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经济学中央财经大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0121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1 大小:23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经济学中央财经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考研政治经济学中央财经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考研政治经济学中央财经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考研政治经济学中央财经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1页
考研政治经济学中央财经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经济学中央财经大学.docx

《考研政治经济学中央财经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经济学中央财经大学.docx(1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经济学中央财经大学.docx

考研政治经济学中央财经大学

政治经济学

导论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其任务是揭示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学习导论要掌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内容、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特点等,为更好学习这门科学奠定基础。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除此之外,还必须有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条件。

政治经济学既然是以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理解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首先就要从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开始。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利用劳动资料,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劳动对象的存在形态,以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人的劳动,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改造客观物质对象,获得生产或生活资料,使其满足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和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直接将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

其次,还包括为加工劳动所需要的其他物质条件,如管道、容器、运输工具、道路、建筑物等,劳动对象,是人的劳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3.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过而天然存在的自然界的物质,如地下埋藏的矿石、原始森林等,这些物质都是自然界固有的。

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纺织厂的棉花、炼钢厂的生铁等,这类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劳动对象叫原料。

科学技术越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就越大,生产力水平就越高。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统称为生产资料,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条件,而人的劳动则是主观条件。

生产过程就是人们借助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的过程。

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个简单要素互相结合和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必然会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就不能进行生产活动。

所以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在进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力。

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表明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程度。

生产力是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的。

人的因素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起重要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生产工具有了改进,人的劳动技能才随之普遍提高。

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集中表现,也是划分各种经济时期的重要标志。

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从来不是单个人孤立进行的,脱离社会孤立一个人的生产是不现实的。

因此,一讲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

在社会生产中,除了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以外,必然还发生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三、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首先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结成的相互关系,但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再生产的总过程。

这个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所以社会生产关系又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中所形成的关系。

这四个环节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

在这个辩证关系中,生产起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对生产起促进或制约的作用。

总之,人们在社会生产各个环节中所发生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

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决定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和支配的问题,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的社会性质,也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

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才能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这表现在: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能促进和推动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甚至会破坏现有的生产力。

上述情况表明,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变革都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的。

因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研究生产关系,在联系生产力的同时,还必须要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是人们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原始最基本的关系,它的总和构成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对应的范畴。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制度,即在这一阶段上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方面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存在着辩证关系: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或迟或早地也会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新的上层建筑能够保护和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而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或延缓旧的经济基础的瓦解,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可见,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如此重要。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一、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通过对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生产关系的考察,阐明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也就是经济规律。

所以揭示客观经济规律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1.什么是经济规律?

所谓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因为:

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既不能创造经济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经济规律。

因此,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并不否认人们的自觉性,相反,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二、经济规律的特点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虽然都具有客观性,但相比之下,经济规律还有一些特点:

第一,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离开人们的经济活动,就不会有经济规律。

而自然规律则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

第二,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们只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生作用。

这是由于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变化了,这些经济规律也就会随之消失,所以经济规律具有历史的性质。

这与自然规律与天地长存也是不同的。

第三,在阶级社会中,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

因为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会直接涉及到人们的经济利益,不同的阶级对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会有不同的态度。

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总是要利用经济规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腐朽的反动阶级则要加以反对。

发现和利用自然规律,一般不涉及人们的利害关系。

三、经济规律的类型及经济规律体系

1.经济规律可分三类:

(1)各个社会形态共同存在的经济规律。

(2)几个社会形态中共有的经济规律。

(3)某一个社会形态中特有的经济规律。

各个社会形态的特有经济规律是特定生产关系的本质联系,共有经济规律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本质的联系。

特有经济规律使我们能够辩别出各个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共有经济规律又使我们洞察人类社会各个阶段的联系性。

政治经济学首先研究个别社会的特有经济规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揭示出各个社会所共有的经济规律,阐明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2.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有多种经济规律发生作用,既有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也有几个社会形态起作用的经济规律,还有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这些经济规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

在经济规律体系的特有经济规律中,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该社会形态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生产发展的方向。

第三节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及意义

一、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揭示其本质及运动发展的规律性。

2.科学的抽象法。

科学的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它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进行的。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理论必须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实际。

理论是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只有对照现实经济运动过程,才能加深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二是要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用来研究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通过实践来检验所学的理论。

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有助于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2.有助于正确制定和自觉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

3.有助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对各种错误思想的识别能力。

4.学习政治经济学也有助于学好其他经济学科。

第一章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本章通过对商品和货币,以及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分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学习和掌握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为学习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其他一系列原理打下理论基础。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分析商品入手的。

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细胞,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常见的经济现象;商品内部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从分析商品内在矛盾入手,进而层层深入,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不同逻辑层次的矛盾运动;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从分析商品开始,就可以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是如何产生的,认识它的历史性质。

第一节商品的价值创造

一、商品的两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首先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物品,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论什么社会,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然而,使用价值却是商品必须具有的因素,对别人毫无用处的废品是不可能成为商品的。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商品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

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就是商品的价值。

可见,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就是商品的价值。

所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内在于商品,自己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中,才能获得表现。

交换价值是价值外在的、具体的形式。

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们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两个方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其同一性表现在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缺少任何一方,也不能成为商品。

矛盾性表现为:

二者相互分离、相互排斥。

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生产商品是为了得到价值,要实现价值,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

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要得到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价值。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的两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包括劳动的目的、对象、手段、操作方法和结果等五个方面。

要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就要进行不同种类的劳动。

不同质的具体劳动创造不同质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生产关系无关。

无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人类为了生存,总需要有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使用价值,因而就必须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不过,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必须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生产出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是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关系的经济范畴。

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历史范畴。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4.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指在简单商品经济生产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和社会性质。

私人劳动必须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又不能直接转化,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间接地实现这个转换。

正是由于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才产生了商品交换的客观需要,生产商品的劳动由于交换的需要,才被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而商品才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总是根据自己的估计安排生产,生产的商品往往不符合社会需要。

即使使用价值符合社会需要也有可能耗费的劳动时间不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私人劳动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或不能全部得到承认,从而不能转换化为社会劳动。

具体劳动也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不出去,价值不能实现。

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各种矛盾的总根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通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出来,并支配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当商品交换成功时,私人劳动就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价值得到实现,商品生产者就不会赔本而能获利,可以继续进行生产。

相反,如果交换不成功,就会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以至破产倒闭。

以上分析表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也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四、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所谓简单劳动,是指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每个正常的生产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所谓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生产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同的。

复杂劳动被看作是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产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同简单劳动产品相交换。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会影响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

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形成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第二节价值形式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

商品既然有两个因素,也就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形式,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叫做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例如,1只羊和2把斧子相交换,1只绵羊的价值就表现在2把斧子上了,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1只绵羊=2把斧子

左边的商品绵羊处于主动地位,要求把自己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斧子上,因此叫做相对价值形式。

右边的商品斧子则处于被动地位,是绵羊价值的表现材料,与绵羊价值是等价的,因而叫做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统一性表现在:

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成为价值形式;对立性表现在:

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一种商品只能处于一种形式上,不能既处于相对的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上。

一种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另一种商品只能处于等价形式上。

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是: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示在等价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凝结了抽象劳动,都具有价值这种共同的质的规定。

如果没有这种共同的质,它们就不能发生交换关系,交换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等价的关系。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只是当作使用价值,它的价值表现在另一个商品上。

而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则只是当作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成了价值的表现材料。

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变成了两个商品外部的对立。

简单价值形式是最原始的价值形式,对价值的表现还很不完全、不充分。

随着交换的发展,价值的表现会进一步得到发展。

二、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交换已逐渐成为一种经常的现象,于是,价值的表现也由简单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

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80斤谷子

=50尺布

一只绵羊=2把斧子

=6分黄金

=其他种种商品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比如绵羊可以同许多种商品相交换,从而该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了。

在这里作为等价物的是许多不同的商品。

每一种其他商品体,都成了绵羊的价值镜。

因此,绵羊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才第一次得到真正的体现,因为它能和各种具体劳动创造的不同商品相等。

同时,由于一个商品可以按不同比例和一系列其他商品相交换,从而使商品的价值量真正成为商品交换比例的调节者,商品的价值量能够得到更准确地反映。

可见,扩大价值形式比简单价值形式对价值的表现充分了,价值表现的范围扩大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但是,扩大的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商品的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表现系列是无止境的,只要出现一种新商品,特殊等价物的系列就会延长,商品的价值还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

无数的特殊等价物并列着,彼此相互排斥。

这种情况造成了商品交换的困难,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例如,绵羊的所有者需要粮食,有粮食的人不需要绵羊却需要布,而布的所有者既不需要羊也不需要粮,他需要斧子。

假如斧子的所有者需要绵羊,则绵羊的所有者要用绵羊先换成斧子,再用斧子换成布,然后才能用布换成粮食。

经过一系列的交换活动,才换得自己需要的商品。

如果斧子的所有者还不需要绵羊,困难会更大,甚至交换不成。

这表明,扩大的价值形式必须向更完全的价值形式发展。

三、一般的价值形式

随着交换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有一种商品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所有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其他一切商品都愿意和它交换,通过它表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商品就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物,从而使物物的直接交换,逐渐发展为通过媒介物的交换。

这样,所有的商品已经取得一个统一的一般等价物形式,因此,这种价值形式就称为一般价值形式。

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80斤谷子=

50尺布=

2把斧子=1只绵羊

6分黄金=

其他各种商品=

一般价值形式与扩大价值形式相比,并非简单的等式颠倒,而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价值形式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价值形式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推动了商品的交换的发展。

但是,一般价值形式也还有不足之处,这就是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在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同的,这就阻碍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说明交换中仍然存在着困难和矛盾。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一般价值形式进一步发展为货币形式。

四、货币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出现了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因而商品交换的范围更加扩大,这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

而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到某种商品上时,就成为了货币。

于是,一般价值形式过度到了货币形式,用公式表示为:

80斤谷子=

50尺布=

2把斧子=6分黄金

1只绵羊=

其他各种商品=

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不同的只是一般价值形式中,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没有固定到某种商品上。

而在货币形式中,已经固定到了某种商品上,后来逐渐固定地由贵金属或白银来承担了。

黄金或白银之所以能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成为货币,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并不是它们天然就具有货币的属性。

金银能独占一般等价物这一职能,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只是它们的自然属性最适合作货币材料。

第三节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一、商品交换的矛盾

商品交换的矛盾是指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其同一性表现为,每一种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其对立性表现为在交换过程中,只有先实现了商品的价值,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交换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矛盾的表现,即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矛盾的解决才能解决商品生产的矛盾。

商品交换矛盾的解决,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交换的两极分成了买和卖两个行为,即产生了买卖的分离。

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同时也导致了买卖两个行为在时间、空间上的非同步性。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是货币的首要职能。

所谓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流通手段,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在商品流通中,商品所有者卖出商品换回货币之后,不再购买别的商品,而是将货币保存起来,这时他手中的货币便成为储藏货币,这就是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职能。

4.商品的买卖最初都是用现金支付的,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出现了赊购赊销延期支付的现象,商品买进后过一定时期再支付欠款,这时货币执行的就是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最初只是用于清偿债务,后来又用于支付租金、利息、工资等。

5.世界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三、货币流通规律

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的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这个规律的内容,就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它取决于三个因素:

(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

前两项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有了支付手段职能后,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可以互相冲销,这就会使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发生变化。

因为本期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暂时不支付货币,而前期赊销本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