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孩子基本都父母知道他们恋情.docx
《早恋孩子基本都父母知道他们恋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恋孩子基本都父母知道他们恋情.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早恋孩子基本都父母知道他们恋情
早恋孩子基本都父母知道他们恋情
————————————————————————————————作者:
————————————————————————————————日期:
早恋的孩子基本都怕父母知道他们的恋情,所以一旦父母要和他谈有关他早恋的事,他都会持有戒备心理。
所以父母在和孩子谈他的情感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控制自己的焦虑、担心,或者愤怒的情绪,要尽可能地做到心平气和,像聊天一样。
如果有可能,家长可以从自己十几岁的相关经历谈起,然后肯定进入青春期后都可能对异性产生好感,都可能会面临如何处理两性关系的挑战,然后步入主题,询问孩子的情感生活。
如果日常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和谐,不经常发生冲突,孩子在家长营造的宽松、民主的谈话氛围中,都会说出实情。
但家长要注意让孩子说出实情不是根本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表达出他的感受,他对他早恋的看法,他对早恋对象的认识,他对未来的设想。
让孩子表达既有利于家长了解事情发展的程度,全面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又有利于孩子自己梳理自己的情感和思维。
为了让孩子能大胆的,无所顾忌的说,家长一定要内心倾听,在听的过程中,不要做出任何评判,即使家长听到的内容是多么幼稚和可笑。
如何对待学生早恋问题
早恋,即过早的恋爱,是一种失控的行为。
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正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调查表明,中学生早恋的年龄有提前的趋向,有位作家说过,早恋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我们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触摸,又常常被无情地刺伤。
何谓“早恋”?
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时代,乃至对不同的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
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及社会规范说,中学生谈恋爱就属于早恋,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早恋会分散大量精力,势必影响学业。
二是经济生活的自立程度尚未独立。
恋爱的目的是两性的结合成婚,这是需要经济上独立、生活上自立而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的,中学生们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
你有没有早恋呢?
下面是孩子可能早恋的10种信号,仅供参考:
1.孩子变得特别爱打扮,注意修饰自己,常对着镜子左顾右盼。
2.成绩突然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3.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不愿和父母多说话。
4.在家坐不住,经常找借口外出,瞒着父母到公园、歌厅等场所,有时还说谎。
5.放学回家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或待在一边想心事,时常走神发呆。
6.情绪起伏大,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烦燥不安,做事无耐心。
7.突然对描写爱情的文艺作品、电影、电视感兴趣。
8.突然喜欢谈论男女之间的事。
9.背着家长偷偷写信,写日记,看到别人赶忙掩饰。
10.常有异性打来电话,经常收到发信人地址“内详”的信。
“早恋”是学生的情感问题,但通过理性教育,可使学生将情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调查显示,学生对待“早恋”问题,认为没有错,其结论多是从“恋”字上得出的,因为“恋”没有错,这是学生得出“早恋”也没错的基础依据,但这里忽略了“恋”和“早恋”的时空差异性,忽略了一个“早”字。
“恋”从本源上说确实没有错,这又怎能说服学生呢?
问题的关键不是错在“恋”字上,而是错在一个“早”字上。
我首先肯定“恋”是对的,而且肯定说,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学生内心有“恋”的萌动,或者说将这种萌动展示于外也是很自然、很正常的现象。
说是对的,并不仅是为了营造一个学生心理认同的氛围环境,而是从内心深处就是这样认为,是一种尊重客观实际的说法。
把两个字拆开来认识,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早”字,而不探讨“恋”字。
这样更易引起学生探讨此问题的欲望。
为什么多了一个“早”字就是错的呢?
这就是理性的认识问题了。
“任何事物的价值存在于特定时空之中”,首先我们来探讨的是这句话的对错。
为了让你们理解这句话,我举一些生活上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吃饭是对的,俗话说: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
吃饭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能说是吃饭是错的。
但吃饭也有其特定的时间场合,与特定的时间场合不符,对的也是错的。
我说,上课的时间,你在吃饭,是对是错呢?
很显然,是错的,错在那里呢?
不是吃饭这件事本身错了,而是错在时间场合上。
杀人对不对?
学生马上回答:
不对。
再想一想,学生还是说不对。
我问,那要是在战场上呢?
我说国家那一年不杀人呀。
平时随便杀人不对,特点的时间场合杀人也是对的。
什么事物的价值都与特定的时空有关,都体现于特定的时空之中。
这样的例子随手可举,当学生接受这一观点时,再问学生“早恋”问题错在那里时,学生便很容易意识到,其为什么是错的了。
我跟学生说,“恋”是人间最美好的事物,是人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美的。
但这种美,在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美的感受。
这就像桃树,开花时是美的,有了小桃时也是美的,长成水蜜桃时还是美的。
桃什么时候才可以吃呢?
什么时候吃是甜的?
其实人的恋情,也是有阶段性的。
你们这个年龄正是开花的年龄,或许刚刚长出小桃。
花吃到嘴里是甜的,但同水蜜桃的甜一样吗?
小桃是苦的,你说呢?
为什么不等到长成水蜜桃时再吃,那是怎样的一种甜啊。
我说,说到家长说你们,老师说你们,你想啊,刚刚开花,刚刚长成小桃你们就想吃,就想摘,能不说你们啊。
再一点是对“早”的认识的相对性,也是需要同学生探讨的问题。
处在不同情境的人,对早恋有不同的认识。
如果说你已经进入社会,参加了工作(指初中毕业后),不再是学生,便不存在“早恋”的问题了。
因为“早恋”是专指中学时代学生群体而言的。
我们细细观察社会,不光存在“早恋”问题,同时还存在“晚恋”问题。
有的人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但还是将个人“恋”的问题一拖再拖,这些人选择的就不是“早恋”而是“晚恋”。
对一些人来讲,25、6或27、8还是早的。
这里就有个对自身事业,国家、民族大业的追求问题。
为了自身的事业的发展,为了国家、民族大业,选择了“晚恋”。
人家能为了自身的事业的发展,为了国家、民族大业,选择了“晚恋”,我们为什么要为了“早恋”而放弃学业呢?
什么时候出现“早恋”的说法呢?
在我的记忆中,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
(不敢说是准确的,但至少可以说是近几十年的事)那为什么以前没有呢?
原因是什么?
其实“早恋”提法的产生,是人的生理、情感发展的需求与获得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时间需求之间矛盾的产物。
人的成熟是有阶段性的,人到了13、4岁产生“恋”的萌动,是人的生理、情感发展的必然产物,再大一点走向成熟。
所以中国古时有15成丁的说法,也就是说长大成人了,成家立业也是在自然不过的事了。
为什么进入现代社会,人成家立业的年龄越来越大,除了个人的认识的偏差外,更主要的是,人在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时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多。
古时,劳动技能的简单,使得人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即使成家立业,学习劳动技能的时间还是足够用的。
十年寒窗苦,可考取功名,现在呢?
高中毕业就是十二年,加上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少说近二十年,这还不够,还要终身学习。
就个人而言,用于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增多了;就国家民族而言,同样如此,所以法律规定,18岁为成人,但成家是不允许的,为什么呀?
关系到民族的素质,而不光是少生一代人的问题。
所以说这个“早”字,不是谁随便说出来的,是相对于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所需时间而言的。
而且这个矛盾,对于初中、高中学生来讲更为突出。
用于“恋”的时间多了,用于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的时间就少了。
家长都是过来人,孩子“早恋”不急才怪呢,这直接涉及到将来的生活水准。
但作为初中、高中学生很少能认识到这一点。
他们觉得没有什么。
中国有句俗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但初中、高中学生总的来讲,还没有到有远虑的年龄。
所以,做教师的都会遇到这样的事,许多毕业学生走向社会已参加工作后,常常后悔做了傻事。
“早恋”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原因很简单,“恋”是美好的,但需要物质做基础,而学生同样认识不到这一点。
进入社会一看,一个什么本事也没有的人,再美好的事物又能维持多久?
而这一切,需要教师向他们讲明白。
我曾就上面提到的认识跟学生谈过。
我说好像现在你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实际上“早恋”在人生物质上的损失是很大的。
我跟学生讲,进入社会后,一看人家生存的物质条件,再看看自己。
那些自己同样能得到的东西,却得不到,为什么?
自己的那里去了,回答是:
在中学时代都给“恋”了。
你在中学时代“恋”的越多,将来属于你的就越少。
既然在中学时代把将来属于自己的什么房子啦、汽车啦等等都拿来“恋”了,那只有后悔,不会再有别的了。
现在的时间投入,是为了将来的获得。
我说个人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要不国家为什么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最终还要普及大学教育,还是鼓励人们终身学习。
在人的生理、情感需要同生存需要产生矛盾时,让位给生存的需要则是最佳的选择,因为生存是生理、情感发展的基础。
就个人而言,谁在这方面认识不清吃亏的只能是个人。
中学生一旦堕入情网,往往难以克制自己情感的冲动,一旦彼此表达了爱幕之情,便立即亲密地交往起来,常因恋爱占去不少学习时间,分散精力,而严重影响学习和进步。
他们中的大多数对集体活动开始冷淡,对集体产生了离心力,和同学的关系渐渐疏远。
加上舆论的压力和家长、老师的反对,往往使早恋者有一种负疚感,思想上背上包袱,矛盾重重,忧心忡忡。
这种情况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心理上的障碍。
中学时代是打基础时期,将来从事何种事业还没有定向,对每个中学生来说,今后的生活道路还很长,各人将来将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地方工作,都是难以预测的,一个较成熟的青年,总是先考虑立业,后考虑成家。
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变迁,各人的思想感情将不断发生变化。
中学时代的山盟海誓往往经不起现实生活的严峻考验,中学时代的早恋十有九不能结出爱情的甜果,而只能酿成生活的苦酒。
一般认为,早恋从以下几个方面危害青少年:
1.影响学习和生活,磨灭理想。
有的中学生错误地认为:
“只要两个人志同道合,谈恋爱不会影响学习”,或者认为:
“相爱产生动力,促进两人学习”,这些都是极不客观的。
实际上,早恋者往往以恋爱为中心,以对方为航向,感情为对方所牵制,学习没有不分心,成绩没有不下降的,每个中学生都曾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都渴望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材,甚至是栋梁之材。
中学阶段,正是为各方面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充满了青春活力,精力旺盛,思想活跃,记忆力强,对于新生事物极为敏感,是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最佳时期。
因此,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全力以赴,专心致志的刻苦学习,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努力培养和磨炼自己的意志,塑造美好的心灵,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好一切准备。
如果这个时期被恋爱问题纠缠.必定分散学习精力,浪费大好时光,这无异于置一生远大前途而不顾。
这种所谓的“爱情”,极可能葬送了青少年的天赋、学业和前途。
2.影响身心,有害健康。
由于中学生生理和心理还没有真正成熟,一方面如果早恋,自知会受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的责备和议论,因而就要躲躲藏藏,远离人群,长此下去,影响了与同学、家人的关系。
同时,他们的思想上会产生很多负担,影响心理的正常发展。
有的甚至会改变性格,本来活泼、天真的学生,也可能会变得孤僻、冷淡,在心理上出现超年龄的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涉世不深、阅历不足,生活经验欠缺,对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在辨别人和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时感情冲动,压过理智,便草率地与异性确立了爱情关系。
然而,以后伴随着心理上的变化、发展、成熟,才觉得“并非自己的最爱”,进而冷却或是中断彼此间的感情。
这种情况,会引起青少年失望的情绪,使之消沉、甚至形成心理障碍,从而影响青少年的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
更令人堪忧的是一旦失去理智,做出越轨的事情,对恋爱双方都不利,特别是对女同学来说所造成的身心创伤是终身无法弥补的。
青少年态度还不稳定,恋爱中容易产生矛盾,心理上不成熟、脆弱且耐受力差,容易在感情的波折中受到伤害。
有的青少年因早恋受挫怀疑人生,怀疑是否有真正的爱情,给自己的感情生活投下阴影,影响成年后的婚姻生活。
3.早恋者容易出现性过失青少年性意识萌发,对异性欲望强烈,容易激动,感情难以自控,行为容易冲动,容易凭一时兴致而不计行为后果,从而出现一些越轨行为,如未婚性行为、未婚先孕。
这些行为一旦出现,会让当事者羞于见人,担惊受怕,即使当时不觉得怎样,但日后给她们造成的挫折感、自卑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对成年后感情生活的影响,往往也是难以弥补的。
在一个对性犯罪罪犯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首次出现性罪错的年龄在15—19岁之间者男性占50。
1%,女性占71.9%。
反过来讲,青少年时的性罪错与他们日后走向犯罪道路有着不容否定的关系。
4。
影响他人,亵渎爱情。
中学生的恋情大多是由于感情的冲动或是出于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而引起的。
这种神秘感、好奇心使他们盲目地效仿成人。
当强烈的好奇心和感情上的冲动构成合力时,十分脆弱的理智防线就会被冲垮。
在这种情况下,神圣的爱就会被亵渎,它就会变成一种伤害,心理上也会留下一生的痛。
正如同我们喜欢一朵花儿,因为爱她,就会产生一种占有的欲望,当把花儿从树上摘下来拽在手中,则只能促使她过早的凋零,枯萎。
5.“早恋”极难成功由于早恋的盲目性和不成熟性使早恋者极少走向婚姻的殿堂。
父母、学校的干预,两人感情的裂痕,升学、转学、工作等太多的因素都使早恋这个不健康的婴孩中途夭折。
据对大中学生的调查,有恋爱史的学生中,有42.9%的人调查时已中断恋爱关系,有30.2%的人表面上虽然保持恋爱关系,但心中明白分手是迟早的事,仍然保持恋爱关系的仅占26.9%。
即使早恋走向婚姻,这种婚姻的牢靠性也值得怀疑,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在离婚案件中,男子在23岁之前结婚的占的比例最高,而其中又以19岁结婚者为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别人的现状想到自己的结局,早恋者快悬崖勒马,亡羊补牢。
常言道,爱情像花儿一样开放。
爱情之花是圣洁的,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正确理解她,懂得珍惜她的人,才能自然栽培并使之永远盛开。
对于青少年来说,在爱情生长的土壤还不具备时候,最明智的办法是筑好防线,拒绝接受和传播爱情的种子
有一生活中的实例:
王君的女儿在幸福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无忧无虑地长到17岁,小姑娘婷婷玉立,落落大方,知书达理,学习成绩在全年级中名列前茅,还特别喜爱文学,在省、市级作文竞赛中频频获奖。
一次,王君的妻子在帮助女儿整理物品时,发现了紧锁抽屉的日记本,其中有几段字里行间朦胧地透露出和一位男生在学习上互帮互助的友情及钦佩之心。
王君夫妇认为女儿坠入了早恋的情网,他们采取跟踪追问,限制外出,投诉老师等种种形式,粗暴干涉女儿与那位男生的交往。
但事与愿为,原来温顺听话的女儿产生了逆反心理,女儿和父母的隔阂与矛盾愈来愈深。
结果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不仅在高考时名落孙山,而且在高考后,女儿怨恨指责父母,为摆脱桎梏而离家出走,后虽然被父母找回,但女儿已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王君夫妇又四处求医,为此心力交瘁。
无论是作为抚育子女的父母,还是肩负教育责任的老师,在碰到男女交往较密切时,一定不能轻易下结论,即使是真的出现“早恋现象”,也一定不能像王君夫妇那样采用跟踪追问,限制外出,投诉,干涉交往等方式。
我认为,当学生出现“早恋问题”或“早恋倾向”时,老师尽可能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待。
一是掌握。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只要求他们在身体智力方面成长和提高,而在情感方面不成长是不可能的,心理上的成熟必然要经历情感成长这个阶段。
作为老师首先要明白这一点,那么才会对学生可能早恋这一现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平时就留心观察,掌握学生互相之间的交往情况。
有的情况是作为班主任老师早就了如指掌的。
比如哪个学生的家庭有父母离异现象,哪个学生家里有父母早逝的,哪些学生的家长有外出务工的。
一般说来,与父母缺少充分的情感交流的学生易早恋。
还有的情况是班主任老师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逐渐积累的,哪些同学关系较好,哪些同学有共的兴趣爱好等。
对于交往较多的男女生要心中有数,譬如本班目前就有王浪与刘慧云,李敏与张金萍,注意观察他们,掌握彼此的情况,不让其进一步发展。
学生在开始早恋时,通常都有一些品行的变化和心理变化,尤其要注意这些学生的品行及心理变化。
二是尊重。
要做到这点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通常作为班主任老师发现或听到学生有“早恋”的,我想第一反应都是非常恼火的,我就是这样的,但是平心静气地想一想,恼火是没有用的,碰到这事儿,只能慢慢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很重要,这样才能做好下一步的工作。
我想这不能全怪学生,只能怪他们的年龄,他们因为年少,一定会遭遇情感问题,也因为他们年少,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处理,所以“早恋”了。
作为班主任老师,即使已经认定了学生的行为确属“早恋”,在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其心态及想法的过程中,也最好是说好的朋友,说如果被认为是早恋,给他们在班级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不好影响等。
留给学生“面子”,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改过的余地。
我想聪明的学生一定不会“自曝恋情”,也一定会为早恋行为觉得羞愧。
要注意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情感,争取让他们将心中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以便对症下药,进行正确的疏导!
三是引导。
在班主任的工作过程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他们的。
1、给学生开展“早恋知识讲座”。
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有句名言“恋爱是不能禁止的”,所以我们作为老师的当然不能堵,只能疏。
我想,公开来讲的话比藏着掖着要好,越是不谈,愈显其神秘了,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待“早恋”有一个开明,自然的心态。
本人在班上专门开展了一次“早恋知识讲座”,主要从什么是早恋,早恋形成的原因,早恋的好处,早恋的害处,如果你已早恋了怎么办,等这些方面来讲解。
2、告诉学生当他喜欢上一个异性时怎么办?
首先要他们问一问自己“你有能力爱他(她)吗?
”有一则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一个12岁的中国小女孩,在随父母移居德国后,有一位同龄的德国男孩喜欢上了她。
男孩总是想方设法地接近这小女孩,为了表明自己的爱意还经常送她小礼物。
一次小女孩生病了,男孩见不到女孩,说自己无法读书,要回家,老师也没拦他,他父母了解缘由后说:
“你喜欢上一个女孩子,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不过,等你们结婚的时候需要住房,汽车、还有漂亮的结婚礼服,你们一起外出旅游需要一大笔钱,你若好好读书,并成为一个有本事的人,这一切肯定能如愿以偿,可如今你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又怎么照顾好你未来的妻子呢?
你爱她就必须有能力给她带来的幸福,快乐,你们的爱情都会美满。
”男孩从此开始为了这个目标认真学习了。
不是说每个学生都会像那个男孩那样去认真学习,而是告诉学生要懂得爱是一种能力、一种责任、自己必须有实力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
其次告诉学生,将心里的喜欢或爱深藏心里,自己心中定一个时间或一个奋斗的目标,等时间到了或目标达到再说出也不会迟的。
时间越久越说明感情的真挚与成熟,越不轻易说出,越能说明自己是一个对感情负责任的人,是一个能自律的人,到时一定会收获一份甜美的爱情。
3、引导学生如何与异性正确交往。
交往对象最好是同班同学多交往,少与别的班级及校外学生交往。
交往范围应为集体交往,不要个别交往。
交往场合应在校内交往,不要在校外的地方交往。
交往的内容,应多谈学习工作理想等健康内容。
交往形式要重精神交往,不讲物质享受。
交往虚实注意在现实环境中进行,不在网上交往,不见网友等。
作为班主任老师,不鼓励学生早恋,但如果把早恋当成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真的会严重起来。
我想对于“早恋”既要在“战略上”轻视它,又要在“战术”上重视它,这样应该可以减少它对学生造成的危害,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早恋”
1、要正面疏导。
有的班主任对“早恋”的认识不统一,步调不一致,认为“人之常理”,“不足为奇”,听之任之,有的则大惊小怪,甚至捕风捉影,搞得几乎“人人自危”,造成个别学生的逆反心理。
正确的办法是既不放任不管,也不小题大作,而是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疏导教育工作。
正面疏导工作一般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
(1)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卫生知识教育。
(2)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
随着学生青春期的到来,教师要逐渐地经常地向学生作生活意蕴的启蒙和人生责任的揭示,使学生懂得:
人生的真谛是奋斗。
当代中国青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奋斗。
在进行这方面教育时,班主任(应发动学生)可以列举马克思、列宁、居里夫妇、爱因斯坦、周恩来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伟大,侧重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宏伟抱负和高尚情操。
教育学生要无比珍惜自己韶华初绽的黄金时光,把主要精力用在掌握知识、增强体质和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来,为跨上成才之路,奠定基础。
而过早地恋爱,必将严重影响人的一生的学业成就。
又因为,正处在发育时期的青少年,世界观还没有形成,本领还没有掌握,职业还没有保障,感情强烈而易冲动,意志力薄弱而易动摇,辩证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还没有条件和能力处理好恋爱问题,所以,“娃娃式的早恋”,凶多吉少,不仅会贻误自己,甚至会导致很坏的后果或造成悲剧。
班主任还应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异性,首先要尊重别人,同时也要自尊、自重、自爱;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社会的两性关系上应有的道德标准,严肃、谨慎地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友好交往,提倡人人树立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
(3)采取多种形式,制造正确的集体誉论。
可以有目的地组织活动:
通过召开家长会,组织主题团、主题班会,黑板报,广播等方式,使每一个学生者真正懂得:
“初中学生为什么不应该谈恋爱?
”“如何明辩和对待来自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
”“男女同学之间应互相尊重,同时也要自尊、自重。
”“什么是男女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
”等道理。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集体舆论的鼓舞,同时也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
2、划清友谊、怀春与早恋的界限。
早恋,即过早的恋爱,是一种失控的行为。
初中学生早恋问题,正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班主任必须划清早恋与友谊、怀春的区别。
初中学生内受性萌动的刺激,外受社会风尚的影响,喜欢交友,重视友谊,男女同学喜欢在一起踏青、划船、过生日、度假日,渴望交上知心朋友,可以互相倾吐内心的烦恼,取得真诚的理解,寻找心灵的慰藉,共同探讨人生的奥秘,切磋学习中的疑难。
男女同学之间的这种正常交往是一种纯洁的友谊,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年轻人心理的稳定和人格的完善有着一种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这种可贵的友谊应该小心爱护、大力倡导。
如果把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视为“不轨行为”,如果一看到男女同学单独呆在一起,或接触频繁一些,就往“谈情说爱”方面联想,只能激起初中学生极大的反感。
以互相倾吐内心的烦恼,取得真诚的理解,寻找心灵的慰藉,共同探讨人生的奥秘,切磋学习中的疑难。
男女同学之间的这种正常交往是一种纯洁的友谊,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年轻人心理的稳定和人格的完善有着一种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这种可贵的友谊应该小心爱护、大力倡导。
如果把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视为“不轨行为”,如果一看到男女同学单独呆在一起,或接触频繁一些,就往“谈情说爱”方面联想,只能激起初中学生极大的反感。
3、开展活动,引导学生正常交往。
班主任必须积极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正常交往。
使他们在交往中,互相尊重,消除男女之间的神秘感,彼此互相帮助、建立纯洁高尚的同志友谊,这会使处在青春期的男女同学的情感向健康方向发展。
班主任可从以下四方面指导男女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
(1)男女生在一起,应多谈学习、工作方面的问题,交流思想,以便相互促进,谈话时应大方端庄,热情爽朗,语言要文明,特别注意有话摆在桌面上,不要躲在角落里或背人的地方长谈,谈话次数也不要太频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2)男女同学间相互帮助时应坦率、真诚、不要故作姿态,遇到矛盾要互谅互让,心胸豁达,通情达理。
(3)莫混淆友情与爱情。
(4)思想中萌发了超越友谊限度的情愫,应运用迁移法,使精力转移到其它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
三、学生“早恋”的危害性
1、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和进步。
初中学生一旦堕入情网,往往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