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尤良英心得体会集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9182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尤良英心得体会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习尤良英心得体会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习尤良英心得体会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习尤良英心得体会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习尤良英心得体会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尤良英心得体会集锦.docx

《学习尤良英心得体会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尤良英心得体会集锦.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尤良英心得体会集锦.docx

学习尤良英心得体会集锦

2015年学习尤良英心得体会集锦

  一个是和田地区皮山县的维吾尔族农民;一个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三团十一连女职工,相距800多公里,按常理应该几乎没有交集的不同民族的两家人,却有缘走到了一起,演绎出了感人肺腑的真情大爱。

  十年前,十三团女职工尤良英和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奎拉乡八大队农民麦麦提·吐鲁普,在一次偶然的招工、打工经历中相识;十年间,她不仅在他妻子重病急救时给予真诚援助,还手把手教会他棉花、红枣种植技术,先后借出20余万元帮助他发展核桃、红枣、葡萄等果品种植,引导他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演绎了一段互帮互助、跨越民族界限的骨肉亲情………

  一个朴素的心愿

  “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大姐一家帮忙救了羊冈子的命,我们这一辈子都记她的恩。

”麦麦提·吐鲁普说。

  “麦麦提以前劳动‘塔希朗’,怕吃苦,为此我没少生气、没少想办法。

”出乎意料,尤良英好似并不给她的维吾尔族兄弟麦麦提·吐鲁普留面子。

  2005年8月,种植220亩棉花的尤良英来到阿拉尔客运站,招回麦麦提和他老婆贝丽古孜等24名维吾尔族拾花工。

拾花结束后,麦麦提一家带着几千元拾花费回到皮山老家。

2006年1月,尤良英接到了他的求助电话:

“老板,帮帮我,贝丽古孜生病做手术,急需1万元钱,能借的地方都借了,做不了手术她就没命了!

以后有钱了我一定还你……”

  借还是不借?

尤良英心里犯怵、犹豫不决:

自己一家种200多亩地,辛辛苦苦干一年也只挣3万来块钱,万一收不回来打了水漂怎么办?

“少一万块穷不了自己,但却可以帮助一个困难的家庭,挽救一条宝贵的生命,也许还可以交一个真心的维吾尔族朋友。

”就这样,她不顾家人的反对,亲自为麦麦提汇去了1万元钱。

  两个多月后,麦麦提再次打来电话,邀请尤良英去他家做客。

抱着收回1万元借款的心态,她独自一人来到了皮山县木奎拉乡八大队一小队麦麦提的家,眼前的一切让她惊呆了:

那里一片荒凉,房子是泥土糊的土墙、杨树枝盖的顶棚、低矮破烂,没有一件值钱的家俱,一个土炕上摆放了几床被子。

  “这辈子我从没见过那么苦的地方,没见过那么破烂的房子,没见过那么穷的家……”尤良英说。

  热情的麦麦提一家准备了丰盛的烤肉、馕饼等民族特色小吃,迎接远道而来她;一群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姑娘、小伙跳起了欢快的麦西来甫,并邀请她一起参加。

尽管环境如此简陋,还是让她感觉非常开心。

  突然,尤良英听见了孩子的哭声,走去一看,只见麦麦提三岁的小女儿阿孜古丽手里拿着一块光光的羊骨头,吵闹着向妈妈要肉吃;另两个孩子吃着土豆,喝着白开水。

贝丽古孜一脸的焦虑与无奈,流着泪哄着孩子们。

她赶紧跑去把桌上的烤肉端了过去,看孩子们狼吞虎咽吃着,她的心像针扎一样疼。

  晚上人群散去,尤良英连说带比划慢慢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

麦麦提含着泪比划着说,羊缸子治疗卵巢囊肿、阑尾炎欠下了两万多元的债,一家人靠天吃饭,只能靠微薄的低保金度日,加上养育三个小孩,还有年过八旬的母亲,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非常清苦。

“老板,对不起,你的钱我们暂时还不了。

要不今年我还去给你捡棉花……”麦麦提说。

  看着眼前的场景,尤良英的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小时候在老家农村吃不饱、穿不暖的画面一一浮现在眼前。

她暗自立下了一个心愿:

一定要帮助他们家脱贫致富、过上和兵团职工一样好日子”。

正是这个朴素的心愿,把尤良英和麦麦提两家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要想找到珊瑚和玛瑙,就得下到大海里;要想找到宝石和碧玉,就得翻过万水千山。

(维吾尔族谚语)

  要想富、学技术,更重要的是思想转变,帮助他们转变陋习,树立对生活的信心,这是尤良英想到帮助麦麦提最直接的办法。

  “麦麦提,我年龄比你大,我把你当自己的亲兄弟。

到兵团来吧,大姐的地管理需要劳力,可以为你们提供一份工资收入;你们也可以给其他人打工,学习兵团先进的种植技术。

”尤良英与麦麦提进行商量。

  “大姐,我听你的!

”从这一刻起,麦麦提就把尤良英当成了自己的亲姐姐。

  2006年4月初,麦麦提一家来到了尤良英所在一师十三团十一连,开始了与兵团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

连队领导知道,为他们送去了学习维语、汉语的光碟和手掌书,语重心长地对她说:

“小尤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希望你把维语学好,麦麦提把汉族学好,尽早摆脱语言的障碍,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

”两家人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双语,没过多久语言就能沟通了。

  可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原来靠国家低保金度日,现在要靠劳动养活自己,麦麦提等人一开始承受不了一天八小时的辛苦工作,干上三天就想休息两天;挣点钱就花光光,根本不考虑如何存钱致富过日子;遇到巴扎天,地里活再忙、哪怕什么也不买、就去啃个馕、吃碗凉皮子也要去逛一圈。

  “这样干活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出头啊?

家里欠那么账什么时候能还清啊?

转变他们的思想怎么就这么难呢?

”这让一向干事风风火火的尤良英心里总窝着一团火,双方闹了不少矛盾。

  发现问题的连队领导对她说:

“小尤啊,跨越民族的亲情和友谊是要用智慧来维系的。

你既然管他叫兄弟,就得像对待亲人一样有耐心;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矛盾,生上两天气就过了,谁会和自己的亲人较真呢?

想想当初你们刚进疆老军垦们是怎么对待你们的,你试试看管不管用?

”从此,尤良英也学着像当年老军垦教她一样,耐心地陪他们一起干,手把手教给他们种植技能,并在生活上、经济上给给予他们帮助。

“大姐不仅带我们劳动,还带我们到有钱的职工家里参观说,你看他们房子好、条件好、有的汽车也有了,‘普鲁’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辛辛苦苦干出来的。

”麦麦提说,“这让我们很惭愧,劳动也慢慢地认真了,也不再怕苦怕累偷懒了。

这一年,麦麦提一家通过管地、拾花、打零工,年收入2.8万元,基本还清了所欠的债务。

尝到了劳动带来的甜头,麦麦提的干劲更足了,从思想上认识到,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才能改变命运。

  “我要帮助维吾尔族兄弟共同致富”

  2007年以后,麦麦提不仅每年都为尤良英管地,还把自己在木奎拉乡的地种成棉花,一年在皮山和十三团之间来回奔波好几回。

  “以前我们大队、乡里棉花亩产80公斤、100公斤、最多150公斤,棉花长得和我一样高。

”身高一米七的麦麦提说,“现在我的棉花一亩地300多公斤。

兵团种什么品种,我们就种什么品种;大姐的地什么时候打药,我们就什么时候打药;大姐打什么药,我们就打什么药。

今年我棉花地的种子还是大姐买的。

我把在兵团学到的技术带回去,他们都听我的。

现在县里、乡里很多人都去参观我们的棉花,我也很有面子。

”麦麦提自豪地说。

  2009年,十三团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推广一份棉花、一份枣园的“田+园”种植模式。

又干了一年农活的麦麦提在年底返家前告诉尤良英:

“大姐,你们能种红枣、种果树,我们家的地也能种吗?

  尤良英没有马上答复,因为团场也刚建园,自己也是红枣种植的门外汉,心里没有底;团场职工就算种植失败了有党委的帮扶措施,不会让饿肚子,他要是种植红枣失败了,这几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连队领导知道后鼓励她说:

“靠打工只能脱贫,可要想真正致富、过上小康生活,还得敢想敢干、敢拼敢闯,团里和连队都会支持你,你就放手去干吧。

  2010年3月15日,尤良英和丈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再次踏上去麦麦提家的路程。

在途经一次严重车祸、被当地热情善良的维吾尔族农牧民抢救后,更加坚定了他们帮助麦麦提等维吾尔族同胞创业致富的决心。

  在实地考察后,尤良英向麦麦提建议,温宿万亩生态林的核桃林场,土地条件和你们这儿差不多,也是在石头缝里种成功的;今年你先试种一些,成功了明年在扩大种植;红枣也育上一些苗,明年再进行嫁接。

  当年,麦麦提在家门前打了一口井,培育了10多亩枣树苗;种植了14棵核桃,经常坚持挑水浇苗,居然都活了。

  2011年春天,尤良英和丈夫带着5万元现金来到麦麦提家,准备帮他一起嫁接枣树。

这时的麦麦提开始犹豫了,投资这么大,万一亏了果树不挣钱又该怎么办?

以前他从没有见过这么多钱。

  尤良英告诉他:

“好兄弟,有大姐在!

你怕什么呢?

亏了还有我呢,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就这样,尤良英先后引导麦麦提种植红枣、核桃,葡萄等30多亩,借了还、还了借,陆陆续续借给果园启动资金、生产资料费、生活费近二十万元。

每到枣树修剪、疏密、扩冠、整枝、环割等关键技术环节,都要抽空亲自前去进行技术指导。

  2014年,麦麦提的果园盈利三十多万元,一家人高兴万分,盖起了十间新房,添置了家具,日子越过越甜美。

  勤劳善良的麦麦提一家富裕了,可他没忘记帮助身边的父老乡亲。

姐姐、姐夫去世得早,留下三个孩子,他帮助扶养长大和成家立业。

有的乡亲只会种麦子,亩产就二百来公斤;他主动把地收来种上果树,每年给他们二百公斤小麦,等果树种成后再还给他们。

他还主动引导,帮助村民进行种植规划,除了必须的口粮田以外,多数改种成果树等经济作物;并按照兵团的种植模式,把棉花、林果种植技术无私地转教给他们,被乡里评为勤劳致富先进典型。

  看到麦麦提带动身边的父老乡亲扩大林果种植,尤良英非常高兴,因为加强兵地团结、带动维吾尔族村民勤劳致富奔小康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一道“感恩菜”

  在尤良英的记忆深处,深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2013年6月,麦麦提和朋友在皮山县郊区合伙办起了一家农家乐。

开业那天,她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典礼,看着的菜单上有一道“感恩菜”,便问麦麦提这是什么菜,他却只是笑而不答,带着好奇点了这道菜。

当“感恩菜”端上餐桌时,一阵感动的酸楚涌上尤良英的心头。

原来前两年,尤良英查出患有乳腺囊肿,而经常吃蒲公英会缓解这种病症。

  他哪里来的种子?

又是在哪里种植的?

当年还只有3岁、哭着喊着要肉吃的小女孩阿孜古丽看出了尤良英的心思,拉着她的手进了自己家的菜园,一大片绿油油、鲜嫩的蒲公英映入眼帘。

阿孜古丽笑着说:

“阿姨,种子是我爸爸干活的时候从你们家地边上采集后、种在我家菜园的。

爸爸在农家乐的菜单上专门设计这道菜,就是为了表达我们一家对您们的感谢。

  一向坚强的渝妹子尤良英流着热泪吃完这盘菜,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感慨万千;看似一盘普通的凉拌菜,却饱含了两个不同民族家庭之间多年的情谊,饱含着麦麦提真正把她当作自己亲人的骨肉深情……

  “麦麦提,现在家庭条件好了,为什么还跑连队来干活啊?

”有人问道。

  “为什么不呢?

以前我跟大姐说过,他们家的地种多少年,我就帮他们管多少年!

大姐需要劳力,一个电话,我就过来;我买化肥、买农药、种果树要借钱,一个电话,大姐就把钱汇过去!

现在打工,是帮大姐,也是学技术;大姐棉花、枣树用的什么药,我就照着买一份带回去,这样我们的棉花、果树越种越好。

以前在连队打工,连队给我们送粮送油,对我们很关心,7月3日,我的皮山县发生了6.3级地震,十三团党委又给家乡捐款,感谢十三团,感谢团场的好心人,帮我们走上了致富道路。

2015学习尤良英事迹心得体会

  7月的塔里木,骄阳似火,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三团十一连3号棉田里,有一位中等个子,留着短发的年轻妇女,在棉花地里除草----她就是十三团十一连女职工尤良英。

  “我本人也是1991年进疆的原籍重庆的兵团新职工,是兵团大家庭给了我现在富裕安逸的生活,在我的成长道路上得到过很多人无私的帮助,有的我甚至叫不出名字……”

  “我们兵团大家庭的家训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25年了,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里,这里教会我团结友爱,勤劳致富,做人要心怀感恩,这里给与了我五彩斑斓的生活……”

  这就是尤良英,一个朴实、泼辣、诚恳、友爱、敢说敢想敢干的兵团女职工。

  今年46岁的尤良英,自1995年参加土地承包以来,19年来累计为团场上缴籽棉15万公斤、红枣3万公斤,创产值600多万元,个人盈利150余万元,她曾多次评为师团先进生产工作者和劳动致富先进个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谐家庭、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1991年9月尤良英从四川来团场投亲,在团场拾棉花看到兵团团场广袤的土地,她想,老家人多地少,干活肩扛背挑,一年下来,只够吃饭。

而这里土地宽广,土地肥沃,都是机械化,只要踏实肯干,在团场这块土地上是大有可为的。

1991年3月给别人管地,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管地的尤良英,平地放水、定苗打顶什么都不会,再加上蚊虫叮咬,起早贪黑的,身心疲惫,但是尤良英看到连队领导同的关怀,连队职工的热情,兵团精神感染和激励着尤良英,她决心不气馁,战胜自我,咬咬牙挺下去。

40亩地在各阶段的农活都是尤良英自己干,到年底管理费加上拾花费收入5000多元。

第一次挣到这么多钱,尤良英坚定了在团场干一番事业的信念。

  1998年在团场实行两费自理承包工作中,尤良英承包3号条田。

面对曾经熟悉而又发愁的土地,尤良英还是犹疑过,但她有着川妹子一股不服输的性格,年管理实现棉花单产400公斤、500公斤的风都目标,经过几年的种植管理,总结经验,尤良英坚信必须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改善土质结构,3号条田首先要治理碱斑,从2000年--2008年人工挖碱斑12亩多地,利用苞谷杆、稻壳、树枝、杂草回填,改善以前成片光秃秃不出苗的情况;其次是人工补种、移苗,尽可能对缺苗地块最大限度的补救,对小面积不出苗的地块,采取人工移苗共计6亩地投入8000余元。

  为了掌握棉花种植技术,尤良英自费订阅了《棉花栽培高产技术》农业科技等书籍。

连队也及时选派她参加“绿证书”和“棉花栽培的专项技术培训班”。

学习中,她总是把老师讲的技术要点一条一条规范的罗列记录,场场不落。

为进一步提高棉花田管的实践科技水平,她悉心求教,时常把连队技术员,连领导请到她的地里现场指导。

每个生产环节地认真的看,悉心的学。

管理中,严格按照棉花优质高产技术标准进行规范管理。

冬天,她积极拉运优质农家肥,进行改良土质,提升地力。

为了广集农家肥,不管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还是大雪纷飞,她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一个推着拉拉车出入羊圈、猪圈、厕所,一锹一锹将肥料挖出来,衣服脏了,满身臭味,但她硬是坚持下来了。

就这样,以自己勤劳的双手,不屈的斗志,每年集优质农家肥300多方。

勤劳的努力,使她的土地肥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每个生产阶段,她都能及时按照十三团农业科的要求不辞辛苦,抢时勤干,吃住在地里,干活在地里,每一棵棉花就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宝贝一样呵护着,照料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在她的精心管理下,尤良英每年承包的棉花单产呈阶梯状攀升,尤其是近三年的亩单产平均递增50公斤,2012年达430公斤,2014年490多公斤。

2010年-2014年连续5年获得团先进生产者荣誉,四次获得“植棉公关状元”和“植棉能手”称号。

她所在班组获得师工会“基层先进班组”称号。

  3号条田有223亩地,有3个承包户,而且都是女同志,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为了当好班长,在工作中,各项工作,尤良英始终走在姐妹的前头,晚班犁地她24小时坚持在在地头检查质量,加肥料。

在平时工作中,谁家有困难了,她都前去帮忙料理。

连队职工刘佳品今年52岁了,身体多病。

每年春播的时候,上肥料、加种子都是由尤良英来承担;放水的时候,垮渠跑水都是尤良英冲在第一个;拾花期间,每次自己的一遍花拾完后,就组织雇工给刘佳品拾花。

尤良英同志为人热情、助人为乐的事迹在连队有口皆碑。

  尤良英致富后不忘带动大家一起致富,遇到新来的农工不懂棉花栽培技术,她免费送去书籍并传授种植经验。

十一连职工王新生活遇到了困难,尤良英象对待自己亲兄弟送去米、面等生活用品。

孤寡老人陈花体弱多病,无人照顾,尤良英就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去看望她,感动的老人逢人就说“尤良英比咱亲闺女还亲”。

  邻居刘晓华患有心脏病、胆囊炎,经常发作,丈夫一直在外面打工,不能及时照顾。

去年6月初的的一天,尤良英在地里安装好地面管已经中午两点了,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到家门口,当看到邻居家的门敞开着时,一种不详的预兆在她脑海里出现,她连忙叫了两声没有人答应,急忙到家里到看刘晓华躺在沙发上,脸色苍白,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尤良英毫不犹豫背起刘晓华往连队医务室跑。

尤良英憋住劲背到医务室后,由于劳累过度,她自己也晕倒了。

  尤良英有一个幸福美满和谐的家庭,丈夫袁华明在连队从事农机工作,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和睦相处,大儿子虽然有先天性智障,却能生活自理,并参加土地承包,小儿子在团场中学上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婆婆今年70多岁,和他们一起生活了十多年,尤良英从来和婆婆没有红过一次脸,经常去老人那里问寒问暖,节假日陪老人聊天,让老人度过幸福的晚年。

尤良英只是一名普通的兵团青年农工,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一颗挚热的心,在十三团广袤的土地上,用自己的事例去影响身边的职工科学致富,诚信做人,用勤劳的和智慧,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了平凡的伟大,展现了一个新时代军垦儿女的新风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