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名版本专题7《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旅游地理含选修》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9499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名版本专题7《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旅游地理含选修》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扬名版本专题7《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旅游地理含选修》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扬名版本专题7《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旅游地理含选修》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扬名版本专题7《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旅游地理含选修》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扬名版本专题7《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旅游地理含选修》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名版本专题7《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旅游地理含选修》解析.docx

《扬名版本专题7《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旅游地理含选修》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名版本专题7《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旅游地理含选修》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扬名版本专题7《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旅游地理含选修》解析.docx

扬名版本专题7《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旅游地理含选修》解析

专题七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旅游地理(含选修)

五年命题报告

全国卷命题点

考题统计

题型

命题分析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5课标Ⅰ,7~9题,12分

2011课标文综,36

(1)、(3)题,16分

选择题

综合题

1.命题规律:

全国卷近五年对本专题内容考查主要集中于自然资源利用和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两方面,试题难度中等。

选择题、综合题都有呈现。

2.命题趋势:

2016年高考热点,侧重考查水资源、土地资源及风能等新能源的分布及利用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对策,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意义。

资源跨区域调配

——

——

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

——

——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2014课标Ⅰ,42题,10分

2013课标Ⅱ,42题,10分

2012课标文综,42题,10分

综合题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与旅游规划

2015课标Ⅰ,42题,10分

2015课标Ⅱ,42题,10分

2014课标Ⅱ,42题,10分

2011课标文综,42题,10分

综合题

知识体系构建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真题领悟]

命题角度1 土地、淡水、能源利用

1.(2013·重庆文综,4~5)下图为美国与巴西两国城市的土地、淡水、能源产出效益图。

读下图回答

(1)~

(2)题。

(1)两国相比(  )

A.淡水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B.淡水产出效益相等

C.能源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D.能源产出效益相等

(2)与巴西相比,形成美国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特点的原因可能是(  )

A.国土面积大B.城市绿地面积大C.城市人口比重高D.科技发展水平高

命题角度2 自然资源利用状况

2.(2014·大纲文综,9)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据此完成下题。

该国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  )

A.土地资源B.水资源

C.生物资源D.太阳能资源

[命题探源]

1.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及开发利用要求(右)

2.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1)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①降水总量少,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是干旱地区和季风地区缺水的原因。

②蒸发量大,下渗多是内流河流经的沙漠气候区缺水的原因。

③地形陡峭,河流短促,地表水难以储存是降水量较多的岛屿地区缺水的原因。

④下漏严重是喀斯特地貌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⑤人口众多,工农业用水量大,污染严重是人口众多的地区缺水的原因。

⑥植被破坏严重,陆地蓄水能力减弱,主要发生在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

(2)应对淡水资源短缺的对策

措 施

目 的

开源

修筑水库

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

开渠引水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

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表下陷

废水处理再利用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海水淡化

解决沿海城市淡水不足的问题

人工降雨

增加降水量

节流

农业

改进灌溉技术

通过多种措施降低在工农业中对水的浪费与污染,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与使用效率

降低灌水定额

工业

提高用水效率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实行污水资源化

3.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对策

(1)特点:

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2)存在问题:

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现象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3)对策: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

4.主要能源资源的分布

能源

分 布

世 界

中 国

石油、

天然气

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俄罗斯、美国、中国、墨西哥、英国等

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煤炭

北半球的亚洲和欧洲;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南非

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以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等省区分布较丰富

水能

中国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以下依次为俄罗斯、巴西、印尼、美国等国

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和西北黄河上游地区

核能

铀矿资源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

美国核发电量最多,法国核电比重最大

我国已建和在建核电站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最著名的是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

太阳能

雨日比较少的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美国的西部沙漠、澳大利亚的西部沙漠地区

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西藏南部一线以西、以北地区,是我国太阳能丰富地区

5.我国的能源问题

(1)我国的能源问题的现状

①浪费严重,能源短缺;②采煤引起的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

③煤、石油燃烧利用率不高,造成大气污染(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产生酸雨,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

④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等;

⑤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⑥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大。

(2)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②适度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

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④稳定发展核电;

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

⑥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

⑦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的发展;

⑧加强国际合作,拓宽能源进口渠道等。

【技巧点拨】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的分析思路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

(1)“开源”的具体举措:

①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

②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

③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2)“节流”的具体举措:

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等。

[对点演练]

题组一 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

1.资源相对稀缺指数是指一个区域某种资源的拥有量占全球拥有量份额与该区域该资源的消耗占全球消耗份额的比值。

读图完成

(1)~

(2)题。

(1)造成图示期间我国主要可再生资源相对稀缺指数小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源总量大B.资源需求量大

C.人口总量大D.人口增长快

(2)针对图示问题,我国在可再生资源利用过程中应(  )

A.大力开采地下水资源B.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

C.扩大林畜产品的供给D.加大荒地的开发力度

题组二 新能源开发意义

2.读我国有效风能与风电场分布示意图,完成

(1)~

(2)题。

(1)关于我国风能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新疆、内蒙古地区因靠近冬季风源地,风能资源丰富 

②青藏高原地区因海拔高,风能资源最丰富 

③东部沿海地区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间风速大,风能资源丰富

④四川盆地地势起伏大,风能资源贫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从生态角度分析,我国大力发展风电(  )

①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②可以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

③能够实现能源的多样化 

④能够减轻大气污染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考点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

[真题领悟]命题角度 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和水质影响

1.[2015·广东文综,41(4)(5),14分]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四个相连湖的总称,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

(2)题。

材料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下图)。

(1)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6分)

(2)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

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8分)

[命题探源]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

2.解决资源紧张的途径

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资源调配线路选择

(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

(3)安全系数高。

(4)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4.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有利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答题

思路

常用答题用语

调出区

调入区

经济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促进经济发展

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社会

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增加就业;

提高生活质量

环境

减轻环境污染

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增加

[对点演练]

题组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用及问题分析

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为840平方千米,蓄水总量达81亿立方米。

库区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这里气候适宜,空气清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就在这里,中线工程建成后,把汉江水送往华中、华北地区。

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线路图。

材料二 下图为北京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变化图和长江武汉段流量变化图。

(1)说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调入区的生态意义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分析如何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问题。

 

(3)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实施后,是否从根本上解决调入区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应采取哪些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考点三 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

[真题领悟]命题角度 新能源开发条件分析

1.[2015·北京文综,36(4),8分]北京与河北张家口相邻,地域联系密切。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张家口市积极推进能源生产结构调整。

举例说明张家口市能源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地理条件。

(8分)

[命题探源]

1.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等区位因素

通过开发条件评价,分析开发利用规模和方向。

2.分析制约区域发展的原因

全面分析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工业衰落的原因。

3.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实施的各项整治措施是针对区域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的。

(下右图)

鲁尔区是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基础形成的工业区典范,其发展变化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历经“繁荣—衰落—振兴”三个阶段。

鲁尔区整治振兴之路为其他类似工业区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和借鉴。

在我国,以辽中南重工业基地表现最明显,因而在分析其衰落的原因和改造的措施时,可以选用鲁尔区的知识,这就是知识迁移能力,同样对其他重工业也是适合的,但是在迁移知识时应当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合适则用,不合适则不用。

[对点演练]

题组四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4.(2014·泉州质检)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及由此导致的低效益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下图示意东北三省12个中老年矿业城市类型、等级及其经济发展脆弱性的特征。

据此完成

(1)~(3)题。

(1)鞍山矿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能源和矿产B.市场和腹地

C.人口和技术D.城市和交通

(2)东北三省矿业型城市的等级及其脆弱性表现为(  )

A.冶金型矿业城市等级最低

B.油气型矿业城市脆弱等级高

C.多数煤炭型矿业城市脆弱等级较高

D.综合型矿业城市等级最高

(3)东北三省脆弱等级高的矿业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是(  )

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C.加大对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国有企业的投资

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考点四 旅游地理(选修3)

[真题领悟]

命题角度1 旅游资源评价分析

1.(2015·新课标Ⅰ,42,10分)近年来,滑雪、登山、徒步等户外活动渐成一种休闲和时尚的生活方式。

几位户外运动爱好者拟于8月前往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峡谷徒步旅游。

分析该时段在该地区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

命题角度2 据旅游地自然环境特性准备旅游用品

2.(2014·全国卷Ⅰ)近年来,一种不同于传统观光游的“深度游”悄然兴起。

深度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徒步、自驾等方式,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获得深刻体验的旅游活动。

有3位旅游者结伴拟于4月下旬自驾前往下图中所示区域(湖面高程3196m),进行以观鸟为主题的深度游。

指出为应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他们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

[命题探源]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1)拉动经济发展:

①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②发展国内旅游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2)促进文化繁荣:

①满足精神文化需求;②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③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

(3)促进社会进步:

①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文明程度;

②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

③促进社区建设,改善生活环境;

④推动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2.列表比较旅游资源的分类、特征、价值

分类

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地质地貌景观

气象气候景观

水文地理景观

生物

景观

建筑

景观

文化艺术景观

风土

民情

举例

路南

石林

吉林

雾凇

黄果树瀑布

香山红叶

丽江

古城

“三大”石窟

傣族

泼水节

不同性

季节性和地域性

可创造性、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共同性

多样性、非凡性、长存性

不同性

美学价值、科学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共同性

经济价值

 【技巧点拨】旅游资源的判断方法

(1)判断旅游资源的类型时,关键是看吸引旅游者的主导要素。

如华山之险在于地质地貌,吉林雾凇在于气象因素,长江三峡关键在于水,这三种都属于自然旅游资源;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与民族风情相关的人文活动,属于人文旅游资源。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不都是孤立存在的,在许多景观区域范围内,二者往往相得益彰,形成自然和文化景观。

如我国的黄山,杭州西湖的山水林泉、亭台楼阁。

3.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1)天时——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

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北方山水风景——夏季;北国风光——冬季

随天气或时间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

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鸟岛——五月

人文景观

赛龙舟——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每年一次,每次一至数日,多在夏、秋牧草繁茂、牛羊肥壮时举行

(2)地利——选择观赏位置。

观赏位置

旅游景观

观赏效果

高处

峰峦

雄伟、奇特

丘陵地区的梯田

高低错落、线面结合

江河、大海

旷景

故宫

宏伟气派

平视

城市中的湖泊

小巧精致

俯瞰

较小的湖沼、池塘

水中倒影之妙

置身其中

山水组合景观

船动山移、如游画中

(3)人和——自然与人文和谐。

人和

举例

和谐生美——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深山藏古寺等

人化自然——以情观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

体会意境——抓住园林景观特点

南北方园林的建筑风格不同,构景手法不同

4.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资源游览价值的评价方法:

游览价值的评价要从资源本身状况入手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重在语言的规范性。

①要考虑资源的质量,即考虑其“非凡性”的特点、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其评价性语言为审美价值高(低)、历史文化价值高(低)、非凡性强(弱)。

②要考虑资源的集群状况,其评价性语言为资源集群状况是否优良。

③要考虑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其评价性语言为地域组合状况是否优良。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思路:

评价某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资源的质量与价值:

质量越好,价值越高。

②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则开发条件优越。

③市场距离:

越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开发条件越优越。

④地区接待能力:

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好、服务质量高,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

⑤旅游的环境承载力:

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5.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规划: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下左图)

(2)旅游活动设计:

①选择旅游地:

主要考虑出游时间、交通状况等因素,确立旅游目的地。

②设计旅游线路:

(上右图)

【技巧点拨】旅游线路的选择方法

(1)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和食宿条件。

(2)尽可能多地将不同性质的旅游景区串联成环线(或多边形)线路,避免景点和行程的重复。

(3)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内容,尽量缩短交通用时,增加游览时间,提高游览质量。

(4)突出主题。

一条成功的旅游线路必须有特色、有主题,要将有内在联系的旅游景区串联起来,对交通、食宿、游览、娱乐、购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6.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1)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2)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

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搞好环保评价,制定环保规划;

加强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

倡导绿色旅游,增强环保效果。

[对点演练]

题组五 旅游资源评价

5.(2015·新课标Ⅱ,42,10分)九黄机场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如下图),距九寨沟和黄龙景区分别为88千米和43千米。

目前已开通成都、重庆、西安、上海、北京、杭州、广州等地至九黄机场的多条航线。

近年来九黄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维持在170万人次左右,远超设计能力。

分析我国东部地区赴九寨沟、黄龙旅游的游客多数乘飞机抵达的原因。

题组六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6.(2014·课标Ⅱ,42,10分)某学习小组在探讨“老工业区如何转型”的活动中,发现德国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等工业遗产资源,开发了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和工业化历史,具有独特观光、休闲等功能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

指出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资源,并设计老工业区工业遗产旅游项目。

 

专题提升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5·淄博二模)液化天然气是把气田天然气净化并超低温液化后形成的。

近几年,中日韩液化天然气进口量不断增长(目前三国进口量约占全世界进口总量的70%),导致亚洲天然气价格一路攀升。

下图示意2009年3月~2014年2月亚洲天然气价格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亚洲近年天然气价格变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09~2014年,呈现大幅震荡小幅上涨的趋势

B.2014年前两个月价格是2009年6月价格的6倍

C.每年10月至次年1月价格呈上涨趋势,原因是冬季取暖导致需气量大增

D.年内价格变化幅度最大的是2012年

2.中国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适合布局在(  )

A.新疆B.重庆C.长江流域D.沿海

3.中国大量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意义是(  )

①减少环境污染②利于抑制亚洲天然气价格攀升

③便于储备,利于国家能源安全④缓解能源紧张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015·开封二模)下图是美国本土某类电站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类电站使用的能源最可能是(  )

A.地热能B.核能C.太阳能D.水能

5.影响该类电站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B.原料C.交通D.科技

(原创题)风电占丹麦总发电量的20%,萨姆斯岛是丹麦的新能源样板区,岛上能源自给自足,几乎能实现“碳的零排放”。

读图,完成6~7题。

6.丹麦风能资源丰富,主要因为该地区(  )

A.飓风频繁登陆B.极地东风强盛

C.季风环流旺盛D.盛行西风强盛

7.与萨姆斯岛新能源样板区相比,我国西北地区发展新能源的劣势是(  )

A.风力资源匮乏B.土地资源短缺

C.劳动力资源短缺D.科技水平较低

读某假想地图,图中阴影示意某种资源的分布。

回答8~9题。

8.关于图示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赤道地区没有分布 ②分布范围不固定 

③主要分布在高纬和高山地区④南极地区分布最广泛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④

9.目前,从全世界角度来看,该资源(  )

A.近年来分布面积越来越小B.直接开发利用率较高

C.各国都非常充足D.世界上人口大国均需要进口

(2015·江西六校联考)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①~⑤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

A.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

C.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D.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11.上述跨区域的资源调配(  )

A.改善了调出区资源浪费状况

B.增强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C.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前提是市场需求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4分)读我国石油进口部分通道示意图和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

(1)“新月沃土”是指两河流域及其附近一连串的肥沃土地,因其在地图上好像一弯新月而得名。

这片沃土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易产生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分析甲、乙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及6~8月降水少的共同原因。

(6分)

(3)我国西南油气进口通道与海上油气进口通道相比,优势有哪些?

(6分)

(4)为确保我国能源安全,除实现能源进口的多元化外,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分析,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8分)

 

13.(22分)(2015·北京海淀期末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匹兹堡位于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曾有美国“钢都”之称;武汉位于中国长江中游工业区,钢铁工业发达。

两城市所在的工业区人口密集、制造业发达。

右图为两城市所在区域图。

(1)据图说出两城市地理位置的相似性。

(6分)

(2)依据图文信息,简述两城市发展钢铁工业的相同区位条件。

(8分)

二战后的匹兹堡钢铁工业由于受市场和环境等因素影响,逐渐从辉煌陷入困境。

为振兴经济,匹兹堡开始实施“复兴计划”(如下图)。

(3)读图乙概括武汉在发展过程中可从匹兹堡借鉴的成功经验。

(8分)

 

14.(10分)(2013·新课标全国Ⅱ,2)【旅游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了大量游客。

下图示意神农架及其周边地形,图中山峰为神农架主峰神农顶。

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

 

专题七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旅游地理(含选修)

考点一命题角度1【审题专练】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两国的土地是指①城市土地,而非国土面积。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

(1)A 

(2)D

命题角度2解析 由经纬网及海陆轮廓特征判断甲地所在国家位于非洲东北部,其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故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