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区域试验关键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6175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区域试验关键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水稻区域试验关键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水稻区域试验关键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水稻区域试验关键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水稻区域试验关键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稻区域试验关键技术.docx

《水稻区域试验关键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区域试验关键技术.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稻区域试验关键技术.docx

水稻区域试验关键技术

水稻区域试验关键技术

摘要提高品种区域试验认识,全面深入了解品种区域试验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水稻区域试验操作、栽培管理、收获及室内考种等关键环节技术,对区域试验质量的提升有着指导作用。

关键词品种区域试验;水稻;操作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8-0076-02

根据《种子法》的规定,新品种审定和应用于生产前,必须经过区域试验。

区域试验,又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指新引进的或新育成的品种经育种单位试验综合表现优良,具有在生产中推广的可能时,在同一生态区域内选有代表性的若干点,进行的联合品种生产试验、比较试验,要求试验设计相同。

其目的是鉴定不同作物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表现、抗逆性,了解品种的适应性,为品种区域布局、审定推广提供依据。

同时,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制定适宜的栽培技术,促进品种的推广应用;可以系统积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等资料,为生态区划、确定育种目标和区域试验地点的选择等提供依据。

因此,做好品种区域试验十分重要。

1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

1.1田间试验要有代表性

试验研究的内容能够充分反映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特点,能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能满足近期或长远的生产技术发展的要求。

1.2田间试验要有准确性

田间试验的目标及结果要准确,力求做到除试验目标和研究因子之外的试验条件及控制因素一致,尽可能消除不应有的试验误差。

1.3田间试验要有重复性

试验的重复性是指在与试验类似的条件下进行同样的试验或生产实践能获得类似的结果。

注意:

完全掌握试验所处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有准确、完整、及时的田间观察记载,以便分析产生各种试验结果的原因,找出规律;每项试验最好在当地重复2~3年,以便弄清品种对不同气候条件的反映。

还应在不同地区进行区域性试验,以获得比较全面、可靠的试验资料,使其用于生产的把握性更大。

2水稻区域试验操作技术

2.1试验田的选择

试验田是水稻品种试验的载体和平台,选择合适的试验田对保证试验的安全性、代表性和有效性以及提高试验的准确性、精确度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2.2试验田的位置和设施

(1)应考虑试验田所处的位置、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包括土壤质地、土壤肥力等)在当地具有代表性,使参试品种能充分反映对当地典型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2)试验田应选择在开阔地,不靠近树林、高大建筑物等,以免造成对试验整体或局部的荫蔽作用。

同时,试验田也应远离农舍和动物放养场所,以避免禽、畜对试验的危害。

(3)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防鼠、防鸟设施,如防鸟网等,以及试验田周围田块安排种植同类型同熟期品种,以避免鼠、鸟等对试验的危害。

(4)试验田应具有良好的排灌设施,确保排灌顺畅。

2.3试验田的大小和形态

我国和湖北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一般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统一为13.33m2,一组试验品种大多为12个左右,同时要求试验田块年度间相对固定。

因此,试验田块大小的选择应考虑一组试验品种最多时所需要的面积。

通常,连同保护区及小区间的操作走道,一组试验的试验田面积应不小于666.67m2。

不同组别但类型熟期相同的试验可以安排在同一田块中进行,有利于观察比较和节省试验成本。

因此,试验田最好选择数倍于666.67m2,如1333.33、2000.00m2大小的田块。

当然,试验田块不宜过大,一般以不大于2000m2为宜,不然不但会增加试验田土壤的异质性,还会造成田间操作管理的不便。

试验田块的形状是由区组数、参试品种数以及小区的大小和形状决定的。

根据我国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一般设计要求,试验田块的形状应为长方形。

2.4试验田的土壤肥力

试验田的土壤肥力涉及肥力水平及其均匀程度。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要求肥力水平中等偏上,肥力水平偏低将影响品种产量潜力的正常发挥,肥力水平偏高会导致部分品种长势过旺贪青、病虫害严重发生及非正常倒伏等。

在田间试验中,土壤肥力差异性是引起试验误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采用合适、科学的试验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区组间土壤肥力差异产生的试验误差,但并不能控制区组内土壤肥力差异产生的试验误差。

实际上,在一块试验田中,土壤肥力差异呈均匀梯度变化并在试验规划设计中做到区组内无差异是困难的。

因此,应尽可能选择土壤肥力均匀一致的田块,这是控制因土壤肥力差异产生的试验误差的最有效的手段。

3水稻区域试验的栽培管理技术

3.1栽培管理要求

品种试验属于单因子试验,在一个试验点,应在技术、试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比较品种之间的差异[2]。

由于田间试验周期长,环节多,技术因素复杂,尤其在栽培管理过程中,有时难以满足完全一致的试验条件和技术,因此栽培管理的总体要求是:

能控制的试验条件和技术应整体均匀一致,难以控制的试验条件和技术应严格遵循局部控制的原则,尽可能使区组内的试验条件和技术均匀一致,而把实际或可能存在的试验条件和技术差异分配在区组间。

3.2育秧

水稻品种试验一般采用育苗移栽的种植方式。

一般采用的是水育秧,有少数也采用的是旱育秧,育秧过程中除了应根据当地生产季节适时播种和按照当地生产习惯确定适当的播种量及播种密度外,还应确保品种间及品种内秧苗素质的相对一致性[3]。

为此,除要求同组试验所有品种育秧程序、育秧条件和育秧技术一致外,还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根据各品种的千粒重和发芽率确定播种量(常规稻与杂交稻播种量应有区别),使各品种具有相同的播种密度。

二是一组试验育秧的各个技术环节如播种、施肥等避免同时由2人或多人操作。

三是为避免不同品种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反应程度不同导致秧苗素质出现差异,不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四是拔秧移栽时不选用秧畦边缘的秧苗。

3.3移栽

移栽是水稻品种试验从秧田过渡到本田的重要技术环节,除了应根据当地生产习惯选择适当的秧龄、行株距和穴苗数外,还应保证品种再生长起点的同时性和区组内栽插状况的一致性。

移栽的基本要求:

一是同组试验要求尽量相同时间内移栽完毕,若出现特殊情况,则至少同一区组在相同时间内移栽;二是同组试验行株距以及穴苗数应相同(但常规稻与杂交稻穴苗数应有区别),栽插状况应一致。

由于移栽前一般田间没有水层,栽好灌水后会有一定数量的漂秧,移栽后2d内及时把漂秧、缺株的地方补上,保证每个小区试验的株数,防止缺苗少苗。

3.4保护行的设置

区域试验均应按方案规定设置保护行,一是为了保证试验的安全性;二是消除或减小边际效应的影响。

边际效应是指边际与中部的植株的不同表现。

影响边际效应的因素主要有2个方面:

一是边际植株在生长空间、环境和肥力方面与非边际植株的差异;二是相邻小区间不同品种植株生长竞争力的差异[4]。

据研究,边际效应会影响包括产量在内的许多性状,并且具有显著的品种间差异性,一般情况下,边际效应只是在边1行表现明显,但如果相邻小区品种间性状差异大,则其品种的生长竞争效应可涉及到外3行或边至内40cm的距离。

在实际操作中,应采取如下措施消除或减少边际效应对试验的影响:

限制小区(大区)间及小区(大区)与保护行之间的间距(不大于40cm);在试验田四周设置不少于4行的保护行,并种植对应小区(大区)的品种。

3.5施肥

施肥除了按照当地大田生产的中等偏上水平确定施肥量、肥料种类搭配以及适当适量分次施用外,还应确保施用均匀和每个小区(大区)等量,以免产生新的土壤肥力差异。

为此,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所用有机肥应腐熟粒细,固体无机肥应干松不结块;采取分小区(大区)起码是分区组分别称取等量肥料施用的办法;使用技术熟练、施用均匀度好的人员施肥,并且一组试验同一次施肥应由同一人操作;不能对长势不良的小区(大区)或区域额外增加施肥量或施肥次数。

3.6防治病虫害

水稻对主要病害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但对虫害(包括纹枯病)的抗性则普遍较弱。

因此,水稻品种试验中常采取防治虫害不防治病害(纹枯病除外)的原则。

由于病虫发生的复杂性及防治药剂、防治技术的局限性,不同程度的病虫害通常难以避免。

危害情形大致有3种:

整个试验危害程度相对均匀;危害程度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危害程度存在明显品种间差异。

当整个试验危害相对均匀且程度严重,平均产量水平比正常产量水平偏低20%以上,试验应作报废处理;当危害程度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在收获时应去除危害严重的区域,按实际收获穴株数折算小区(大区)产量,当去除的危害穴株数超过20%时,该小区(大区)应作为缺区处理;危害程度存在品种间差异则应视作正常的不同品种间的抗性差异表现。

3.7收获与测产

水稻品种试验虽然都按类型及熟期分组进行,但由于品种生育期表现的复杂性,一组试验参试品种熟期不完全一致的情形难免出现,有时在个别试验点熟期甚至相差悬殊。

这一方面增加了田间管理上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增大了试验小区间的生长竞争,带来试验误差,此外也给品种间的比较增加了难度。

因此,在制定试验方案时应使同一组试验参试品种的熟期尽可能一致[5-6]。

如果试验实施中出现参试品种间熟期相差悬殊的情况,则应按成熟先后及时收获。

虽然会给相邻偏迟熟小区留下边际空间优势,但在后期这种空间优势所带来的边际效应已不明显,而一味及时收获造成穗发芽、籽粒的呼吸作用消耗、倒伏、鸟鼠害等会明显影响产量,而带来较大的试验误差。

产量比较是品种试验的中心内容,产量测定是田间试验部分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最容易发生误差的环节。

收获、脱粒、清理、储运、晾晒、扬净、称量等环节处理不当不但会带来系统或偶然误差,也极容易造成过失误差。

这一过程的每个环节除要求使用适当的机具设备和格外认真细心外,还应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收获应采用人工分小区(大区)收获,在一组试验收获过程中,应固定1人或2人脱粒,以保证每个小区的脱粒干净程度一致;在一组试验小区稻谷清理和扬净过程中,操作人员也不宜多,最好由一人完成,以保证每个小区(大区)清理和扬净程度一致;产量测定前应保证各小区(大区)晒干至一定的含水量,称重后应立即测定各小区(大区)的实际含水量,再按籼稻13.5%、粳稻14.5%的标准含水量折算小区(大区)稻谷产量。

4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

样本的代表性主要指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等调查的样点,以及株高测量、考种的样本等要有群体代表性。

除按照一般的取样方法外,还应注意如下几点:

要避开边际;样点

尽可能平均分配在每一位移栽人员所在的位置;要避开无群体代表性的植株(如杂株、补栽植株、病虫危害植株、生长太旺或太弱植株等);当然,还要考虑方便操作,并做好标识。

观测的同时性主要指一组试验某些性状的观察记载应在同一时期、同一天,或同一天的同一时间进行。

如株叶形态、繁茂性等应在分蘖盛期观察记载,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等应在期间的每天同一时间或时段观察记载。

差异的准确性是指某些性状的精确值难以准确确定时,一组试验应准确界定品种间的差异。

如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等生育期性状,株叶形态、繁茂性、整齐度、熟期转色、落粒性等农艺性状,以及病虫危害程度等的观察记载。

尺度的一致性主要是指在一组试验中性状的观察记载必须由同一人完成。

因为每一个人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是有差异的,如果一组试验的观测记载由2人或2人以上分别完成,必然形成品种间的非系统误差[7]。

如室内考种中,实粒与空秕粒的区分标准往往较难把握,如果一组试验品种的考种工作由2人或2人以上完成,就会产生分辨标准的差异,从而增加考种误差,最好的考种方法是一人考一个组,以保证试验的准确性。

5结果报送

每组试验都要确保有专人负责试验,以保证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的真实性、科学性、准确性。

并按照试验方案及记载表的要求进行认真填写,填写试验结果记载表时不得改变其规定的内容和格式,按试验方案中的品种顺序填写,及时上报试验结果,以便进行数据处理和汇总分析。

6参考文献

[1]杨仕华,廖琴.中国水稻品种试验与审定[M].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周煦阳,寿国光.对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的几点思考[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5(4):

25-26.

[3]全成哲,金京花,张云,等.提高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质量的措施[J].山东农业科学,2006(4):

87-88.

[4]马汉云,王青林,扶定,等.提高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质量的思考[J].中国种业,2010(9):

37-39.

[5]郭丽娜,周奇,黄晓燕,等.提高水稻品种区试质量的对策与方法[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

(1):

138-139.

[6]杨仕华,廖琴,谷铁城,等.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进展及建议[J].中国种业,2009(12):

12-14.

[7]龚亚茹,鲁克有,王江虹,等.现阶段如何做好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工作[J].农业科技通讯,2010

(1):

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