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和句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9497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词语和句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文言词语和句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词语和句式.docx

《文言词语和句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词语和句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词语和句式.docx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知识梳理)

李蕾

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词

一、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

这种现象叫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

御六气之辩“辩”是借字,“变”是本字

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

主要有四种情况:

1、同音通假:

终老不复取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莫春者,春服既成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景翳翳以将入

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将军身被坚执锐

怎样辩别通假字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代替“溟”,“溟”,水旁,是“海”的意思。

又如: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尊”代替形声字“樽”,“樽”,木旁,是“酒杯”的意思。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

距关,毋内诸侯

“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意思。

又如:

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的意思。

还有“案”通“按”,“庴”通“措”

小结:

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文所涉及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百几十个,如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规类整理,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这对文言文阅读大有帮助。

二、古今异义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④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注意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

这类词古今外形相同,但意义不同。

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

铁骑突出刀枪鸣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理解。

有些词语虽然是双音词,但只有一个语素,这个语素是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的,如果拆开,就不能表达一个语义如“琵琶”“可汗”“彷徨”等。

另外要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三、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观察这两个句子,能看出什么规律吗

2、受副词“遂、弗、不、皆、已”等修饰的名词用作动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皆指目陈胜

范增数目项王

观察这些句子,能看出什么规律吗?

3、“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4、名词用在代词“之、尔、我、汝、其”等前面用作动词。

一狼洞其中

驴不胜怒,蹄之

5、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则前名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籍吏民、封府库

我师道也

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

——-名词用作动词的常用翻译方法:

A:

名词前面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关系。

陈胜王

沛公军霸上

B:

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

蹄之

而后乃今图南

(二)名词作状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

译为“向(朝、往)••••••”

“从(在、当)••••••”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

 

3、表示对人的态度。

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吾得兄事之

4、表示工具或方法,译为“用(以、靠)••••••”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

五、词类活用(动词活用)

(一)动词作名词

1、从动词在句子的位置来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2、从动词跟别的词结合的语法关系上判断,如用在“其”“之”后,则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六、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作名词

1、从形容词在句子的位置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小学而大遗

将军身被坚执锐

2、形容词用在“其”“之”或数词后,则活用为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四美具,二难并

(二)形容词作动词

亲贤臣,远小人

素善留侯张良

秋毫不敢有所近

七、词类活用(数词活用)

数词作动词:

数词在谓语的位置上或在它的前面有能愿动词时,活用为动词。

如:

六王毕,四海一

用心一也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主要要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名词使动。

(一)(使动用法之动词使动)

1、不及物动词使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

却匈奴七百余里

2、及物动词使动。

外连横而斗诸侯

序八州而朝同列

(二)(使动用法之形容词使动)

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作使动。

它是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春风又绿江南岸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足以荣汝身

(三)(使动用法之名词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族秦者秦也

九、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要形容词意动、名词意动。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经常可以翻译为:

“把------当作(看作)------”

“以------为------”

“认为(觉得)------怎么样”

(一)(意动用法之形容词意动)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渔人甚异之

于其身,则耻师焉

(二)意动用法之名词意动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渔人甚异之

于其身,则耻师焉

十、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之区别

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它所表示的“认为”这个意义特点。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

意动用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就不一定如此了。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文言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强调“不同的”“特别的”。

就文言文来说,这些句式却是很正常的。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

1、用“者”、“也”表判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⑵夫战,勇气也。

⑶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

⑷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⑸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⑴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⑶问今是何世。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⑴荀卿,赵人。

⑵刘备天下枭雄。

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⑴予本非文人画士

⑵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二、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1.“于”表被动

⑴而君幸于赵王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⑸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⑺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意念被动句(无标志)

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⑵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⑶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三、倒装句:

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

1.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⑴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

“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⑵夫晋,何厌之有?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补充:

1、“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译文:

“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译文:

“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

“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2、“见”字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称代前置的宾语),而且句中要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

“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

“(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译文:

“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如:

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

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

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

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末得。

(《廉》)

寻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村中少年好事者。

(《黔之驴》)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荆何刺秦王》)

荆州之民附操者。

(《赤壁之战》)译文:

“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四方之士来者。

(《勾践灭吴》)译文:

“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马之千里者

能日行千里的马

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佩带着长长的长剑,戴着高高的帽子

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

铸以为金人十二。

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4】格式:

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五人墓碑记》)

译文: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4、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

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⑸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⑹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文言文中是很多的。

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省略量词。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五、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

(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例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2、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

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鸿门宴》)与人刃我,宁自刃。

(《鲁仲连传》)

("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

意思是"把……怎么样"

"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

(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孰与……"、"……何如……")。

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  救赵孰与勿救?

(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不亦……乎?

"可译为:

"不……吗?

","难道不……吗?

")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还要……干什么呢?

"“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

"何以为?

"(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

(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 ("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

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得无"、"无乃"。

"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  求,无乃尔是过欤?

(恐怕要责备你吧?

)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岂不是晚了点吗?

(顾……哉?

难道……吗?

)(独……哉?

难道……吗?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命题特点 《考试大纲》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二、解题方法指津  文言文句式翻译,失误例说

在高考文言阅读中,对文言句式的考查,可以说每年都是一个热点。

无论是对文句的翻译,还是对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句式把握的考查。

但不少考生在此知识点的失分率比其他知识点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分辨不清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例】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07安徽卷)

误译为:

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分析】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

“是非”不是一个词,应该“是”是代词“这”,“非”是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不是……”的格式,即:

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交流】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五种:

即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如”……者,……也”“……,……也”“……,……者也”;②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示判断;③用“为”“是”表示判断;④用否定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⑤直接表示判断。

在具体翻译此类题时,判断句一定要翻译成判断句的格式,这往往是该类句的一个赋分点。

2、忽视省略成分

成分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才能使语意完全。

【例】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玉。

(07广东卷)

误译为:

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正确地补出来。

此句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交流】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

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

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一个赋分点。

3、不解宾语前置

【例】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07辽宁卷)

误译: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分析】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

因而该句为宾语前置句。

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然后再进行翻译,即:

“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交流】宾语前置的翻译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然后再进行翻译。

尤其是宾语前置句子的三种情况要注意识别,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提前;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

4、不解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

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07湖南卷)

误译:

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分析】此句为定语前置。

“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

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交流】常见的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

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

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

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而”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语+而+定语+者”的形式;④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宾语”的形式。

5、不解被动句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主语被动的句式主要用介词“被”来表示。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用“被”字表示。

【例】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

(07浙江卷)

误译: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意念上的被动句式。

在翻译时应注意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即:

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交流】常见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动;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③用“为”“为……所……”表被动;④用“被”表被动。

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在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这种被动关系往往是一个赋分点。

6、不解状语后置

【例】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07湖北卷)

误译:

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数,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煮粥给饥民吃它的下面。

【分析】此句的“于其下”属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

即:

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数,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

【交流】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常见的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

①“动+以+宾”的形式;②“动+于(乎,相当于‘于’)+宾”的形式;③“形+于+宾”的形式。

因此要想能够准备地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容易误入歧途。

w.w.w.k.s.5.u.c.o.m

7、不懂固定结构

【例】上者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

“无以易卿者。

”(07四川卷)

误译:

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

“没有办法替代你。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在翻译时要准确表达这一结构的语气,应译为“没有用来……的”。

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

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皇帝)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

“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你。

【交流】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

“何以……为?

(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奈……何?

(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

(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才能得分。

8、不懂修辞知识

【例】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也不厌也。

(06四川卷)

误译:

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万钟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箪食也不厌弃。

【分析】此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

“万钟”的“钟”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万钟”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