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 第5单元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6262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19 第5单元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819 第5单元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819 第5单元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819 第5单元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819 第5单元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19 第5单元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

《1819 第5单元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19 第5单元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19 第5单元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docx

1819第5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

 2.分析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

3.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铁路与公路

1.传统交通工具

(1)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

(2)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2.近现代交通工具

(1)铁路

①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②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③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④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⑥机车制造也有很大进展。

在不断改进机车和对铁路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2019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②清末民初,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但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9“学思之窗”,思考:

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 在火车机车不断改进的基础上,2019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方便了百姓的生活。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萎缩。

2.航空

(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4)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近代通讯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2.现代通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2)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成为百姓离不开的生活帮手。

(3)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3.影响:

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轻巧识记]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

1.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影响深远,铁路建设关乎国计民生。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全国的交通、通讯网络。

3.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合作探究·攻重难]

中国近代交通事业的曲折发展

[史料一]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

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

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

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

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史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建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史料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铁路事业的发展。

第一句说明此时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以解决军用工业资金、燃料不足等问题;第二、三句反映出传统观念和封建顽固势力阻碍近代铁路的兴建。

史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兴办铁路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二个省略号之间的内容说明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控制了近代中国的铁路修筑权。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

简要分析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认识。

【提示】 

(1)原因: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

主要因素:

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2)认识:

兴建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产物,有助于改变落后的面貌,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和财富掠夺,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中国的交通业。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近代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

[史料一] 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

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史料二] 19世纪80年代,对中国刚兴起的通讯事业有人赋诗曰: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为德律风。

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语一堂中。

[史料解读] 注意挖掘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连为一体”“技术基础”。

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东西遥隔语言通”“几如面语一堂中”体现了这种新的通讯工具的应用特点。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分析归纳近代通讯技术的特点。

(2)史料二中的诗所赞的是什么通讯工具?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通讯工具?

这些通讯工具有何作用?

【提示】 

(1)速度快,效率高;距离远,范围广。

(2)电话。

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等。

作用:

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近代通讯事业兴起的原因和积极影响

1.兴起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2)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军事政治的需要。

(4)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积极影响

(1)加快信息传递,有利于航运、防汛等。

(2)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加强了国防建设,改进了军情的及时性与军队的机动性。

(4)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5)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一、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发展变化的特征

1.动力:

由人力、自然力向机械力发展。

2.技术:

由从西方引进到中国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近代化进程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

由权贵富绅向平民化、普及化发展。

5.进程:

初期由于受到各种势力的阻挠,发展缓慢,后来进程日益加快。

6.种类:

铁路、公路得到发展,海上和内河航运发展较快,航空事业有所进步。

二、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变化显著。

在近代,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汽车、电报、电话,并传入中国,从而使中国的交通、通讯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3.新式交通、通讯方式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4.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它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在政治、经济乃至思想领域中的先进事物,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当堂达标·固双基]

1.下图为上海造币厂2019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

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B.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D.中国铁路运营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

A [“130多年前”是指19世纪70年代,此时外国商人在中国修建了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这是中国最早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第一条铁路,故选A项。

B项指的是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C项是在辛亥革命前夕,D项是在“九五”期末,均不符合题干条件,故排除。

]

2.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导学号:

07182145】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D [20世纪初近代中国马车和汽车同时出现,这说明西方文明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西方的先进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但是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并没有消失。

]

3.19世纪70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是(  )

【导学号:

07182146】

A.轮船      B.飞机

C.汽车D.马车

A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轮船,它有可能在中国19世纪70年代出现,故A项正确;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马车在中国古代就已出现,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

4.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

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

A.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B.中国首个电报机房出现

C.中国开通第一条电话线

D.中国首条自建铁路通车

A [1920年,中国开通首条空中航线,故选A项;19世纪70年代,中国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故B项错误;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故C项错误;唐胥铁路于1881年5月开工兴建,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故D项错误。

]

5.下列一组图片是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查找的。

小明研究的领域和方向应为(  )

图一高速列车   图二青藏公路   图三民航客机

A.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的变迁

B.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

C.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的发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通运输的发展

D [三幅图片都是交通方面的且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通运输的发展成就,故选D项。

]

6.1881年,曾纪泽上书称:

“无电线以资迅速,故虽由电请旨,非旬日所能往还。

”该上书中的“电线”是指(  )

A.电话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D.广播电台

B [从材料中的描述“以资迅速”可知它具有的功能,曾纪泽的话反映了“电线”能够迅速传递信息的优点以及近代中国发展“电线”的必要性,结合“1881年”这一时间要求,故选B项。

电话、无线电报和广播电台在中国的发展都晚于1881年,故排除A、C、D三项。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07182147】

材料一 “毁路”

掀铁道,拔电杆,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 “马拉火车”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强烈反对。

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

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 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而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

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

【解析】 第

(1)问,要看到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要看到其愚昧落后的一面。

(2)问,清政府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其愚昧无知,盲目排外,这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应,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

(2)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反映了其愚昧无知。

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