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年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恬静(tián)潜意识(qiǎn)饶有兴趣(ráo)
B.贮蓄(zhù)霓虹灯(ní)箭拔弩张(nǔ)
C.祈盼(qí)捅娄子(lóu)前仆后继(pū)
D.勾当(gòu)庄稼茬(chá)锋芒必露(lù)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A.潜意识(qiǎn)-(qián);B.箭拔弩张-剑拔弩张;C.正确;D.锋芒必露-锋芒毕露。
据此,答案为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站位更高,视野更开阔,演泽形式更丰富,诗与歌与情相得益彰--《经典咏流传》第二季以更新更美的面貌贏得了观众的精神和鸣。
B.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让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
C.一根竹签,一撮麦芽糖,轻轻一吹,便化出惟妙惟肖的糖人;笔走龙蛇、翰墨飘香,一个个“福”字跃然纸上……春节将至,浓浓的年味充盈着大街小巷。
D.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宏阔的背景、惊心动魄的倩节、炫丽震撼的视听效果,让观众感觉焕然一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ABC三项正确;D项,使用不当,“焕然一新”指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
用来形容观众的不恰当,可换为“耳目一新”。
故答案为D。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小一把座椅,安放在哪,怎么安放,如何满足游客需求,如何让座椅和环境浑然一体,考验着景区管理人员的智慧。
B.一部七、八分钟的中国风短片《包宝宝》,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C.孟郊诗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春”就是指长达三个月的春季。
D.邀请名家开讲打造《读书沙龙》,组织歌手演出打造《民谣季》,举办儿童画展打造《艺术空间》……暑假期间这家书店开展的系列活动成为了县城的一道文化风景。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A.正确;B.“七、八分”表示概数,应该去掉顿号;C.有误,可去掉句子中的冒号;D.有误,“读书沙龙”“民谣季”“艺术空间”都是栏目,而不是书籍,所以把书名号改成双引号。
故答案为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振兴传统节日、保护传统村落,还是打造文化精品、挖掘非遗项目,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为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注入不竭动能。
B.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别具匠心,它将连起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江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C.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査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每天读书19.81分钟,认为自己阅读量较少的成年人不少于四成以上。
D.我市已经举办了十七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是淄博的重要城市名片和盛大文化节日。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A.成分残缺,可在“牢牢”前加“只能”,在“为推动”前加“才能”;B.正确;C.“不少于”和“以上”重复累赘,去掉其中一个;D.偷换主语,可在“是淄博的”前加上“博览会”。
故答案为B。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孟子》记载了孟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等内容,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B.“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歌行》《鲁山山行》即为这种体裁的诗歌。
C.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表达了他浓郁的故乡情结,体现了“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D.在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流落到荒岛后,计算时间、记日记和阅读《圣经》成为了他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B.《鲁山山行》
一首五言律诗,不是歌行体。
故答案为B。
6.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数据加密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它主要用于保障数据在不安全环境中的安全存储和通信。
。
①在这一过程中,敏感信息就是待加密的数据,专业术语称为明文,被公布的乱码称为密文,从密文恢复出明文的过程称为解密。
②通过数据加密,我们手机里的敏感信息将变成一堆乱码。
③显然,加密过程必须是可逆
,即从密文一定能够正确的恢复出明文。
④即使公布这堆乱码,也只有你的那个他才能读懂它的真正含义。
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C.②④①③D.②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通读文段和四个句子,②句与上文联系最为密切,④句的“这堆乱码”与②句“敏感信息将变成一堆乱码”紧密承接,①句承接④句解释了“明文”“密文”两个概念,③句承接上文说明加密过程的可逆性,可从密文恢复成明文。
综合以上分析,正确排序应为②④①③。
故答案为C。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能力。
句子排序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述的规范与内在逻辑的严密性,此题是在语段中插入与上文衔接的句子。
做题的时候,首先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联系上文,确定与上文自然衔接的句子为首句,然后寻找所给其他句子之间内在的联系,依照其内在关系排序。
最后对照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7.默写填空。
(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2)__________,天光云影共徘徊。
(朱熹《观书有感》)
(3)山舞银蛇,__________,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
(4)作为古诗词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舟船承载着诗人的丰富情感: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是杜甫暮年漂泊的孤苦无依;“__________,__________”是韦应物春游滁州傍晚遇雨的恬淡幽静;“__________,__________”是刘禹锡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表现出的豁达胸襟。
【答案】
(1).
(1)无案牍之劳形
(2).
(2)半亩方塘一鉴开(3).(3)原驰蜡象(4).(4)春潮带雨晚来急(5).野渡无人舟自横(6).沉舟侧畔千帆过(7).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牍、塘、蜡象、野渡、侧畔”等字词容易写错。
8.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A.有误,诗中
“自将磨洗认前朝”的意思是:
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来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所以,“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期。
故答案为A。
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记游定惠院
苏轼
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
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
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
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
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
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
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
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
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
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
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
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⑦,移种雪堂之西。
坐客徐君得之⑧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
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释】①定惠院:
在黄州东南。
苏轼初到黄州时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时已移居雪堂。
②参寥禅师:
僧人道潜,苏轼友人。
③崔成老:
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
④鬻(yù):
卖,这里作“买”讲。
⑤瀹(yuè):
浸渍。
⑥夤(yín)缘:
循沿。
⑦藂(cóng)橘:
一丛橘树,藂同“丛”。
⑧徐君得之:
徐大正,字得之,苏轼友人。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园已易主__________
②晚乃步出城东__________
③以后会未可期__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
A.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B.此木不为人所喜不足为外人道也
C.往憩于尚氏之第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D.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方其远出海门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
A.本文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记录了他游定惠院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B.开头即写海棠每岁盛开,必去观赏,可见作者对这株海棠喜爱之深。
C.虽然“园已易主”,但以苏拭之故,主人对定惠院东小山上的海棠、枳木仍加意保存、爱护。
D.本文是作者应徐得之之请而作,以作为日后回忆时的谈资。
(4)本文以写小事细节见长,且笔法细腻,读来情趣盎然。
请品析文中的画线句。
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答案】
(1)①更换;②步行;③预料
(2)C(3)A(4)这句的意思是“我们醉睡在小板楼阁上,微微醒来,只听得来作客的崔老成弹奏着雷琴,一会儿如悲风乍起,一会儿如晓月初升,琴声清脆有力,意境深远,好像并非人间”,作者将琴声比作悲风乍起、晓月初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琴声的清脆有力。
【解析】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子翻译为:
但园圃已换了主人了。
易:
更换。
②句子翻译为:
晚上于是走出城东。
步:
步行。
③句子翻译为:
以后能否见面很难预料。
期:
预料。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结合语境分析其用法和意义。
A.而:
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递进。
B.为:
介词,表被动/介词,向,对。
C.于:
介词,在/介词,在。
D.方:
副词,正/副词,当。
故选:
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错,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可以从修辞手法或语言特色等角度入手。
语句“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的意思是:
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
“作悲风晓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琴声的清脆有力。
作答时先解释句子的意思,然后指出运用的修辞,再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点睛】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答题思路是:
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
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
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
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
最后,比较互证法。
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参考译文:
黄州定惠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枝叶特别繁荣茂盛。
每年花开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客人前去喝酒,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树之下了。
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他两三个人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
主人虽然是个市井之人,但因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
园子里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头颈。
花为白色,很圆,好像很多颗大粒的珍珠,香气和颜色都很不平凡。
这种树不讨人喜欢,主人本来想过一阵砍去,也是因为我的缘故,没有被砍掉。
喝过酒之后,我们去姓尚的人家休息。
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争整洁,好像吴越之地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
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
到了晚上,徒步来到城东,买了一个大木盆,心想可以注入清水,浸泡瓜和李子,于是沿着小沟,走进了姓何与姓韩人家的竹园。
那时何氏在竹林之间修筑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于是把酒放在竹荫下。
有一个叫刘唐年的主簿,送给我们一种油炸的小吃,名字叫“甚酥”,味道很好。
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
路上拜访了姓何人家的小园子,跟他要了一丛橘子,移植到了雪堂的西边。
客人徐得之马上就要启程到闽中去,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于是恳请我记下今天之事,作为以后的谈资。
那个时候,参寥是唯一一个不喝酒的人,于是用枣汤代替了酒。
三、现代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找到自己的“燃”点
宋威
①“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
什 么是“燃”?
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②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
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
【甲】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③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
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
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种;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
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
“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乙】
④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
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
“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縮。
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
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⑤“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
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
【丙】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
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
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
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⑥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13日)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空,完成对本文论证思路的梳理。
提出论点:
A__________
第①段:
“燃”的内涵
第②段:
“燃”对人生的意义
论述论点:
B__________
第③段:
C__________
第④段:
再平凡的人也能“燃”起来
第⑤段:
D__________
总结论点:
第⑥段:
“燃”起来吧,不要辜负生命
(2)下面这个句子,是从原文中摘出来的,如果还原到文中去,放在【甲】【乙】【丙】哪一处更合适?
请简述理由。
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3)请从邓稼先、闻一多两人中任选一人,结合所学课文概述其相关事迹,为本文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不少于80字。
【答案】
(1)A.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B.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
C.有理想的人能“燃”起来。
D.再苦、再累、再痛的人也能“燃”起来。
(2)乙处;作者在此处引用名言,指出人生因为有了理解而火热。
这个句子将理想比作“一团火”,生动形象地表述出人生因为理想而有了奋斗的动力。
是对前句的有力支撑。
(3)示例:
闻一多先生因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产生的浓厚的兴趣,足不下楼,废寝忘食,完成《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结出累累硕果。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梳理。
此题相对容易,从表格内容来看,其中部分内容已作出提示,所以根据表格中标注的段落序号,概括各段内容,再分析相关段落论证的中心即可。
本文第一、二段在分析“燃”的内涵与意义后,提出论点:
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接着第三段阐述“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
”用与第四段概括内容相同的句式来表述,即:
有理想的人能“燃”起来;第四段阐述再平凡的人也能“燃”起来,根据第五段的首句,可知本段要阐述的是再苦、再累、再痛的人也能“燃”起来,原因在于他们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
三个段落以三种不同的人都能“燃”,论证了“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的观点。
(2)本题考查句子位置的判断。
甲处,前后句表述的都是“点燃自己”,而此句的中心内容是“揣着一团火”,观点不同,此处不合适。
乙处,前句引用名言,突出理想如火,能让人生“火热”,此句表达的是心中有火,方能促人奋进,二者观点相同,此处合适。
丙处,前后句表述的都是人生的苦痛,没有提到“火”,与句子内容无相联系处,此处不合适。
故答案为乙处。
(3)本题考查论据的补充。
根据所学的课文中了解的人物事例,扣住本文的观点,表述出其中一人的经历即可。
比如闻一多因对古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不断的研究,写出了《唐诗杂论》等文学研究典籍。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小区的喜鹊
刘成章
①我在京城紧靠朝阳公园的这个小区住了下来。
这儿一幢幢高楼如山耸立,楼下如宽阔峡谷般的院子绿树成萌,要是站在我住的二十层楼看下去,那数不清的绿树就像一条河,从小区的楼隙流出去,又流过别的小区的群楼间,树冠的浪起起伏伏,蜿蜒奔涌,溅我满目诗意。
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我下楼去散步的时候,居然听见了喜鹊的叫声。
②我抬起头来,举目四处寻觅,终于循声看见喜鹊了——那黑白二色的美丽天使,有两只,一前一后翅膀一夹一夹地飞着,拖着长长的尾巴。
是的,它们是黑白二色的绝配。
我想,它们的黑,来自夜的深沉,它们的白,来自昼的精髄--美得仪态万方!
③以后我就常常看见它们了。
它们一定是一对恩爱夫妻,夫唱妇随,琴瑟和鸣,形影不离。
④喜鹊不像鹰。
鹰有些冷峻、孤傲,总是远离滚滚红尘,贴着蓝天飞翔;而喜鹊好像是上苍专为人类设置下的世俗朋友,总是撵着人类的气息,安居在人类的聚居区里。
⑤我发现,小区一棵高高的柳树上,树的枝叶间,有它们筑下的一个朴素的窠。
那是用干树枝筑就的,用现代眼光来看,是很有些艺术品位的。
⑥有一些日子,不论旭日东升的早晨,还是彩霞欲敛的傍晚,抑或是细雨霏霏的正午,喜鹊总是围着这窠忙碌着,就像淳朴的乡人,就像那些人中的丈夫和妻子,一天到晚总在家的周围忙活不停。
那些日子,它们想必是在繁衍和喂养着它们的雏儿,我没能看到它们的雏儿是怎么出窠、怎么飞上天空的。
我只是突然发现,这院子的另一些树上,树的枝叶间,也有了一团黑疙瘩,我立即明白,是它们的儿女另立门户了。
⑦渐渐地,这大院里便有了好几对喜鹊夫妻,每一对夫妻都是那么好看那么年轻,分不清哪对年长哪对刚刚度过蜜月。
它们身上呈现出一种独领风骚的简约美。
它们就像一幅水墨丹青,黑的是墨,白的是未曾落墨的宣纸本色,如出自齐白石之手。
大道至简,它们就存在于古朴的哲理中,自然淳朴,亲切随和。
它们整日活跃在绿树上下,大门内外,即便飞得很远很远,即便渺若针尖,也让人一眼就看到一个个黑白交加的灵魂的颤动。
⑧它们总是在人们目所能及的地方,一前一后翅膀一夹一夹地飞着,拖着长长的尾巴。
它们有时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有时从树上飞下来,贴着地面飞上一截,然后就落下来,觅食,草籽、花瓣、虫子,或者是孩子们口里掉下的一星两星的饼干屑。
它们有时唱瘾勃发,嗓门实在够大,尾巴一翘一翘,唱得好不得意好不张扬,管叫全小区每个人的耳朵都装满它们动听的音波。
它们时刻相伴而行,有时候偶然看见一只独行,但是用不了几秒钟,另一只马上就飞来了。
它们夫妻俩好像永远被一根无形的绳子拴在一起。
这样的夫妻之爱,我们人类恐怕只能甘拜下风,自叹弗如。
⑨喜鹊们的欢叫大多在气温舒适的时候,要是在天气燠热的大晌午,喜鹊们便闭了嘴,息了声,沉默着,或翘一下尾巴,或低头叼一口爪下的什么,静静地钻在树林里面。
但它们毕竟是生性好动的鸟类,只要暑气稍稍消去一些,它们就又会从林间一前一后翅膀一夹一夹地飞了出来,一块随便落在什么地方,又一声接一声地叫开了。
这样的时候,它们往往深情地一唱一和,但唱着和着,却又在不经意间,忽然转换为另一种调式--出声很短,都只有一个音:
喳,喳,喳,喳。
⑩它们这样的唱和,像人们的夫妻间唠着一些事情:
关于柴米油盐、孩子上学,或是小长假要不要出去旅行……虽不炽热却绝不寡味,恩爱自在里头。
⑪有一天,我正在二十层楼的居室接待远客,猛回眸,一只喜鹊居然落在我露台的短墙上了。
我们的眼睛都像电灯一亮。
我说:
“不知咱们今天有什么喜呢?
”
⑫朋友颔首微笑。
⑬通常,喜鹊总是在树林中穿梭飞翔,其高限只是三四层楼高。
今天,它是怎么了?
它是凭借了什么样的魔力,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升高轨迹,居然飞上了二十层楼之高,如威武的鹰隼立于崖顶?
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还是作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
不得而知!
⑭我问朋友:
“你说说,这喜鹊为什么要飞上来?
这露台一没有草籽,二没有虫子,三没有水,它为什么要飞了上来?
”
⑮朋友略加思考,说道:
“它想看一看广阔的北京市景。
”
⑯朋友的回答竟和我的内心不谋而合!
这些喜鹊,或许有它们不可小觑的精神世界。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20日,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请根据你的理解,用“∥”把文章划分为两个部分,并写出这样划分的理由。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
(2)文章写喜鹊,多次用到副词“总”“总是”,结合下面的语句,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①而喜鹊,好像是上苍专为人类设置下的世俗朋友,总是撵着人类的气息,安居在人类的聚居区里。
②喜鹊总是围着这窠忙碌着,就像淳朴
乡人,就像那些人中的丈夫和妻子,一天到晚总在家的周围忙活不停。
③它们总是在人们目所能及的地方,一前一后翅膀一夹一夹地飞着,拖着长长的尾巴。
④通常,喜鹊总是在树林中穿梭飞翔,其高限只是三四层楼高。
(3)文章第④段写“喜鹊不像鹰”,第⑬段却写喜鹊“如威武的鹰隼”,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