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0654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8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贵州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贵州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贵州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贵州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索.docx

《贵州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索.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索.docx

贵州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索

公选课《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鉴赏》

 

贵州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索

 

作者:

陈思远

学号:

201101050121

任课教师:

马治鸾

 

2013年05月

 

贵州生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索

第一章贵州生产民俗旅游现状

1.1生产民俗旅游概况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48个少数民族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38.9%,民风质朴,各民族不同的乡土风俗,节日庆典,民族民间工艺使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势必能够盘活贵州的整个旅游市场,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动力。

但当前贵州民俗文化旅游仍相对滞后。

本文通过对贵州民俗文化旅游特点的分析,针对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探析贵州生产民俗旅游开发的特点。

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日渐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

特别是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更有苗、侗、彝、水、仡佬、土家、白、壮、毛南、羌、仫佬等16个世居少数民族,各种各样的民族节日、民族艺术、民族风情、神话传说和饮食习惯等形成了“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民族风情。

各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

文化艺术长廊,编织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

除人才匮乏、资金短缺、观念陈旧等因素外,很大程度上由于旅游产品单一,贵州旅游业发展受到影响。

开拓新的旅游产品,以激发当前旅游市场的活力势在必行。

受地理区位条件限制,贵州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市场相对不成熟。

而正是贵州“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区位劣势使得民俗文化得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形成一种独立于喧嚣尘世的高品质的文化旅游资源。

可以预见,只要开发得当,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市场必定蓬勃发展,大放异彩,这对推动少数民族地方的脱贫致富和贵州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2章发展分析

2.1优势

首先,从资源的数量和构成看,种类多、内涵丰富。

此外,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原生神秘文化底蕴丰厚,众多的少数民族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长久以来,形成了不同的节日,婚庆习俗,饮食习惯,衣着服饰等;另外,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布依族、苗族主要聚居在黔西南一线,水族、瑶族则聚居黔男地区,黔东南地区有苗族、侗族、毛南、羌、仫佬集中居住。

其次,从价值和功能上看,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文化价值、艺术和美学价值,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学者研究民族文化的需求,这就使得其观光功能,科学考察和文化体验功能突出。

最后,从特性和特色上看,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新、奇、特、绝”的特点,贵州有16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有许多是贵州所独有的,比如苗族中的白苗分支,青苗分支,花苗分支以及仡佬、毛南等民族,他们的节庆习俗,衣饰着装,饮食习惯等都是在其他地方所体验不到的。

另外,贵州的民俗文化既有与同处云贵高原的巴蜀文化、滇文化的不同之处,又吸收了这些文化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

2.2弱势

首先,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有待长期的科学规划,尽量避免盲目开发、无意识保护;其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所在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软件”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之间出现严重的不协调和不对称;再次,资源所在地的基础设施缺失或老化,跟不上旅游发展的需要;最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太过分散,往往以村寨的点状形态分布,难以形成大的旅游区域集群。

2.3机会

第一,国际民俗文化旅游形势看好。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体验经济、文化经济、娱乐经济、休闲经济四位一体的新经济时代,民俗旅游日渐受到青睐。

第二,经济不断发展,使人们有更多剩余资金用来寻幽访胜,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对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第三,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引导,贵州省现已将旅游业作为战略型支柱产业来发展。

新一届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对贵州旅游资源认知认同,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将会出现大认识、大动员、大开发,并产生强烈震撼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贵州民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将步入快车道。

第四,区域性开发和合作的加强。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泛珠三角经济圈合作的不断加强和深化,贵州的地位将得到不断提升,参与度显著提高。

通过区域合作,贵州旅游业可以汲取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同时加强同广州、香港等客源地的交流和联系,大大提高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

第五,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市场广阔,开发潜力大——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已经起步,但多数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

如果说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的话,那么民俗文化旅游便是朝阳中的朝阳,潜力巨大。

2.4挑战

贵州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竞争表现为区域竞争和产品竞争,主要来自于云南、四川、重庆、广西等地。

云、贵、川、渝都处于云贵高原上,地域相同,文化相似,而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省份的云南,拥有不弱于贵州的民俗文化资源,从多样性来说,超过贵州很多,并且,云南省“彩云之南”“阿诗玛的故乡”“春城”等称谓更是早已闻名中外;“天府之国”的四川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厚重的历史积淀成为很多人梦想的旅游地之一;重庆作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得到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自然不可相提并论;广西是壮族自治区,刘三姐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专一而精”,更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自然和人文旅游的发展处于良性状态。

另外,过度开发带来的城市化倾向和资源环境的破坏,降低了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3章从两个方面来培育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3.1以独有(世居)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培育品牌

贵州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路,强化精品意识,优先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资源,把最能反映贵州特色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融为一体,使全省民族文化旅游既星光灿烂,又重点突出,凸现一批名优品牌、规模产品和珍珠线路。

为加强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建设,应采取政府拨款和广泛筹资措施,抓紧建设一批民族文化园地和民族文化街道,推出一批民族节日民族歌舞,树立一批民族风情旅游的品牌,形成多样性、丰富性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引人入胜的内容,吸引游客,创造“一年四季节不断,八方游客竞相来”的好势头。

在旅游项目方面可广开思路设计游乐项目。

如民族风情旅游项目:

对歌、踩鼓、赛马、斗牛、赛芦笙等;民族历史旅游项目:

如元谋猿人考察旅游、剑川文化遗址考察旅游、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考察旅游等;民族宗教旅游项目:

如对云南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喇嘛教的考察旅游等;民族建筑旅游项目:

对不同民族所建的塔、桥、亭、楼阁、墓碑、雕刻的考察旅游;民族贸易旅游项目:

利用三月三、四月八等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种形式的物资、商品交流会;民族仿古旅游项目:

以民族村为代表设立各种村寨,将每个民族的主要特色在一个集中游览点反映出来,增强其复合性。

  加强宣传促销,创建名优品牌。

首先要抓好重点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

全省每年应选择几个重点的民族节日如苗族的“四月八”、水族的“端节”、布依族的“三月三”等节日进行重点培育和重点包装宣传,逐步成为像西双版纳“泼水节”似的全国闻名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其次,提供广泛舞台,通过举办区域性的艺术节、省及地州市大型民族文化活动,以及旅游景区文化表演、民族风情会演等举措,提高民族文化的艺术水平和社会影响。

第三,把民族文化旅游宣传与影视文化结合起来,通过民族风光片、电视、作品摄影等,充分展示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把贵州民族文化游、生态游、自然风光游推向全国,使之走向世界。

  坚持游客为本,扩大旅游消费。

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尽管非常丰富,但如果游客不知道,不来消费或只是走马观花,这不利于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因此,应在吸引游客、留着游客、延长留客时间,增大游客消费市场等方面做“文章”。

民俗文化旅游应立足本地资源,突出特色,实现多目标、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的综合发掘,以丰富的旅游内容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例如,在巴拉河7个村寨的乡村旅游中为游客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

怀恩堡提供旅游综合服务,围绕信息服务,开展购物、餐饮、车辆租用、导游等综合配套服务,南花展示丰富多彩的苗族歌舞,季刀村寨观看原始古朴的百年粮仓、听百年古歌、踏百年步道,到郎德参观苗族传统古建筑,到脚猛观光农业生态特色旅游,到南猛观看芦笙制作、展示、表演,到猫猫河休闲度假、看苗族刺绣展示等。

3.2寻访名酒源地,感受民间酒文化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名酒之乡、国酒之乡,茅台早已驰名天下。

此外,还有董酒、习酒、贵州醇、青酒、刺梨糯米酒、苗酒、夹酒、鸭溪窑酒、安酒、平坝窖酒、朱昌酒、金沙窖酒等佳酿,民间酒文化的内涵底蕴深厚,历史悠久。

史料记载,早在两千一百年前的战国时代,贵州的青山绿水之间就无处不飘美酒香了,黔东南、黔西北以至整个贵州境内村寨之间多有酿酒的人家。

贵州酿酒以白酒为主体,此外,黄酒、果酒和配制酒也名酒迭出,如味美而益人的刺梨酒、黑糯米酒、金樱子酒和猕猴桃酒以及用贵州名贵药材配制的天麻酒、杜仲酒等。

黔酒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十分显著。

所以,以美酒之名兴旅游之风,把以“醉美贵州”为主题的名酒文化打造成为贵州民俗文化旅游的一大品牌,是其他地方都不具备的优势。

3.3强化旅游产品宣传

“酒香仍怕巷子深”。

消极等待就会丢失市场。

只有彻底打破“花香蝶自来”的陈旧观念,主动出击,强化促销,才有可能抢占旅游发展先机。

一是促销重心由单一旅游产品推介向全省整体形象打造转变。

随着旅游市场成熟和旅游者消费理念更新,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在促销中的地位愈发突出,日益成为决定客流量的关键因素。

二是促销目标由盲目出击向定向突破转变,先以周边省区、州作为一级市场,城市密集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作为二级市场,这样有的放矢促销,效果会好得多。

三是促销方式由单调的广告宣传向多措并举转变,建立与其他省区定期的旅游交流、旅行社之间联谊会等都是有效的宣传方式。

3.4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景区可进入性

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如供水系统、排污系统、供电系统、道路系统、车站、码头、照明设施、宾馆、饭店、旅游问询中心、旅游商店等。

如果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好景致也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要重视旅游资源所在地与外界特别是主要客源市场地区的交通联系及其内部交通条件的畅通和便利程度,提升景区的可进入性。

3.5拓宽融资渠道

社会资本的有效进入能尽快为文化旅游产业增添活力和后劲,应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资开发格局。

一是加强政府在旅游业融资中应起的主导作用,为企业投资旅游业扫清障碍;二是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引导资金流入民俗文化旅游市场;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建立政府——企业——资源所在地民间资本一体化的融资体系。

3.6提高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素质

首先,在高校设置旅游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其次,对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这部分人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将成为发展贵州旅游的中坚力量;最后,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当地居民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成为自己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当地居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并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体。

相信做到这些后,贵州的生产民俗旅游会更加兴旺发达!

 

主要参考文献

[1]贵州都市报

[2]人力资源管理

[3]贵州民俗旅游的前景

[4]中国生态旅游

[5]贵州少数民族文化

[6]民俗旅游民俗文化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