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医学高级案例分析题1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6459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医学高级案例分析题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病理学医学高级案例分析题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病理学医学高级案例分析题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病理学医学高级案例分析题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病理学医学高级案例分析题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学医学高级案例分析题12.docx

《病理学医学高级案例分析题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医学高级案例分析题1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学医学高级案例分析题12.docx

病理学医学高级案例分析题12

病理学(医学高级)-案例分析题

1、患者男,42岁,因“睾丸无痛性肿大3个月余”来诊。

镜下:

肿瘤间质可见肉芽肿和淋巴细胞浸润。

患者的诊断最有可能是()

A.胚胎性癌

B.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

C.精原细胞瘤

D.卵黄囊瘤

E.多胚瘤

F.绒毛膜癌

G.畸胎瘤

H.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

2、患者男,42岁,因“睾丸无痛性肿大3个月余”来诊。

镜下:

肿瘤间质可见肉芽肿和淋巴细胞浸润。

具有诊断价值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

A.CEA

B.AFP

C.HCG

D.HPL

E.PLAP

F.CD30

G.CD117

H.EMA

3、患者男,42岁,因“睾丸无痛性肿大3个月余”来诊。

镜下:

肿瘤间质可见肉芽肿和淋巴细胞浸润。

形态学上需要与之鉴别的肿瘤有()

A.Leydig细胞瘤

B.淋巴瘤

C.Sertoli细胞瘤

D.视网膜胚基瘤

E.粒细胞肉瘤

F.颗粒细胞瘤

4、患者女,65岁,因“阴道出血2次”来诊。

妇科检查:

阴道口下部息肉样新生物,2cm×1cm×1cm,触之表面有出血,淡褐色,周围黏膜正常。

可能的病变有()

A.血管肌成纤维细胞瘤

B.鳞状上皮乳头状癌

C.纤维上皮性黏膜息肉

D.阴道黑色素瘤

E.鳞状上皮乳头状瘤

F.葡萄状肉瘤

G.前庭大腺囊肿

5、患者女,65岁,因“阴道出血2次”来诊。

妇科检查:

阴道口下部息肉样新生物,2cm×1cm×1cm,触之表面有出血,淡褐色,周围黏膜正常。

提示光镜下:

皮肤及真皮乳头和皮下组织内见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弥漫分布,部分聚集成堆、成团。

可能的病变有()

A.血管肌成纤维细胞瘤

B.阴道黑色素瘤

C.鳞状上皮癌

D.葡萄状肉瘤

E.Paget病

F.孤立性纤维瘤

G.角化棘皮瘤

6、患者女,65岁,因“阴道出血2次”来诊。

妇科检查:

阴道口下部息肉样新生物,2cm×1cm×1cm,触之表面有出血,淡褐色,周围黏膜正常。

提示镜下进一步观察:

肿瘤细胞多样,核形不规则,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活跃。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CK7(-)、CK20(-),黏液卡红染色(-),HMB-45(+)和S-100(+)。

病理诊断为()

A.鳞状上皮癌

B.葡萄状肉瘤

C.阴道黑色素瘤

D.Paget病

E.孤立性纤维瘤

F.角化棘皮瘤

G.霍奇金淋巴瘤

7、患者女,65岁,因“阴道出血2次”来诊。

妇科检查:

阴道口下部息肉样新生物,2cm×1cm×1cm,触之表面有出血,淡褐色,周围黏膜正常。

影响外阴及阴道黑色素瘤预后的不良因素是()

A.患者年龄

B.肿瘤发生部位

C.Breslow测量厚度小于0.8mm

D.Clark浸润水平4级

E.Clark浸润水平3级

F.核分裂象计数大于5个/mm2

8、患者女,45岁,因“接触性阴道出血2个月”来诊。

阴道镜:

宫颈有粗糙发红区域,触之易出血。

可能的病理诊断有()

A.宫颈糜烂

B.宫颈CIN

C.宫颈早期浸润型鳞状细胞癌

D.宫颈微偏型腺癌

E.宫颈早期浸润型腺癌

F.宫颈癌肉瘤

G.宫颈腺纤维瘤

9、患者女,45岁,因“接触性阴道出血2个月”来诊。

阴道镜:

宫颈有粗糙发红区域,触之易出血。

提示光镜下,患者宫颈2个部位组织形态如图所示。

病理诊断考虑为()

A.宫颈糜烂

B.宫颈CINⅢ级,累及腺体

C.宫颈早期浸润型鳞状细胞癌

D.宫颈浸润型鳞状细胞癌

E.宫颈乳头状鳞状细胞癌

F.宫颈癌肉瘤

10、患者女,45岁,因“接触性阴道出血2个月”来诊。

阴道镜:

宫颈有粗糙发红区域,触之易出血。

与该肿瘤发生相关的HPV类型有()

A.HPV6

B.HPV11

C.HPV16

D.HPV18

E.HPV33

F.HPV44

11、患者女,32岁,以往月经规则,末次月经5月1日,5月18日性生活后口服1颗紧急避孕药,6月10日开始少量阴道出血,持续淋漓未净,无组织物排出。

6月18日下腹隐痛1d就诊。

根据病史,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紧急避孕药引起月经紊乱

B.先兆流产

C.不全流产

D.月经失调

E.早期妊娠

F.异位妊娠

12、患者女,32岁,以往月经规则,末次月经5月1日,5月18日性生活后口服1颗紧急避孕药,6月10日开始少量阴道出血,持续淋漓未净,无组织物排出。

6月18日下腹隐痛1d就诊。

提示6月18日检查后,阴道排出膜状组织一块。

镜下:

子宫内膜腺体扩张,锯齿状,部分腺上皮细胞出现异常的大核,胞质透亮,核有跳跃感,间质水肿,蜕膜样改变。

病检诊断为()

A.避孕药影响

B.宫内妊娠

C.异位妊娠

D.膜状月经

E.持续性黄体及大的囊性黄体作用

F.子宫内膜异位

13、患者女,32岁,以往月经规则,末次月经5月1日,5月18日性生活后口服1颗紧急避孕药,6月10日开始少量阴道出血,持续淋漓未净,无组织物排出。

6月18日下腹隐痛1d就诊。

提示B型超声:

左附件囊性包块,约2cm×1.8cm×1.5cm,边界欠清,回声不均。

HCG180U/L,给予药物保守治疗。

1周后HCG50U/L,因阴道出血持续不止,给予刮宫治疗,刮出少量内膜样组织。

镜下见子宫内膜腺体有增生反应和分泌反应,局部间质略呈蜕膜样反应,伴有较多炎细胞浸润。

结合病史,患者的诊断考虑为()

A.正常子宫内膜周期改变

B.月经紊乱

C.子宫内膜不规则增生

D.符合胚胎死亡后内膜改变

E.胎盘部位反应

F.符合宫外孕内膜改变

14、患者女,32岁,以往月经规则,末次月经5月1日,5月18日性生活后口服1颗紧急避孕药,6月10日开始少量阴道出血,持续淋漓未净,无组织物排出。

6月18日下腹隐痛1d就诊。

最后诊断首先考虑为()

A.早期完全流产

B.不全流产

C.左输卵管妊娠

D.月经失调

E.滋养细胞疾病

F.难以明确诊断

15、患者女,35岁,近6个月月经紊乱、经期延长。

B型超声:

宫腔赘生物约3cm×3cm×2cm。

宫腔镜下行电切割术。

大体观察:

中量灰黄色碎软组织,质较细腻。

光镜下组织图像如图所示。

诊断首先考虑为()

A.子宫内膜间质结节

B.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C.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

D.子宫黏膜下平滑肌瘤

E.子宫腺肌病

F.子宫转移性肿瘤

16、患者女,35岁,近6个月月经紊乱、经期延长。

B型超声:

宫腔赘生物约3cm×3cm×2cm。

宫腔镜下行电切割术。

大体观察:

中量灰黄色碎软组织,质较细腻。

光镜下组织图像如图所示。

提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CD10(+)、SMA(-)、desmin(-)、caldesmon(-)、calretinin(-)、CK(-)、inhibin(-)、HMB-45(-)。

病理诊断为()

A.子宫内膜间质结节

B.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C.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

D.子宫黏膜下平滑肌瘤

E.子宫腺肌病

F.子宫转移性肿瘤

17、患者女,35岁,近6个月月经紊乱、经期延长。

B型超声:

宫腔赘生物约3cm×3cm×2cm。

宫腔镜下行电切割术。

大体观察:

中量灰黄色碎软组织,质较细腻。

光镜下组织图像如图所示。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的主要依据是()

A.伴有出血坏死

B.核分裂象5~10个/HPF

C.肌层浸润

D.侵犯血管

E.远处转移

F.细胞轻度异型

18、患者女,35岁,多年月经不调,原发不孕,促排卵治疗6个月余,无效。

B型超声:

内膜增厚,回声杂乱。

刮宫内膜组织中量,灰白,质地软脆。

光镜下组织图像如图所示。

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伴鳞化

B.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伴鳞化

C.子宫内膜样癌伴鳞状分化

D.鳞状细胞癌

E.癌肉瘤

F.转移性癌

19、患者女,35岁,多年月经不调,原发不孕,促排卵治疗6个月余,无效。

B型超声:

内膜增厚,回声杂乱。

刮宫内膜组织中量,灰白,质地软脆。

光镜下组织图像如图所示。

提示因患者年轻、未生育,本人有强烈意愿保留生育功能,充分评估后给予大剂量孕激素连续治疗3个月,再次刮宫组织图像如下图所示。

该图像提示()

A.子宫内膜呈抑制性分泌

B.子宫内膜药物治疗有效

C.子宫内膜局部复杂性增生

D.子宫内膜药物治疗无效

E.可继续治疗

F.建议手术治疗

20、患者女,35岁,多年月经不调,原发不孕,促排卵治疗6个月余,无效。

B型超声:

内膜增厚,回声杂乱。

刮宫内膜组织中量,灰白,质地软脆。

光镜下组织图像如图所示。

子宫内膜病变的药物治疗,组织学评价应关注的内容是()

A.子宫内膜病变的程度及范围

B.子宫内膜对激素的反应

C.是否伴有化生及其他病变情况

D.ER、PR、p53及其他肿瘤基因情况

E.药物治疗后内膜转化情况

F.比较药物治疗的发展过程

21、患者女,48岁,因“不规则阴道出血2个月”就诊。

B超提示“子宫肌瘤”。

腹腔镜下行子宫肿瘤切除术。

巨检:

碎肌性组织9cm×7cm×5cm,肿块灰白、质稍软,质地均匀,部分可见边界。

大体检查不考虑的诊断为()

A.子宫平滑肌瘤

B.子宫内膜间质瘤

C.子宫间皮来源肿瘤

D.子宫转移性肿瘤

E.子宫腺肌病

F.子宫肥大症

22、患者女,48岁,因“不规则阴道出血2个月”就诊。

B超提示“子宫肌瘤”。

腹腔镜下行子宫肿瘤切除术。

巨检:

碎肌性组织9cm×7cm×5cm,肿块灰白、质稍软,质地均匀,部分可见边界。

提示光镜下,组织图像如图所示,未见核分裂象。

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子宫上皮样平滑肌肿瘤

B.子宫黏液样平滑肌肿瘤

C.子宫内膜间质瘤

D.子宫转移性肿瘤

E.子宫透明细胞癌

F.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

23、患者女,48岁,因“不规则阴道出血2个月”就诊。

B超提示“子宫肌瘤”。

腹腔镜下行子宫肿瘤切除术。

巨检:

碎肌性组织9cm×7cm×5cm,肿块灰白、质稍软,质地均匀,部分可见边界。

提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CK(-),CD10(-),SMA(+),DES(+),HMB-45(+),Ki-67(+)10%,CD117(-)。

  诊断应为()

A.子宫上皮样平滑肌瘤

B.子宫黏液样平滑肌瘤

C.子宫内膜间质肿瘤

D.子宫转移性肿瘤

E.子宫透明细胞癌

F.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

24、患者女,48岁,因“不规则阴道出血2个月”就诊。

B超提示“子宫肌瘤”。

腹腔镜下行子宫肿瘤切除术。

巨检:

碎肌性组织9cm×7cm×5cm,肿块灰白、质稍软,质地均匀,部分可见边界。

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治疗建议是()

A.低度恶性,建议扩大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

B.高度恶性,建议广泛性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淋巴结清扫

C.生物学行为不能确定,建议单纯肿瘤切除

D.生物学行为不能确定,建议子宫切除

E.良性肿瘤,不需其他治疗

F.良性肿瘤,有可能复发,建议随访

25、患者女,48岁。

绝经2年,体检发现子宫肿瘤。

术中见子宫肌壁间一不规则肿物,8cm×7cm×5cm,切面淡黄色,质软,鱼肉状,肿物边界尚清。

光镜形态如图所示。

诊断可能是()

A.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

B.子宫内膜间质肿瘤

C.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

D.子宫内膜小细胞癌

E.PEcoma

F.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G.未分化癌

26、患者女,48岁。

绝经2年,体检发现子宫肿瘤。

术中见子宫肌壁间一不规则肿物,8cm×7cm×5cm,切面淡黄色,质软,鱼肉状,肿物边界尚清。

光镜形态如图所示。

提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CD10(-),SMA(+),DES(+),caldesmon(+),Ki-67(+)10%。

诊断应为()

A.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

B.子宫内膜间质瘤

C.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

D.子宫内膜小细胞癌

E.PEcoma

F.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G.未分化癌

27、患者女,48岁。

绝经2年,体检发现子宫肿瘤。

术中见子宫肌壁间一不规则肿物,8cm×7cm×5cm,切面淡黄色,质软,鱼肉状,肿物边界尚清。

光镜形态如图所示。

该病的主要诊断依据及良、恶性鉴别要点为()

A.细胞明显丰富

B.异型性不明显

C.核分裂象少见

D.无凝固性坏死

E.肿瘤边界情况

F.肌源性标志物阳性

G.CD10(-)

28、患者女,64岁,因“发现腹腔积液2个月”来诊。

行卵巢肿瘤探查术,术中见双侧卵巢肿物,右卵巢肿物直径5.5cm,左卵巢肿物4.5cm×2.5cm×1.0cm,切面实性、质中偏脆。

可能的病理诊断有()

A.恶性苗勒管混合瘤

B.子宫内膜样腺癌

C.幼年型颗粒细胞瘤

D.转移癌

E.间质卵泡膜细胞增生症

F.卵巢黄体囊肿

29、患者女,64岁,因“发现腹腔积液2个月”来诊。

行卵巢肿瘤探查术,术中见双侧卵巢肿物,右卵巢肿物直径5.5cm,左卵巢肿物4.5cm×2.5cm×1.0cm,切面实性、质中偏脆。

提示光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如图所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CK7(-),CK20(+),CDX2(+),CA125(-)。

最可能的病理诊断为()

A.恶性苗勒管混合瘤

B.子宫内膜样腺癌

C.幼年型颗粒细胞瘤

D.转移癌

E.间质卵泡膜细胞增生症

F.卵巢黄体囊肿

30、患者女,64岁,因“发现腹腔积液2个月”来诊。

行卵巢肿瘤探查术,术中见双侧卵巢肿物,右卵巢肿物直径5.5cm,左卵巢肿物4.5cm×2.5cm×1.0cm,切面实性、质中偏脆。

原发灶最有可能出现于()

A.结直肠

B.胰腺

C.胃

D.乳腺

E.甲状腺

F.肺

31、患者女,64岁,因“发现腹腔积液2个月”来诊。

行卵巢肿瘤探查术,术中见双侧卵巢肿物,右卵巢肿物直径5.5cm,左卵巢肿物4.5cm×2.5cm×1.0cm,切面实性、质中偏脆。

按照2021年第7版TNM分期,结直肠癌单器官转移病例的分期属于()

A.ⅡB

B.ⅢA

C.ⅢC

D.ⅣA

E.ⅣB

F.ⅢB

32、患者男,6岁,下颌部肿痛2周。

X线片:

下颌骨有一直径1.5cm溶骨性病变,边界清楚。

可能的病变是()

A.软骨母细胞瘤

B.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C.骨嗜酸性肉芽肿

D.干骺端纤维性缺损

E.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棕色瘤

F.Erdheim-Chester病

G.骨纤维增生性纤维瘤

H.骨母细胞瘤

33、患者男,6岁,下颌部肿痛2周。

X线片:

下颌骨有一直径1.5cm溶骨性病变,边界清楚。

提示光镜下:

病变主要由圆形或卵圆形组织细胞组成。

细胞中等大,境界不清,胞质嗜酸或透亮,核呈卵圆形,核膜弯曲或见核沟,呈咖啡豆样,核仁不明显。

瘤细胞可聚集成巢或簇状,并与大量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混杂。

病变可能是()

A.软骨母细胞瘤

B.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C.嗜酸性肉芽肿

D.骨纤维增生性纤维瘤

E.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F.骨母细胞瘤

G.干骺端纤维性缺损

34、患者男,6岁,下颌部肿痛2周。

X线片:

下颌骨有一直径1.5cm溶骨性病变,边界清楚。

提示免疫组织化学:

瘤细胞S-100蛋白(+)、langerin(+)、CD1α(+)和CD68(+)。

病理诊断为()

A.软骨母细胞瘤

B.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C.嗜酸性肉芽肿

D.骨纤维增生性纤维瘤

E.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F.骨母细胞瘤

G.干骺端纤维性缺损

35、患者男,6岁,下颌部肿痛2周。

X线片:

下颌骨有一直径1.5cm溶骨性病变,边界清楚。

电镜下,嗜酸性肉芽肿的瘤细胞胞质内可见的特征性成分是()

A.糖原

B.脂质

C.病毒包涵体

D.Berbeck颗粒

E.黑色素颗粒

F.含铁血黄素

36、患者男,49岁,因“腰痛2个月”入院。

查体:

L1-~L3椎体破坏,余无明显阳性体征。

X线:

溶骨性病变;术中冷冻组织活检,镜下几乎未见正常骨质,可见大量片状增生的小淋巴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组织边缘可见少量体积较大细胞,胞质淡染,核增大,形态略不规则,未见明确坏死灶。

冷冻切片时需要考虑的病变有()

A.椎骨结核

B.椎体的慢性骨髓炎

C.骨纤维结构不良

D.骨嗜酸性肉芽肿

E.骨霍奇金淋巴瘤

F.骨非霍奇金淋巴瘤

G.骨转移癌

H.骨Ewing肉瘤/PNET

I.骨母细胞瘤

37、患者男,49岁,因“腰痛2个月”入院。

查体:

L1-~L3椎体破坏,余无明显阳性体征。

X线:

溶骨性病变;术中冷冻组织活检,镜下几乎未见正常骨质,可见大量片状增生的小淋巴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组织边缘可见少量体积较大细胞,胞质淡染,核增大,形态略不规则,未见明确坏死灶。

提示经多处取材和石蜡包埋组织,镜下小淋巴细胞增生,见片状及散在分布的异型细胞团,局部细胞排列成小巢状,巢间有纤细的纤维间隔,细胞体积大,但因组织收缩,细胞周围有空隙,部分细胞胞质淡染,核增大,不规则,核膜尚清。

病理诊断考虑为()

A.骨非霍奇金淋巴瘤

B.骨霍奇金淋巴瘤

C.椎体的慢性炎性肉芽肿

D.骨嗜酸性肉芽肿

E.骨转移癌

F.骨Ewing肉瘤/PNET

G.骨结核

38、患者男,49岁,因“腰痛2个月”入院。

查体:

L1-~L3椎体破坏,余无明显阳性体征。

X线:

溶骨性病变;术中冷冻组织活检,镜下几乎未见正常骨质,可见大量片状增生的小淋巴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组织边缘可见少量体积较大细胞,胞质淡染,核增大,形态略不规则,未见明确坏死灶。

提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片状及散在分布的异型细胞CD20(+)、CD79a(+)、BCL-2(+)、CD10(+)、BCL-6(+);Ki-67约80%(+);CD30(-)、CD15(-)、CK(-)、NSE(-)、CgA(-)、Syn(-)、CD56(-)、CD1a(-)、S-100(-)。

该病例的病理诊断为()

A.椎骨非霍奇金淋巴瘤,大B细胞性

B.骨霍奇金淋巴瘤

C.骨嗜酸性肉芽肿

D.骨转移癌

E.骨Ewing肉瘤/PNET

F.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39、患者男,18岁,左大腿肿胀疼痛1年。

X线片:

左股骨下段皮质骨明显硬化,皮质旁见偏心性高密度影。

诊断不可能是()

A.骨样骨瘤

B.骨瘤

C.骨母细胞瘤

D.皮质旁骨肉瘤

E.皮质旁骨化性肌炎

F.软骨肉瘤

40、患者男,18岁,左大腿肿胀疼痛1年。

X线片:

左股骨下段皮质骨明显硬化,皮质旁见偏心性高密度影。

提示光镜下:

穿刺活检组织学显示分化好的骨小梁和增生的梭形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未见明确分带现象。

CT:

病变主体位于骨旁(高密度影),可见皮质破坏及少量髓腔侵犯。

最可能的诊断是()

A.骨样骨瘤

B.骨膜炎

C.骨母细胞瘤

D.皮质旁骨肉瘤

E.皮质旁骨化性肌炎

F.软骨肉瘤

41、患者男,18岁,左大腿肿胀疼痛1年。

X线片:

左股骨下段皮质骨明显硬化,皮质旁见偏心性高密度影。

上述所诊断病变的特征性遗传学改变是()

A.RB1缺失

B.t(11:

22)

C.一个或多个多余的环状染色体

D.3p缺失

E.1p缺失

F.p53缺失

42、患者女,31岁,体检影像学检查发现左乳微小钙化。

查体:

左乳无明确包块。

行粗针穿刺活检(CNB),组织形态如图所示。

此病例可能的病理改变有()

A.柱状细胞病变

B.大汗腺化生

C.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

D.浸润性导管癌

E.小叶原位癌

F.导管原位癌

43、患者女,31岁,体检影像学检查发现左乳微小钙化。

查体:

左乳无明确包块。

行粗针穿刺活检(CNB),组织形态如图所示。

为完善诊断可考虑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

A.CK5/6

B.Ki-67

C.HER2

D.ER

E.PR

F.p63

G.SMA

44、患者女,31岁,体检影像学检查发现左乳微小钙化。

查体:

左乳无明确包块。

行粗针穿刺活检(CNB),组织形态如图所示。

提示局部导管增生上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CK5/6(-),肌上皮标志物p63(+);其余导管增生上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CK5/6局灶阳性。

此病例最重要的诊断是()

A.不典型柱状细胞增生

B.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

C.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

D.导管原位癌

E.浸润性导管癌

F.浸润性小叶癌

45、患者男,20岁,因“高热10余天”来诊。

查体:

肝、脾均在肋下1.0cm,质软,轻度腹痛及腹泻。

1周后突然发生急性腹膜炎。

患者目前应考虑的疾病可能有()

A.病毒性肝炎

B.肠伤寒病

C.血吸虫病

D.肠结核

E.淋巴瘤

F.细菌性痢疾

46、患者男,20岁,因“高热10余天”来诊。

查体:

肝、脾均在肋下1.0cm,质软,轻度腹痛及腹泻。

1周后突然发生急性腹膜炎。

提示患者因中毒性休克死亡。

尸检:

弥漫性腹膜炎,回肠末端见一穿孔,回肠集合和孤立淋巴滤泡肿胀、坏死、溃疡。

该例应诊断为()

A.肠淋巴瘤

B.肠血吸虫病

C.肠癌

D.克隆病

E.肠结核病

F.肠伤寒

47、患者男,20岁,因“高热10余天”来诊。

查体:

肝、脾均在肋下1.0cm,质软,轻度腹痛及腹泻。

1周后突然发生急性腹膜炎。

该病的特点包括()

A.肉芽肿形成

B.病灶以回肠下端最为常见

C.易发生肠出血和肠穿孔

D.蜡样坏死

E.易引起肠腔狭窄

F.支气管肺炎

48、患者男,42岁,因“颈项部一黑痣瘙痒、疼痛并扩大6个月,颈部淋巴结肿大4个月”来诊。

患者6个月前颈项部一黑痣出现瘙痒、疼痛、迅速扩大,4个月后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未引起重视,后全身出现大小不一的皮肤包块,并伴有胸痛、气喘、头痛。

患者喜烟洒。

胸部X线片:

肺部多个结节状阴影。

经治疗无效,死亡。

患者黑痣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感染

B.出血

C.恶变

D.转为交界性

E.破溃

F.增生

49、患者男,42岁,因“颈项部一黑痣瘙痒、疼痛并扩大6个月,颈部淋巴结肿大4个月”来诊。

患者6个月前颈项部一黑痣出现瘙痒、疼痛、迅速扩大,4个月后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未引起重视,后全身出现大小不一的皮肤包块,并伴有胸痛、气喘、头痛。

患者喜烟洒。

胸部X线片:

肺部多个结节状阴影。

经治疗无效,死亡。

患者出现全身皮肤包块是()

A.黑痣增生

B.肺癌血行转移

C.肺癌淋巴道转移

D.黑色素瘤淋巴道转移

E.黑色素瘤血行转移

F.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累及皮肤

50、患者男,42岁,因“颈项部一黑痣瘙痒、疼痛并扩大6个月,颈部淋巴结肿大4个月”来诊。

患者6个月前颈项部一黑痣出现瘙痒、疼痛、迅速扩大,4个月后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未引起重视,后全身出现大小不一的皮肤包块,并伴有胸痛、气喘、头痛。

患者喜烟洒。

胸部X线片:

肺部多个结节状阴影。

经治疗无效,死亡。

患者出现胸痛、气喘、头痛,可能是由于()

A.呼吸道感染

B.肺癌浸润胸壁

C.肺癌发生肺内及脑转移

D.黑色素瘤转移至肺、脑

E.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广泛累及肺、脑

F.肺癌发生肺内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