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全部内容复习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6887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全部内容复习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教育心理学全部内容复习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教育心理学全部内容复习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教育心理学全部内容复习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教育心理学全部内容复习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全部内容复习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用.docx

《教育心理学全部内容复习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全部内容复习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用.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全部内容复习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用.docx

教育心理学全部内容复习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学(单选/填空)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诞生时间)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把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门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冯特因此也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随后,他还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学杂志《哲学研究》,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的科学,具有科学活动的可观察性、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等一般特征。

(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面(单选/多选/填空)。

1.(心理过程)(填/单)。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感情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

(认知)(单选)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人格。

(人格)(空)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

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

(1)人格倾向性。

(填/单)是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人格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心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儿童时期,(兴趣)在心理和行为活动的支配和调节中占主导地位;青少年时期,(理想)开始占主导地位;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期,(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成为主导的人格倾向。

(2)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性格是人格心理特征的核心,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心理现象虽然分成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他们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另一方面,已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

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

P4图※※※(P337四、1)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多选/单选/填空)(给你根据概念实例判断哪种方法)

(一)实验法

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

它是实验科学普遍采取的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二)测验法

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三)调查法

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四)临床法

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五)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

也是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

三、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多/单/空给解释填名词)

(一)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研究其本质、规律和机制。

这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加以考察。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心理学的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研究过程,都应该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并从实际的需要出发,最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四、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探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服务。

具体来说,就是要对人的心理现象(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填空/多选/单选)。

五、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给某一具体学科问属于哪个层次)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科学体系,包含有多种多样的心理学分支。

按照他们研究目的和取向的不同,可以大致把它们分为四个层次:

1.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其中包括心理学史、理论心理学、心理统计测量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

2.心理现象研究:

包括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情绪心理学、需要心理学、动机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能力心理学、气质心理学和性格性理学等。

3.心理对象研究:

按照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或人的某一特定社会生活领域。

我们又可以把心理学细分为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妇女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4.活动领域层次:

心理学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相结合,可以产生以应用为研究目的的心理学分支,其主要目的是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教育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航空心理学、航海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医学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网络心理学、交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领导心理学等等。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一、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著(单选/填空)。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

(了解名称和代表人物)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华生、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四)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派)

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创始人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弗罗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派林立、理论纷争的局面演变为学派相互吸收、互补并存的态势,这也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

※※第三节教师职业与心理学

一、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

(一)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规律。

教育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教育活动中如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适合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二)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

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

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的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目的。

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三)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二、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多选)

(一)高尚的职业品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二)广博的知识。

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这不仅包括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应包括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学科方面的知识

(三)完善的人格。

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结构情感意志行为修养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

教师的人格魅力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渗透融合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四)全面的能力(多选)。

1.教育教学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系统学习能力。

(五)专业的技能(多选)

1.教学设计技能。

2.教学语言技能。

3.教学监控技能。

4.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

5.教学评价技能。

6.教学研究技能。

7.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三、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多)

(一)关注技术。

关注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意思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向被辅导的学生表达:

你是我现在唯一关心的对象。

关注过程应注意:

(1)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

(2)不要在学生讲话时东张西望

(3)要让学生感受到你是在专心的听他讲话

(4)要以口头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你对他的关注与理解

(二)倾听技术。

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心理辅导条件下的倾听不同于一般社交场合谈话中的聆听。

应注意:

(1)要鼓励学生多讲话

(2)要让学生感到你愿意听他讲话

(3)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感受他们讲话时的内心体验

(4)谈话时要注意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配合

(三)沉默技术。

沉默可以是尊重与接纳的表示,也可以是学生自我反省的需要。

应注意:

(1)不要怕辅导谈话中出现沉默

(2)要学会鉴别思考性的沉默与对抗性的沉默

(3)要学会以各种非语言的举动表达对学生停止讲话的理解与继续讲话期盼

(4)要让学生感觉到你在他沉默时并没有走神或想其他事情

(四)宣泄技术。

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精神苦恼倾诉给辅导教师的过程。

应注意:

(1)保证心理辅导是一个清晰化的过程

(2)没有情绪的表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心理辅导

(3)不要对学生的情感表露麻木不仁

(4)要让学生感到你很关心他的感受

(五)探讨技术。

是辅导老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的过程。

应注意:

(1)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做讨论,少做评论

(2)要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面临的问题

(3)要以商量的口吻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所谈论问题的观点与立场

(4)要帮助学生辩证的看待个人成长中出现的困难与挫折

(六)面质技术

指辅导教师对受辅导学生认知方面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

应注意:

(1)要理解学生

(2)要对学生的认知方法做到知彼知己,这样才能使学生真心的接受面质

(3)要学会以事实来改变学生认知中的偏差

(4)要让学生感觉到面质不是为了以势压人

(七)自我表露技术。

指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个人成长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来推动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应注意:

(1)自我表露的时机要适当

(2)不要为了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去刻意表露自己,甚至不惜编造假话

(3)要让学生感觉到你的自我表露是为了启发他的思维

(八)行为矫正技术。

指辅导教师对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予奖励与惩罚的过程应注意:

(1)要制定十分具体明确的行动计划

(2)要赏罚分明

(3)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

(4)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是为了自己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第一节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

(一)胚胎发育过程

1.胚种阶段(0~2周)2.胚胎阶段(3~8周)

3.胚儿阶段(9~38周)

4.产前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胎儿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育年龄。

(2)孕期营养。

(3)胎教。

(4)母亲的情绪。

(二)人的身体发育的特点

1.人的身体结构。

心理是身体的机能。

人体一共包括八大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1)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脊髓

脊神经

脑神经

植物性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2)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成。

(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

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的就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件发射活动。

脑学说的发展阶段:

①(发展阶段)定位说;②整体说;

③机能系统说;④模块说。

2.脑的结构

(1)大脑两半球的结构。

大脑皮层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区。

(P31图2-8大脑分区图)

(2)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

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指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

(P31图2-9大脑皮层机能定位)

3.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

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

(2)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无条件发射)与(条件发射)。

反射活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

无条件发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发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

膝跳、眨眼、吮吸、排尿等(给例子找归属)。

条件发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4)※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的人。

(斯金纳)发明了著名的“斯金纳箱”。

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叫工具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发射存在着很多的异同点(大题)。

相同点: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发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以强化为基本条件,同时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发射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

不同点:

①在刺激方面的不同。

在经典条件反射的活动中,刺激物在行为之前已经呈现,刺激是作为引发行为的一种手段。

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刺激物在行为之后呈现,它是用做强化的,即强化实验者所期望被试做出的行为。

②在反应方面的不同。

反应的先天性与后天性是两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天生就有;而在操作性条件发射的实验中,反应是后天塑造起来的。

③从神经系统的操作水平来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被试的动作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产生的,是不随意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躯体性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往往有高级的神经系统参与到活动中,是一种随意的行为。

④就学习模式而言,二者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

望梅止渴属于经典条件反射;写字、唱歌、跳舞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元阿里更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强化原理)和(消退原理)。

例如,父母可以用微笑、爱抚、奖品等来强化孩子的自利行为,也可以用不理睬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无休止的哭泣。

二、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从广义上来讲,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填空)。

所谓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的过程。

狭义的心理发展指的就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一)(种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填空)。

1.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经历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萌芽阶段三个阶段。

2.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语言)的产生对人类的心理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的心理产生了(质的飞跃)(填空/单选)。

(二)(个体心理)的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1.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阶段划分。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乳儿期:

(0~1岁);②婴儿期:

(1~3岁);③幼儿期,也叫学龄前期:

(3~6、7岁);④儿童期,也叫学龄初期:

(6、7岁~11、12岁);⑤少年期,也叫学龄中期:

(11、12~14、15岁);⑥青年初期,也叫学龄晚期:

(14、15~17、18岁);⑦青年中期:

(19~25岁):

⑧成年期:

(25~45岁);⑨中年期:

(45~65岁);⑩老年期:

(65岁以后)。

2.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的特点(多选)。

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和教育向儿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相矛盾。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心理发展是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主导活动,这种主导活动就是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填空/单选)。

三、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多/论)

(一)遗传因素

1.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理现象,是指上代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每一个具有正常遗传素质的个体,都有可能发展为一个具有正常心理发展水平的人。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完善的程度,它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个体的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的发展水平和进程。

(二)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包含的因素很多,其中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影响很大。

(四)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

1.文化传统。

2.拷贝世界。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个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的过程。

学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其次,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系统性以及组织性。

最后,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的工作。

第二节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及指导

一、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

二、中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

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

(一)过渡性

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填空)的过渡,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1.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填空)。

2.青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特别明显的地表现在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

(二)闭锁性

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

(三)社会性

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通过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

三、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1.初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

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填空)。

这一特点体现在:

(1)运用假设。

(2)逻辑推理。

(3)运用逻辑法则。

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在初中生的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

(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

(3)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的出现。

2.高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是(多选):

(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2)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二)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在中学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初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表现出以下特点: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初中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

(2)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

(3)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

2.高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由于高中生认知能力、意识水平的提高,

其情绪体验呈如下特点:

(1)情绪的延续性。

(2)情绪的丰富性。

(3)情绪的特异性。

高中生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1)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

(2)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三)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1.初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

随着初中生生理和心理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人格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主要表现在:

(1)意识高涨。

大约在1~3岁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2岁左右有“自我”的意识)初中生阶段自我意识进入第二次飞跃。

(2)反抗意识。

初中生在结交朋友方面也显示出与儿童完全不同的特点:

(1)交友范围缩小。

(2)重视友谊。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2.高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

(论述)(多选)

与认知能力发展相呼应,高中生的各种人格品质也已趋于稳定和成熟,而且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高中生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2)价值观的确立。

(3)自治需求。

高中生的自治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父母的关系;选择职业;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影响高中生产生自治需求的因素包括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家教环境、心理成熟水平等。

四、指导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原则

(一)初中生心理指导

1.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教师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提前向学生讲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知识。

正确认识手淫现象。

引导男女同学之间的集体的、广泛的健康交往。

2.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教师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

当学生出现抑郁、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时,教师应教会他们积极的应对方法。

(二)高中生心理指导

1.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

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及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

2.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有效利用时间,注重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尽快提高学业成绩,减轻学习焦虑。

3.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又可促进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利于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能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P58~61案例分析)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

第一节学习的本质

一、什么是学习

(一)广义的学习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

(二)狭义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经验及个体经验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08简答)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的特点有:

1.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室指导下展开的。

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3.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