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语五单元导学案 文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8099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语五单元导学案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六语五单元导学案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六语五单元导学案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六语五单元导学案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六语五单元导学案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语五单元导学案 文档.docx

《六语五单元导学案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语五单元导学案 文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语五单元导学案 文档.docx

六语五单元导学案文档

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

17《少年闰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记以下生字:

扭胯厨套猥畜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3、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等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他的特殊感情。

【学习难点】

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等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资料链接】

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是鲁迅于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反应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作者回故乡,童年的伙伴、农民闰水(也就是文章中的闰土)来探望他,伙伴的巨大变化使作者感触万千,引起了作者的深切同情,于是鲁迅艺术的再现了农民闰土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节选部分是作者与小伙伴少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写出了一位聪明、活泼、能干、可爱的农村少年,表现了他们少年时代纯真的友谊。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基础达标:

(预习完成)

1、看拼音写词语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类词语的意思。

其间、仿佛、便是、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素不知道、如许、先前

3、熟悉文本,说说文章写了闰土哪些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和闰土的几件事?

请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

合作探究:

1、你还有哪些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同桌探究,解决不了的小组合作。

2、闰土这个名字是如何来的?

3、我们初次见面时是怎样的情景?

4、闰土和“我”不到半日就熟识了。

第二天他给我讲了好多“稀奇的事”从文中找出有关部分,自由读文,并抓住关键词句批注、交流、朗读。

(1)闰土的特点是:

(2)把最能体现闰土特点的语句,在文中标记出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四、当堂检测

(一)、填空  

1、按课文填空。

   (  )天空中挂着(  )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  ),向一匹猹(  )刺去。

  2、归纳课文有关内容,然后填空。

  从闰土给“我”讲(  )、(  )、(  )、(  )等几件事,可以看看闰土是一个(  )少年。

  

(二)、缩写句子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2、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3、我们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五、学习反思

收获:

疑惑: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认识了一位活泼可爱的海边的农村少年——闰土,那么通过学习,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指名发言)

二、引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引入:

闰土是一个多么可爱的海边的农村少年呀!

“我”喜欢闰土是因为什么呢?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例:

“啊!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2、快速阅读6——16自然段说说闰土向我讲了那些稀奇事?

在这四件事中,你最喜欢哪件事?

请你像闰土那样,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向其他同学介绍介绍。

生交流师板书(雪地捕鸟 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3、学法指导

说说你准备怎么学这几件事?

可以用什么方法学?

(有感情地朗读,边画边读,角色扮演互相说……)(学生选择学习方法)

4、让学生按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学这四件事。

选择自己最喜欢交流的伙伴进行交流。

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

(选择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集体评议:

A:

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

闰土啊,你会捕鸟吗?

能不能帮我捕鸟呀?

生:

……

师:

快教教我怎样捕鸟?

生:

……

学生评价,评价标准:

说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

有感情朗读

B:

用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教师引导朗读瓜地刺猹,要读得轻一些,读出当时的情景,读其余两件事要有声有色。

学生评价。

C:

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

用课文中的话

来说。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1、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读。

2、课件出示刺猹图,仔细观察,划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闰土刺猹的?

3、自由练读。

过渡:

闰土真是见多识广,那么,“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怎样的?

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啊!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结合引导课堂争议:

“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

1、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2、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综合意见。

(“四角天空”说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爷们生活圈子小,视野狭窄。

这些话表达了“我”对闰土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得出结论:

“我”:

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

生活经历丰富,见多识广。

四、理解闰土的外貌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

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教师读:

“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子……”让学生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用铅笔轻轻划去,比较着读,仔细品味有何区别。

3、讨论交流(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身体十分健康;小毡帽说明闰土生活在农村;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4、师生小结:

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五、引导进行自主迁移。

过渡:

“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除了这一点,“我”与少年闰土之间还有那些区别?

师生讨论、小结,教师板书。

(身份不同;穿着、打扮不同;外貌不同……)

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

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

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展开讨论。

3、补写。

4、交流、修改。

5、教师出示下水文:

“瞧!

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吗?

头戴瓜帽,长得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

脖子上挂着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一双乌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点精神……”

6、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六、结课,拓展。

“我”与闰土分别之后,会不会再见面呢?

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想象一下,可爱的闰土会变成什么样?

(投影片出示成年的闰土的形象教师介绍)

说说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伙伴,进行研究,寻找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研究少年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板书:

少年闰土

出身

农家少年

地主少爷

外貌

生活经历

瓜地刺猹、海滩拾贝、

海边看鱼、雪地捕鸟

四角天空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伯父话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自主、合作、探究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小组根据交流要求展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提出交流要求:

(1)、小组探究交流本组预习的内容,相互学习,完善自己预习的内容。

(2)、讨论怎样读才能读出情感,并练习朗读。

(3)、讨论小组汇报的方式。

(4)、合作解决不懂的问题

(5)、、交流时要认真倾听,能听出好在哪里,哪地方说得不够完美,能够补充。

2、全班展示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1)、展示交流“谈《水浒传》”部分。

(二组同学汇报)

学生展示汇报:

学生是通过抓描写鲁迅先生动作、语言的句子来品味鲁迅特点的。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如果读书张冠李戴乱说一气,我们的家长会怎样说,怎样做来理解鲁迅先生风趣、幽默,教子有方的特点。

(2)、展示交流“笑谈碰壁”部分。

(三组同学汇报)

学生展示汇报:

学生是通过抓描写鲁迅先生语言的句子,抓重点词“四周黑洞洞、碰壁”来品味鲁迅品质的。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

教师补充介绍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的含义,从而理解鲁迅先生痛恨抨击旧社会的品质。

课件出示参考资料:

(当时社会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很多文章,用笔猛烈抨击国民党反对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对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的查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

为了发表文章,他竟然使用了120多个笔名,还多次面临被暗杀的危险,但他仍然与黑暗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3)、展示交流“救护车夫”部分。

(四组同学汇报)

学生展示汇报:

学生是通过抓描写鲁迅先生动作的词来品味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的品质的。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

A、师引导学生结合17课中鲁迅家庭出身进一步理解鲁迅对人民的爱。

B、指导理解: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他没有回答我的话,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师:

救助了车夫,做了一件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而且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他在为谁叹息?

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

使学生进一步感悟鲁迅忧国忧民的可贵品质。

(4)、展示交流“关心女佣”部分。

(五组同学汇报)

学生展示汇报:

学生是通过抓描写女佣的语言品味鲁迅关心别人胜过自己的崇高品质。

其他组同学补充了鲁迅逝世前忙于工作的资料,为学生理解降低了难度。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请保姆的目的,结合现在有些家庭是怎样用保姆的事例理解鲁迅关心别人胜过自己的崇高品质。

(5)、师生共同总结: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6)、展示交流“深受爱戴”部分。

(一组同学汇报)

教师语言过渡: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1936年10月19日 病逝于上海,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前来吊唁和送葬。

让我们同一组同学一起回顾那万人同悲的场面——  

学生展示汇报:

学生是通过抓重点句,重点词来理解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的。

三、学习反思:

收获

疑惑

第二课时

一、预习(此预习环节作为家庭作业)

(一)、预习目标:

1、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品词析句、理解句子的学习能力。

(二)、预习提纲:

1、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

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等等。

2、分组重点研读,深入感悟。

(1)研读“深受爱戴”部分,画出鲁迅先生深受爱戴的语句,采用抓重点词,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结合搜集的资料,联系上下文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研读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部分,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采用以下方式研读:

我研读的是()这件事,表现了鲁迅()的品质。

我是从课文中()这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是对鲁迅的()的描写,我抓的重点词是()。

我的感受是(),我是采用()方法体会到的。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在文中。

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二、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提出自学要求:

找到相关的句子勾出来,自由读,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想想理由,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出来。

2、小组交流。

预设:

(一)引导学习“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交流:

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读有关语句。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

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

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

伯父不仅仅是委婉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二)引导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师:

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

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

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引导自学“关心女佣”这件事。

1、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

3、小结:

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三、指导朗读

四、总结

1、写作方法

2、谈感受

五、学习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板书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别人想的多

爱戴

为自己想的少

 

教学反思:

 

19*《一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2、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导学过程】

一、引言及背景介绍:

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短暂的邂逅,但由于时间短暂,有时会形象模糊,有时会踪迹全无,而那留在记忆深处,往往都是人生的精华!

那么今天,我们就用心感受一下,作者阿累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去倾听他向我们讲诉那异常珍贵的一面吧。

鲁迅逝世前四年,即1932年,怀着对无产阶级的坚定信念,他写了一系列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的诽谤。

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36年10月19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作者正是怀着这种悲痛的心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1932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的情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

⑴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jiào(  ) tuí唐(  )摩suō(  )

憎恶(  ) 踌躇( ) 恣情(  )

⑵介绍鲁迅

三、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记叙的顺叙是怎样的?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本文记叙的是谁见谁一面?

为什么以“一面”为题?

3、思考本文的中心事件。

四、合作解疑:

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特写镜头。

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鲁迅的崇高形象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

其中对鲁迅六次肖像描写,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找出文中对鲁迅肖像描写的句子,比较其异同。

齐读六次肖像描写:

文中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

文中渗透着“我”对鲁迅怎样的感情?

小结。

本文语言极其平常,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全文求真意,毫无雕饰的痕迹。

既有“理”,又有“情”,从一件平凡的小事,深刻提示了鲁迅永远和广大群众在一起的主题,从而使文章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讨论探究:

⑴当我醒悟到眼前赠书者不是别人,而是一位伟人时,文中怎样描写我欣喜若狂的心情,又是怎样写鲁迅的回应的?

⑵作者为什么“结结巴巴”?

为什么“向四周望一望”?

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

⑶老人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当认出鲁迅后,“我”由衷的爱戴、崇敬、激动、狂喜。

作者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是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

这些称呼有何深刻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⑷怎样理解我们不愿恣情悲痛?

为什么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

⑸文尾中“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哪个词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六、同步测试:

1、比较下列各组字形,然后组词:

踱(  )窖(  )挲(  )恣(  )

镀(  )窑(  ) 娑(  )咨(  )

2、选出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A、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

B、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

C、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

D、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

3、选出破折号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我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C、我……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

D、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4、阅读“这事到现在已隔了四年----结尾”回答问题。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呢?

(2)、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拓展延伸:

想一想在你的成长道路上有没有一面之缘或对你的成长影响很大的人,组织语言,小组内交流。

八、学习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疑问:

板书

19*一面

瘦荐书赠书

为革命鞠躬尽瘁对青年一代的关心

教学反思:

 

20*《有的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3、品味诗句语言,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品味诗句语言,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流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朗读诗歌(注意读音、节奏、停顿、语气、语调和感情)

(1)正音

摔垮不朽臧克家

(2)解释

不朽:

抬举:

俯:

尸首:

2、了解作者

臧克家(1905年生),现代著名诗人、作家。

山东诸城人。

他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他的早期诗作《老马》《老哥哥》《春鸟》,解放初的诗作《有的人》,都是脸炙人口的名篇。

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导入:

人都有生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

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2、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自由、大声地朗诵;

(2)自由谈朗读感受(初步体会诗人的爱与憎,颂扬与鞭斥等情感);

(3)互评同伴的朗读。

(注意从读音、节奏、停顿和感情方面去评价)

(4)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3、引导学生精读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1)齐读第一节,讨论:

A、这节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怎样理解?

B、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

(2)、自由读第二、三、四节,边读边独立思考:

(思考后小组内讨论明确,班内展示。

)这三节,分别从哪三个方面写两种人的具体表现?

(3)、听读五、六、七节,边听边独立思考:

(思考后小组内讨论明确,班内展示。

A、“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B、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4、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5、探究:

(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1)全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学习这首诗,我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6、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质朴的语言,通过鲜明的,热情歌颂了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和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甘愿牺牲生命的伟大精神,同时也让我们认清了那些“()”的反动派的丑恶本质。

7、作业:

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

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

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互相交流)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

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

(同学或老师评点)

四、学习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板书:

20*有的人

虽活着虽死了

却死了却活着

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甘愿做野草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春风吹到处是野草

骑在人民头上俯首甘为牛马

人民把他摔垮人民永远记住他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化。

2、完成习作:

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的

1、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

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2、板书课题:

留在心里的印象。

二、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全班交流

1、交流:

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

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2、指名回答:

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

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上述两组问题。

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提出合作学习要求:

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

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三、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欣赏、评价着,突然,我的好朋友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

我忍不住和他吵了起来,争执中,陈明又把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