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7365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docx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docx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是新课程中的亮点,更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

通过考察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妥善处理实施过程中的十大基本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教师与学生、理解与实践、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体验与建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时间与空间、规范性与开放性、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与其他课程一样,具有独立的课程地位。

人们容易产生一些疑惑:

既然各门学科取向的课程都强调实践,为什么还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能否结合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1.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自经历和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之一是强调学生经验的发展价值,基本组织方式是“问题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它重视的不是系统的知识的获得,而是经验重组与改造过程中学生兴趣、爱好、水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在经验生成与改造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

而学科课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学生发展,但其逻辑前提是体系化、理论化的间接经验,即知识体系。

它为学生理解世界、理解与发展自我提供了系统的理解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但任何学科课程的教学,首先都必须保证使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并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水平与情感态度。

所以能够说,是面对学生的“经验世界”还是面对学科的“符号世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直接分野。

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课程,不同于学科综合性的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

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首先,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学科综合,它不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也不是跨学科的学习,而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综合性的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特别强调整合学生的经验,整合学生的生活领域,并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与现实的生活情境的问题加以整合。

第二,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课程整合的理念。

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全面的课程资源观,注重从学生的生活背景、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等方面对教材加以拓展、延伸和补充,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的书本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发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水平,或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获得书本知识。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各种课程具有内在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他各种课程为基础。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使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各类学科取向的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理解基础和理性准备。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但为学科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而且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水平又促动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

(二)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倾向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能以书本为中心

实践性课程客观地要求学生具有开放的实践情景和适当的开放的活动空间。

即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并在教室里实行讨论、交流,但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局限于文本的学习和活动,不能局限于教室空间实行活动。

不能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要求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不以具有逻辑体系的学科知识为内容,不是以知识专题来设计,而应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以教师讲解为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实际经历和动手实践,“自主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因而,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由教师“教”的方式来实施,这是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定的。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自主的实践,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起着指导、组织、协助、引导、评价等方面的作用。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如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活动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项、背景资料等等,但绝对不能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能以书面作业为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作业和实践作业为主,并能以书面作业为主。

如果过于强调书本作业,学生就会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经历放在文字的整理上,过于注重结果,从而忽略了实践体验的具体过程。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

表现在一方面要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指导。

(一)突出学生主体

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学生创造着课程。

课程本身具有“过程”和“发展”的涵义,学生在课程之中,意味着学生通过与被称为课程的东西实行对话,才能发生素质的变化和发展,才能引起学生反思现实的生活方式,从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

要突出学生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应该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实施,以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活动,教师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实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防止教师包办代替。

2.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

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

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展开的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注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二)增强教师的有效指导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因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在中小学建立其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导师制。

“导师制”要求一个教师指导一个或多个学生活动小组的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指导、引导、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生活动。

但教师的指导需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

指导不等于规定,不等于统一要求。

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应取决于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硬性规定学生活动主题和活动过程,都是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2.提升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当前,在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行为存有一系列问题:

偏重活动形式,忽略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的落实,忽略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和活动的具体落实水准。

本人认为,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的建立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⑴设计与制定教师指导方案,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

教师指导方案包括学期指导方案、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

指导教师在要求学生制定活动主题实施方案的同时,应针对学生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及其需要,设计教师指导方案。

教师指导方案应包括:

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

⑵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指导常规。

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指导规范或指导常规尚未形成,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行为比较随意。

我觉得当前要初步建立起来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

三、理解与实践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

注重实践体验、亲自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它各类课程的根本特点。

注重实践与反思,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又一核心理念。

(一)实践形式及意义

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

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使用必要的工具,作用于客观对象的过程。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学生实践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是以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实践。

包括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

在展开此类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模仿研究的一般过程,尝试使用一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体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二是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为主的活动方式。

包括参观、服务、宣传、义务劳动、经济活动等。

此类实践活动一般要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中实行,如社区福利院、孤儿院、小区、农村或农场、文化古迹、社会相关机构、街道、商店、公园等场所。

三是以技术实践为主的活动方式。

包括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两大类。

具体有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信息发布、出版(小报、墙报等)技术实践并不等于科技小发明和小创造,而是实践过程的必经环节。

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实行实践,都应该仅仅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以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为核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有知性的活动与有理性的实践

学生的实践过程只有建立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之上,才不会导致盲目的实践和“无知的”实践。

当前,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存有着“活动形式化”的倾向。

注重活动的形式,忽视学生活动的合理性、认知性,忽视对学生实行方法论知识的指导,忽视学生对活动主题或问题的基本理解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以理解为基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1.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引导学生通过收集与处理文献资料,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

学生要围绕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展开活动,首先需要对问题和主题本身占有一定的文献资料,对问题本身具有初步的理解。

2.必要的方法引导和专题讲座。

要使学生通过活动过程的体验,必须让学生初步了解活动方法本身,所以,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有必要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渗透关于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的专题讲座,当然,专题讲座仅仅是辅助性的。

3.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也应有一定的认知目标,与学科课程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认知目标不是以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而是通过实践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理解,将所学的学科知识灵活使用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发展自主获取知识的水平,提升学生的基本“学力”,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水平。

四、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需要以整合的理念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处理好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助于克服实施过程中的形式化倾向。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调查发现,很多地方和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门课程分别地实行开设,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教材化,教师对“预设性教材”的依赖性太强。

其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是什么?

1.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是学生的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不应来源于书本,而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围绕问题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围绕问题和活动主题展开的。

因而,能够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不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指定的领域,而是学生从活动背景中或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与活动主题。

之所以活动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非预设性和生成性特征决定的。

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什么内容?

与学科课程不同的是,学习的内容不是预先设计好,不是体系化的书本知识或知识专题,而是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地提出的问题,并由问题上升到活动主题。

从此意义上说,只有活动主题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仅仅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活动形式、活动要素。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合性

要保证学生活动主题的整合性,在以校为本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整个学段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具有一定的广度。

学生的活动主题往往是从生活背景中、从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涉及自然方面的问题、社会方面的问题、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以及文化方面的问题。

从一个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来看,任何一个活动主题都是有意义的。

但如果整个学段的活动主题仅仅围绕某一角度来确定的,那么活动主题的确定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形成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关系的整体理解。

(2)妥善处理活动主题中的知识性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不是体系化的书本知识,但每个活动主题都涉及知识性问题。

任何主题的活动都应该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方式,自主获取知识,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水平,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之一。

所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处理信息、整理资料、问题研讨等方式,获取知识,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理解。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一方面是指课程的具体展开形式,另一方面是指课程的存有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形式就是活动本身。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形式是活动

活动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形式。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多样的,一句话,就是“从做中学”。

在实施过程中,要防止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状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决定活动形式或活动方式。

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是指从一种学习方式转到另一种学习方式,而是要求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也要求活动方式的综合性。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个学段的活动实施中,经历探究、实验、调查、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与制作、技术实践与劳动实践、信息实践、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活动方式。

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经历研究、服务与实践、劳动实践与技术实践等基本活动方式。

(2)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的价值就在活动过程中。

要防止浅尝则止,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与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

一般来说,每个活动主题的实施,都应该让学生从活动准备阶段,到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总结阶段展开自主实践。

经历活动主题的提出、制定活动方案、搜集与处理信息(文献资料,或第一手资料)、进入实际活动情景、实行总结与交流。

五、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一)注重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强调过程的教育价值的课程,能够说,没有了实践活动过程,也就没有了这门课程本身,其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便不复存有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价值

我们不能期望中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哪些具有创新价值的技术或知识,但完全能够通过活动的具体实施,期望学生的实践水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以活动主题为中心,丰富中小学生的经验和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是学生以活动主题为中心的经验重组的过程。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个体已有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乃至对文化现象的理解和经验都可能受到来自亲历行为和亲历情境中新经验的冲击,或得到矫正,或得到改写,或得到充实。

⑵以活动任务为取向,发展中小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基本“学力”。

实践水平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使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

从此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活动的任务实行方法实践的过程。

2.“注重过程”不是注重活动的形式

注重过程,不是注重活动的形式,不是追求活动形式的开放性,而是注重中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生成和经验重组,注重中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感受和收获,即注重过程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⑴让每个学生切实经历活动主题实施的全过程。

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引导每个学生自主地注重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从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问题到小组的活动主题的提出,应该让中小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形成共同感兴趣的活动主题。

放手让中小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通过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并为活动的展开做好充分合理的准备,发展他们的规划与组织的水平。

“注重过程”首先要求的是必须保证中小学生参与完整的活动过程。

⑵亲历活动情景,体验活动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理解,提升观点,发展水平

注重过程不是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或表面的热热闹闹。

注重过程反对“形式主义”,要求每个中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完整地使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获得实际的感受和理解。

只相注重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价值生成,才能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化”的倾向。

(二)兼顾结果

任何教育活动或课程都应追求一定的结果。

但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相对于发挥过程的教育价值来说,只能兼顾结果,而不刻意去追求活动结果。

1.综合实践活动追求什么样的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不要结果的课程。

区别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有其特殊性。

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在注重过程的同时,综合实践所要兼顾的“结果”是什么。

⑴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够追求系统化的理论化的知识,但要求学生通过主题活动自主获取知识,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整体理解。

综合实践活动不追求基于文本学习的纯粹的理解结果,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所决定的。

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活动主题的实际,形成对相关事物或事务的基本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

⑵综合实践活动不刻意追求中小学生活动结果或活动产品的科学性和独创性,但要求学生通过主题活动体验研究、设计、制作等实践方式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通过研究、实验、设计、制作等具体活动方式,学生必然会提出自己对相关问题或现象的理解与判断,设计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策略。

⑶不但仅兼顾有形的结果,而且要突出无形的结果。

有形的活动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的活动论文、报告以及具体的产品等,而无形的结果则主要表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的兴趣、主动性、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水平等。

这些无形的结果往往是与活动过程相伴随的,是在过程中生成的。

2.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结果来注重过程的价值,也不能脱离过程来追求纯粹的活动结果。

为了保证活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注重过程”的同时,不能没有“结果”意识。

⑴学生和指导教师都应有明确而具体的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性的先天性活动和学习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是随意的、盲目的,相反,活动的展开应该是具体的、清晰的,目标明确的。

⑵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方法引导,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保证活动方法的合理性。

只有学生实行有知性的活动和有理性的实践,才能为活动结果的合理性奠定扎实的基础。

如何实行调查、如何实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如何实行小实验,如何表达与交流等等,在活动准备阶段以及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都应有计划地对学生实行指导。

⑶活动结果表达的形式多样化。

活动结果的表达形式是多样化的,能够是活动报告、研究小论文、设计的产品,方案、也能够是日记。

学生活动结束后,应允许学生采取他们乐意的方式来表达活动结果。

六、体验与建构的关系

要切实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有必要思考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及其价值生成问题,处理好体验与建构的关系。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

体验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与自身意义关联的活动过程。

对综合实践活动来说,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1.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的基本特征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既以认知为基础,又是对认知的超越

体验的发生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各种活动过程和活动方式的展开都应该建立在充分的理性准备或知性准备基础之上。

学生只有对活动主题本身具有明确的理解和理解,具有比较明确的活动目标,才能在活动中获得对个体发展有意义的经验,真正有所悟。

(2)体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主体获得意义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不单是通过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这种“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经历、亲历的过程。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调查、考察、实验、设计与制作等活动过程,获得关于活动主题的一系列经验和问题解决的经历。

但这些经验和经历本身不就是体验。

只有当学生自主地将经验、经历与个体自身发展之间形成某种意义关系的时候,积极体验产生生成。

2.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应体验什么

体验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活动方式,更是课程的基本目标。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的体验围绕下列主要方面来展开。

(1)问题解决的方法体验

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活动过程性的方法,如怎样提出活动主题或课题、怎样收集资料、怎样制定活动方案、怎样使用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怎样处理资料、怎样交往、怎样得出结论和答辩等;二是具体的活动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设计、制作、宣传、服务等。

要发展学生的实践水平,需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历并使用各种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

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能够围绕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自我问题以及文化问题展开多样性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产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乃至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并伴随一系列思想意识的形成、情感发展、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

(二)体验的价值生成:

意义建构

要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克服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局限性,需要实行经验的重组与改造。

是否从体验层次进入意义建构层次,是评判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价值大小的基本标准。

1.建构什么

总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获得对个体发展的启迪,即为人之道、为事之道。

具体包括:

第一,学会认知。

通过经历文本资料的搜集、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实践,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水平,并从活动中总结经验,逐步养成方法论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注重自我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展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水平,发展问题意识和创新品质。

第二,学会做事。

通过对各种复杂的活动情景的体验,学会合理地应对各种具体的、现实的冲突和问题,妥善地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逐步学会在现实情景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水平,借助必要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实践水平。

第三,学会交往。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学生自己应总结在活动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得失,学会表达、交流与合作。

第四,学做完人。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实行的意义建构的根本,在于获得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心灵启迪。

意义建构的核心形成良好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