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技能辩论赛辩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6178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服务技能辩论赛辩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区服务技能辩论赛辩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区服务技能辩论赛辩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区服务技能辩论赛辩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区服务技能辩论赛辩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区服务技能辩论赛辩词.docx

《社区服务技能辩论赛辩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服务技能辩论赛辩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服务技能辩论赛辩词.docx

社区服务技能辩论赛辩词

社区服务技能辩论赛辩词

 

一辩发言(开篇立论)

 

尊敬的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

社区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基层基础工作,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社区服务包罗万象,各项琐碎繁杂的社区事务都要由社区工作者来完成,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和考验。

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提高办事效率,从而又快又好的处理社区事务,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呢?

我方认为,社区工作应该实行分片包干,工作人员每下一户,就应针对社区所有的工作,全面调查,全面解决。

在座的各位,大多数都是处在社区基层工作第一线的同志,大家都知道,在社区工作中,下户调查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介入方法和技巧,而“下户”给我们的工作带来的好处我们心里都很清楚,但是有一些居民对我们的工作并不是很理解,认为我们无端地打扰了他们的生活,在他们眼里,我们正常的下户调查成了一种“扰民”行为。

但是下户调查是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工作,那么,怎么样妥善地处理与居民之间这样一种意识分歧,把“扰民”变成“便民”,而且更能让居民接受呢?

这就需要我们社区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多多实行“换位思考”,以服务群众为宗旨,改进工作方法,力求用最少次数的“扰民”换来最高质量的“便民”。

因此,我方认为,采用分片包干,全面调查,全面解决的工作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我们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复杂繁琐的社区工作相对简化,还可以更全面地为居民服务,同时这也是真正为居民着想,有利于处理社区与居民关系的好方法。

相信亲自体会过这种工作方法的好处的人会完全赞同这个观点,还没有尝试过的同志,也请你们赶快加入我们的行列吧!

谢谢大家!

 

 

二辩发言

 

社区工作繁杂琐碎,十二名工作人员要管理一个6千多人的大社区,并且要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实在有些力不从心。

在这样人力资源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因此必须使用节省人力资源、高效、简便的工作方法来处理社区事务。

“分片包干,全面下户,全面解决”的好处在于能够节省人力资源,完全符合办事处提出的“一员多用”的思想。

在这里我简单的陈述“分片包干,全面下户”的两点好处:

1、有利于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综合业务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因为有了“全面调查,全面解决”这样的工作要求,就势必要加强对工作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

除了重点掌握自己主要负责的工作以外,还应对社区其他方面工作略知一二。

这样,当遇到居民咨询或求助时便可以从容应答。

相信这样的服务态度要比无奈地说“不知道、不清楚”要强得多,并且能够使居民感到满意。

2、采用这样的工作方法,可以一次性完成社区各项数据统计工作。

既节省了人力资源,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既不会因反复打扰居民而引起居民反感,又能及时的向上级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

如此一举多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的陈词完毕。

谢谢大家!

 

 

三辩发言

 

如果按对方辩友所说“下户时只能调查解答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其他事项不予调查、解决。

”势必会在无形中给居民生活造成压力,使居民对社区工作产生不良情绪,从而造成对社区工作的不配合。

举个例子,张三因计生方面的问题到陈某家调查,李四又因低保的问题到陈某家调查,王二又因劳动就业的问题到陈某家开展工作,最后陈某打电话到社区投诉“你们居委会怎么搞的,三天两头派人来我家,这不是拢民吗?

”就算社区再怎么解释,但是在居民心里已经留下不良的印象是肯定的,我想有的社区一定已遇到了这情况。

社区不是每周都有开会学习各项工作的业务知识吗?

办事处不是设立了“首问责任制”吗?

为什么要设立“首问责任制”这是从居民角度出发,从便民服务出发。

若按对方辩友的观点,那“首问责任制”不是形同虚设了吗?

谢谢我的陈词完毕。

 

 

四辩发言(总结陈词)

 

尊敬的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来宾:

   经过一番唇枪舌战,真理是越辩越明,相信大家心里对于孰是孰非已有一番定论。

我在此重申我方所持观点:

社区工作应分片包干,工作人员每下一户时,就对社区所有工作进行全面调查,全面解决。

中国的城市社区服务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形成了“社区服务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

社区服务包含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社会化服务,要做好这些服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我们人力有限的条件下,下户全面调查、全面解决是最科学、最理想的工作方法,这样既为居民提供了全面的服务,又减少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反方所持的”社区工作应当各负其责,其他的一概不管”这样的观点其实很不可取。

因为这样不利于社区全面开展工作,反复的打扰居民生活容易引起居民的反感,造成居民对社区工作的不理解、不配合。

同时,在居民寻求解答时却向居民说“不知道”、“不清楚”,相信这样的服务态度不会让人满意,因为这样容易让居民留下工作人员在互相推诿,不愿意为居民服务的不良印象。

在讲求服务质量的今天,社区服务的质量也有待提高。

社区工作者作为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则被要求能为居民提供更细致周到的服务。

所以采取正确的、进步的、更人性化的工作方式是我们提高社区服务质量的首要条件。

我方所持的社区工作实行分片包干,工作人员下户时针对社区所有工作全面调查,全面解决的观点就不失为一种简便、高效的好的工作方法,是完全符合当今服务型社区的工作要求的。

相信真理会在我们这边!

谢谢大家!

 

内容提要:

语文教师对“流水帐”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要充分认识和肯定其在写作中的价值和作用,积极引导和督促学生修改好每一篇“流水帐”作文,利用范例教学法,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素养。

关键词:

“流水帐”;价值和作用;引导和督促;范例教学

我们语文教师在批阅叙事类作文时,遇到最多的有问题作文恐怕就是“流水帐”了。

尽管我们有些老师尽全力去“剿杀”,但总是屡禁不止,难以除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流水帐”的确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令许多老师头痛不已,但它并非是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

俗话说:

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能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发展规律,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审视和观照我们的作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仔细琢磨,认真观察,勤于积累,不断挖掘,反复推敲,善于总结,充分开发和利用周围的写作资源,调动一切可以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手段和方法,使之具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和积极的写作态度以及坚韧的写作意志品质,就有可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流水帐”为好文章。

一、对“流水帐”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要充分认识和肯定其在写作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

对于“流水帐”,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忧心忡忡,甚至于视若洪水猛兽。

学生们毕竟是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

他们在认识之初,真伪不辨,主次不分,是在所难免的。

写作,作为认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也不例外。

“流水帐”就是由于学生们认识不足而导致的。

不要小看“流水帐”,它对于学生写好作文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首先,“流水帐”能暴露出学生身上所存在着的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既包括前面所讲的认识上的问题,也包括写作技巧、写作能力、写作习惯、写作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教师只有在弄清楚这些问题之后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也只有明白自己作文的症结所在,才能进行有效的修改。

否则的话,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能像一只无头苍蝇,乱碰乱撞了。

其次,“流水帐”还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不管好不好,“流水帐”也是学生观察、思考、领悟、感知的一种结果。

有些学生在写作之前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发挥了联想和想象。

欧阳修说:

“作文之体,初欲奔放。

”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只有让思维像脱了缰绳的野马,自由地驰骋,再插上联想和想象的双翼,任意飞翔,才有可能使大量的丰富的材料呈现在眼前。

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更具有缪斯天性。

这是一笔宝贵的智力资源,不可忽视和浪费,不可摧残和扼杀。

虽然学生“流水帐”中的材料有些散、有些乱,鱼龙混杂,甚至于似是而非,但它们当中却蕴涵着一定的主题因素,也可能是捕捉灵感的一个向导、一丝线索。

有些材料,虽然在这一次作文中应该被删掉,但有可能对下一次作文起大的作用。

第三,放手让学生把“流水帐”写出来有利于激发和培植学生的写作兴趣。

刘锡庆教授说:

“开始要放,写好放胆文。

放开心灵,放开手脚,放开文笔,随便写,写得越多越好。

不要过早讲规矩,要多鼓励,到一定程度,才加以收束。

小学、初中都应当放。

现在的作文放得不够,收得太早。

开始要以鼓励为主,多就少改,少用自己的思维去改,更不要泼冷水。

”我们宽容和善待“流水帐”,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学生,而是为了减少对学生自主写作的束缚,让学生易于表达,让学生学会珍视自己的精神劳动成果,使他们对习作或写作逐渐产生兴趣,树立信心。

这一意义要超过每一次习作或写作成功的本身,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所应该做到的。

 

因此,我们应该要求和鼓励学生们毫无顾忌地把“流水帐”写出来!

二、积极引导和督促学生修改好每一篇“流水帐”作文

“流水帐”之所以被称为“流水帐”,主要是因为无明确的中心,不分主次,或空泛干瘪,或蔓冗芜杂,或只有现象的罗列而没有真情的流露、创意的表达。

针对这一特点,我们教师可以在遵循“多就少改,少用自己的思维去改,更不要泼冷水”的原则下。

积极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来修改:

1.明确中心,选定叙述的重点。

近年来,在经我辅导、推荐下刊登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上的几篇习作,当初几乎都是“流水帐”,几乎都是用上述方法修改出来的。

例如,刊登在《中国少年报》(素质教育特刊、1999年10月31日)中的《帐篷学校》一文,在初稿中,小作者把她在我县幸福乡采访到的情况几乎都写了进去,诸如幸福乡受灾人口是多少,全乡中小学校受损的情况、幸福乡地理位置特点等。

小作者想把每一方面情况都告诉读者,但哪一方面又都没说清楚。

看完初稿,我问小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她说是小朋友们在王家山头帐篷里学习的情形。

我说:

“那你就把它作为重点来写吧。

”在我的启发下,小作者很快就写出了幸福乡几百名小学生克服重重困难,冒着高温酷暑在帐篷里刻苦学习的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幸福乡人民抗洪救灾的坚强意志以及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并定名为《帐篷学校》。

稿子寄出以后很快就被《中国少年报》采用,并刊登在头版的最醒目处(改文附后)。

2.         对材料作必要的删削

有些作文材料庞杂,有说服力的材料和一些似是而非的材料混在一起,甚至被淹没。

艺术创作上有句名言:

在大理石上刻出人像,无非是把不是人像的部分剔除罢了。

作文的删削材料与雕刻相通。

作家魏巍在写《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时,曾把原先写好的二十几个事例删成三个。

虽然只有三个事例,却有振聋发聩、撼人心魄的效果。

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

例如,蔡瑞旋同学在写《老师的教鞭》这篇作文时,在原文中不仅写了“我”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情景和太阳能给“我”家洗浴所带来的种种便捷和快乐,而且还写了“我”把“我”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时剩下的一截铝塑管带到学校当剑耍,被老师没收去当作教鞭的经过;不仅写出了这一教鞭在老师手中所发挥的奇特的作用,而且还写出了“我”对老师手中这一教鞭的好奇、困惑、向往的心理活动。

应该说,这篇作文写得是很全面的。

但是文章把“我”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经过及其作用写得那么详细、具体,显然是多余的。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删削,文章陡然精粹起来,不仅文字简洁,主题集中,而且视角独特,富于新意(改文附后)。

3.        披沙淘金,寻找亮点,把它加以扩充和放大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学生写不好作文,问题往往就出在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由于缺少这双眼睛,即使身处美的事物之中,也难以发现美,更不用说去捕捉美,去表达美了。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认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努力从生活中汲取写作营养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发现美,寻找出一个个“亮点”,加以深入地挖掘。

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有内容,才有新意,才有个性。

请看下面这篇作文:

今年暑假,我到了农村奶奶家。

我见奶奶一天到晚都在忙,挺辛苦的,便想给她放鹅,帮她一把。

可是,我还没靠近鹅呢,一只大白鹅就跑来咬我一口,把我吓得要死。

我不敢再放鹅了,只好在奶奶放鹅时跟在她的后面。

就这样过了五、六天,奶奶家的鹅跟我闹熟了,它们不仅不咬我,而且一见到我还亲热地叫着,有时似乎还央求我喂食给它们吃。

不久,我学会了放鹅。

快要开学了,我离开奶奶家时,特地去鹅圈看了它们几眼。

这篇作文是吕婷同学在“新世纪我能行”系列体验教育活动中写的。

读了这篇作文,我问她:

“那只鹅是怎样咬你的?

你被咬时有什么反应?

奶奶放鹅时你跟在她后面都做了些什么?

”根据这些问题,吕婷同学对这篇作文作了多处多次修改,对许多亮点作了进一步地挖掘和补充。

修改后的作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在放鹅过程中所看到的一幅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农村生活图景,真切地表达出了“我”战胜胆怯,学会放鹅的快乐和自信,凸现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与神奇。

后来,这篇作文在全省“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征文中获得优秀奖(改文附后)。

三、在引导学生修改“流水帐”作文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

也许有的老师认为,从上述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写好一篇作文之后,这一次的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任务也就完成了。

如果仅仅满足于此,而且一次又一次这样重复的话,那我们还是不能摆脱每一次作文训练都要批改大量的“流水帐”的烦恼,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许多老师包括一些专家都认为,学生作文写不好,主要是平时练少的缘故,所以总是要求学生多写多练,最好是天天练,每天至少写一两篇。

这种要求,这种做法,在过去也许可行,但在今天就未必行了。

大家都知道,我们正处于知识急剧膨胀的时代,学生们所要学的东西真是太多了,而他们学习时间(包括习作时间)是有限的,叫学生多写多练甚至每天写一两篇作文,那不挤占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不过度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才怪呢。

作文篇数布置多了,学生一天到晚忙于应付,或闭门造车,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或死抱着一本本作文选不放,东拼西凑,甚至整篇照抄,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去总结。

这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束缚了学生发散思维的手脚,不利于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养成,扼杀了他们的缪斯心性,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刻不容缓。

”教育部2001年6月8日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指导学生把“流水帐”变成好文章,其着眼点不仅仅是在写好这一次或这一篇作文上,更在于写好这一类作文,引导他们把握这一类作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基本写作规律,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写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这方面,德国教育家根舍因创立的范例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根治“流水帐”的有效办法。

具体说来,可分为四个步骤:

1、精心选择训练项目和训练内容,引导学生搞清楚这一篇“流水帐”为什么要这样修改,是从哪些方面修改的,修改后的作文与原文有什么异同,具有哪些特点。

这是范例地学习“个”,即通过范例的、典型的、具体的、单个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2、在变“流水帐”为好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类,比如这是写景的还是写人记事的,是以议论为主的还是以议论为主的,是写静态事物还是写动态事物的,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还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来写的……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类作文的基本特征。

这是范例地学习“类”,在第一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断,认识这一类事物的共性。

3、要求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作文练习,能够归纳出这一类作文的基本写作要素,写作方法以及这一类作文的基本的框架结构,进而认识这一类作文的基本的写作规律。

这是范例地掌握规律和范围,要求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事物的规律性。

4、通过教师批阅讲评、生生互改互评、组织召开写作经验交流会、优秀作文展示等手段和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能够舔尝到写作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认识到写作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实践,把写作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老师所强加的任务。

这是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和切身经验的知识,使学生不仅了解客观世界,也认识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

以上四步,能很好地解决知识的量的急剧膨胀与人的有限的学习时间、能力之间的矛盾。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严格地按照上述四个步骤进行的话,对于学生来说,就可以在今后的写作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教师来说,就可以以一当十,以点带面,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可以免掉教师在每一次作文训练中都要批阅大量的“流水帐”的烦恼,可谓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

所以说,作文练习宜少而精,不宜多而杂、多而乱。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流水帐”里不仅有学生可以习得的好文章,更有我们教师作文教学艺术的好文章。

这不是更深一层意义上的化腐朽为神奇吗?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扬再隋主编 《语文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出版

3、袁桂林主编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出版

4、黄建成 袁立庠主编 《中学作文教学法》 1998年出版

5、李莉主编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出版

6、朱自强著 《小学文学教育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6月出版

附录:

部分学生作文的修改稿

老师的教鞭

郎溪实验小学三

(2)班 蔡瑞旋

 一天,我家装太阳能热水器,剩下一截红色的铝塑管子,我把它带到学校里当剑 

耍。

不料,被老师发现了。

我想,老师肯定要骂我了,因为校长一再要求我们小朋友不要玩一些尖利的东西,玩一天,我家装太阳能热水器,剩下一截红色的管子,我把它带到学校里当剑耍,不这些东西容易伤着同学。

然而,老师并没有骂我,只问我能不能把这管子送给他。

——当然行啊!

于是,老师便把这管子拿去做了教鞭。

这管子在我手里普普通通的,可是一到老师手里就好像附了魔法似的,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还在教师里吵吵嚷嚷,教室里就如同开水锅一样。

老师不慌不忙,用教鞭轻轻一敲讲台,班上马上安静了下来。

有一次考试,我有一道题目不会做,便侧过脸偷看旁边同学是怎么做的。

还没看到一个字呢,眼前忽然出现一个红乎乎的东西,啊,是老师的教鞭!

吓得我冷汗直冒,脸上火辣辣的,赶紧埋下头自己做自己的,再也不敢偷看了。

前几天,出黑板报的同学要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太阳,可是,怎么画也画不圆,急得团团转。

我说,到别的班借个圆规吧。

同学们听了都很赞同。

这时,老师拿着教鞭走了过来说,不必了,让我用教鞭来画个圆。

用教鞭怎么画圆?

同学们都好奇地拥上前来看。

只见老师把教鞭平放在黑板上,一手摁住教鞭的一头,另一只手捏者粉笔将教鞭的另一头轻轻一扳,哗地一下,就画出一个大大的圆来,再勾上几笔,一轮火红的太阳就从东方冉冉升起来了!

在场的同学一个个拍手叫好。

昨天,我擦黑板的时候,特地把这根教鞭拿起来掂了掂,看了又看,觉得它跟以前没有什么两样。

可是,为什么一到老师手里就不一样了呢?

什么时候我也能拥有老师手里的那根教鞭呢?

 

帐篷学校

安徽省郎溪县实验小学  陶然

9月17日,学校少先队辅导员组织我们小记者到被洪水围困的县幸福乡中心小学采访。

我们乘坐的中巴车沿着新郎川河大堤疾驶,大约二十分钟便到达一个比较大的村子。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幸福乡中心小学的陈校长。

他告诉我们,该乡遭受了百年未遇的洪灾,有1800多户房屋倒塌,仅他们中心小学就有六百多名学生被困在水中。

把这些学生组织起来按时正常上课是老师们最主要的任务。

为此,他们在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帮助下,搭起了一个个帐篷,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就近入学。

对家庭困难的学生都减免了学杂费。

老师们从8月12日就开始组织学生到校报名,9月1日,全校663名学生全部到校上课,无一人辍学的。

在帐篷里学习是非常艰苦的。

9月6日那天,帐篷里的温度达到四十多度,老师们只好带着学生们到树林里去上课。

学生们没有水喝,老师们就从几里路以外的井里挑水。

37名教师分布在6个教学点上课,每个教师几乎整天都在上课,工作量相当大。

听完了陈校长的的介绍,我们便跟着他到该校最大、也是条件最好的一个教学点去参观。

这个教学点设在王村山头上,共搭了5顶帐篷,另租了两间民房作为教室。

帐篷不大,里面排满了课桌,中间留着窄窄的过道,一个成年人必须斜着身子才能通过。

没有窗子,光线比较暗。

尽管帐篷里的教学条件是这样的艰苦,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却很高。

他们听课非常专心,没有不遵守纪律的。

他们的作业做得非常工整,丝毫不亚于我们这些县实验小学的佼佼者。

下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告诉我们:

“学校被大水冲得不像样子,我本来以为上不成学了,而今天能在帐篷里上课,心里觉得十分高兴。

”另一位同学说:

“我们每天上课都做船,可是我们没有钱坐客班船,学校便特地为我们租了几条船。

时间很快地过去了,当我们踏上归程时,还能听见一阵阵读书声从那一座座帐篷里传来。

这声音是那么悦耳,那么温馨,那么甜美,我们的心灵都被震撼着,被净化了。

 

放     鹅

郎溪县实验小学四

(2)班  吕婷         

一放暑假,爸爸就把我从城里送到了乡下的奶奶家。

                     

因为是第一次来到乡下,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鲜。

我望着奶奶养的那一群嘎嘎直叫的大白鹅,不禁想起王勃的那首小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我觉得这鹅挺有意思的,又见奶奶一天忙到晚,挺辛苦的,便对奶奶说:

“奶奶,我帮您放鹅去!

”奶奶说:

“你这个从城里来的小孩子哪里会放鹅呀!

”我不听,心里想:

爸爸说他六岁时就帮奶奶放鹅了,放鹅的时候可以捉泥鳅,斗蟋蟀……可好玩啦。

我今年都十岁了,为什么就不能帮奶奶放鹅呢?

于是,我拿起一根竹竿,学着农村孩子的样子去放鹅。

我还没靠近鹅呢,其中的一只大白鹅忽然头贴地面,张开双翅,向我直冲过来。

我一看情况不妙,拔腿就跑,可是晚了,这只大白鹅用嘴一下子夹住了我的小腿肚子,同时用双翅死劲地拍打着我。

我三魂吓去两魂半,还剩下半魂让我拼命地叫着喊着。

幸亏奶奶及时赶到,一脚把大白鹅踹出老远。

这只大白鹅似乎并不在意奶奶的这一脚,它昂起头,欢快地叫着,向它的同伴奔去。

它的同伴也一个个向它靠拢,热烈地欢迎着它的凯旋。

我就惨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