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教案导思议展评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8226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芣苢教案导思议展评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芣苢教案导思议展评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芣苢教案导思议展评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芣苢教案导思议展评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芣苢教案导思议展评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芣苢教案导思议展评检.docx

《芣苢教案导思议展评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芣苢教案导思议展评检.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芣苢教案导思议展评检.docx

芣苢教案导思议展评检

芣苢教案导思议展评检

这是芣苢教案导思议展评检,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芣苢教案导思议展评检第1篇

【教材定位】

  《芣苢》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课文都是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到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中体会其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特点,感受其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的意境美和画面美,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概括《诗经》的艺术特点。

  【素养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2.诵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3.概括诗歌的主旨,积累《诗经》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用语言为我们描绘的美妙意境,从小便萦绕在我们心头,培育着我们的民族心,文化根。

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朴素而浪漫的时代,一起感悟这首《芣苢》诗歌。

  二、文化常识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

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

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1)体例

  风:

土风、民谣。

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

  雅:

宫廷乐歌。

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

分为大雅、小雅,“二雅”。

  颂:

祭祀乐歌。

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芣苢教案导思议展评检第2篇

一、解题导入

1.我们今天要学习是《诗经》里的另外一首诗——芣苢。

它描述的是两千多年前,一群女子在采摘芣苢时的场景。

2.拿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

3.齐读题目。

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图片),这就是芣苢,你们平时看过吗?

把它另外一个名字叫出来,你或许会有一点印象。

车前草。

它的叶子可以食用。

到了初夏,开花,结出的子,就叫车前子,晒干后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所以古人就要去采摘芣苢。

二、疏通字词

1.下面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2.打开诵读篇目,全诗共三章12句。

四句一章。

你们的诵读纸上少了几个字,能找到吗?

从哪里找到的?

好一个聪慧的孩子。

看着大屏幕,把这四个字读一读。

3.要美观地把这些字书写,在间架结构方面你想提醒什么?

针对“掇”字,在笔画的变形上,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

“襭”字仔细观察,写时要注意什么?

那我们就按顺序工整地把这几个字写进去。

4.知其音形,还要知其意,我们先观察第二章里面两个字,观察“掇”和“捋“字,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掇”右边有四个又字。

在古代又字指的是手。

从字形上看,“掇”字包含这么多手,是什么意思?

再看看“捋”字,右边又指什么?

你看资料,会有更多的发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演示捋。

通过结合注释和字形,我们理解了“掇”是一个一个地摘,而捋是一把把地摘。

5.再看“袺”“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这两个字和衣服有关。

看看注释,理解他们的意思。

结合注释来理解可是一条法宝。

当时老百姓的衣服是这样的(出示图片),他们的衣襟长达膝盖,腰间有腰带。

类似风衣的款式,这两个字,意思也很接近哦!

谁能说说什么意思吗?

上来用动作演示一下怎么是“袺”,怎样是“襭”吗?

通过结合注释和图片,我们又明白了“袺”“襭”的意思,真不错。

三、读通诗句

1.除此之外,你还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2.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读通句子。

3.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诗句。

读得很流利,还读出了古文的韵味——声断气连。

4.诗句不但要读流利而且还要读出节奏,表现节奏美。

想想我们以前学习诗文的停顿节奏是怎样的?

下面咱们就读给同桌听听看。

5.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咱们一起来听听他的节奏。

6.请同学们依据节奏再读。

四、体味吟诵

1.我们刚才诵读了这首诗,但是古人却不这么读诗,他们是吟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2.下面我们小声跟着吟。

3.放出声音一起吟.

4.这种诵读方法叫吟诵,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早先的文人学子读诗读文就是这样吟的,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呢!

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在吟诵这首诗的时候,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6.这就是吟诵的特点,能充分表现出诗句的内涵美和音律美,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诗句。

7.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吟诵,一边想象这幅采摘芣苢的画面。

8.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画面呢?

9.难怪元代学者吴师道这样评价道——,清代学者方玉润也这样写道——

10.引读——

你看,风和日丽中,三三两两的女子,行走在田野,看到漫山遍野的芣苢,情不自禁吟起来:

正在采摘的女子采得更欢快了,手上也更加忙碌了,她们也和道——

手上的芣苢越采越多,她们把芣苢装进了衣襟,把喜悦融进了诗里——

11.多么美丽的劳动画面,让我们放下课文,站起来,一起加入她们的行列,边吟边做动作——(背诵)越采越多了!

越采越忙了!

越采越欢了!

四、感悟形式

1.感谢诗经,感谢芣苢,让我们有了如此尽兴的体验。

今天学的诗句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吗?

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2.诗经里面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章叠句,结合本诗句谈谈重章叠句的理解。

你觉得这样的写法有什么特色吗?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3.全诗几个词语有细微的变化?

这六个字是随便用的,还是作者有用心的?

可以调换顺序吗?

同桌讨论讨论。

4.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作者却很有用心,写出了芣苢越采越多,姑娘越采越欢满载而归的过程。

让我们读起来是越读越有味道。

五、拓展升华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是这样一边采着野菜,一边唱着歌谣,是多么快乐,多么自在。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快乐也无处不在。

你们看,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他们在干什么?

1.活动还有许许多多,让我们说说我们自己的活动情景!

(出示填空)

你用了一个动词。

有谁能用两个?

2.合作效益会更大哦!

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成果大?

吟诵作品。

同学们,中华古诗文源远流长,古人的吟诵可以说是打开中华文学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课前欣赏的就是诗经的吟诵。

网上还有很多吟诵知识和吟诵的篇目,都能给你不一样的感受,大家有时间一定要去听一听!

芣苢教案导思议展评检第3篇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现的情感。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重章叠唱、对比及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

  3、通过诗歌感知古人的劳动生活,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回顾关于劳动的诗歌,引入《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

  二、新课。

  

(一)《芣苢》的学习

  教学主线:

读——想象——感悟

  古人云:

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自由朗读,描述想象的画面,并谈谈感悟。

  引导性问题:

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在做什么?

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

说明:

  

(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

(个人读、齐读、二重唱式齐读)

  

(2)适时引入材料,辅助诗歌理解。

  (3)立足文本,文本细读。

结合汉字字形,想象人们采芣苢时的动作表情,体会“掇”“捋”“袺”“襭”等动词变换的作用,以及所体现出的收获喜悦。

  

(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

  任务驱动:

如果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课本剧,作为编导,说说你的理解和考量。

  引导性问题:

剧情梗概?

舞台背景如何设置?

时间?

(麦收季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雨后初晴……)地点?

(苏辙家的院子,还是田间地头?

)主角是谁?

动作、表情、心理是怎样的?

诗歌的主题?

  说明:

  

(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

(2)立足文本,文本细读。

结合汉字字形知识,体会“赖”“替”“舞”“急”“多”等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小结。

  三、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的诗歌,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诗歌鉴赏。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芣苢教案导思议展评检第4篇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能够结合注释,有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审美鉴赏与创造:

能够结合朗诵,学会鉴赏诗歌声韵及句式特色,并展示交流。

  3、审美鉴赏与创造:

能够结合舞蹈视频,为本诗写出有个性的鉴赏文字。

  评价目标

  1、能够清晰、流畅、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能够根据朗诵,鉴赏诗歌艺术。

  3、能够写出与文本相应且具个性的鉴赏文字。

  重难点

  1、能够通过诵读多角度鉴赏诗歌艺术。

  2、能够结合舞蹈视频,进一步鉴赏诗歌之美,表达出个性的鉴赏文字。

  教学方法:

  师生品读,鉴赏表达。

  所需课时:

  1课时

  预习作业:

  1、结合书本注释,通读诗歌,体验诗歌诵读的节奏规律。

  2、学会联系舞蹈形象和诗歌语言的结合之美,能够充分酝酿诗情画意,写出具有个性的、鉴赏性的美文片段。

  教学过程设计

  【任务展示】

  学生能够根据朗诵,鉴赏诗歌艺术,写出与文本相应且具个性的鉴赏文字。

  (设计意图:

展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这是整节课的“纲”,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都是围绕这一任务而设计。

  【朗读鉴赏】

  

(1)师生朗诵,品鉴声韵及用词上的特点。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朗诵体验,找到最佳进入诗歌的密码。

  (设计意图:

以朗读带动品鉴,为任务推进打下最扎实的基础。

  

(2)学生鉴赏发现

  ①声韵之美。

  全诗的韵脚总共变换了六个字,灵活运用了双声叠韵的手法,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本诗的声韵美感。

第一句中的“采”和第二句中的“有”,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了,但后面几句中的“掇”“捋”“袺”“襭”,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了,这样的'韵脚和谐使得其节奏舒卷动人,能够将人物动作和形态的节奏之美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②用词之美。

  《诗经》中的字词非常含蓄精微,而本诗体现对摘采动作的描写更是精微而准确。

用词非常精确,贴合人物的动作、心理形态,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劳动画卷。

细细品味,其中每一部分动作非常精巧,连成整体又非常融合,既彰显了独自的个性,又在整体上形成了巧妙的共鸣。

  ③句式之美。

  映入眼前的形式之美,首先在于它的句式之美。

重章叠句是本诗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手法,通过重叠反复来推进人物劳动时的动作行为,呈现相同的节奏中不同的变化之美。

这种重章叠句构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律之美。

可以说,句式之美带来了音律之美,带来了动作之美,能直抵读者内心,让我们领略到人物之美。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这节课的言语实践的训练点,重点是在朗读中咀嚼情感,体味诗歌音律美,能够通过语言鉴赏,为下一环节的文学鉴赏做铺垫。

  (3)观看舞蹈《芣苢》,结合诗歌,给这首诗歌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赏析示例一:

抓住细微的动作之美,感受诗文的用词之美。

  赏析示例二:

抓住舞蹈的特点之美,体悟诗歌背后的生活之美与生命之美。

  赏析示例三:

从重章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地吟唱中,鉴赏《诗经》的语言和形象的朴素美。

  (设计意图:

将舞蹈与文字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官与想象的融合,在品鉴中实现语言表达的进一步提升。

  【评价反馈】

  请你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和思考,修改你结合舞蹈与诗歌所写的个性化鉴赏文字,并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这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修改前、后的对比,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小结】

  《芣苢》无论是精巧的练字、简练的语言、重章叠句的句式,还是朴素的情感,都让这一首劳动歌谣散发出长久的生命力。

通过不断朗诵、品鉴、欣赏和感悟,让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借读写实践训练,我们也进一步提升了表达的精确之美,濡染了《诗经》的文化之美。

  【布置作业】

  阅读本课中另一篇描写先民劳动场景的诗文《插秧歌》,比较其描写艺术的异同,能够赏析描写的细节之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尝试单篇任务群教学,教师设置了明确的任务,为了完成此任务,也设置了一系列的教学环节。

不过教学方法依然偏向于传统,新意不够。

  备课资料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

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

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赋:

指直接抒写和铺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

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朱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

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朱熹: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如《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来状物、拟声、穷貌。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具备。

  《芣苢》是《诗经》首章《周南》中的一首。

“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

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

“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也是绝无仅有的。

先以第一章为例:

“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

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

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

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

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

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

采芣苢,采到了。

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

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