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及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9241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仔猪及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仔猪及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仔猪及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仔猪及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仔猪及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仔猪及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

《仔猪及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仔猪及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仔猪及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docx

仔猪及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仔猪及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一、哺乳仔猪的培育

哺乳仔猪是指从出生至断奶前的仔猪。

一般为3-5周龄,有的地方为45-60日龄。

仔猪在胎儿期完全依靠母体供给各种营养物并排出废物,母体对胎儿来说是相对稳定的生长发育环境,与之相比,仔猪出生后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用肺呼吸

2.直接受自然条件和人为环境影响

3.用消化道来消化食物中营养物质目标:

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大小均匀、健康活泼、断奶体重大,为今后的生长发育打下基础。

(一)、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

1、调节体温机能不完善,体内能源贮备有限

2、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机能不完善

3、缺乏先天免疫力,抵抗疾病能力差

4、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

一般初生体重为lkg左右,10日龄时体重达出生重的2倍以上,30日龄达5~6倍,60日龄达10~13倍。

初生仔猪的三个死亡高峰期:

(1)初生期:

从母体保护到体外独立生活,被冻死、饿死、压死的机率很大,尤其在生后三天内。

(2)生后三周左右:

母乳及母源抗体下降,仔猪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同时仔猪生长发育处于旺盛时期,营养需要增加,需从饲料中获得。

(3)断奶前后:

吃奶向吃料过渡、环境过渡、饲料类型过渡,而仔猪的消化机能尚不完善。

分析原因:

(1)与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2)与仔猪日龄有关。

(3)与初生重有关。

仔猪初生重与母猪妊娠后期的能量摄人直接相关。

仔猪初生重受窝产仔数的影响比较大,随着窝产仔数的上升,仔猪初生重下降,分娩时仔猪死亡数上升。

(4)与猪场饲养管理条件有关。

(二)、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

强调“抓三食”“过三关”和“四防”“三察看”:

三食:

乳食、开食、旺食;

三关:

出生关、补料关、断奶关;

四防:

防冻、防饿、防压、防病;

三察看:

看粪便(是否健康);察看睡眠(温度);察看行为、叫声(固定乳头情况)。

1、0~7日龄内的养育

(1)及早吃足初乳

作用:

①提供丰富营养物质②获得免疫抗体,增强适应能力③促进排胎便④有利于消化道活动

因此,使仔猪尽快吃足初乳,最迟不超过2h,量吃足,40~60g/头;若做乳前免疫,最少要在1h后才能吃初乳

(2)固定乳头

为使全窝仔猪生长发育均匀健壮,提高成活率,应在仔猪生后2~3天内,进行人工辅助固定乳头;弱猪在前;固定乳头以自选为主,人工控制为辅;为了识别所固定乳头位置,可以用龙胆紫作记号。

(3)仔猪保温

调节体温的能力差、怕冷,糖原和脂肪等能源储备有限,一般在24h之内就要消耗殆尽,对低血糖极其敏感。

仔猪的适宜温度因日龄长短而异,生后1~3日龄为30~32℃,4~7日龄为28~30℃,15~30日龄为22~25℃,2—3月龄为22℃。

同时要求温度稳定,最忌忽高忽低和骤然变化

①设保温设施:

在产栏一角设置仔猪保温箱,有木制、水泥制和玻璃钢制等多种。

大小是:

长100cm、高60cm、宽60cm,箱的上盖有1/2~1/3为活动的,人可随时观察仔猪,在箱的一侧靠地面处留一个高30cm、宽20cm的小门,供仔猪自由出热源:

红外线灯150-250w,离地40-50㎝;白炽灯60-100w;保温板36-38℃。

②产房大环境的防寒保温:

保持产房清洁卫生、干燥,防贼风,加铺垫草,屋架下铺塑料布等,使产房环境温度最好保持在22~23℃(哺乳母猪最适合的温度)。

③避免寒冷季节产仔,可采用3~5月及9~10月季节产仔制

(4)防压:

原因:

①初生仔猪体质较弱,行动迟缓,对复杂的环境不适应,容易被母猪压踩致伤死亡。

②母猪产后疲劳,或因母猪肢蹄有病疼痛,起卧不方便,也有个别母猪母性差,不会哺育仔猪造成压踩仔猪。

③产房环境不良、管理不善造成压踩仔猪

措施:

(5)补充矿物质

a.补铁

补铁时间:

3-4天补铁剂量:

150-200㎎/头

b.补铜

与体内正常的造血作用和神经细胞、骨骼、结缔组织及毛发的正常发育有关。

缺乏铜同样会发生贫血。

但在通常情况下不易缺乏。

在生产中,高剂量铜作为生长促进剂。

C.补硒

缺硒仔猪可能发生缺硒性下痢、肝脏坏死和白肌病,宜于生后3d内注射0.1%的亚硒酸钠、维生素E合剂,每头0.5ml,10日龄补第二针。

(6)仔猪补水

哺乳仔猪生长迅速,代谢旺盛;母猪奶的含脂率高,所需水量较大。

2-3日龄内补水,水中可添加0.8%盐酸或抗生素或电解质、多维。

注意水质卫生,定温

综述:

抓四补即出生后2-3天补牲血素、亚硒酸钠、维生素E各1ml,3天补水,7天补料

2、8-35日龄培育

重点:

抓奶膘,提早补料,防止下痢

(1)提早开食补料

a、补料目的

①补充母乳不足

②促进胃肠道发育

③解消牙床发痒(6-7日龄长牙)

④防止下痢

⑤提高断奶窝重

b.补料时间:

应在生后5~7d。

为什么要提早开食?

因仔猪从吸食母乳到采食饲料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大约7d左右。

c.补料的方法

①依据

猪行为特点:

探究行为、模仿行为

牙床发痒

生活习性:

喜食香、甜、腥

争食习性

②方法:

人工饮料法、母教子法、大带小法、自由采食、人工强饲法

每个哺乳母猪圈都装设仔猪补料栏,内设自动食槽和自动饮水器,强制补料时可短时间关闭限制仔猪的自由出入,平时仔猪可随意出入,日夜都能吃到饲料。

③饲料:

全价饲料,必须满足适口性强、体积小、浓度高、所含营养物质适合仔猪消化系统的要求。

最好制成颗粒饲料,具备松脆、香甜等良好特性。

④每次投料要少,每天可多次投料,

(2)预防仔猪下痢

仔猪腹泻病是一个总称,包括了多种肠道传染病,最常见的有仔猪红痢、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传染性胃肠炎等。

多发于生后1周左右(因脱水而死)和20日龄前后(因消化不良)。

最主要的是与母猪在妊娠期和泌乳期的营养是否全价、初生重的大小、母乳数量多少与质量的好坏、环境卫生条件、气候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①红痢病:

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多发生在生后3天以内;先拉灰黄或灰绿色稀使,后拉红色糊状粪便(最急性的病状不明显,不见拉稀即死亡)

②黄痢病:

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多发生在生后3日龄左右;症状是仔猪突然拉稀,粪便稀薄如水,呈黄色或灰黄色,有气泡并带有腥臭味。

③白痢病:

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胃肠炎,多发生在30日龄以内的仔猪,以生后10-20日龄发病最多;主要症状是下痢,粪便呈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白色,粥状或糨糊状,有腥臭味。

④传染性胃肠炎:

由病毒引起,不限于仔猪,各种猪均易感染发病,只是仔猪死亡率高。

症状是粪便很稀,严重时呈喷射状,伴有呕吐,脱水死亡。

预防措施:

①养好母猪:

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产出体重大、健康的仔猪,母猪产后有良好的泌乳性能。

哺乳母猪饲料稳定,不吃发霉变质和有毒的饲料,保证乳汁的质量。

②保持猪舍清洁卫生产房最好采取全进全出;妊娠母猪进产房时对体表要进行喷淋刷洗消毒,临产前用o.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乳房和外阴部,减少母体对仔猪的污染。

产房的地面和网床上不能有粪便存留,随时清扫。

③保持良好的环境产房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控制有害气体的含量,使仔猪生活的舒服,体质健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可防止或减少仔猪的腹泻等疾病的发生

④采用药物预防和治疗①口服药物预防治疗仔猪生后在第一吃初乳前口腔滴服0.5ml增效磺胺甲氧嗪注射液,以后每天连续3天,或口腔滴服1万IU硫酸庆大霉素,以后每天连续3天。

②利用疫苗进行预防在母猪妊娠后期注射菌毛抗原K88,K99,K987P等菌苗,母猪产生抗体,这种抗体可以通过初乳或者乳汁供给仔猪。

⑤注意补水:

水中加补液盐(电解质)+抗菌药,多维;严重的要腹腔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

⑥按需稳定供给全价优质的仔猪料应添加复合酶、有机酸、乳清粉、油脂、乳香味的调味剂、促生长剂、抑菌抗菌剂、微生态制剂等添加剂。

⑦加强对仔猪的巡视与看护

仔猪料的调制,应该是高能量、高蛋白、营养全价、适口性好、易消化的饲料。

多采用细度适中的干粉料或颗粒料或生湿料。

最好是自由采食,若顿喂,不低于5-6次/天,加喂夜餐。

料槽、食槽要经常刷洗,保持饮水卫生,最好用自动饮水器。

20日龄前抓奶膘,20日龄后抓料膘

(4)、去势

阉公不阉母,过去一般多在30-35日龄,体重5-7㎏时去势,研究表明,猪最适宜的去势时间是生后10日龄左右。

(5)、免疫与驱虫

最好据本场抗体监测结果,制定免疫程序,常用“2055”。

体外主要为疥癣,体内主要为蛔虫,常用阿维菌素

3、要防止僵猪的产生

二、断奶仔猪的培育

断奶仔猪是指仔猪从断奶至70日龄左右的仔猪。

(一)、断奶仔猪的生活条件变化因素

第一是营养改变,饲料由吃温热的液体母奶变成吃固体的生干饲料

第二是由依靠母猪到独立生存

第三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迁移,由产房转移到保育舍,并伴随着重新组群第四是最容易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患病

(二)、断奶日龄及方法

1、断奶日龄:

采用21--35d断奶比较合适,有些地方45-60日龄断奶。

2、断奶方法

有一次断奶法、分批断奶法、逐渐断奶法。

(三)、断奶仔猪的培育

生理特点:

免疫力不高,消化机能尚未健全,胃酸少,消化酶活性低,皮下脂肪层薄,再加上断奶应激,发病率增加,形成僵猪,甚至死亡。

常会出现断奶应激综合症。

工作目标:

“两维持”,即维持原圈管理和原饲料饲养“三过渡”,即饲养制度、饲料类型和环境的过渡

1、过渡期管理

(1)饲料类型的过渡

刚断奶仔猪1-2周内不能立即换用小猪料,用乳猪料在原栏饲养几天后,转往保育舍转料需有一个过程,一般在一周内转完,采取逐步更换的方法(每天20%的替换率)。

在转料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需立即停止转料,直到好转后才继续换料。

转料过程中注意提供洁净的饮水和电解质,注意添加药物。

(2)饲喂方法的过渡

①在断奶后2~3d要适当控制给料量,不要让仔猪吃得过饱,每天可多次投料,防止消化不良而下痢,保证饮水充足、清洁,保持圈舍干燥、卫生。

②日粮组成以低蛋白质水平饲料为好(控制在19%以内),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少腹泻,但要慎重,会影响长速。

③加入抗生素,同时加入抗过敏药物。

④注意饲料适口性,以颗粒或粗粉料为好。

⑤保证充足的饮水,断奶仔猪栏内应安装自动饮水器,保证随时供给仔猪清洁饮水。

(3).生活环境过渡

即不调离原圈,不混群并窝的“原圈培育法”。

2、网床培育

网上养育,可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个体均匀度和饲料转化率,减少疾病的发生.

首先是由于粪尿、污水能随时通过漏缝网格漏到网下,减少了仔猪接触污染的机会,床面清洁卫生、干燥,能有效地遏制仔猪腹泻病的发生和传播。

其次是仔猪离开地面,减少冬季地面传导散热的损失,提高饲养温度。

第三是哺乳母猪饲养在产仔架内,减少了压踩仔猪的机会

3、合理分群并窝

根据仔猪个体大小、性别、采食快慢等分群。

原则:

夜并昼不并、留弱不留强。

4、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1).温度:

保育舍内温度应控制在22~25℃范围内。

在刚断奶时温度要提高2-3℃,甚至可达30℃

(2).湿度控制在65%~75%为宜

(3).保持干燥卫生,经常打扫、消毒,预防传染病发生。

(4).定期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5、三定点调教管理

新断奶转群的仔猪吃食、卧位、饮水、排泄区尚未形成固定位置,所以,要加强调教训练,使其形成理想的睡卧和排泄区。

这样既可保持栏内卫生,又便于清扫。

训练的方法是:

排泄区的粪便暂不清扫,诱导仔猪来排泄。

其他区的粪便及时清除干净。

当仔猪活动时对不到指定地点排泄的仔猪用小棍哄赶并加以训斥。

当仔猪睡卧时,可定时哄赶到固定区排泄,经过一周的训练,可建立起定点睡卧和排泄的条件反射。

6、防止咬耳咬尾

原因:

企图继续吮乳、饲料营养不合理(如高能量、粗纤维过少、动物蛋白严重不足的、钙过少或过多的、食盐过少或缺的、微量元素供给不当的日粮)、饲养环境不良(如密度过大、高温、空气污浊、食槽不够、供水不足等);此外“序列行为”和“争斗行为”也会引起。

预防措施:

(1)消除使猪不适因素

(2)注意及时调整日粮结构,使之全价(3)为仔猪设立玩具,分散注意力。

(4)断尾(5)慎用或不用有应激综合征的猪

7、预防注射疫苗及驱虫

8、饲养效果观察

一看:

饲槽中剩料即在第二餐投料时,食槽中还留有一点饲料,但量不多,说明上餐喂量适中,若槽中舔的精光,有湿唾液现象,则上餐喂量过少,要增喂,若明显过多剩料,下餐喂上餐1/2量。

二看:

仔猪动态喂料前簇拥食槽前,叫声不断,应多喂,过5—6分钟,料已净,仍在槽前抬头张望,可再加一些饲料,有部分仔猪在喂料前虽走至食槽前,但叫声少而弱,这时少喂些饲料

三看:

粪便色泽和软硬程度初生仔猪,黄褐色筒状,采食后,黑色粒状成串。

(1)断奶后3天,粪便变细颜色变黑,这是正常。

(2)粪便变软,色泽正常,喂料不加不减(3)粪便呈黄色,粪内有饲料细粒,说明喂量过剩,应减至上餐80%,下餐增至原喂量。

(4)呈糊状,淡灰色,并有零星粪便呈黄色,内有饲料细粒,这是全窝下痢症状。

要停为一餐,第二餐也只能喂第一餐定量50%,第三餐要根据粪便状况而定。

9、减少断奶仔猪腹泻的措施

仔猪腹泻产生原因:

病毒性、细菌性、营养性、环境性等。

这里跟大家讨论主要是非传染性腹泻。

与仔猪生理特点有关:

(1)饲粮蛋白抗原过敏

(2)仔猪消化机能不健全,消化酶谱不适应断奶后日粮组分(3)营养因子缺乏,如仔猪缺乏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等),矿物质或其它必需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等)而出现下痢,病仔猪排淡黄色、白色、灰绿色糨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4)应激因素,包括心理应激(母仔分离)、环境应激(猪舍变化、温湿度变化、重新组群等)和营养应激(母乳转为饲料)

减少措施:

a.加强母猪饲养:

妊娠母猪喂全价料,保持营养平衡,防止维生素A、D、E、C及矿物质缺乏,以保持胎儿正常发育,后期加喂精料,特别注意能量供给,以增加初生重,同时在母猪料中加低分子脂肪酸,可提高母源抗体水平

b.及时补料,抓旺食,逐渐适应断奶后所用饲料,并锻炼耐粗能力。

3周龄,体重应大于5㎏,并在哺乳期间已能每天采食200g固体饲料,至少600g是可能使仔猪建立免疫耐受的补饲量

c.做好“两维持““三过渡”

d.完善仔猪饲料,促进快长应该是高能量、高蛋白、营养全价、适口性好、易消化的饲料。

干粉料或颗粒料或生湿料。

正确选择添加剂,注意加入抗生素(如硫酸抗敌素、喹乙醇等)、益生素、维生素E和硒合剂、砷制剂如阿散酸等药物来预防

e.注意及时清槽,防喂发霉变质饲料,注意补充电解质和三周后驱虫。

f.断奶后10日内不要注射疫苗,避免应激

三、育肥猪的培育

仔猪培育阶段结束后进入生长育肥猪阶段。

生长肥育猪是猪一生中生长速度最快和耗料量最大的阶段。

在养猪生产中,饲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60%~80%,主要在该阶段。

  猪活重达到20kg后,能上市的机会在98%以上,说明死亡率低,但说明不了效益,因为许多因素影响利润:

⑴价格;⑵饲料成本;⑶饲料利用率;⑷增重速度;⑸死亡损失;⑹胴体质量。

因此,要想获得适当的利润,这一阶段的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一)、生长肥育猪的生长发育规律

1、体重的增长

  在研究条件下,瘦肉型良种猪可以获得最大的生长速度为:

体重5~10kg阶段的日增重400g,10~20kg为700g,20~100kg达1000g以上。

2、猪体的化学组成

  随着猪体的组织及体重的生长,猪体的化学成分也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即随着年龄和体重的增长,水分、蛋白质和矿物质等含量下降。

蛋白质和矿物质份含量在体重45Kg阶段以后趋于稳定,而脂肪则迅速增长。

同时,随着脂肪量的增加,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也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

(二)、提高生长育肥猪生产力的主要技术措施

评定生长育肥猪生产力的主要指标分为三部分,即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胴体与肉质。

饲养育肥猪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选好猪苗

1.选择优良品种及适宜的杂交组合

不同品种或品系之间进行杂交,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生长育肥猪生产力的有效措施。

在我国,大多利用二元和三元杂种猪育肥。

瘦肉型猪种与兼用型猪种和脂肪型猪种相比较,其对能量和蛋白质的利用率更高,增重快,耗料省,瘦肉率高。

通过杂交所得到的后代,生活力强,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

三元杂交比二元杂交效果更为显著。

最常见的杂交组合是杜长大。

2.体壮强大

初生重和断奶重越大的仔猪,肥育期越快,饲料利用率越高,因此,必须重视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和仔猪的培育

3.体型好

肋骨开张,胸深大,管围粗和骨骼粗成正比。

这样的猪饲料效率高,胸深的猪背膘薄而瘦肉多。

4.健康无病

健康无病的特征:

两眼明亮有神,被毛光滑有光泽,站立平稳,呼吸均匀,反应灵敏,行动灵活,摇头摆尾或尾巴上卷,叫声清亮,鼻镜湿润,随群出入;粪软尿清,排便姿势正常;主动采食。

二要有适宜的饲粮营养水平

饲养水平是指猪一昼夜采食的营养物质总量,采食的总量越多,则饲养水平越高。

对猪肥育效果影响最大的是能量和蛋白质水平。

1、能量水平

在蛋白质、氨基酸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一定限度内,能量采食越多则增重越快,饲料利用率越高,沉积脂肪越多,胴体瘦肉率越低。

为了防止胴体过肥,在育肥后期要实行限制饲养

2、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水平

前期(20~55㎏)为16%~17%,后期(55—90㎏)为14%~16%,同时要注意氨基酸含量。

3、矿物质和维生素水平

不可不用,也不可多用。

钙磷比例为1.5:

1,食盐0.25%-0.5%

4、粗纤维水平

猪为单胃动物,对粗纤维的利用效率低,一定条件下,适当提高可降低能量摄入,提高瘦肉率。

粗纤维水平应控制在6%一8%

三是适当的饲养管理方法

1.育肥方式和饲喂方法

a.育肥方式

(1).直线育肥法

按照猪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营养水平和饲喂技术,在整个生长育肥期间能量水平始终较高,且逐阶段上升,蛋白质水平也较高,以这种方式饲养的猪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这是现代集约化养猪生产普遍采用的方式。

(2).“前高后低”的饲养方式

在育肥猪体重60kg以前,按直线育肥的饲养方式,采用高能量、高蛋白质饲粮;在育肥猪体重达60kg后,适当降低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限制其每天采食的能量总量。

b.饲喂方法

一般分为自由采食和限量饲喂两种。

限量饲喂又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对营养平衡的日粮在数量上予以控制,即每次饲喂自由采食量的70%~80%,或减少饲喂次数;二是降低日粮的能量浓度,把纤维含量高的粗饲料配合到日粮中去,以限制其对养分特别是能量的采食量。

若要得到较高日增重,以自由采食为好;若只追求瘦肉多和脂肪少,则以限量饲喂为好。

如果既要求增重快,又要求胴体瘦肉多,则以两种方法结合为好,即在育肥前期采取自由采食,让猪充分生长发育,而在育肥后期(55~60kg后)采取限量饲喂,限制脂肪过多地沉积。

2、饲料调制

合理的调制,可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饲料转化率,还可降低或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

3、饲喂次数

从猪的食欲与时间的关系来看,猪的食欲以傍晚最盛,早晨次之,午间最弱,这种现象在夏季更趋明显。

所以,对生长育肥猪可日喂3次,且早晨、午间、傍晚3次饲喂时的饲料量分别占日粮的35%、25%和40%。

试验表明,在20-90㎏期间,日喂3次与日喂2次比较,前者并不能提高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因此,许多集约化猪场采取每天2次饲喂的方法是可行的

4、饮水

必须供给猪充足的清洁饮水,符合卫生标准,采用自动水器较好;如果饮水不足,会引起食欲减退,采食量减少,使猪的生长速度减慢,严重者引起疾病。

猪的饮水量随生理状态、环境温度、体重、饲料性质和采食量等而变化,一般在春秋季节其正常饮水量应为采食饲料风干重的4倍或体重的16%,夏季约为5倍或体重的23%,冬季则为2—3倍或体重的10%左右。

猪饮水一般以安装自动饮水器较好,或在圈内单独设一水槽经常保持充足而清洁的饮水,让猪自由饮用。

5、合理分群及调教

(1).合理分群

生长育肥猪一般采取群饲方法。

分群时,除考虑性别外,应把来源、体重、体质、性情和采食习性等方面相近的猪合群饲养。

根据猪的生物学特性,可采取“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夜并昼不并”的办法分群,并加强新合群猪的管理、调教工作,如在猪体上喷洒少量来苏尔药液或酒精,使每头猪气味一致,避免或减少咬斗的发生,同时可吊挂铁链等小玩物来吸引猪的注意力,减少争斗。

分群后要保持猪群相对稳定,除对个别患病、体重差别太大、体质过弱的个体进行适当调整外,不要任意变动猪群。

每群头数,应根据猪的年龄、设备、圈养密度和饲喂方式等因素而定。

(2).调教

猪在新合群或调入新圈时,要及时加以调教。

重点要抓好两项工作,第一是防止强夺弱食。

为保证每头猪都能吃到、吃饱,应备有足够的饲槽,对霸槽争食的猪要勤赶、勤教。

第二是训练猪养成“三角定位”的习惯。

使猪采食、睡觉、排泄地点固定在圈内三处,形成条件反射,以保持圈舍清洁、干燥,有利于猪生长。

具体方法是猪调入新圈前,要预先把圈舍打扫干净,在猪躺卧处铺上垫草,食槽内放人饲料,并在指定排便地点堆放少量粪便、泼点水。

把猪调入新圈后,若有个别猪不在指定地点排便时,要及时将其粪便铲到指定地点,并守候看管,这样,经过一周左右训练,就会使猪养成“三角定位”习惯。

6、去势、防疫和驱虫

(1).去势农村多在仔猪35日龄、体重5~7㎏时进行去势,集约化猪场大多提倡仔猪7~10日龄左右去势,其优点是易保定操作、应激小,手术时流血少,术后恢复快。

(2).防疫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认真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应每头接种,避免遗漏,对从外地引人的猪,应隔离观察,并及时免疫接种。

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仔猪在育成期前(70日龄以前)各种传染病疫苗均进行了接种,转入生长育肥猪后到出栏前勿须再进行接种,但应根据地方传染病流行情况,及时采血监测各种疫病的效价,防止发生意外传染病。

(3).驱虫:

主要有蛔虫、姜片吸虫、疥螨和虱子等,通常在90日龄时进行第一次驱虫,必要时在135日龄左右时再进行第二次驱虫。

驱除蛔虫常用驱虫净,每千克体重用20mg,拌入饲料中一次喂服。

驱除疥螨和虱常用敌百虫,配制成1.5%~2.0%的溶液喷洒体表,每天一次,连续3天。

近年来,采用1%伊维菌素注射液对猪进行皮下注射,使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400微克,对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有良好效果。

7、防止“咬耳咬尾”

8、管理制度

对猪群的管理要形成制度化,按规定时间给料、给水、清扫粪便,并观察猪的食欲、精神状态、粪便有无异常,对不正常的猪要及时诊治。

要完善统计、记录制度,对猪群周转、出售或发病死亡、称重、饲料消耗、疾病治疗等情况加以记载。

四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

1、温度和湿度适宜环境温度为16—23℃,前期为20~23℃.后期为16~20℃。

相对湿度以50%一70%为宜。

2、圈养密度和圈舍卫生圈养密度一般以每头猪所占面积来表示。

15~60㎏,0.6~1.0m2/头,60kg以上,1.0~1.2m2/头,每圈头数以10—20头为宜。

猪舍要清洁干燥、空气新鲜、定期消毒

3、合理通风换气,增大气流;在寒冷季节要降低气流速度,更要防止“贼风”。

4、光照育肥猪舍内的光照可暗淡些,只要便于猪采食和饲养管理工作即可,使猪得到充分休息。

5、噪声噪声强度以不超过85dB为宜。

五要适时出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