山“硅谷”跋涉者
----兖矿集团总工程师黄福昌事迹简介
中共龙口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
2011年10月17日
主题词:
学习活动转发通知
抄送:
集团公司领导,总部机关有关部门。
龙口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办公室2011年10月17日印发
(共印份)
附件一:
中共山东省国资委委员会
关于开展向黄福昌同志学习的决定
各省管企业党委:
黄福昌,男,1961年出生,中共党员,山东寿光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获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现任兖矿集团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
黄福昌同志是我国煤炭综采放顶煤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从事科研工作30年来,他带领的研发团队有230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成功向欧美。
有偿输出18项技术,实现技术收益4.26亿元。
不仅改变了我国煤炭技术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而且在世界煤炭成套设备市场树立了“中国制造”的综采设备、技术品牌。
在积劳成疾,身患重病情况下,仍坚守在煤矿科研生产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新时期科技工作者的可贵品质与时代责任。
黄福昌同志是省管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代表,是省管企业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他的奋斗精神是省管企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他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诠释了省管企业党员领导干部淡泊名利、一心为公、忘我工作、清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
向黄福昌同志学习,对于教育引导省管企业干部职工,在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坚定理想信念,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进一步推动省管企业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省国资委党委决定,在省管企业开展向黄福昌同志学习的活动。
一、学习黄福昌同志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
黄福昌同志是改革开放后,党培养的首批煤炭行业中青年专家。
从采煤技术员到集团总工程师,目睹了企业从国外引进技术设备带来的先进生产力,也见证了我国采煤缺乏自主技术受制于人的艰辛。
从此,他坚定科技兴企、产业强国的理想信念,把发展煤炭科技事业作为毕生追求。
30年来,他先后主持完成了“863”、“975”等国家级技术创新项日13项,获得专利252项,参与制定国家技术标准6项,行业和地方标准20项。
综采放顶煤技术成为兖矿集团的核心技术,推动了我国厚煤层开采技术的革命化进程,为兖矿集团实现品牌扩张、海外并购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把职工安全放在首位,把职工满意作为研发的重要标准。
向黄福昌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笃定理想、坚定信念,把对党和祖国的无限热爱,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企业需要、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促进省管企业做优做强,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建功立业。
二、学习黄福昌同志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黄福昌同志在长期的科研生涯中,始终充满了追求真理、敢于叫真、勇于创新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
为提高顶煤破碎效果,他曾连续在井下工作2O天,吃住在现场。
他带领技术研发人员,历时三年多,经过上万次试验,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套两柱式综采放顶煤液压支架,实现了综采放顶煤核心技术的装备配套,目前,世界最高和最低的综采支架都在兖矿集团。
“十一五”期间,他主持完成了开采沉陷控制与治理、煤层火灾隐患识别与控制、综放动压巷道锚杆支护等多项工程技术,使兖矿集团在一通三防、矿井水防治、矿震与冲击地压防治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向黄福昌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科学高效的工作作风,始终坚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为构建“责任、创新、和谐”型企业和国资监管体系贡献聪明才智。
三、学习黄福昌同志甘为人梯、崇廉淡利的高贵品格
黄福昌同志作为主抓科研工作的总工程师,甘为人梯、注重选拔培养人才。
在他的倡导下,兖矿集团在煤炭行业率先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培养了11名博士后、15名国家级专家、30名学科带头人、41名研发人才和2400名技术人才,为企业实现从煤炭开采到技术创新、品牌输出的跨越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他为人低调,生活俭朴,常年坚持步行上下班,每年经手经费上亿元,从不乱花一分钱,不为亲友谋私利,以实际行动恪守党的组织纪律和廉政准则,树立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光辉形象。
向黄福昌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不图虚名、甘为伯乐、荐能任贤,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一尘不染,高风亮节,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四、学习黄福昌同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
黄福昌同志患病后,兖矿集团党委高度重视,专门安排他到上海治疗,但化疗一结束,他立即要求出院回到了煤矿。
他说:
“躺在医院里我就是个病人,只有在工作岗位上,我才会完全忘掉自己是个病人!
”。
为了攻克薄煤层机械化开采世界性难题,他带病在井下150米长、不足1米高的采煤面爬行2个多小时,获取了关键性数据,最终完成了薄煤层采煤面的配套装置技术研发,并顺利通过国家鉴定。
由此结束了煤矿工人在巷道弯腰开采的历史!
他虽然身患重病,仍然担任6个课题组的负责人,在今年6月山东省科技厅举办的科技成果远程答辩会上,抱病坚持完成了7项科研成果答辩。
这种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的毅力和勇气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向黄福昌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优良品德,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正确面对人生,正确面对困难,正确对待挫折,自觉把所在岗位当作成就事业的舞台,爱岗敬业,扎实苦干,勇争一流。
省管企业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掀起向黄福昌同志学习的热潮。
要把开展向黄福昌同志学习活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媒体,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黄福昌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好学习活动。
要通过开展向黄福昌同志学习活动,在省管企业形成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省管企业领导干部要对照先进找差距,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真正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实践者。
广大干部职工要以黄福昌同志为榜样,立足本职,扎实工作,敬业奉献,为推动省管企业改革发展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二:
矿山“硅谷"跋涉者
---兖矿集团总工程师黄福昌事迹简介
黄福昌,男,山东寿光人,中共党员,1961年6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获中国矿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现任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济宁市煤炭学会理事长,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
先后获得全国优秀青年科技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济宁市科学技术功臣,山东省首届十大杰出工程师,山东省省管企业首届道德模范,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孙越崎能源大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一系列荣誉称号,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作为一名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科技工作者,黄福昌30年来扎根煤炭企业科技第一线,推动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先进开采技术、洁净煤利用技术实现全面飞跃,领导创建了自主知识产权密集的矿山“硅谷",实现了核心技术从“受制于人”到“对外输出”的巨大跨越。
他性格坚毅,生活简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却把总工程师的责任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把职工群众对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期盼及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中,用行动诠释了新时期科技工作者的“良心”、“骨气”和“追求。
他抱病坚持工作、坚强对抗病魔的精神感人至深,凸显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胸怀与境界,书写了对企业、对行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忠诚。
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报效祖国
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黄福昌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矿业学院地下采煤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国家“六五”重点建设项目、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设计年产300万吨大型现代化矿井—一兴隆庄煤矿。
在当时作为中国最先进采煤技术的。
‘‘试验田”和“孵化器”的兴隆庄煤矿,黄福昌从一线采煤技术员干起,参与和推动了矿井多项新工艺、新技术的革新改造和开发应用,很快在技术领域崭露头角,先后担任矿技术科副科长、科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现场工作中他发现:
生产系统采用的核心技术装备都是进口的,这些号称“八国联军”的洋设备不仅难以适应国内复杂的地质条件,而且还经常在关键时刻出问题,设备维修、保养、技术保障等都要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他们开出的价码高得惊人,对于其中的核心技术却严格保密。
长期的一线技术工作和洋专家自恃技术垄断的傲慢使黄福昌认识到:
科技强则国家兴。
要想不再受制于人,必须走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立足实际自主创新的路子,在煤炭安全生产、高效开采、洁净利用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确立起中国的技术优势。
他清晰地感受到肩上的责任:
突破核心技术的壁垒和瓶颈,煤矿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
1991—1995年,黄福昌同志担任兴隆庄矿总工程师。
作为技术负责人,他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组织综采放顶煤技术试验和攻关,取得初步成功,工作面年生产能力突破200万吨大关,较普通综采生产水平提高了一倍,创出全国同类型矿井最好水平。
这项成果相继在兖州矿区及全国其他煤矿推广应用,引发了煤炭开采技术的一场革命,确立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采煤核心技术,为兖矿集团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和我国煤炭工业的技术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综采放顶煤为标志的“兖州矿区煤炭生产技术”199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评审专家组自豪地宣告:
这项中国自主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1996年,黄福昌开始担任兖矿集团副总工程师,1998年,担任总工程师。
此时,兖州矿区综采放顶煤技术已在全国推广。
不满足现状的黄福昌又自我加压,悄悄把视线锁定在综放工作面自动化信息化建设上。
调研、论证、设计、试验,每一步,黄福昌都亲自组织、亲自审定,倾注了大量心血。
1996年以来先后主持完成中国煤炭行业“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缓倾斜特厚煤层高产高效综放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研究”、国家技术创新项目“600万吨综放工作面设备配套与技术研究”、“两柱掩护式综采放顶煤液压支架”技术研发,创造性地解决了综采放顶煤开采中面临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我国煤炭工业综采放顶煤技术和装备升级。
在综放开采、防灭火、防尘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安全和技术保障,工作面年生产能力先后突破400万吨、600万吨大关,实际生产能力达到680万吨水平,工作面回采率达到87.43%,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实现了我国煤炭工业提出的“一矿一井一面,安全高产高效”生产格局,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煤炭工业在技术上仰人鼻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兖矿集团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方面挺起“中国脊梁”,实现了自主技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化输出:
2005年,世界500强企业——德国DBT公司向兖矿购买两柱式放顶煤液压支架成套技术。
2006年,兖矿以安全高效的综采放顶煤技术为依托收购澳大利亚澳思达煤矿,使这一在澳洲人手中几次因技术问题面临关停的矿井起死回生。
兖矿综采放顶煤技术的应用成功在澳大利亚引起轰动,澳官方盛赞兖矿综放成套装备和技术开创了澳洲采矿史上的“新纪元”,为2009年兖矿顶着全球金融海啸完成对菲利克斯公司的收购、2011年完成对新泰克项目的收购,一举成为中国在澳洲采矿业的最大投资企业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近年来,兖矿累计有18项技术向国内外进行有偿转让,实现技术收益4.26亿元。
综采放顶煤关键技术及装备成功向全球第一采矿设备供应商美国比塞洛斯国际公司实施技术许可,兖矿在推进技术资本化上取得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兖矿先后完成“863’、“975”等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13项,获得专利252项,参与制定国家技术标准6项,行业和地方标准20项,为兖矿实现品牌扩张、海外并购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十年,与改革开放同步,与祖国的伟大复兴同步,我国煤炭工业完成了从技术引进到输出的“凤凰涅粲”。
而作为这一巨变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黄福昌用自己三十年的实践经历证明,一个人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选对了自己的位置,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的个人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忠诚践行责任,居功至伟品格高尚
“孙越崎能源大奖”、“泰山学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在这些闪闪发亮的荣耀光环背后,黄福昌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一颗科技工作者所特有的责任至上、敬业奉献、矢志报国的“良心”。
十多年来,他作为总工程师主管着兖矿集团煤炭、煤化工、煤电铝和机电成套设备制造诸多产业领域的科技工作,始终兢兢业业,如履薄冰。
在生产现场,在科研项目论证会上,在对安全技措的激烈讨论中,他经常告诫兖矿科技工作者:
“科技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科技工作者更要讲良心!
”
兖矿集团的每一项重大决策、推动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都要拿到党政联席会上进行讨论,形成决议。
在这样的重要会议上,黄福昌的发言一如既往:
没有一句空话套话,总是开门见山地从技术角度对讨论中的重大举措进行透彻分析,客观指出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对于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去应对和解决。
他的发言客观公正,条分缕析,往往成为集团党政推动重大决策实施的重要参考意见。
有时,基层矿处生产经营压力较大,会出现盲目赶工期、抢进度的情况,会出现技措方案不够严谨细致的情况,黄福昌对这样的现象绝不放过,坚决制止。
无论有多忙,他都亲自主持各大矿井的开拓布局和生产规划方案评审,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全部“筛选”出来,逐一分析,找出对策,督促整改,在他这里没有“擦边球”、更没有“糊涂账”。
按照规定,兖矿集团各单位每年上报的科研项目都要经过黄福昌的亲自审查,这其中有不少项目会被“拿下”,原因很简单:
不符合“促进现场安全生产”、“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这三个科技攻关的基本方向,也就是说,“不实用”。
“有用的技术才是好技术,有用的项目才是好项目”,这是黄福昌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有一位对黄福昌有过“知遇之恩”的煤矿科技专家来到兖矿,推销一种矿用安全装备,原以为会轻松售出,黄福昌在接待过程中得知来意,转而向这位专家介绍起兖矿在相关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并随口报出一连串权威数据。
当那位专家得知兖矿自主研发的装备性能远超自己推销的设备后,只好知难而退。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当总工程师必须敢讲真话,既要让领导放心,又要对得起良心。
”这句朴素话语里蕴含的厚重哲理,黄福昌用自己的行动做了最好的诠释。
黄福昌面对困难始终冲到最前面,面对荣誉却能推就推,能让就让。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他担任兴隆庄矿总工程师期间主持的“特厚煤层综机分层顶水开采条件下提高回采上限研究”项目荣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黄福昌的名字在获奖名单中仅仅列第五位。
更有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后来的科研岁月中,他多次主动“让贤”,以至这成了他的习惯。
凡是跟黄福昌熟悉的人都有这样的评价:
“咱有一位勤奋敬业、执着务实的好总工。
”与黄福昌朝夕相处的技术团队评价得更实在:
“黄总是个实干家。
把他加班加点的时间相加会发现:
其实他早就把到退休的活儿全干完了。
”“身为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他没有一点领导架子。
在和同事、朋友相处的时候,他从工作到生活,从技术到做人,说的都是心里话、真心话,和他相处无拘无束,完全放得开。
”基层科技工作者有这样的体会。
2010年12月,黄福昌带病去北京参加兖矿集团矿震和冲击地压预防与治理项目入围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评审,亲自担当汇报人。
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鸣高在内的一大批专家学者非常关心他的病情,亲自到驻地看望慰问。
评审会议上,黄福昌在正式发言前对大家的关心关怀鞠躬致谢,郑重地说:
“我黄福昌搞技术攻关没被困难吓倒,面对病魔,我也同样不会被打倒。
请大家放心!
"会场上,掌声雷动。
是什么支撑了黄福昌?
除了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意志品质、精神力量之外,还有极为关键的一点:
他身上未了的责任。
责任比天大,责任在心中,责任超过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黄福昌作为一个总工程师的磊落情怀。
打造创新团队,坚定走科技兴企之路
多年来,黄福昌将优秀人才视为创新之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凝聚人、培养人、团结人,着力打造技术创新团队。
官云章,兖矿集团地测部部长。
他198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兴隆庄矿地测科工作,和黄福昌共事多年。
“我脾气拗,遇到技术上的问题,经常和黄总顶起来,有时候会因为一个技术细节争论半天。
不过争论归争论,如果黄总觉得我的方案有道理,还是会采纳的。
”官云章说。
后来,黄福昌到集团公司担任总工程师,官云章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这个经常和他“顶牛”的下属却被屡屡提拔,从兴隆庄矿地测科副科长成为集团公司地测部部长,期间屡次得到提拔重用。
张佃龙,机电设备制造厂技术中心副主任。
年轻的他是矸石充填机等多项自主创新技术和国家专利的参与和拥有者。
在一次机电装备新产品的论证会上,张佃龙汇报技术方案,因为在场的是以黄福昌为首的高层专家,不免有些紧张。
黄福昌发现后,和蔼地说:
“小伙子,这个项目,你懂得比我们多,我们都认真听你讲。
”一番话说得张佃龙心里热乎乎的。
在后来的日子里,几乎每次到攻关关键点,张佃龙都会想到黄福昌的鼓励支持,广为兖矿装备制造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努力的劲头也越来越大。
不只是对技术工作者,黄福昌更看重的是创新团队建设。
多年来,他大力推进兖矿集团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公开评选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技术技能人才。
目前,累计评选聘用技术专家、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优秀技术技能人才2425名。
他始终坚持一点:
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不纳入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的评选范围,给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崭露头角的空间。
现在,兖矿集团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已评选三届。
一个很有意味的现象是:
在兖矿每届评出的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很快都被提拔重用了。
在黄福昌的倡议和领导下,兖矿集团于1998年率先在全国煤炭行业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起以技术委员会为决策层、专家委员会为咨询层、技术中心为管理层、专业技术研发机构为开发层的科技创新体系。
利用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研发平台,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为科研创新团队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保证了科研创新队伍的先进性与稳定性。
他大力推行项目负责人聘任制,建立全新的科研和绩效为基础的分配制度,坚持近期需要与长远目标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技术攻关与产品开发相结合、科技研发与项目建设相结合;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确保煤炭、煤化工技术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煤电铝、机电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等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实现向创新驱动型、技术引领者、兖矿创造和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全方位创新转变。
随着集团的跨越发展,他关注的领域越来越宽,组织兖矿创新团队向多学科、多领域技术巅峰发起了强力“冲锋”一一他始终把安全生产保障技术放在首位,致力于解决威胁矿工兄弟生命的各项安全难题,成功研发并实施了众多世界级安全隐患解决方案,为兖矿集团安全生产周期的不断延长夯实了技术基础。
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连续攻克煤炭生产的关键技术,使兖矿集团始终保持中国煤矿开采技术“领头羊”地位,同时具备了向西方发达国家输出煤矿开采技术的雄厚实力。
他关注世界煤炭洁净利用最新技术的发展动向,结合兖矿集团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引领中国煤化工产业进入“技术自主化”时代。
他对煤电铝产业和机电成套设备制造产业实施“技术先导”,清除发展障碍,指明创新方向,用最先进的技术理念、技术规范指导新兴产业发展。
仅仅“十一五”期间,兖矿就累计完成重点科技成果536项,通过上级科技成果鉴定197项,14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每年的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评审中,兖矿集团获奖数量均能占到总数的10%以上,连年位居全国煤炭企业之首。
黄福昌注重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水平。
2004年,历时5个月,兖矿集团在美国打赢了与英国BP公司的知识产权官司,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垄断煤化工技术的历史。
黄福昌在全行业率先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在他的推动下,兖矿完成专利申请350项,取得授权专利252项,参与制订国家技术标准6项,行业和地方技术标准20项。
知识产权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改变企业的经营格局,成为兖矿集团继产业开发、资本运作之后新的创收模式。
现在,黄福昌的求真务实精神、低调实干作风,已经成为兖矿集团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团队性格。
而由这支人才辈出、繁星璀璨的队伍叠加成的科技创新“金字塔”,已成为支撑兖矿集团高效跨越发展的坚实根基。
奉献人生光热,始终无怨无悔
黄福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从来没听他说过苦叫过累。
他对工作总是充满激情,不知疲倦。
”2010年6月中旬,他千里奔波于贵州高原,到兖矿赴黔开发的煤矿察看瓦斯治理情况,行走在地形复杂的井下,头一回感到身体极度乏力。
回到山东后,“十一五”重点工程的攻坚、“十二五”战役的筹备等工作接踵而至,他集中精力于集团的桩桩大事,把自己身体的不适抛在脑后,不对任何人提起。
直到7月7日,从东滩矿的600万吨综放工作面返回时,才因疼痛难忍不得已到医院检查。
结果被发现已经身患晚期肺癌,当天被抽出腹中积水2000多毫升。
集团公司党政领导对黄福昌患病的情况非常重视,王信、李位民等领导同志亲自到医院看望他,专门安排到国内最好的医院进行治疗,并叮嘱一定要放下手头的工作。
可是黄福昌直到去上海治疗前一天还到办公室坚持上班,有技术部门的同志前来汇报工作,他还像往常一样给予详尽可行的技术指导,对自己的病情却只字未提。
后来这些同志听说黄总第二天就去上海住院治疗,都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黄总患病住院的消息不胫而走,从各级领导到一线干部职工无不感到十分惋惜。
很多人都说:
“黄总的病是累的,是为兖矿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的结果”。
熟悉他的人都说:
“黄总那样辛苦、那样执着,就是铁人也会累垮的”。
强烈的化疗反应让黄福昌倍受折磨,恶心、呕吐、失眠,身体虚弱。
尽管这样,化疗一结束,他不顾医生和陪护人员的劝阻,又回到了钟爱的技术岗位。
他说:
“在医院里我总觉得自己是个病人,回到工作岗位上我还觉得跟从前一样,何况,确实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去做啊!
”他就是用这样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医护人员,同意把他“放”回来继续投入工作。
而每次回来,他都让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保密”,那是他为同事和基层的同志们着想,不让大家因为来看望他而耽误工作。
实现薄煤层机械化是病中的黄总最大的牵挂。
在攻坚的关键时期,远在上海住院治疗的黄总要求现场技术人员每天一个电话,汇报进展情况。
2011年6月2O日,在杨村矿第十次科技大会的会场上,与会人员惊奇地发现,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黄福昌身着长袖衬衣静静地坐在主席台上,面色憔悴。
这是黄总抱病看望大家来了!
知道黄福昌身体状况的干部职工受到强烈震撼,一股感动的冲击波在全场漫开。
当黄福昌以激动的语调,对杨村矿“一米以下含硬夹矸薄煤层安全高效综采成套设备与技术”科技攻关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薄煤层的矿工“真正扔掉大锨”表示祝贺时,全场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