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六下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839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6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六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美术六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美术六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美术六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美术六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六下教案.docx

《美术六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六下教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术六下教案.docx

美术六下教案

课题

第一课明与暗

知识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能力

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情感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

1.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

2.摆放石膏形体的桌子,配以衬布。

3.范画两幅4.铅画纸一张(4k)、铅笔、美工刀。

学生准备

8开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

教学

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2、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引导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授课时间:

第二周星期二第五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欣赏导入

1.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

(出示课题)

 

学生说说这些作品的特点。

 

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二:

探究新知

1.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

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

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

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

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

总结:

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总结:

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

总结:

对了,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活动三:

总结本课内容

 

1、指名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观察,他们的纸的什么变化?

2、小组讨论、总结、汇报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

 

课题

第一课明与暗

知识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能力

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情感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

1.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

2.摆放石膏形体的桌子,配以衬布。

3.范画两幅4.铅画纸一张(4k)、铅笔、美工刀。

学生准备

8开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

教学

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2、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引导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授课时间:

第二周星期三第五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观察体会

1.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

总结:

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

你们再仔细看看,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

暗部呢

2.刚才我们分析了球体的明暗变化规律,其实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这些明暗变化,我们来找找看。

1、出示石膏球让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

2、学生总结

3、出示石膏几何体让学生观察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理解,加强学生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并为下一步进行实践创作做准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二:

主动参与

下面老师就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柱明暗关系。

1.第一步是整体观察分析,要确立光源方位,找出明暗交界线所在的位置。

2.然后就可以铺大色调了,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注意:

用直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注意近实远虚。

3.最后进行细致刻画:

从明暗交接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近暗远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调亮;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调子用较硬铅笔画。

活动三:

欣赏讲评

1.教师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摆放到前面,全体学生欣赏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

2.课堂小结:

活动四:

课堂小结

 

观察好了就可以起稿了,用直线画出圆柱的结构轮廓;接着画出明暗交界线、投影;

学生实践作业设计:

1.学生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出明暗素描,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2.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A、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

B、明暗交界线不准;

C、投影不准;

D、排线问题;

E、反光太亮。

演示绘画方法,给学生直观印象。

 

给学生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

A、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

B、明暗交界线不准;

C、投影不准;

D、排线问题;

E、反光太亮。

课题

第二课寻找美的踪迹

知识

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及

价值观

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

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

水粉笔墨水宣纸

学生准备

长城远近照片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不同数量花的欣赏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自读自悟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授课时间:

第三周星期二第五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一、图片二和图片三)

小结:

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

(板书课题)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二:

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

(展示课件图片四、图片五和图片六)

小结:

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

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活动三:

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七和图片八)

提问学生:

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小结:

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

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

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活动四:

学生画自己喜欢的图片,风景。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学生回答完后再欣赏课件九和课件十。

 

学生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课题

第二课寻找美的踪迹

知识

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及

价值观

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

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

水粉笔墨水宣纸

学生准备

长城远近照片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不同数量花的欣赏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自读自悟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授课时间:

第三周星期三第五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教师请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学生自由回答,例如:

例如:

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

也美丽。

 

 

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二:

请学生欣赏肌理图片。

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

(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展示课件十一到最后一张)

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

你觉得它们象什么?

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

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

活动三:

作业设计

学生作业提出要求,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

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学生讨论、小结:

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工具相结合的方法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指导,并要求给作品起名字。

作业完成后,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各种肌理图片

 

课题

第三课泥浮雕

知识

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类

能力

学习用陶泥制作一个浮雕作品。

情感及

价值观

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有关浮雕的资料、图片,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示范用材料。

学生准备

陶泥、泥塑工具、报纸、画稿、抹布

教学

重难点

制作泥浮雕。

设计一个自己喜爱的泥浮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引导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授课时间:

第四周星期二第五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欣赏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雕塑馆去参观,想去吗?

2、课件展示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浮雕作品如:

中国唐朝的《昭陵六骏》,《人民英雄纪念碑》、非洲浮雕、青岛沿海的浮雕柱子等或者是其他学生的浮雕作品

这不仅有中国的雕塑还有外国的,看还有我们家乡的雕塑呢!

欣赏到了这么多的雕塑作品有什么感想?

教师拿同学以前做的泥笔筒或完全立体的雕塑(本地特有的雕塑)

 

1、学生出示本地特有的雕塑,现课件作对比,并说说有什么不同?

2、小组讨交流,汇报:

一种是完全立体的,一种是在平面的基础上有一部分立体。

 

通过对比欣赏,认识、了解浮雕,先由学生揭示浮雕的概念,然后老师给以总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与我们欣赏的这些雕塑有什么不同?

3、揭示“浮雕”的概念

为什么我们说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呢?

活动二:

学习制作泥版浮雕

1、看到这么多的浮雕作品,我想同学们也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