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青少年与网络语言毕业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9195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青少年与网络语言毕业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完整版青少年与网络语言毕业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完整版青少年与网络语言毕业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完整版青少年与网络语言毕业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完整版青少年与网络语言毕业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青少年与网络语言毕业设计.docx

《完整版青少年与网络语言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青少年与网络语言毕业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青少年与网络语言毕业设计.docx

完整版青少年与网络语言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青少年与网络语言

  论文摘要:

网络语言的使用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青少年群体是创造并使用网络语言的主体。

旨在通过青少年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状况和态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心理,以及社会现状与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相互作用并对网络语言的规范提出些意见。

  前言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随之诞生,并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的亮点。

网络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现代语言的一种社会变异,是伴随网民这一群体的出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

[1]

  语言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美者W.Bright非常明确地称其为“共变”的关系语言和社会存在“共变”关系。

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变化将引起语言(诸因素)的变化;另外一方面,语言(诸因素)的变化可以反应出社会(诸因素)的变化。

社会的每项细微的变化和发展都会在语言中以及时而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民越来越多,上网聊天及获取信息已成为广大网民,尤其是以青少年为主的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上的流行语亦日益丰富,成为青少年网民们网上交流必用语。

而词汇和词义向来是语言中反映社会变迁的最敏感最活跃的构成部分,这些语言与我们的日常语言相比,发生了许多的变异。

  一、网络语言的概念及类型

(一)概念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网络时代。

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人们的生活,它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信息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技术有关的信息符号系统,是在世界通行的网络自由空间中记录在磁盘这种媒体上的语言文字,它是传统语言与高科技产品相结合后的产物。

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的语言。

与常规语言的运用方式相比,网络语言具有新奇、简洁、幽默等特点。

  从网络语言与其所反映对象的关系来看,可将之分为三类:

一是网络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鼠标、病毒、宽带、登录、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主机、锚点、插件、软盘登录、端口、固件、位图、文档文本、象素、二进制、防火墙、域、坏扇区、局域网、通配符、域名系统、远程登录、爪哇语言等。

二是网络应用常用言语,如网民、触网、黑客、、虚拟空间、注意力、网上出版、网上死亡、网上海盗、网上购物、网上、网上警察、网关、网恋、网客、虚拟社区、虚拟企业、虚拟、电子地图、电子货币、电子期刊、电子欺骗、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跳蚤、电子贸易系统、点击率、卫星网、远程网、资源共享、数字经济、存储系统、互动、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化生存等。

三是网民日常交流用语,如大虾、斑竹、恐龙、菜鸟、公鸡、东东、酱紫等,这也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10]

(二)类型

  借助于网络传输和网上交际的特点,网络交流出现了一些使用频率非常高而又独具特点的网络习惯用语,这些用语有的是中已有的,但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有的则是新出现的,属于新词语的范畴;有的则是仅存于网络领域的特异现象。

网络习惯用语数量多,产生的速度快,突出体现了网络语体的特色,对网络语言的分类,各个学者众说纷纭,笔者更认同李军与刘峰的分法,其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7]

1.字母缩略类词语

  这类词语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把词语中每个字的拼音首字母组合起来形成缩略语,最为常用的有GG(哥哥)、JJ(姐姐)、DD(弟弟)、MM(妹妹)、PF(佩服)、BC(白痴)、BD(笨蛋)、ZT(转贴)、PMP(拍马屁)、SJB(神经病)、JJWW(唧唧歪歪,指人说话的样子)等。

另一种是英文词语的缩略,如BF(男朋友)、GF(女朋友)、SP(support)、DL(download)、TTYL(talktoyoulater)、VG(verygood)、BBL(bebacklater)、BTW(bytheway)、TIA(thanksinadvance)、VIP(veryimportantperson)等。

有的英文缩略词只有一个字母,如U(you)、R(are)等。

这类网络缩略词的大量出现,起初只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交流的效率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较为固定的网上用语了。

 2.谐音转写类词语

  此类网络习语是利用谐音的方法改变原词语的书写形式,以风趣、形象为目的。

这种谐音只要求声母和韵母相同就可以,不顾及声调,主要有汉字谐音和数字谐音。

汉字谐音的方式为近音替代,如“版主”可谐音为“斑竹、板猪”,相应的“主页”则成了“竹叶”,再如菌男(俊男)、霉女(美女)、幽香(邮箱)、青筋(请进)、酱紫(这样子)、果酱(过奖)、板斧(版副)等。

这一类型的词语有的并不是网民有心而为之,主要原因是拼音字库中没有指定的词组,但运用拼音输入法的网民却在首先跳出的生造词中惊喜地发现,原来偷懒也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进而推而广之,终被广大网民所接受并使用。

当然,也有一些谐音词语是网民们出于搞笑或其他目的而有意对其原意进行歪曲的,如“菌男”、“霉女”等。

汉字谐音还包括谐译,如homepage(主页)音译为烘焙鸡,modem(调制解调器)为猫。

  数字谐音是另一种常见的网络词语类型,其方式包括:

(1)以数字代词。

常见的如“88”(拜拜)、9494(就是就是)、7456(气死我了)、687(对不起)、55555(表示呜呜地哭)、7758(亲亲我吧)、4242(是啊是啊)、748(去死吧)、987(就不去)、847(别生气)、7998(去走走吧)等。

  词语同样可以以数字替代,如f2f(facetoface,“to”的发音与“two”相同),me2是metoo的谐音,B4则是before的谐音简写,fore与英文four的发音一样。

这种由十个阿拉伯数字排列组合构成的数字网络词语形式简单,表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情趣,有时比用词语表达更为简便和快捷。

  

(2)以词代数字。

如win95谐音成“温酒屋”,win98则是“温酒吧”。

PⅡ(奔腾2)说成“屁兔”。

这种数字谐音目的不在于简洁而在于风趣。

  3.比喻联想类词语

  上网者以联想丰富、思维活跃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富有创新精神,喜欢标新立异。

在网络交际中为了表现自己的前卫、时尚等,创造出了一大批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比喻联想类词语。

流传广泛的有:

“青蛙”表示不够帅气的男性,而“恐龙”则指长得不太好看的女性;“菜鸟、小虾”指网络新手,而“老鸟、大侠”是对网络高手的称呼。

“灌水”是指在论坛上随便发一些不足50字的帖子;“坛子”就是指论坛,在每一个“坛子”里,上下两个帖子之间的关系被称作“楼上”和“楼下”,发帖子的人则是“楼主”;“造砖”指认真地写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果在论坛上能够引起大家的争论,就叫作“拍砖”。

这类词语有很强的衍生性,如由“灌水”就衍生出了水桶、水鬼、水仙、水王、水母(皆指灌水狂人,水母特指女性)、水手(灌水者)、潜水员(喜欢看别人灌水自己不灌水的家伙)等,由“网虫”产生出了爬虫、网络新手、小虫(中级网虫)、飞虫(高级网虫)等词语。

这类词语大多是通过比喻、联想的方法形成的,具有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的特征。

  4.符号象形类词语

  这类词语是网民们利用键盘上已有的各种符号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具有感情意义和形象色彩的符号组合或利用电脑技术创造的表情图像。

这些符号组合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代表固定的意思,在网络语体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充分体现了网络的特色。

如“:

-)”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结束的地方,表示微笑或开玩笑,“^o^”表示惊讶,“^!

^”表示赞许,“:

-S”则代表语无伦次的意思。

诸如此类的还有“3:

0”(小丑)、“:

3)”(陶醉的神情)、“:

@”(牙痛)、“x-)”(我死了)、“~~~~(>_<)~~~~”(哭泣)、“(❤-❤)”(恋爱)、“O(∩_∩)O~”(哈哈大笑)、“~(@^_^@)~”(害羞)。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完善又出现了一些更为形象的符号词语,如:

(坏笑)、(晕倒)等。

网民用这种符号来代替某些要表达的意思,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是一种非常形象直观且简约生动的表达方式。

  二、青少年网络使用概况

  

(一)、年龄情况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CNNIC)第二十四次(2009年7月)的统计显示,10-29岁的年轻群体占整个网民群体的62.8%,即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约为2.12亿。

[3]

网民年龄结构对比(表1)[3]

(二)媒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移动的日益完善,上网不再局限于电脑,也不仅仅局限于网吧或者家庭,现在可以说是人们随时随地可以上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5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46%,随着中国3G应用的发展,可以预计,2010年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手机上网将会更加普及。

手机网民年龄呈现偏态分布,其在10-29岁上的分布更为集中。

与整体网民相比,手机上网更多地吸引了年轻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使用。

[3]通过手机上网,青少年可以更加方便的穿梭于各个网络,这样也促进了网络语言在这一群体中的流行。

另外,手机短信热也是网络语言传播流传的一个重要途径,青少年将网络语言用于发送短信,这样将网络语言带入手机应用中,也进促了网络语言的流行。

在短信中使用的通常是符号式的网络,例如“(*^__^*)”表示嘻嘻、可爱,“%>_<%”表示哭,“⊙﹏⊙b”表示无奈、受不了等。

手机短信里的网络语言通常直观形象而且简约生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比汉字更具表现力,所以非常受思维活跃的青少年喜爱。

  (三)、使用渠道

网络应用使用排名和类别(表2)[3]

  根据有关的结果显示:

有九成以上青少年接触网络,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每周有1—2天触网时间的青少年占绝大部分。

其中以学习为主和获取相关信息的只分别约占到29.6%和47.1%,娱乐(听音乐、看、玩网络游戏等)占据绝对优势,约占79.6%,可以看出青少年触网主要是休闲娱乐;网上信息交流(新闻、搜索、博客、论坛等)比例较高,论坛和博客成为青少年交流的重要场所,是网络语言使用的重要渠道。

[4]

  从网民的使用目的来看,网络应用行为可以划分为信息获取类,交流沟通类,网络娱乐类,商务交易类四种,基本涵盖了目前的网络新闻、搜索引擎、即时通信、博客、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络等具体应用类型。

整体来看,目前中国网民在网络娱乐、信息获取和交流沟通上使用比例较高,除了论坛/BBS外,这三类网络应用在网民中的普及率均在50%以上。

商务交易类使用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中网络购物普及率为26%。

  三、青少年网络语言的特征

(一)求新求异

  求新求变是人类的本性。

从婴儿期开始,人们就为周围中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好奇地探寻着。

婴儿一旦发现一个新奇事物,就会立即用舌头品尝,或者用双手触摸。

这种本能力量推动人类形成了对新奇事物充满期待和向往的动力定型,带给人类无穷的创造力。

构成当代网民群体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有知识有,思想活跃,灵活变通,喜欢新颖独特的体验,拒绝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因而希望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刻板、保守的束缚,当然包括传统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寻求更简洁、新颖的表达方式。

以“火星文”(网民使用的以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号来表音的文字,分为符号火星文和异体火星文两类,因这种文字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并且相当奇异而得名)为例,主要就是“八零后”“九零后”的杰作,他们使用经过加工改造的汉字、外文与各种符号,标榜他们的与众不同。

新奇、大胆,本身是与娱乐紧密相伴的手法。

新颖、幽默的网络流行语的,不仅仅是人们内心深处寻求新鲜刺激的反映,以这样一种反传统的清新、幽默、极具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本身也是一个娱乐化的过程,给人以快感。

年轻人说话有时只是以纯粹的追求快乐为目的,崇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善于制造幽默和分享幽默,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本身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排解压抑、愤懑的渠道。

[8]

(二)从众与模仿

  心认为,从众是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行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符合。

比如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买东西,而我们对那里的店铺又不了解,在有几家书店让我们挑选的情况下,我们肯定会选择人多的店铺买书,这就是最普遍的从众行为。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从众心理,也有或多或少的模仿心理。

年轻人,尤其是20岁以下的学生,模仿心理和接受能力特别强,他们习惯于模仿老师、家长、同学的行为方式。

在网络交流上,他们会模仿使用别人的新颖有趣的表达形式,比如,当看到有人用“偶”来称呼“我”、用“虾米”来替代“什么”、用“稀饭”表示“喜欢”,有些网友觉得这样卡通化的表达很有个性,从而模仿体验。

网络交流中一些特别句式使用较多,如“……的说”、“……死掉了”,也是网民模仿的结果,“我要回家的说”中“……的说”没有实际意义,“我高兴死掉了”中“死掉了”也只是起加强语气作用,这些表达方式的使用,体现了网民追求新奇、喜欢从众的心理。

网络新词一旦受到网民们认同,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甚至仿制出更多的词语,如“粉丝”一词源于Fans,意思是崇拜者、追星族,由于网民大都略懂英语,追求时尚,于是“粉丝”就成为一个强势的成功模因,得到复制和传播,甚至某超女的“粉丝”被称为“米粉”。

这些是典型的从众心理的体现。

这种从众行为的实施,一方面因为网络语言新颖别致,符合了年轻人的口味,另一方面,也缘自网民自己能更好地融入到网民群体的需要。

(三)娱乐

  精神分析学派的始祖弗洛伊德提出了包括本我、自我、超我在内的三部人格结构。

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组成,它是人格中最难接近又最有力的部分,人类所有精神活动所需的能量就贮存于此。

本我的唯一目标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追求快乐,弗洛伊德把本我这种只图快乐的活动准则称为“快乐原则”。

在现实的精神生活中,人类内心最隐蔽处欲望的实现,“快乐原则”的遵循很大部分是通过娱乐活动这一直接途径实现的。

娱乐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身心愉悦。

通过想象或幻想,以嬉笑怒骂、风趣幽默的方式实现的娱乐可以使人获得一种情感和思想上的快感。

  在自身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开始去追求一种无限“解放”、“自由”的精神状态。

同时,当困境的压力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时,人们会倾向于选择暂时逃离现实的压抑和痛苦,以获得精神上的缓冲,而这些正是娱乐的功能。

在当前这样一个形态急剧转变时期,绵延不绝的变革带来的生存焦虑令人窒息,多元价值观的跌宕让人无所适从。

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业、爱情、就业的现状与各方期望之间难免存在落差,多种来源的压力迫使他们有意无意地去寻求各种可能的排遣通道,诉诸娱乐无疑是一个颇为可取的途径。

  另外,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时代的特征。

当前,我们进入了一个所谓的泛娱乐化时代,娱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娱乐至死”本身就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诉求。

同时,娱乐是大众的权利,应当说,互联网的发展与草根娱乐的兴起是相辅相成的。

传统传媒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不高,娱乐,不论内容抑或形式,主导权都掌握在精英阶层手中,普通大众更多地是被动的接受。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参与到制造、与享受娱乐中来。

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催生了颇具娱乐气质的,以新颖性与幽默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广大网民在线交流的一种必需符号。

[8]比如说“太平公主”本来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可是在网络语言中,却被曲解贬斥为“胸脯平平的女人”。

“白骨精”本义是指害人的妖精,可是网民们偏偏曲解为“白领、骨干、精英”!

“留学生”本来是指出国留学或到中国留学的学生,但在网络上往往曲解为“留级的学生”。

“海龟”被说成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即“海归”。

“海带”更是被理解为海外留学归来,但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即“海待”。

而网络上那些层出不穷的双关式流行语,更是充满了娱乐、调侃、戏谑和反讽。

为什么网络语言中,娱乐的社会心理反映特别明显,可能与网民的构成有关,据有关机构显示,我国网民以青年人为主,80%的网民年龄在35岁以下,这种年龄结构使网络语言带有鲜明的“青年特色”,充满朝气和反叛意识。

正是这种充满反叛意识的社会群体,让网络双关呈现出娱乐调侃的风格特点,而这也是网络语言特点的折射。

[5]

(四)追求自由与宣泄

  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方式是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但是现实人生是残酷的,社会有太多的约束,人生有太多的烦恼和痛苦,我们有太多的顾虑牵挂和不自由,我们时时感到自己变成了非我,不得不带着面具生活。

社会同样有太多的不公甚至丑恶,但是我们时时感到自己的渺小、无助和无奈!

现实人生,无论男男女老少,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程度不等的压力,当心理压力达到一定强度时,人们就得寻找释放的渠道,如与人倾诉,寻求心理援助等,但是这些方式存在时间、对象、安全性等诸多限制。

而网络交流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最安全、最快捷的方式。

所以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是充满了网民的自由宣泄甚至恶搞。

[5]

  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因为交际对象的显在性,交际的现实性,交际目的的功利性,各种语言、语用规则的制约性,作为言语行为主体,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能依据各种语言、语用、社会的规约循规蹈矩使用语言文字,但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所有的清规戒律顿时土崩瓦解,所以,网民们创造了“火星文”,如:

(1)1切斗4幻j,↓b倒挖d!

(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

);

(2)3Q得ORZ(感谢得五体投地)如果不加括号注释,很多人对以上话语一定无法理解,这就是所谓的“火星文”,这种对语言语用规则的肆无忌惮的自由肢解、糅合,体现的正是一种自觉的自由宣泄的心理。

网民用表层的荒诞性曲折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在我们看来,火星文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双关性文本,表层荒谬,里层还是在传达相应的信息,只是不想让多数人轻易解读而已。

大量的网络新词和网络流行语实际上就是这种自由宣泄心理的反映。

本来是单义的话语,在网民们自由宣泄心理的支配下变成了多义性话语,本来只能表达数目的数字符号,故意不表示数目而随心所欲、别出心裁用来表情达意,本来单义的一些名词术语,偏偏曲解为双关性话语,本来通俗甚至粗俗的流行语,经过网民的传播却立即变成了包含巨大社会信息,针砭社会时弊、承载社会批判的犀利的话语武器,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语言资源,丰富了表达方式。

我们对网民们在网上通过语言文字自由宣泄的言行不必大惊小怪,他们对社会、语言的负面影响是很有限的,实际上他们对语言文字别出心裁的运用,是对语言文字的潜在交际功能的最大限度的开发,对语言的发展创新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5]

  四、社会现状与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相互作用

  

(一)近年网络流行语探析

  当代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词汇演变现象,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都是汉语新词语的催生力量。

2008年,一个古老而陌生的汉字因互联网而重生,这个字就是“囧”。

囧,读作jiǒng,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本义是指:

光明,通炯炯有神的“炯”。

但这个字,网络上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该词被热炒源自于央视新大楼的征名,在“大裤衩”被多数人认为不雅后,“智窗”因为和“痔疮”谐音而遭网民恶搞,“囧大楼”则是一个相对形象而又不算恶俗的名称,“囧”字图案也因此流传于网络。

有人把它称之为“21世纪最牛的一个字”,在XX的帖吧里出现了一个“囧吧”,跟帖有3万多个,甚至有人用它开始做生意。

“囧”字被赋予的新意是:

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

要理解这一点非常容易,如果把“囧”字看成是一张人脸,那么“八”就是两道因悲伤和沮丧而下垂的眉毛,“口”则是张口结舌的那个口。

当一个人说“我很囧”的时候,可以想象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样。

而“囧”字的发音和“窘”完全一致,在网语运用者眼中简直再完美不过了。

甚至一些与“囧”形近的汉字也有了新的含义。

如:

崮,网语中的意思是囧国国王;莔,网语中的意思是囧国皇后……囧是一种态度,是一门,是一种内涵,是一种。

囧是平凡的,但是迥然一看,却又包含着万般语言。

囧是神奇的,囧中有着对世界的探索。

与“囧”字几乎一道流行于网络的还有“槑”这个字,不明白的人,在年轻的网民眼里,已经落伍了。

“槑”是古汉字,部首为木,音和义同“梅”,《康熙字典》有所记载。

由于该字由两个“呆”字所组成,醒目逗趣,因此在网语中形容人不仅呆,而且“很呆”,又称“特傻”。

  本来用“孩子都会打酱油”是来说明自己的年龄不小了,但“打酱油”一词在2008年被热炒却和年龄无关。

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件发生后,有记者对一位广州市民进行了采访,那位市民无意中的“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立即成为网络热词。

后来,人们要想表示不清楚某事、不想谈论某事,或者表示自己和某事无关时,均使用“打酱油”代之,简单明了。

“打酱油”,也是一种态度。

是指网络上不谈与自己无关话题,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路过”。

一种十分流行的表示无奈的术语。

面对这样那样的炒作,我们对这种“很黄很暴力”的骚扰很无语、很无奈,只能说“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

”这代表了网民的心声!

  如果我们一一考察网络上不断翻新的网络流行语,我们还会发现许许多多的网络流行语,从它们成为网络流行语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再是话语表层的直接感知的语义,一定负载了更加丰富的信息,换句话说,这些网络流行语基本上都是双关语。

这一点早有网民指出:

“躲猫猫”和“做俯卧撑”、“打酱油”、“正龙拍虎”、“反低俗”、“河蟹”一样,都是网络上的双关暗语,它们一经网民的,就像画龙点睛一样把普普通通的词汇变成戏谑嘲讽的绝佳武器。

  “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正龙拍虎”、“反低俗”和“河蟹”本来都有自身在系统中相对稳定、约定俗成的语义,但是当一个个耸人听闻的社会事件发生并在网上持续被人们关注、质疑之后,与之相关的关键性话语立即凭借社会语境的支撑成为网络流行语,其语义也就发生了质变,也就是说这些网络流行语不再是表层的含义而是已经获得新的语义,成为一种新的网络双关语。

  “躲猫猫”其常见含义是指一种儿童游戏,亦称摸瞎子、捉迷藏。

但是作为网络流行语,它的含义是指在特定场所发生的暴力行为,负责人为了规避责任的一种托词。

当网民本身没玩“躲猫猫”的游戏,却故意说“躲猫猫”的时候,那么其话语真意就必须越过语表进人语里:

表达的是对某些事情的一种强烈的质疑和愤懑的态度。

  “做俯卧撑”,本来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体育运动,但当瓮安少女李树芬在深夜溺水而亡,他的同伴的解释竟然是在自己做第三个“做俯卧撑”时听到少女说“我走了”就跳江了,这样离奇的解释,人们无法相信,于是“做俯卧撑”立刻成为网络流行语,人们意欲表达的是对此事件的质疑。

当人们说“做三个俯卧撑”时则是强烈质疑和愤怒了。

  “正龙拍虎”则是对谎言的无情揭露。

“正龙拍虎”来源于华南虎事件,意指某人或某集团为利益驱使做假,被揭穿后还抵死不认;另外还有社会公信力缺失的意思。

可见,许多的网络流行语借助事件这一宏观语境,获得了新的语义,成了新的双关词语。

[6]

  

(二)动因分析

网络被当作相对最自由最草根的平台,越来越多地影响了舆论的方向。

网络流行语爆发就是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语言系统共变的产物,其产生并迅速流行的动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观照现实的热情

近年来,通过网络传播引起关注的社会事件激增,而且几乎每一个热点事件都会催生出一个或多个网络流行语是公众参与事务讨论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