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案例.docx
《班级管理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管理案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级管理案例
班级管理案例
班级管理案例
班级管理案例
(一):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尝试
背景:
班上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不是很好,打架事件时有发生,学生对待学习多态度散漫,纪律性不强,出操时秩序零乱,课堂上比较嘈杂。
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总能听到孩子们说“老师,×××又怎样样了”的声音。
措施:
1.在班上设立“踏步之星”和“端坐之星”评比,用来表扬在出操和课堂纪律方面表现好的孩子。
2.确定申请条件:
在校期间没有违反纪律的表现,作业按时按量完成。
3.确定评选程序:
学生觉得自己贴合申请条件的,主动提出申请,经过复核的确贴合申请条件后,申请被受理。
成功申请后要透过为期三到五天的考察,考察的老师包括我和任课教师。
考察期结束后,透过考察的,被评定为相应的“星”,没有透过考察的,两个星期之后能够再次申请。
4.确定考察范围:
踏步之星考察出操的整个过程,包括进场,踏步,做操,退场;端坐之星考察课堂上的坐姿。
5.制定评比标准:
①“踏步之星”:
在出操进场和退场时做到对齐队伍,不与周围的同学讲话、打闹;进入场地后按口令原地踏步,踏步的姿势标准,队伍整齐;做操时姿势标准,不抢拍,整个过程不故意做扰乱队伍秩序的行为。
②“端坐之星”:
在课堂上坐姿端正,能做到抬头挺胸,身正腰直(校训的资料),专心听讲,不做影响他人学习的行为。
奖励:
被评为“星”的孩子能够把自己的小照片放在用不同颜色的彩带做成的花环中贴在教室指定的墙上,只有被评为其中一个“星”的同学才能参与学期“三好学生”的评比,如果透过两个“星”的评比,将优先参与“三好学生”的评比。
附则:
一次受理申请的人数最多为10人。
(第一轮评比开始时由于申请的人数过多,增加附则。
)
成效:
出操时队伍整齐了,孩子们做操的态度认真了,课堂上讲小话的少了,回答问题的多了,走神的少了,认真听讲的多了,来跟我说“老师,×××又怎样样了”的孩子也没有那么频繁了。
反思:
这个评比制度已经试行了两个星期,考察进行了两轮。
从考察的过程来看,提出申请的孩子都卯足了劲想在相应的考察项目上有好的表现,行为习惯得到了必须的改善。
而他们也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全班的孩子在他们的影响下纪律性都有所增强。
但提出申请的孩子中也有一部分不能透过考察,主要是他们平时的一些行为习惯已经养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期望能够逐渐摒弃这些不好的习惯,与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伴。
班级管理案例
(二):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在我二十六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向担任班主任,深知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是一项艰巨繁杂而好处重大的工作。
在工作中,我认真探索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得失。
一、我们班级的现状分析:
有很多家长外出打工。
孩子一般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带,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影响很大,学生们跟着爷爷、奶奶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如:
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劳动观念弱、纪律松散,甚至学会了打架、骂人等。
每接到一个新班级,我务必从多方面、用多种方法尽早了解学生状况,从实际出发,把特殊的问题儿童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因此,作为班主任,仅仅抓学习成绩做严师、抓生活做慈母是远远不够的。
二、结合实情,抓好班级工作的管理:
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对班群众进行综合治理,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有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较强的管理潜力。
在我二十六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有选取的吸收他人的成果与经验,从学校、班级实际出发,努力创设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班级管理体系。
虽然尝尽了“酸、甜、苦、辣”,但我却深深体会到:
要想做好班级工作,就要努力做一名魅力班主任,要有一种堪为人师的高尚道德。
班主任是学生的楷模,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务必要刻苦钻研,深入学习科学理论,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虚心求教,从中吸取别人的精华,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但必须要与自身的特点和所带班级相结合,从而构建具有个人风格和本班特色的班级工作管理体系。
教好书是育好人的前提。
因此,我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项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学生喜欢上课。
三、当好一个爱心班主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一生都很重要。
而一个小学生好的习惯的养成一般都是在学校班群众的大家庭中。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
”班主任就应努力当好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给同学们同等的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给以个别学生生活上的指导。
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无私的爱和深切的关怀,感到班主任是最信任的人,是有话最可倾诉的人,这样,班主任和学生的思想沟通了,那么教育学生改掉坏习惯、行为也容易多了。
俗话说:
“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会变坏。
”班主任在各项活动中,该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在全班构成一种能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的现象的群众舆论。
在班上,按照学校《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量化打分,班干部记录在德育量化手册上,把它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四、班主任要善于表扬,巧妙地批评:
鼓励学生的好处充分体此刻它能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小学生更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对他们不仅仅是一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表扬,要会表扬。
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中的差异。
对待“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
如:
我班的学生小强,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文化层次低),家境贫寒。
不得不寄居在他的大姨家,他行为习惯很差,脾气暴躁,经常逃学、偷东西、打架等。
是同学们公认的无可救药的那种令人厌恶的学生,在班内影响力特大。
当我接到这个班时,他不断的违反纪律,令人头疼。
之后,我跟他大姨和他多次交流,从正面、侧面去了解他。
在这期间,我很注重顾及他的自尊,使他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我作心灵的交流,这样使他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在班内,多给他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当他一步步转变的时候,同学们都感到无比的高兴。
于是,我在班内就让小强做改正缺点的典型,让他用他的行为教育和他有类似毛病的同学,带动他们改正缺点。
此刻,小强已经和班级和谐的融为一体了。
五、认真做好家访、开好家长会和个别座谈。
就应适时召开好家长会。
在召开家长之前首先把学生名单发到科任老师手中,科任老师又先找这些学生深入一层谈心进一步了解学生。
开家长会时,到会的家长和科任老师都有说不完的话。
以前家长听完老师的说话之后想个别了解状况就没有时间了,此刻这种谈话式的家长会能及时回答家长的问题,深得家长的好评,收到良好的反应。
在课余,还就应利用各种机会和他们闲聊,与学生进行个别座谈,并做好记录。
交流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几年来,我透过实践和探索在班级管理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时势在变,教育在变,学生在变,作为班主任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有用的东西,掌握当前社会中最先进的元素,与时俱进,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资料复杂的,任务更是繁重的。
但是,只要我们真诚地捧着一颗“爱心”,是完全能够干得十分出色而游刃有余的。
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用我的青春继续耕耘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努力做一个有特色的小学的优秀班主任。
班级管理案例(三):
抓住一切机会表扬学生。
一个同学字不好,要批评他。
指着他同桌的字说:
“你看,XXX的字写多好,你要向他学习。
”他同桌听了喜形于色。
前天刚批评过武鑫源,学英语不认真,默写单词错了好多。
他哭了。
虽然更多的是懊悔,但必须也搀杂着对教师的愤恨,至少是阴影。
这天早上他领操,王卿说,武鑫源嗓子哑了。
我正要安排人替他领口号,却听到了他雄壮的声音,尽管沙哑,却很有力。
晚上,我很容易提到了这件事:
“武鑫源同学这种精神让我很感动……”话说完,看到武鑫源的眼里泛起了泪花……
班级管理案例(四):
班级管理成功案例:
整队上技能课
下节课是信息课,需要整队去机房。
孩子们还未从中午的闹腾中安静下来,排队时,说话的,大闹的,叫嚷的,推搡的,整个教室一片混乱。
我站在讲台上,静静地看着底下的他们,一反以往用提高声音来镇压的做法。
孩子毕竟是孩子,教室依旧如原先一样,刮过我的耳膜,阵阵高高低低的噪音。
我皱了皱眉头,然而,我依旧,静静地环抱着手臂,一言不发,但是不同的是,我用我的目光,扫视着教室。
说不清楚那是怎样的一种目光,但是,我明白它的作用,因为我看到当我盯住哪一个调皮的孩子时,他立即收敛,站到了队伍里去。
墙上的钟,分针转了一圈又一圈,五分钟过去了。
也许是因为看到了我的一言不发,孩子们互相提醒着,教室最后安静下来。
他们在等待着我下一句不知是斥责还是批评,我看到他们的脸上,表情,眼睛,躲躲闪闪。
当教室安静地只剩下窗外其他班级孩子的吵闹声时,我慢慢地走下讲台,走到教室的第一排。
“刚才我看了时间,你们排队花了5分钟,也就是浪费了5分钟,我明白你们很喜欢信息技术课,但是你们刚才的表现却告诉朱老师,你们不想去上课,既然如此,那么就在教室里先待5分钟吧。
”我不紧不慢,声音十分平和。
我明白,这一招,很灵。
这帮孩子个个都爱上信息技术课,每次都巴不得早点去教室,好打开心爱的电脑,趁老师还没来痛快地过把瘾。
此刻让他们足足比平时要迟5分钟离开教室,信息教室又在底楼,他们可难受了。
但是,孩子们乖乖地挨着这不长不短的5分钟。
5分钟过去了,“5分钟到了,好了,记住,下次如果你们想早点过去,时间都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早早整好队,就能早点去教室,下次我会让那些自觉排队,动作迅速的小朋友们先去教室,其他的你们就眼红吧。
”我摸摸前排一个小调皮的脑袋,只见他还有班里另外几个对我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
最后,在将近7分钟之后,安静有序的队伍走出了教室。
班级管理案例(五):
规矩别急着定,等到发生状况的时候再说
课堂上串位是不能允许的,那容易让学生合伙学坏。
但不急着跟学生说。
直到有一天,宋老师说地理课上有人点火,一查,是武鑫源跑到了苗晋铭位上点的。
严厉批评之,并定规矩如下:
课堂严禁串位,违者严惩。
几天过去了,没发现有人串位。
学生有事请假回家,就应由家长先给老师打电话说明,以免出问题。
这规矩也不急着说。
这天下午,刘沛然说要回家,家里有事,他妈妈让他回去。
他要说谎咋办?
借机把规矩立下。
从开学来,我还没在白天检查过寝室。
虽然不断给学生要求,但凭经验,明白里面问题必须不少。
但学校没有什么措施,我也不急着立规矩。
昨日,玉林过来说,七五班女寝一楼没叠被子,男寝一楼没倒垃圾。
学校领导专门跑来批评我,这还了得,问题相当严重!
(嘿,机会来了!
)当即在大课间带领四个寝室长挨个检查,把检查到的问题一一记录,每人次扣两分(刚好昨日开始实行积分制),并下达整改令。
这天再去检查,一个比一个好!
我拍了照片,下午第三节放给学生看,震撼教育啊!
还有一点。
昨日检查完寝室,并没有对着没叠被子或失职的同学发脾气,而是表扬了那些做得好的同学:
在老师从来没有检查过、没有表扬过的状况下,这些同学还能坚持叠被子,真是不容易!
这段话还为这天埋下了伏笔。
看完照片,我说:
同学们啊,一天做这么好容易,可天天坚持做到这么好可就难喽,你们能做到吗?
异口同声:
能!
班级管理案例(六):
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契机
昨日检查了寝室,男寝二楼的被子叠得个性整齐,明显比一楼要好。
但在晚上检查寝室时,发现武鑫源等在我走了之后很肆意的说话。
于是,这天的一场思想工作就有了题目。
晚自习是两节语文。
学生要做一张试卷,用时70分钟。
收卷后,离放学还有20分钟,打开电脑,展示了昨日检查寝室拍的照片。
两个女寝不分上下,但对于男寝的状况,大家能够明显看出,二楼比一楼好。
眼看共识已经到达,我话锋一转:
“这天不能给二楼加分,因为他们纪律不好。
”其实卫生和纪律是两码事,但学生是分辨不出二者的关系的。
叙述昨晚武鑫源违纪的状况。
然后定性:
“他们是欺骗老师。
”
如此定性,才能对心灵构成震慑。
再讲老师平时如果相信他们。
目的是加强效果。
再讲自己平时如何忙碌,但发现了这等状况后,以后不得不拿出更多时间检查寝室。
作痛心状。
教室一片肃然。
效果呈现。
再问:
其它寝室还有什么问题?
有人开始“揭发”。
揭发出来的都是些鸡毛蒜皮之事,我松了一口气。
今晚不用查寝了,必须十分好。
顺势解决了星期四日晚上的“乱局”。
班级管理案例(七):
“中等生”也需要注视的目光
王茜是新转来的学生。
温柔文静,学习成绩中等,头总也抬不起,上课静静地听课,按时完成作业,从不惹事,是那种不引人注目的学生。
这就是她留给大家的印象,而且她很快就不再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但我总觉得她有些异样。
课堂上,我精心设计的情境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他们用心发言,热烈讨论,课堂上经常高潮迭起,我和同学们一齐享受学习,一齐体验快乐。
但我发现王茜依然安静,依然低着头,我看不到她激动的眼光。
我试图透过提问来调动她的用心性,她倒也认真回答,但还是不主动。
两个月过去了,王茜依然默默无闻。
罢了吧,她既不是学习有困难,需要帮忙的后进生;也不是学有余力,需要个性“加餐”的优等生。
很快,我也不再留意她了。
和许多老师一样,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需要帮忙的后进生和学有余力的优等生身上,以保证合格率和优秀率。
期中考试后,王茜的妈妈第一次来到学校。
她说,她躲在窗外听了我好几次课了。
是吗?
我心里一惊。
她说,女儿经常眉飞色舞地向她描述,说老师的课上得好,她个性喜欢听。
几乎每一天晚上,王茜写完作业后,总要在自己房间里给布娃娃们上课。
她发现女儿的神态、语气都极像老师。
毫不起眼的王茜居然能那样眉飞色舞,被我忽视的王茜居然把我当偶像一样模仿。
末了,王茜妈妈说出了孩子小小的心愿:
请老师多看看她。
我惊讶,我激动,进而我深感内疚:
我的漠视正在慢慢地熄灭她的热情,我居然轻易地忽视了这样用心的学生。
曾几何时,老师们在“考试”这根大棒的指挥下,目光一再地偏移,使尽一切办法提升学生考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所谓的“抓两头,丢中间”就因此而产生了。
是啊!
不是要看合格率吗?
老师就花时间辅导后进生;不是要看优秀率吗?
老师就花力气给优等生更多的机会。
至于中等生,没必要也没时间、没精力去照顾了。
其实,中等生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基础并不差,潜力很大。
更关键的是,他们容易转化,受用心因素推动就会变成优等生,受消极因素影响就会变成差生。
他们同样需要老师的目光注视,需要平等的机会,他们的热情还能够更充分地燃烧。
我感谢王茜妈妈给我上的这一课。
带着内疚,我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尽力给每一个学生应有的关怀。
我相信,当我的目光不再偏移时,“王茜”们的眼里必须会发光,笑脸必须会更灿烂。
(3)问题生可能是大家谈论得最多的一块了。
优秀班主任介绍经验的时候,总要举个转化问题生的例子,以证明其工作的成功,平时班主任们用在问题生教育上的精力,则是十分可观的。
有的班主任对我说,他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用来对付问题生了,问题生甚至把他备课的时间都挤掉了。
有些班主任干脆就把问题生称之为“头痛生”,分班的时候,要是自己班里有两个严重的问题生,那就“没好日子过了”。
因为问题生与班风是相互影响的`、互动的,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但是班主任往往强调问题生对班风的负面影响,片面抱怨“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而忽视班风对问题生的正面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单向的。
但是光承认问题生与班风相互影响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在什么状况下,问题生对班风的影响大于班风对问题生的影响,在什么状况下,班风对问题生的影响大于问题生对班风的影响。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谁强势谁就对别人影响大,谁弱势谁就容易受别人影响,这和文化传播的规律差不多。
所以,如果一个班班风稳定,班主任能够主导班风,问题生就会受班风较大影响,所谓“火大无湿柴”;反之,如果一个班班风没有构成,或者不稳定,班主任不能主导班风,那么问题生对班风的反作用就会增强,有可能构成“一粒老鼠屎
坏了一锅汤”的局面。
可见,如果真有一粒老鼠屎坏了你一锅汤,你光抱怨这粒老鼠屎是不行的,恐怕你这锅汤本身也有一些问题。
要避免夸大问题生的负面作用。
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
既然班风与问题生是相互作用的,我新接一个班,要稳定局面,是从抓班风入手呢,还是从抓问题生入手呢?
这个问题对初为人师的年轻班主任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都就应从抓班风、稳定基本群众入手,而不要跟在问题生后面,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这期间,如果问题生进行干扰,点他们一下,只要他们但是于放肆,就不要急于和他们“决战”,要适当做点妥协,不要死心眼。
抓住基本群众,手里有了“兵力”,以后的仗就好打了。
您会发现,当班里基本群众构成跟着班主任走的态势时,问题生一般也就不敢造次了,他们很会“观风声”的。
什么状况下能够直接从问题生切入管理班级呢?
一种状况是班主任经验丰富、潜力很强,而问题生的势力又不太大,如此班主任能够上来就把问题生控住,一下子把班级稳定下来。
但这是比较冒险的,对教师潜力要求甚高,一旦拿不下来,“初战失利”,下一步棋就比较难走了。
还有一种状况是问题生过于嚣张,邪气太盛,教师妥协他得寸进尺,教师的友好他也不领情,不把他压住,正气起不来,基本群众也拢但是来,那没有办法,只好从问题生开刀。
这一般需要学校的支持,在全校点名批评或者给予纪律处分,俗话称这种办法为“杀鸡给猴看”。
用此法要注意,打击面必须要小。
这种办法火药味太浓,对和谐不利,是不得已而为之,小学很少需要这种办法,中学也尽量少用,只有对重度的问题生,而且是挑战学校纪律权威的个性猖狂的问题生,才能够采用如此策略。
此刻班主任“杀鸡给猴看”的策略用得太滥了,多数是不必要的。
我国自从解放后建立班主任制度以来,从来没有减少过对问题生的关注,光名称就有“差生,落后生,后进生,学困生,个别生,问题生”等多种。
对策则通常是软硬两手——一手是管卡压,另一手就是哄(比如什么赏识、招安),所谓“恩威并施”。
但往往收效甚微。
那么要提高转化后进生的成效,前提就是要弄清他们后进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专家通常把后进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不良行为习惯型
有的小说小动,有的爱接老师下茬,马马虎虎,磨磨蹭蹭,站没站样,坐没坐样,没有礼貌,不懂规矩,迟到早退,招三惹四,五分钟热气,不用心参加群众活动。
他们一般对老师并没有敌意,只是管不住自己。
学习成绩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也没有大问题。
但是这种学生会给教师带来无穷的麻烦,很让人头痛。
如果说人们对品德型问题生的主要印象是“坏”,对心理型问题生的主要印象是“怪”,那么对行为习惯性问题生的主要印象就是“赖”。
这种学生往往知错认错,但是屡教不改。
他们有的显得很幼稚,“纯天然”。
这种问题生的数量,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都比较多,是问题生的主力。
凡属习惯问题,根子几乎都在家庭。
他们的问题主要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他们的毛病主要是家长惯出来的,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已经构成坏习惯了,很难改正。
解决这类问题,除了一般性的班级管理和教育之外,最好能找到其家庭教育具体的“失误点”,让家长自觉调整,帮忙孩子进步。
为此,教师务必掌握指导家庭教育的专业技术。
只会给家长打电话告状是不行的,要学会诊断其家庭教育的问题,而且能给家长“出招”。
当然也要给学生“出招”,因为这种学生都并非愿意如此,他们只是太习惯做错事了,意志薄弱。
他们往往一副很无助,很无奈的样貌。
行为习惯型问题生个性需要耐心,因为这种事不可能立竿见影,只能慢慢来。
(2)厌学型
这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不学习,不听讲不写作业,一上课就蔫,一下课就来精神,对有关学习的话题过敏,老师同学提起来就烦,家长提起来就急。
其精力都用在非学习方面,有的搞体育活动,有的追星,有的追时髦发型服装,有的迷恋网络,他们的成绩,自然都是很差的,但也有的个别学科成绩不错,但总分很低,属于严重偏科。
这种学生除了不听讲不写作业之外,其他方面纪律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亦无大问题,其中不少人甚至能够说“只要不谈学习,就是好孩子。
”
一般教师对他们的看法只是一个字——“懒”,认为他们是有潜力的,挺聪明的脑袋瓜,就是不用。
其实事情远不是这样简单。
其中有些人是过去知识漏洞太多了,基础太差了;有些人是智力类型比较特殊,不适应一般的教学方法;有些则是智商不够;有的是因为早期学习受过严重挫折,灰心了;还有的是从小家长催逼太紧,孩子以不学习来对抗家长;其中只有一部分人确实是因为懒惰,而这懒惰肯定是多年构成的。
要对症下药,很需要一番诊断的功夫。
有的学生始终厌学,但始终没有变坏,对这种问题生,班主任一般是同情的,而且经验告诉我们,他们长大后,往往有说得过去的前途,不会成为社会不良分子。
(3)心理障碍型
主要问题在心理方面。
如自闭,自恋,忧郁,退缩,躁动,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多疑,无法与他人沟通,等等。
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
学习成绩多数不好。
品德方面并无劣迹,有些问题貌似品德问题,细分析不是。
心理型问题生给人的感觉是“怪”。
他们的行为违反常态,不贴合一般学生的逻辑,令人费解。
心理型问题生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
这些问题往往与遗传、家庭教育、童年经历有关。
心理型的问题生比品德型问题生比例相对要大一些,但是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都不占问题学生的多数。
此刻的问题是很多老师往往很轻率地决定学生为心理问题生,给学生造成伤害。
比如学生上课爱小说小动,教师就随便说他有“多动症”,而且让家长带他上医院,这是很莽撞的。
想当初教师没听说过心理治疗这个词的时候,把一切问题都说成是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四人帮”的流毒,一旦学会了几个心理学名词,就满眼都是心理疾病,看谁都像“多动症”。
这太缺乏分析了,实际上也还是乱贴标签。
教育心理问题生的时候,教师的主角类似心理医生,要求教师有必须的心理学知识,找到他的“情结”,才能解决问题。
但不是每个教师都有这种潜力的。
如果解决不了,就应请教学校心理教师或者去看医生。
(4)品德型
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
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劫钱,小偷小摸,抽烟喝酒,与异性有不正当交往,离家出走,不孝顺父母。
多数学习成绩不好,纪律不好。
这类学生多是“边缘生”,往往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
他们给教师的突出印象是“坏”。
这类学生往往有小群体,而且和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有联系。
他们对教师一般有敌意,或者虚与委蛇。
学生则害怕他们。
这种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往往与社会不良人等相通,他们已经有了反社会的价值观,或者有了这种倾向,只是因为羽毛未丰,所以尚在学校里兴风作浪,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辍学走上社会,进入不良分子甚至犯罪分子的行列。
这种学生一般来源于破碎家庭、道德不良家庭、家庭教育严重失误家庭。
他们破坏性很大,教育起来很困难。
必要时需要给予纪律处分。
教育这种学生的时候,教师既是医生,又是战士。
如果这种学生总是挑战学校纪律和教师权威,你就首先要把他打败,然后才谈得到教育。
他们往往软硬不吃,对付他们有时需要一点兵法,需要一点谋略,需要某些特殊手段。
教育这种学生,最考验教师的社会经验是否丰富,因为这是一些提前畸形社会化的人,教师书生气十足,只能败在他们手下,是会被他们看不起的。
此刻的问题是,很多老师动不动就把出毛病的学生看成品德问题,扩大打击面,而对真正的品德型问题生又束手无策,结果只能助长歪风。
此类学生一般不适合“招安”,不能轻易安排他们做小干部,否则可能毁坏班风,甚至架空班主任。
几乎每个问题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能够说问题生正是问题家庭的合逻辑的产品,所以解决问题生的问题,躲不开家庭教育指导,这也就是新时期班主任主角务必增加一项“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原因。
你不指导家庭教育,问题家庭(这种家庭呈增加趋势,至少到目前为止没看到这种趋势在减缓)就要给你制造问题学生,你诊疗问题生的时候,如果没有家长配合,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我们都要对问题家庭有所认识。
问题家庭形形色色,其“问题”不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不同,我们的指导重点也就不同。
班主任务必学会因“家”施教。
1、溺爱型家庭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