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技发展新形势及对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9699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科技发展新形势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当代科技发展新形势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当代科技发展新形势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当代科技发展新形势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当代科技发展新形势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科技发展新形势及对策.docx

《当代科技发展新形势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科技发展新形势及对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科技发展新形势及对策.docx

当代科技发展新形势及对策

当代科技发展新形势及对策

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王柯敏

2003年11月13日

同志们:

我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向全省第三期科技管理干部培训班的同志们汇报当前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及我国和我省科技发展的有关战略问题。

下面,我以“当代科技发展新形势及我们的对策”为题,讲一些看法。

报告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科技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探讨科技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第四部分总结我国科技发展的思路及对策;第五部分概要地谈谈我省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的思路及重点。

一、 科技发展的国际环境

科技的发展从来都是与政治、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的。

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演变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又影响着政治、经济的态势。

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必须了解政治、经济的发展态势和特点。

(一)国际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尽管风云跌宕,但仍然保持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关系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点: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但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仍然可以得出三个基本判断:

1、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但天下并不太平,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2、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目前,尽管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企图构筑由他主宰的“单极世界”。

但是,美国受到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等多极力量的制约,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巨大力量。

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多极化趋势在各个层次和领域的发展,既反映出当代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也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它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造成国际形势不稳定的最主要根源。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的世界毕竟不是美国一家可以独霸天下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还在继续增长,多极化趋势仍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

这就是说,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为我国一心一意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1、世界经济进入平稳增长期

当前,世界经济在相对不确定中趋于稳定,在稳定中温和复苏。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3.7%,比2002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世界经济自2001年达到2.2%的增长速度后,进入了一个增长相对平稳的时期。

全球经济的领头羊美国经济出现缓慢回升势头。

2002年美国经济的增长率为2.2%,2003年约为2.6%;日本经济在2002年已告别负增长,日本政府预测2003财政年度经济将增长0.6%;欧洲中央银行最近发表的报告预计,欧元区2003年各国经济增长率在1.1%至2.1%。

专家认为,虽然世界经济出现缓慢复苏迹象,但再次进入快速增长通道的条件还不具备。

世界经济缺乏像前几年“新经济”那样的经济增长点,而且美、欧、日三个主要经济体都有结构调整的需要。

2、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由于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不同的境遇,在发达国家占尽经济全球化发展先机的同时,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却是利弊共存,挑战大于机遇。

    就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来看,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获得比较好的贸易条件,有利于扩大出口;

   

(2)、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弥补自身的资本技术不足;

   (3)、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

   (4)、有利于利用海外资源,参与跨国投资。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表现在:

   

(1)、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经济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

   

(2)、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冲击着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

   (3)、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容易带来金融风险;

   (4)、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的制约。

3、经济信息化、网络化浪潮席卷全球

经济信息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所谓经济信息化,就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上的信息经济,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城市到农村的迅速扩散、普及和推广,信息产业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

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社会,在欧美和日本等先进国家已经初见端倪。

现在这些国家与信息产业相关的产值都已超过了GDP的50%,在美国,目前2/3的员工从事与信息有关的工作。

伴随信息产业发展而来的是经济的网络化。

2002年全球因特网用户已有12亿,跨越2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国上网人数超过1.5亿,占总人口的53%;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球每天在网上传送的电子邮件已达15亿封。

4、经济的服务化使服务业的规模和地位迅速上升

经济的服务化是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大变化。

欧洲的大部分成员国服务业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左右,一些先进的发展中国家也达到50%。

美国是服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其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新经济发展与之有重要关联。

二、 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当代科技发展主要的趋势,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蓬勃勃的兴起,它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历史性的跨越。

在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当中,科技进步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表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

三十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合还要多。

以此推算人类在2020年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

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已经有60%到70%已经过时。

人们把当前人类知识增长的趋势用指数函数来描绘,也就是在媒体里面经常提到的知识爆炸现象。

伴随着知识爆炸现象的出现,科学技术研究的规模也呈指数函数增长。

全世界用于科研的经费已经达到每年5000亿美元,人数已经达到5000万人,预计到本世纪末,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将占世界总人口20%。

第二,科学技术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大大缩短。

在十九世纪,电的发明到应用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而到了二十世纪,集成电路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得到应用,而激光器仅仅用了一年。

若干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的周期比较

科学发现                 年份   技术发明                 年份  孕育时间

摄影原理                 1782   照相机                   1938   56年

电机原理                 1831   发电机                   1872   41年

内燃机原理               1862   汽油内燃机               1883   21年

电磁波通信原理           1895   第一个公众广播电台       1921   26年

涡轮喷气机原理           1906   涡轮喷气发动机           1935   29年

发现抗菌素               1910   制出抗菌素               1940   30年

雷达原理                 1925   制出雷达                 1935   10年

发现铀核裂变             1938   制出原子弹               1945    7年

发现半导体               1948   制出半导体收音机         1954    6年

提出集成电路的设计思想   1952   制出第一个单块集成电路   1959    7年

光纤通信原理             1966   制出光纤缆               1970    4年

提出无线移动通信思想     1974   蜂窝移动电话系统         1978    4年

多媒体设想               1987   多媒体电脑               1991    4年

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呈现指数增长的代表性领域。

有三个典型的例子:

微电子技术——自1975年以来,一直遵循摩尔定律增长,也就是单位面积IC上的晶体管数量,每十八个月增加一倍,成本基本不变。

计算机技术——每5-7年,速度增长十倍,体积减少十倍,价格下降十倍左右。

光纤技术——从1975年到1998年,光纤带宽从每秒2兆比特增加到每秒400千兆比特,增加了二十万倍,成本指数从一百下降到0.08,下降了1250倍,也就是每年平均带宽增加约70%,成本下降约30%。

从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到上个世纪末,短短50年,科学技术发展经历了五次大的革命:

●1945-1955年,人类实现了原子能的释放和控制,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

●1955-965年,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人类开始摆脱地球的引力,进入外层空间;

●1965-1975年,DNA重组实验成功,人类开始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

●1975-1985年,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应用,扩大人脑的能力;

● 1985年以来,以软件和网络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新纪元。

第三,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更加显现。

20世纪前,科学技术成果从出现到生产应用的间隔时间长,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呈分离状态。

20世纪中期以后,三者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科学研究、技术革命与生产发展的关系大大密切,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当前,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更加迅速。

在这个统一体中,基础科学的意义和作用日益增强,为技术进步不断开辟新方向,并以更快的速度向应用开发和产业化转移,导致科学的新发现能迅速转变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大大缩短了科学技术从潜在的知识形态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的过程。

40年前,诺贝尔奖获得者、量子物理学家费曼做过一次题为《底部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被公认为纳米技术思想的来源,短短40年就形成了今天的纳米热,美国科学家认为纳米科技会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而根据德国科技部的预期,到2010年纳米技术的市场会达到1.4万亿美元。

2002年中国两院院士评选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中,有两项是关于纳米科技的,一是德国科学家首次在纳米尺度上实现光能和机械能转换,二是美国科学家研制出原子级纳米“晶体管”,这两项纳米尺度上的研究成果,虽然现在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只是实验层次上的发现,还不能马上应用于技术,或是形成规模性的产业,但这两项发现显然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比如,如果能够批量生产原子级纳米“晶体管”,并找到廉价的工艺方法,可能对IT产业又是一次革命性的冲击。

第四,各学科、各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

最近几十年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多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用于解决在科学发展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导致了一系列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

比如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等。

学科分支已经从上个世纪初600多门,发展到现在6000多门。

数学和定量化方法的广泛应用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已从定性阶段全面进入到定量阶段。

量子力学的突破促进了量子化学、量子生物学应运而生,使化学、生物学进入了定量化阶段,深化了人类对于化学、生物学基本原理的认识。

数学和统计力学的发展,结合大规模计算和仿真技术的应用,深化了人类对于复杂系统的认识,促进了地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向定量化的演进。

当前科学技术相互渗透、交叉和综合,集中表现在科学技术正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上向着最复杂、最基本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复杂系统研究已经列入科学研究的重大议程,如对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大脑和生命系统、生态系统、网络系统的研究,将对经济、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对微观系统的深入探索,如对基本粒子研究和受控核聚变、基因、微机械、微加工和纳米材料的研究,可能引起全新的技术革命。

第五,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混沌理论”的研究表明,在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巨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会带来以后状态的巨大偏离。

科学家举例说,假如在大气环流中,北京有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几星期后导致纽约的一场暴风雨。

这种科学观念启示我们,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都可能由于微小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而引发重大事件。

因而人的及时干预和调控极为重要。

这就要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结合。

同时,人类面临的这些问题都具有综合性质,如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污染)、资源问题(能源、粮食)等,既是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超出了自然科学技术能力的范围,必须综合运用各门自然科学、各种技术手段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去研究解决。

所以加强科技工作者和人文、社会科学家的联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六,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

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以及仪器资料等基础设施的流动和信息共享,大幅度降低了研究开发的成本,使得全球的研究开发资源有了可以充分流动和利用的巨大空间,出现了虚拟实验室等多种新型的研究组织形式,逐步形成一个“全球研究村”。

在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是一个挑战,因为这有可能加剧科技人员的流失;同时,跨国公司的产品还将更具有针对性和本土化的特征,有可能对民族产业产生更大的冲击。

但另一方面,研究和开发的国际化有可能成为一个机遇,也就是通过技术扩散和人才的流动,加速提高自身的科技实力。

第七,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其与社会、经济、文化互动的多样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启示和新的理念,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它要求我们按照全新的原则来组织研究工作和生产过程,对科研教育和生产的体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从教育方面来讲,为适应知识爆炸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从传统的知识教育、应试教育转向学习能力的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向素质教育转变。

从科技工作上讲,要按照创新规律的要求,实现科学、技术、生产、服务的全程连接和紧密结合。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市场和国家目标出发,强化创新各个环节,加速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未来社会根本的要求,跳出原有的学科条块,营造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富有活力的创新环境,加强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加强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联合。

从经济发展上讲,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推动作用,牢固树立科教兴国战略观念,真正把经济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科技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信息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

目前,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增加值比重已经占到60%到70%。

美国对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投资占资本设备总投资40%。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一千五百万个高薪就业机会,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速度三倍于美国出口总速度。

现在,全世界微机的年销售量已经超过一亿四千万台,计算机互联网的用户已经超过三亿。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多媒体为特征,数字式电子信息产品将成为新一代产品中的主角。

1996年,世界计算机年销售台数第一次超过了工业社会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汽车的年销售总量,这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在信息产业的支持下,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加速,传统产业的就业比重迅速下降。

传统产业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嫁接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自动化、智能化,加速了整个经济的信息化进程,而经济信息化将大大加速劳动力在产业中的大转移。

以美国为例,有人预计到2020年,从事信息服务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将占劳动力总数90%。

这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后,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革的影响。

第二,生物技术的突破正在酝酿新的主导产业。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蓬勃发展。

全世界每年授予一万多项专业技术当中,有近1/3出自生物技术。

有人估计,到2020年,在30项最主要的创新技术中,将有一半来自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和相关的产业将会成为本世纪主导产业之一。

生物技术正在酝酿大的突破,表现在几个方面:

●人类基因组计划——其目标是把人类数万个基因全部进行鉴定和定性。

将来科学家可有目的地去鉴定和分离出更多的功能基因,开发人类遗传病的早期诊断技术及疾病治疗药物和基因治疗产品。

●生物芯片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是利用微电子芯片的光刻技术、纳米技术和其他方法,将成千上万甚至更多的生命信息集成在一个很小的芯片上,从而将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和分离检测等步骤连续化和微型化。

DNA芯片是目前生物芯片研究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

这种技术将对生命科学研究、疾病诊断和治疗、新药的开发、司法鉴定、食品卫生监督等领域都带来一场革命,也会带动一批新的高技术企业的崛起。

●新药开发中的生物技术——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中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转基因动植物生产药物蛋白是一种全新的药物生产模式。

从效益上估计,一头母山羊可以抵一座投资1亿美元的药厂,同时,转基因动物还能够提供人体器官移植所需要的器官。

●农业生物技术——近年来,生物学家正在设法往植物中插入更多的基因,重绘作物遗传蓝图,培育出生产改良食品、药物和化学产品的作物,使它们转变为生产化工产品和药品的“生物工厂”。

未来“化工农业”、“药品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出现,将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概念。

●克隆技术和干细胞的研究——目前克隆技术和干细胞研究主要涉及经济动物和人类体细胞或干细胞。

干细胞治疗技术可以使任何人利用自己或者他人的干细胞和干细胞衍生的新器官,代替病变或衰老的组织器官,从而推动了一门新兴学科——再生医学的发展。

第三,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决定性的因素。

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取代价格等传统因素,成为竞争优劣决定性的因素。

技术创新不但能够适应市场和消费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开拓市场,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引导消费结构的变化。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亚洲金融危机对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影响非常深重,但也有差异。

在我们过去经常提到的四小龙当中,台湾受影响最小,新加坡次之,韩国最重。

他们的科技竞争力强弱也和这个顺序一致,在科技竞争力排名表上,台湾、新加坡和韩国的名次分别为第七名、第九名和第二十八名。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源地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受到的损失最为严重,而这些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也非常薄弱,一些科学技术发展指标还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东南亚各国和地区曾经创造经济奇迹,但早在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就已经警告,东亚各经济体的奇迹建立在浮沙之上,没有技术创新支撑,很快就要出问题,结果不幸而被言中。

技术创新是科技综合实力的竞争,同时也是研究开发投入的竞争,但更重要的是国家科技战略和政策的竞争。

特别在引导产业发展和制定产业技术标准方面,国家的政策往往决定了技术创新竞争的成败。

技术创新能力上的差距,导致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以资源、劳动力和传统技术为基础的低层次产业结构与以高技术为基础的高层次产业结构相互竞争,劣势十分的明显。

所以,迅速地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自强自立的当务之急,是事关民族利益、地位乃至民族生存的迫切任务。

第四,在激烈的技术创新能力竞争中,企业组织结构经历新的调整。

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

1、高新技术大企业中,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的一体化。

2、生产经营分工的专业化,公司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组织结构形式,也就是把研究开发和市场开拓作为高技术企业的主业,而把大部分制造业分离。

3、公司之间强强合作、技术结盟,谋取在行业国际市场中的垄断地位。

4、跨国公司加强网络化和国际化,以谋取利用世界各地资源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出现了“虚拟公司”的概念,也就是围绕某一产品开发生产,不同的公司包括异地、异国公司之间进行协作、联合,进行一体化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

第五,高新技术的发展强烈影响国家安全的观念和格局。

●经济安全——冷战结束以后,国家间的竞争已经从主要是军事竞争转变为主要是经济的竞争。

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谈到这样一个观点:

“对一个国家来讲,失去市场比失去领土的后果更为严重,占领市场比占领领土能够享受更多的好处。

”讲这句话的立场暂且不论,但也值得深思。

在当代,经济安全的确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有些国家可以花钱购买武器,或者靠别人的帮助获得军事安全,但是任何国家很难以同样的方式获得经济安全。

这一点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将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文化安全——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科技优势,其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

目前,网上的文化竞争表现为语言文字的竞争,在其背后则是各国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的竞争。

在因特网上,西方学术界、新闻媒体的观点明显占了压倒性优势。

这种西方文化大肆传播和渗透的潜在作用不可低估。

●国防安全——高技术已经成为国家军事安全的核心技术和支撑力量,是决胜的关键。

高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未来的战争只靠人多不可能取胜。

未来的战争将成为在核威慑、信息威慑、甚至生物威慑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

●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全——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广义的安全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

全球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石油、淡水、粮食等重要战略资源的储备,核泄露、疯牛病、艾滋病、SARS等,都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全球安全的重要因素。

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加以防范,或者应对措施不当,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会直接受到影响,还常常会给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带来负面影响。

第六,人类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终身职业的概念将会成为历史陈迹。

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起社会职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人们更加重视职业教育。

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政府和商务工作的效率,有人预计在这个世纪将会有40%的人在家里上班。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人们可以通过信息网络,不出家门就可以进行购物、保健、图书阅览、教育、娱乐等活动。

通过计算机网络的教育系统,大约可以减少40%的学习时间,30%的费用,而多获得30%的知识。

联机式网络保健服务病人可以在家选择外地医生看病。

医疗保健这种革命性变革,不仅可以节省医疗费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