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6972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docx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13卷子)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

1、概念:

血浆血浆组织液细胞

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淋巴

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占到三分之二。

营养物质通过氧气通过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素等)主要通过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系统排出体外。

(P8图)

、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淋巴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

血浆成分:

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渗透压、PH、温度

(1)渗透压:

指溶液中溶质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

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37℃时,血浆渗透压为等渗。

当红细胞放NaCl的0.9%,与770kPa

在清水中,会因为吸水过多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

(2)PH:

血浆PH为7.35-7.45,与HCO3-、

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3℃左右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的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

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会引起死亡。

2、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与稳态调节直接相关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的过程:

感受器接受刺激,

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对兴进行分析和综合新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到达应器,作出应答

兴奋的传导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相对静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神经纤维上:

兴奋电信号的形式传递。

神纤维静息处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兴奋处负内正。

传递方向的特点是双向

神经元之间:

兴奋通过突触(结构)传递,传过程中的信号转换为:

从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再转为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内通过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方向:

单向性(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细胞体)

然后作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原因:

于突触后膜上。

3、各级中枢的功能: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分为大脑,主要功能是调节机体活动

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脑干,主要功能是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其中下丘脑的主要功能是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有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4、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到人类的听、写、读、说。

如果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症状是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不能讲话。

如果一个人能讲但听不懂,可能H区受损。

(P21)

5、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一个形状象海马的脑区有关。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激素调节的发现过程(了解)。

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它是由胰腺分泌的,作

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动物的激素调节:

下丘脑分泌的一类激素释放激素化学本质都蛋白质靶器官是垂体此外它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盐平衡。

垂体分泌的一类对生长起重要的激素是生长素幼年时如果分泌过少会得侏儒症,分泌过多会得巨人症。

此外垂体还能分泌促甲状腺分泌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垂体对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还具有释放作用。

胸腺分泌胸腺激素,同时它还是T淋巴细胞(一种淋巴细胞)发育的场所。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它的化学本质是胺类激素,主要功能为促进生物的新陈代谢、促进生物生长发育、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它的合成与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控这种调节方反过来又能调节下丘脑和垂体,制,

式称为负反馈调节。

幼年时缺乏这种激素会导致呆小症,合成这种激素的一种重要无机盐是I,如果长期缺乏,会得缺碘性甲状腺肿。

睾丸主要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主要分泌雌性激等

激素调节的实例

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肝糖的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血糖的去路有血糖的氧化分解、合成为肝糖原肌糖原和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血糖浓度较低时胰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加促进血糖升高血糖浓度高时胰细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降低

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传送,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激素一经接受并起作用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激素的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是通过影响细胞也不起催化作用,不提供能量,所以说代谢而使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第三节区别:

1、比较项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目略概念略

结构基——反射弧础作用途反射弧体液运输径反应速迅速较缓慢度作用范准确、比较局较广泛围限作用时比较长短暂间.

2、联系:

实例:

体温的恒定与体内的产热与散热平衡有关。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

化尤其以肝脏和骨骼肌产热为多热量的散主要通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复习体温调节解

水盐平衡中由于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的食物过咸等原因,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高,这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一方面把信号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动饮水另一方面下丘脑还能分泌并由垂体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它重吸水增强使尿量减少这样可使细胞外液透压下降

3、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反过来,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又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第四节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扁桃体、、免疫细胞(吞噬细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胞、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

1、人体的防卫系统: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

抗原进入体液后,先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和分化,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并由它产生抗体,与抗原进行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最后结合体进一步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消灭。

第二次相同抗原进入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细胞免疫)2(.

当抗原进入机体细胞,需要靠细胞免疫。

大致过程是:

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传递给T细胞,T细胞迅速分化,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

胞大部分分化为效细胞它可以与被抗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亡,最终被吞噬、消灭

免疫异

)自身免疫:

攻击自身物质如:

类风湿性节炎、系统性红斑狼

免疫过

过敏反应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点是: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免疫缺陷:

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遗传物质为RNA,通过攻击T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而被传染其它疾病。

传播途径:

血液、母婴、性接触

4、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人体通过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抗体

和记忆细胞,当抗原进入机体时会快速引起免疫反应,消除病原。

(2)器官移植器官移植后,一般需服用免疫制剂以减少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攻击,提高成活率。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P46~47

注意:

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2、胚芽鞘向光生长的知识点:

(1)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感感光部位为胚芽鞘尖端,尖端接受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

(3)胚芽鞘生长部位为尖端以下,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

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植物体内还有苯乙酸、吲哚丁酸等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

像这样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

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物,称为植物激素

、生长素的合成、分布、运

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赫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分布:

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实等处

)运输:

方式:

极性运

特点:

在幼嫩组织中,方向:

从形态学的上端输到形态学的下端成熟组织中的运输特点是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生理作用具两重性: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高浓度抑制生长。

低浓度促进生长,一般情况下,

如:

顶端优势(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

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是去除顶芽。

2、生长素对植物的影响

(1)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草,促进农作物生长,抑制、杀死杂草,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D等)

(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

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

根10-10芽10-8茎10-4mol/L

3、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形成无子果实(如:

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溶液处理没有受精的番茄,可得到无籽番茄。

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功能:

、1.

(1)赤霉素

合成部位: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主要作用: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增高;

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过多会引起植物的

恶苗症。

(2)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

主要是根尖。

主要作用:

促进细胞分裂。

(3)脱落酸

合成部位: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分布:

将要脱落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主要作用: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赫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4)乙烯

合成部位:

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

促进果实成熟。

2、植物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地,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如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乙烯的合成,会促进它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

反过来又抑制了这种激素对细胞伸长作用的促进。

3、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

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概念

种群:

_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

种群特征:

包括_种群密度__、__出生率和死亡率_、_迁入率和迁出率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_____。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_种群密度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_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_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_、种群密度:

1.

个体数_(单位是比值)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研究方法:

__抽样调查__植物:

样方法;

动物:

标志重捕法

3、样方法取样的规则:

①样方的大小;②取样的关键:

随机取样;

③取样的方法:

五点取样等距取样法;

(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采用_样方法_)

4、种群密度的测定:

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

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5、年龄组成:

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年龄组成的类型:

(1)增长型:

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上升。

(2)稳定型: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种群密度在一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中,

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

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

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6、性别比例:

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7、出生率:

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8、死亡率:

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__上升_____;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__下降__。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_保持稳定_。

9、种群数量的变化:

①影响因素:

a、自然因素:

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

b、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

②变化类型:

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

③两种增长曲线:

a、“J”型增长特点:

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条件: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b、“S”型增长特点:

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

原因:

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种内斗争就会加剧_,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_,使种群的出生率__降低__,死亡率__增高_。

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__停止_。

条件:

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④研究意义:

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生物群落

1、生物群落:

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群落的_物种丰富度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①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统计②丰富度的研究方法:

估计法)和分析

③优势种:

3、种间关系:

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

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①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例如:

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②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

(例如:

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种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③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

(例如:

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④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猫吃老鼠)

种内斗争:

种内残食、蝌蚪自毒、争夺配偶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

蚂蚁、蜜蜂

(补充)根瘤菌,地衣,大肠杆菌

互利共生(图甲)你好我也好,我好你也好

小麦和杂草大小两种草履虫

竞争(图丙)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种间关系体内:

蛔虫、绦虫

寄生体表:

血吸虫、虱子、跳蚤

捕食种间:

一种吃另一种(图乙)

捕食者随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先增先减者为被捕食者,一般数量较多)

甲乙丙

4、生物群落的结构:

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

水平结构等方面。

(1)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植物的垂直结构与___对光的利用__有关,它显著提高了__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_;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的垂直分布条件有关。

(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如:

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四、群落的演替

1、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演替。

、演替的类型包括: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

发生在裸岩声的演替属于__初生演替_,经历了裸岩阶段、__地衣阶段__、__苔藓阶段_、_草本植物阶段__、_灌木阶段_、_森林阶段__。

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__次生演替_。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

;绿色植物)生产者:

自养生物(主要是

消费者:

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寄生动物,

分解者:

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

无机物,主要

是细菌和真菌。

5、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

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7、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一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蛇属于第四营养级;四级消费者——鹰属于第五营养级。

8、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

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

);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消费者等级;

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9、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

能力就越强。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1、源头:

太阳2、起点:

生产者固定的全部的太阳能3、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4、能量形式的变化:

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5、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

化学能

6、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

呼吸作用;主要形式是热能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单向性,、1.

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注意:

计算规则:

消耗最少(多或少)要选择

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

消耗最多(多或少)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