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上课学习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6653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上课学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上课学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上课学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上课学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上课学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上课学习教案.docx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上课学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上课学习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上课学习教案.docx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上课学习教案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第1课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名录》《濒危世界遗产清单》《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和《世界遗产名录》的公布,极大地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人类与自然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保护文化和自然环境,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问题探究情境再现归纳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珍惜和保护。

《世界遗产名录》与登录标准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的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究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丰富的遗产资源、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问题探究分析比较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引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

难点《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讲授1课时。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简要地介绍了我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天坛,除了指出其独特的建筑艺术成就,还着重指出其四周古松环抱,古柏参天,成为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旨在切入本课的主题:

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追求的目标,也是制定《世界遗产公约》的目的。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观赏图片,结合文字的阅读,了解天坛建筑的特色,并提问学生:

为什么说天坛是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

然后引入课文的学习。

第一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讲述《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历史背景、它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人们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和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造就的自然遗产,构成了后人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然而,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战争,使许多宝贵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不断遭到破坏。

例如古希腊人记载的地中海地区七大奇迹:

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以弗所(小亚细亚)的阿泰密斯神庙、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哈利卡纳苏(小亚细亚)的摩索拉斯陵墓、罗得岛的太阳神铜像、亚历山大港的灯塔,如今除埃及的金字塔,其他六个奇迹都已消失了。

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更使破坏的速度大大加快,许多古老的城镇、村落和名胜古迹、自然景观,在顷颏之间便灰飞烟灭。

结果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类的生存也受到严重的威胁。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的,必须和谐共处。

在人类的生存环境里,文化与自然又是密切相连的,必须协调一致,融合为一。

正是有了这种认识,《世界遗产公约》才得以诞生。

《世界遗产公约》的全称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是1972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的。

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项:

①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的援助和合作。

②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要对保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这些遗产的保护提供经费和技术的援助。

为了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按照《公约》的规定,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并设立一个常设的执行秘书处──世界遗产中心。

教学时,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北京圆明园图片,提问学生:

它是如何遭到破坏的?

再由此图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六大都城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分析它们遭受破坏的两大因素:

一是自然的破坏(如开封古城,由于黄河的泛滥,已被掩埋在地下,现在的开封城,是清代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所建);二是人为的破坏(如圆明园的被焚毁)。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只剩下北京城尚还保存完好。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门楼和城墙又被扒拆掉,整个城市的面貌也随之大变,难以再恢复历史的原貌。

然后导出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讲到《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目“《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先讲《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再讲《世界遗产名录》先后公布的世界遗产数量,最后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定和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1972年的《世界遗产公约》,将世界遗产划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三大类型。

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又将某些原先归入文化遗产或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的遗产,单独划为文化景观的新类型。

文化遗产倾注于文化内容,自然遗产倾注于自然内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兼含这两方面的内容,文化景观代表“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它的视角在于文化与自然的关联和紧密结合,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共存共荣。

我国的庐山,就属于这种类型。

这样,世界遗产就有四种类型。

这四种遗产均属于物质遗产,如再加上后面讲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五种类型。

但教材限于课时与篇幅,略去文化景观未讲,教师不必加以补充。

由于文化景观这一类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遗产有比较直接的关联,文化景观遗产的遴选,又往往运用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条件,教材中将它们分别归入文化遗产或双重遗产,如庐山即归入文化遗产。

教材实际讲到的世界遗产,只有四种类型。

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确定其定义为:

“文物: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建筑群: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的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

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第1条)。

这个规定比较抽象,不具备可操作性,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制定一个补充文件《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规定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典范,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此外,《操作指南》还规定,每一个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必须将“真实性和完整性”作为“列入理由”,写进提名表之中。

也就是说,要想申报世界遗产,首先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于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公约》确定其定义为:

“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第1条)《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又规定,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条件:

(1)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互相关系的突出例证;(3)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4)是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的真实体现。

此外,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也同样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遗产公约》未专门给出定义,顾名思义,当然是指同时含有文化和自然两方面因素和内容的遗产,要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就必须既符合文化遗产也符合自然遗产的标准。

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认定,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规定,有着严格的手续。

所在国首先必须签字承认《世界遗产公约》,成为公约缔约国,承担和进行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

只有缔约国才有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格。

具体的申报和认定过程十分繁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各缔约国预先拟定《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开列本国今后五到十年准备申报的遗产项目,送交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执行秘书处──世界遗产中心备案。

(2)每年2月1日之前,从中挑选条件已经完全成熟的项目,提交正式的申报文本。

(3)世界遗产中心审核之后,将有关文化遗产的申报文本呈递给国际遗迹和遗址委员会,有关自然遗产的申报文本呈递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有关双重遗产的申报文本同时呈递以上两个组织;两个组织派遣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写出评估报告呈递世界遗产中心。

世界遗产中心再根据评估报告,向世界遗产委员会进行推荐。

(4)世界遗产委员会于第二年7月进行审议,认为完全符合标准的予以确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公布。

197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此后每年公布一次。

至XX年7月,先后公布了788项,分布在世界各大洲。

其中,以文化遗产数量最多,共611项,欧洲数量最多,占了一半多,其次才是亚洲。

自然遗产的数量次之,共154项,以美洲、澳洲和非洲的数量较多,而且覆盖面也较广。

双重遗产的数量最少,仅有23项,许多世界遗产大国如欧洲的意大利、德国、葡萄牙、俄罗斯和亚洲的印度等国,都没有双重遗产,法国和西班牙也仅具有一项双重遗产,即比利牛斯—珀杜山。

《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是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为世界遗产的认定和保护制定了一个全世界文明国家共同遵守的标准,确立了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原则,遗产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国际法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有形的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

但是这个公约不包括也不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相对滞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间口头形式传播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它蕴藏着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人类另一种伟大的精神创造,其内容、内涵比有形的物质遗产更为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但是进入20世纪特别是其后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超级大国的文化渗透、国际标准化的推广、持续不断的武装冲突、世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都使得几千年来以口传身授为主要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面临着急剧流变和消失。

许多缔约国对此忧心忡忡,希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取积极拯救措施,并制定相应的公约。

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的25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建议》,要求各会员国采取法律手段和一切必要措施,对容易受到威胁的口头遗产进行保护。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又通过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

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公约的第二条明确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此同时,从XX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两年一次评选并公布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至今已公布了两批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