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广南县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9413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广南县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云南省广南县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云南省广南县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云南省广南县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云南省广南县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广南县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广南县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广南县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历史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广南县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广南县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2018年4月27日

云南省广南县一中2018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

高三文综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1883年,英国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成为世界上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

英国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得益于(  )

A.《权利法案》的颁布与实施B.“权力制约与平衡”思想的影响

C.《大宪章》的颁布与实施、D.19世纪议会改革和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3.余英时认为:

“……英国自从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后,再没有别的暴力革命。

美国除内战外,后来也没有再发生大的流血革命。

”英美之所以能够避免暴力革命,是因为(  )

A.民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B.专制制度的推翻

C.人民对暴力革命的反感D.人民对民主的向往

4.1938年,蒋介石发布《告全国军民书》:

“我国抗战之根据,本不在沿江沿海浅狭之交通地带,乃在广大深长之内地……吾同胞须知此次兵力之转移……决不可误为战争之失利与退却。

盖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

”上述言论的直接背景是(  )

A.平津沦陷,民族危机加深B.上海失守,华东局势危急

C.南京失陷,国民政府迁都D.武汉失守,相持阶段来临

5.“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6.古罗马法中的“排放雨水之诉”规定:

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

这表明在古代罗马(  )

A.重视遵循自然规律B.通过立法防灾治灾

C.注重保护私人利益D.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7.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

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B.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C.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D.以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前提

8.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节选内容。

它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B.取消红军番号并接受改编,交出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C.停止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放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灵活调整政策,使其更加适合团结抗日的总任务

9.图6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10.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11.下表是《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A.对变法的具体主张缺乏研究B.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C.通过外国人施压清政府进行变法D.着重强调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

12.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承认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并不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

……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美国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

”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由于(  )

A.自身实力的削弱B.冷战对抗的需要

C.经济危机的困扰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25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

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

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

她很少停手的时候。

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

有一回,她对我们说:

“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

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

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

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

……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

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

……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

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

……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

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要求:

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14(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发端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是东方文明的主体,中华文明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为标志,率先以治理的“高端策略”摆脱了“低端策略”,即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这是东方文明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第一次赶超西方世界,并最终在隋唐时期领先世界,并为人类文明发展留下了重要的制度创新遗产。

——以上材料均选自韩毓海《中华文明再次走向世界辉煌》

请回答: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先秦所谓治理的“低端策略”包涵哪些重要的制度?

(2)人类文明发展留下了重要的制度创新遗产主要指什么?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

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后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把握住时代脉搏,高瞻远瞩地提出: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材料二

请回答:

(1)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含义是什么?

(2)联合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在哪些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三幅图片反映的现象是20世纪出现的一些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抵御和消除这些威胁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自然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阻碍人类安全和生存形势?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材料二城邦以正义为原则。

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

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主张没有被当时统治者采纳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建立有序社会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提出这些主张的政治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怎样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云南省广南县一中2018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

高三文综历史

1.【答案】A

【解析】扣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欧洲”、“经济手段”、“苏联”可推断出A项,因为马歇尔计划主要在欧洲实施,它以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虽然是经济手段,但范围不是局限在欧洲,排除B、D两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是政治军事手段,不符合题意中经济手段,排除C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权利法案》的颁布是在1689年,《大宪章》的颁布是在1215年,与题干中时间“1883年”相隔太远,故A、C项错误;《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是以法律实现了对权力的制约,但没有体现“平衡”,故B项错误;19世纪议会改革和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选举权范围进一步扩大,但是人们对选举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极为不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故D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英国、美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此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民的政治权利,缓和了阶级矛盾,因此后来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革命,故A项正确;美国没有推翻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民对暴力革命的态度,故C项错误;对民主的向往与避免暴力革命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平津沦陷、上海失守、南京失陷的时间均为1937年,与题干中“1938年,蒋介石发布《告全国军民书》”不相符,武汉失守的时间是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与题干“1938年,蒋介石发布《告全国军民书》”“知此次兵力之转移……决不可误为战争之失利与退却”“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相一致,选择D项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材料中“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可以看出时间是1941年,A、B、D三项的时间分别是1931、1937、1937,所以从时间上也可以选出C。

6.【答案】C

【解析】“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实际上反映了罗马法注意调节邻人之间的关系,防止单方面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而损害他人的利益,因此注重保护私人利益,故C项正确;A、B、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B、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项符合自然经济的特点,B项所说内容属于土地制度,C项讲的是耕作方式,都与题干要求不符,D选项与史实不符,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国共第二次合作采取的是党外合作的方式即形式上接受国民政府领导,但在政权和军事上保留独立性,故A、B项与史实不符,故A、B项错误;此次合作不是放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而是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形势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分析图表做题,题干要求对图中②阶段解读正确的是,②阶段是从1970年到1980年,战后这一时期的美国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选A。

新经济是在90年代以后,排除B,美国经济黄金时期是从战后到七十年代初,排除C.国家干预的强化也是在战后,70年代以后开始减少国家干预,排除D。

10.【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1.【答案】B

【解析】从表格信息看,“列强在中国”占了文章的近半数,说明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关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反映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故选B。

12.【答案】B

【解析】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实力相当强大,并未削弱,故A项错误;朝鲜战争之后,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美国积极拉拢亚洲国家围堵中国,故B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调整,并未发生经济危机,故C项错误;当时美国实力强大,不结盟国家的斗争并非美国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3.【答案】

(1)经济因素:

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表现:

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新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3)略。

【解析】

14.【答案】

(1)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等。

(任答两点即可)

(2)遗产:

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均田制等。

(任答4点即可)

【解析】第

(1)问回答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

(2)问回答秦到隋唐的主要政治制度、选官制度、土地制度。

15.【答案】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维新变法的基本历史史实,要求学生对该历史事件要全面地把握,针对题目要求在做题时需要注意。

(1)问,题目中规定:

“根据上述材料”,因此在做题时必须对材料进行仔细分析,特别是关键句子如“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中国)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富强可驾万国”。

可以较容易地概括出变法的背景。

同时题目还规定要结合所学知识,因此综合题目要将该事件放在特定的大环境中将前后历史相联系,从而分析出甲午战败,

中国危机加深这一考点来。

(2)问是对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题目要求是对材料进行概括,因此解题关键是对材料进行解读,明确关键语句的含义。

16.【答案】

(1)和平问题是指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和平,发展问题是指世界范围内的繁荣与发展。

(2)防止局部武装冲突;反对外国军事侵略;裁军和防止核扩散;推动地区性和平;加强呼吁和宣传等。

(3)和平与发展。

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扩大等。

【解析】

17.【答案】

(1)取信于民;爱护百姓;节俭财物;无夺农时;实行德治。

不适用于当时的诸侯争霸形势。

(2)制定法律;实施法治;追求正义(公平)。

城邦制衰落;民主政治的弊端。

(3)法治与德治并举。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

第一问考查孔子的治国主张,把握“仁”、“德治”,结合当时诸侯争霸的局势可知其不适合时代的需要。

第二问把握材料二中的“正义”、“法律”等即可,背景则可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苏格拉底之死把握雅典民主制的弊端和城邦制的衰败。

第三问结合二位思想家的主张和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