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25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8377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93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25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25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25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25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25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25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25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25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25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docx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25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考情概览·备考定向

考纲解读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题型

命题研究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点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的含义,区域的特征

2015课标Ⅱ,37题,6分

综合题

内容探究:

1.以世界或我国某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特征及其原因。

2.以热点区域为背景材料,考查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特征差异。

3.以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发生的事件为情境,考查“3S”技术应用。

形式探究:

选择题与综合题并重,分值一般在4~6分,难度系数在0.6左右。

热点探究: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尼罗河流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2014课标Ⅱ,11题,4分

2012课标全国,6题,4分

选择题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3课标Ⅰ,37题,(4),4分

综合题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识记:

区域的含义。

2.理解: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应用:

运用比较法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考点一 区域的含义

[知识整合]

1.认识区域

读甘肃省年降水量、干湿区划分图,归纳总结。

(1)区域概念: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如通过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区域。

(2)区域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②整体性:

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③层次性:

既是上一级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下一级。

2.正确认识区域的区位特征

可以利用经纬网、区位轮廓、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事物等信息,确定区域的位置及其周围区域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经纬度位置:

可确定一个具体地点,也可以确定一个区域范围,主要分析南、北所跨的纬度,东、西所跨的经度。

(2)海陆位置:

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3)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4)政治地理位置:

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邻国、邻省轮廓进行分析。

[深度解读]

区域地理特征的要素构成

地理要素

主要内容

地理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半球位置;④相对位置

自然特征

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

人文特征

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

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空间排列方式;地势—海拔、地形倾斜方向、走势、地势起伏状况、区域极值(地势最高值、最低值)

气候特征

气温(气温高低、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降水(总量、季节或年际变化)、光照、降水与热量的组合(如雨热同期)

水文特征

年径流总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等

水系特征

流向与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形态;河网形态、密度;河道深浅、弯曲、宽窄;落差或峡谷分布

农业生产特征

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生产水平(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专门化水平)

工业生产特征

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对接高考]

命题角度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2015·江苏地理,14)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

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题。

1.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

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解析 南海的雨季出现在6月之前;6月至8月阿拉伯海盛行西南季风,洋流方向由西向东;红海沿岸属于荒漠地带,森林少见;6月至8月地中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和日丽,炎热干燥,所以选B。

答案 B

2.[2015·新课标Ⅱ,37

(1)

(2),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6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6分)

【审题突破】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题干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

“河套平原”“黄河水”“灌溉农田”“灌溉退水”“汇入①乌梁素海”“污染加重”等。

(2)第

(1)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

“②地势特点”“简述理由”等。

(3)第

(2)题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

“问题”“③原因”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答案 

(1)特点:

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

理由:

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

(2)问题:

泥沙淤泥。

原因:

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考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知识整合]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相同点

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

不同点

位置

北纬30°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土地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

贫乏

石油等矿产丰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耕作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特色产业

水产业

西部畜牧业

工业

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贸易

发达

不发达

【特别提醒】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

[深度解读]

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思路

1.自然环境要素的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要素的差异

人类活动

具体表现

差异成因

农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人口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城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交通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对接高考]

命题角度一 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差异分析

1.(2014·北京文综,9~10)下图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

读图,回答

(1)~

(2)题。

(1)①②③④依次示意(  )

A.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

B.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

C.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

D.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

(2)各类餐馆如此分布,能够(  )

A.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 B.加速农业地域类型转变

C.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 D.体现出地域文化的扩散

解析 第

(1)题,由①、②、③分布图判断,不同类型餐馆分别集中分布在四川、湖南和广东,故①、②、③分别是川菜馆、湘菜馆和粤菜馆;④类餐馆主要分布在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应为西餐馆。

(2)题,图中各类餐馆的分布具有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特点,分散分布会增加原料的运输成本;餐馆数量的增加会使城市服务范围缩小;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比较稳定,不会因餐馆的布局而加速转变;餐饮属于文化现象,餐馆的分散布局会促进地域文化的扩散。

答案 

(1)A 

(2)D

命题角度二 区域经济地理特征比较

2.[2013·北京文综,36(3),12分]读图,完成下题。

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

(12分)

解析 由图可知:

与南岛相比,北岛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地势平坦,平原面积相对较大;机场数量较多,路网密度高,交通便利;首都位于北岛,城市数量相对较多。

答案 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较大);机场密度较大(数量多),路网密度较高;靠近首都,城市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整合]

分析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深度解读]

综合分析区域发展阶段的方法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对接高考]

命题角度一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2014·安徽文综,23~24)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

完成

(1)~

(2)题。

                  

(1)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

A.Ⅰ、Ⅱ、ⅢB.Ⅰ、Ⅲ、ⅡC.Ⅱ、Ⅲ、ⅠD.Ⅲ、Ⅰ、Ⅱ

(2)三类区域中(  )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Ⅰ主体功能区大多沿河分布,较为分散,且多分布于地势平坦的地区,应为城市化地区。

Ⅱ主体功能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区,所占面积比例大,应为农产品主产区;Ⅲ主体功能区内分布有山峰,说明区内地形为山地、丘陵。

该主体功能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Ⅲ主体功能区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

(2)题,安徽省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农村迁往城市,故A项正确;铁路建设成本山区大于平原,B项错误;一般而言,商业网点密度平原大于山区,C项错误;城市化地区劳动力丰富,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D项错误。

答案 

(1)D 

(2)A

命题角度二 区域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

2.[2014·浙江文综,36(3)(4),10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

(1)~

(2)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风车之国”,围海造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

2009年荷兰实施一项“退耕还海”工程,位于其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原来围海造田得来的300公顷土地被海水淹没。

(1)简析图2区域围海造田有利的自然条件。

(6分)

(2)简述荷兰实施“退耕还海”的生态意义。

(4分)

解析 第

(1)题,抓住“自然条件”这一关键词,能够围海造田,从海水浅,多港湾,泥沙多等自然条件和西风带风大,推动风车排水等方面展开说明。

(2)题,从保护环境,恢复原始生态入手。

答案 

(1)地势低平,多浅滩;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围海工程量小;位于莱茵河等河口,泥沙较多;风力较大,可利用风车排水。

(任答三点)

(2)增加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主观题常考的15

题型之九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题型解读]

1.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的类型

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

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

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

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2.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 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三 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答题思路为:

[答题模板]

1.自然要素差异对比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位于××半球;位于××纬度(或××带);距海较远(近);位于××大陆××部、××大洋××岸

气候

气候类型

气温 降水

年较差

光照 灾害

属于××半球;夏季××,冬季××;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变化××;光照××,易受××灾害影响

地形

地形类型

地形特征

地势

以××地形为主,地形××;地势××高××低;多××地貌,地质××

水文

内流河(湖)

外流河(湖)

水文特征

为内(或外)流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有(无)凌汛

植被

覆盖率

植被类型

以××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

2.人文要素差异对比

要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人口

人口数量

人口素质

人口结构

劳动力丰富(不足);人口素质××;老龄化问题××;人口就业压力××

城市

数量 规模

布局 城市化

城市数量××;规模××,辐射带动作用××;多沿××分布;城市化水平××

产业

交通

科技

类型 利弊

社会 经济

交通 科技

以××产业为主;农业地域类型为××;工业类型为××;利(弊);以××(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交通便利(不便);科技水平高(低)

[典题示例]

(2016·西安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5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海南运往新疆。

材料二 海南、新疆两省区相关地图。

(1)海南岛和新疆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

A.光照 水源B.热量 光照

C.降水 热量D.热量 水源

(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海南还有________,新疆还有________。

(3)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审答流程】

答案 

(1)B

(2)海洋运输 管道运输

(3)海南:

中部高,四周低;新疆:

山地、盆地相间分布。

判断依据:

图中河流的流向。

(4)海南:

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新疆:

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建设能源基地。

[模板应用]

[2012·浙江文综,37(3),10分]根据图文资料(图甲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图乙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下题。

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0分)

解析 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未利用的土地面积大,且位于华北平原,光照条件相对较好,但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短缺,盐碱地分布广,洪涝、低温冻害影响大。

开发中应注意解决水资源短缺、盐碱地、洪涝、低温冻害等问题,并注意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答案 有利条件:

未利用土地数量大;光照条件好等。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治理盐碱地;防治洪涝、低温灾害等;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

A.河流、明确的B.湖泊、模糊的

C.交通线、模糊的D.山脉、明确的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

A.化学工业B.建材工业

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

解析 第1题,由图知区域界线沿山脊线划分,行政区界线明确。

第2题,由图知该地有高校园区,科技发达,有飞机场,交通便捷,森林公园,环境优美,适宜发展电子工业。

答案 1.D 2.C

(2016·湖南衡阳模拟)根据有效风能密度和有效风速全年累计小时数,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分为风能丰富区、较丰富区、可利用区和贫乏区。

右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四类风能资源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四地风能资源分布及原因的叙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①风能贫乏区;盛行中纬西风,地形闭塞

B.②风能较丰富区;盛行西南季风,地形平坦

C.③风能可利用区;盛行东南季风,地形闭塞

D.④风能丰富区;邻近冷气团源地,地形平坦

4.下列四地风能资源丰富程度与④地最接近的是(  )

A.雅鲁藏布江谷地     B.黄土高原

C.东南沿海地区D.四川盆地

解析 第3题,我国风能集中分布区为内陆高原和沿海地区,从图示来看,④地处在内蒙古高原以北,接近冬季风源地、地形平坦,风能较为集中。

第4题,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到海洋的影响,风速较大,影响风力的因素较少。

故风能也比较集中。

答案 3.D 4.C

(2014·浙江文综,5~6)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

读表,完成5~6题。

人均GDP

与全国平

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人口对水

资源压力

指数

人口对耕地

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5.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6.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解析 第5题,仔细读表可知,人均GDP水平自高到低依次是浙江、黑龙江、青海、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自高到低依次是河南、黑龙江、浙江、青海,可以看出人均GDP水平越高,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说法错误,A项错。

城市化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浙江、黑龙江、青海、河南,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浙江、河南、青海、黑龙江,因此城市化水平越低,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说法错误,B项错。

人均GDP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从高到低排序一致,从高到低是浙江、黑龙江、青海、河南,C项正确。

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对水资源压力的排序也不一致,D项错误。

第6题,青海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科技水平低,不宜发展高科技产业,A项错。

河南人口众多,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高,不宜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B项错。

浙江人口稠密,平原面积小,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高,不宜发展用耕地较多的产业,C项错。

黑龙江耕地广阔,人均耕地多、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低,适宜发展商品农业,D项正确。

答案 5.C 6.D

(2013·上海地理,29~30)根据上海第一产业有关数据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回答7~8题。

2000年

2008年

2009年

农业人口(万人)

25.40

12.50

11.70

耕地(万公顷)

28.59

20.50

20.23

农业产值(亿元)

216.50

280.35

283.15

种植业(亿元)

61.84

106.07

114.29

牧业(亿元)

80.75

63.50

60.04

渔业(亿元)

36.53

55.23

51.39

农业服务业(亿元)

8.20

8.49

7.2000年到2009年上海农业产值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种植业科技投入增大 ②渔业产值有增有减 ③农业服务业有所增强 ④农业人口持续减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根据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图表数据,上海农业发展的趋势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②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 ③从业人口有所减少 ④农业产值比例将上升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7题,根据表格数据分析:

2000年到2009年上海农业人口减少,耕地面积减少,但是农业产值却呈现上升趋势。

农业产值的不断增加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也促使了农业产值的增加。

所以本题选择A项。

第8题,根据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分析,上海第一、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降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上升,上海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所以将使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将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农业从业人口继续减少,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

农业产值的增长低于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所以农业产值的比例将下降。

所以本题选择B项。

答案 7.A 8.B

区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结合下面两图回答9~10题。

9.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B.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

C.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

D.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10.若乙图中各点分别代表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A—B—CB.B—A—C

C.B—C—AD.C—A—B

解析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成长阶段初期,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但是其产值是不断上升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最终趋势,并不是导致区域走向衰落的原因;在成长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