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残留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建议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6102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药残留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建议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农药残留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建议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农药残留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建议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农药残留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建议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农药残留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建议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药残留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建议稿.docx

《农药残留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建议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药残留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建议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药残留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建议稿.docx

农药残留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建议稿

农药残留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建议稿)

农药残留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SOPs)是以文件形式法定的操作程序,也是对良好实验室规范的补充与细化,涉及到技术与管理多个层面,主要描述在研究计划或试验指导中没有详细说明的部分。

包括如何正确进行试验、开展活动和技术监督检查等。

第一节有关农药残留试验的术语

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贸易形势,保证农药残留专业术语与毒物控制法(ToxicsubstancescontrolAct,TSCA)、联邦农药、兽药法(FederalInsecticide,Fungicide,andRodenticideACT,FIFRA)、以及良好实验室规范(GoodLaboratoryPractices,GLP)的标准原则专业术语保持一致,对部分术语的内涵作了界定。

1.1试验装备(Testfacility):

是指对于非临床健康和环境安全研究所需要的职员(个体、合作者),附属建筑以及执行单位。

对于多地研究还包括研究主任所在地,以及全部试验点,均视为试验装备。

1.2试验场所(Testsite):

是指进行研究阶段涉及的所有地点。

1.3质量保护程序(QualityAssuranceProgramme)是一个法定的体系,包括独立于研究工作以外的全体职员,以及根据良好实验室规范原则而制定的确保试验设备正常运转的管理措施。

1.4试验体系(Testsystem):

是指用于一项研究的任何生物、化学或物理的体系或其组合。

1.5原始资料(RawData):

是指所有原始试验设备的记录。

如文献资料或复印件等。

包括照片、缩微胶卷、胶片复印件、计算机媒体、仪器自动记录,以及其它任何提供的信息资料。

1.6样本(Specimen):

是指为检测分析和保存从试验体系中收集的任何资料。

1.7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ResidueLevel,MRL):

类似美国的允许限量(Tolerance),作为食物中农药残留的强制标准已被多国认可。

这些最大残留限量是联合国配备机构,FAO/WHO联合资助由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

1.8研究开始日期(StudyInitiationDate):

是指研究主任签约研究计划的日期。

1.9试验开始日期(ExperimentalStartingDate):

是指第一次研究收集到有效数据的日期。

1.10研究结束日期(StudyCompletionDate):

是指研究主任在最终报告上签字的日期。

1.11试验结束期(ExperimentalCompletionDate):

是指从研究中最后收集到资料的日期。

1.12安全间隔期(PHI):

从最后一次施药到收获的间隔天数。

第二节田间(Field)试验

为研究农药在农田环境中的残留和归趋提供指导和标准程序。

这类研究通常交给科研单位和主管部门批准的农药销售商完成。

2.1研究范围

标准操作规程将用于审核记录,包括为检测田间的背景状况,农药残留量、代谢物,以及在土壤、水和未加工农产品中的分布。

如化学农药在大田作物、田间消解与移动(隆地、水生生物、森林、深层土壤、以及地下水的跟踪检测)。

2.2试验地点(Site)的选择

农药残留田间试验是研究农药在环境及生物体内的消解、积累和移动,以及生态条件对最终农药残留水平的影响。

确定该农药的使用剂量和应用区域。

因此田间残留试验要求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土壤类型等差距较大的两地以上同种作物上进行两年的重复试验。

南北方都种植供试作物,通常在南北方各设一处试验地。

区域性作物,如甘蔗、甜菜、香蕉等,可在两个不相邻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的两个省(区)设点。

2.2.1试验地的背景资料调查

2.2.2绘制具体地图

2.2.3标明试验地的位置,包括方向、合作者姓名等。

2.2.4记载小区大小,耕作情况,方向和斜度等。

2.2.5记载土壤性质、包括质地、含沙量、粉砂和粘粒,有机质、PH值、阳离子交换量,田间持水量等都是所有研究需要的资料。

确定这些性质是否符合GLP的标准要求。

2.2.6记载耕作历史,包括曾种作物、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情况,应用史等至少3年内的背景资料。

第三节试验小区(Plot)

根据农药残留试验的目的要求和试验地的具体条件,将各处理小区在试验地作合理的设置和排列,以减少田间误差和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3.1小区面积及形状

小区试验在局部范围内进行,其面积大小应根据作物而定。

一般生长密度大的作物如小麦、水稻或大棚蔬菜,其面积可适当小一些,生长密度小的作物,如棉花、玉米等可适当大些。

一般控制在33-66㎡,果树不少于2棵,设施农业如温室大棚,小区面积不小于8㎡。

形状一般以长方形为好,其长、宽比例要根据试验地的形状、作物栽培方式、株行距大小而定。

3.2设置重复

在田间试验中,每个处理都必须设置重复,在一定条件下,重复次数愈多,试验误差愈小。

但重复次数过多,耗费人力、物力太大,对残留试验重复次数一般控制在3-4次为宜,设施农业为4-5次。

3.3小区的排列方式

为消除或减少试验区因环境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误差,必须使不同处理的不同重复均匀地分布在试验田内,小区间设保护行。

常见的排列方法有两类:

顺序排列法和随机排列法。

3.3.1顺序排列法是将各个处理的小区在每个重复的位置均按相同的次序排列,(图3.1)

1

2

3

CK

4

5

5

4

CK

3

2

1

图3.1田间顺序排列法

3.3.2随机排列法

随机排列法是将各个处理在重复内排列,不按照一定顺序,随机而定(图3.2)

1

2

3

4

CK

3

4

CK

1

2

4

CK

1

2

3

图3.2田间随机排列

4.4试验小区的准备与维护

对供试的所有小区,包括不同处理、不同重复和对照小区,在播种前的耕耘、播种后的施肥、灌溉、施药和常规农业管理措施等都必须保持条件一致。

4.5大田验证

大田验证是对推荐使用剂量农药残留水平的跟踪调查,以审查实验设计是否适合生产实际。

通常在生态条件、耕作水平、施药剂量、防治时期等与推荐剂量基本相同的田间进行。

调查面积不作规定,视条件与需要而定,愈大愈好。

第四节农药残留试验作物的选定

田间农药残留试验的目的之一,是了解作物可食部位的残留水平是否构成对人体的危害。

鉴于播种的作物种类繁多,如果对每种作物都作残留试验,工作量过大,也不必要。

而且同类作物的生长环境、栽培管理基本相同,因此同一种农药在同类作物上选择1-2种进行田间残留试验,即可代表该农药在同类作物中残留水平的基本状况。

4.1作物分类

稻类:

旱稻、晚稻等。

麦类:

小麦、大麦、燕麦等。

杂谷类:

高梁、谷子、玉米等。

薯类:

甘薯、木薯等。

叶菜类:

白菜、甘蓝、菠菜、小油菜、芹菜、韭菜等。

果菜类:

黄瓜、番茄、茄子、青椒等。

豆菜类:

豇豆、碗豆、蚕豆、扁豆等。

块茎类:

萝卜、胡萝卜、莴苣、芥菜等。

块根类:

土豆、山药等。

鳞茎类:

葱、蒜等。

瓜菜类:

南瓜、苦瓜、冬瓜、西葫芦等。

梨果类:

苹果、梨、桃、柿子等。

柑桔类:

桔子、柑子、柚子、橙子等。

瓜类:

西瓜、甜瓜、黄金瓜、白兰瓜等。

小粒水果类:

葡萄、樱桃、栗子、杏、草莓、枇杷、枣等。

其他作物各为一类,如:

棉花、大豆、花生、甘蔗、甜菜、亚麻、茶叶、烟草、油菜、香蕉、菠萝、芝麻、向日葵、可可、咖啡等。

4.2中草药分类

中草药分类可根据药用部位的类型(叶、茎、花、果、根)参照作物分类而定。

第五节农药及制剂分类

田间农药残留试验是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的补充和深化。

也是研究农药在环境中移动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药品种及制剂类型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作物类型、防治对象的需要。

就田间药效试验作物可食部位最终残留研究,农药品种及制剂类型只能是药效试验提供的同种同类产品。

其施药方法也同田间药效试验尽量保持一致。

5.1使用方法

农药使用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有害生物的危害行为、作物种类、农药的性质和制剂类型。

如防治作物地上部位的有害生物,常用喷雾、喷粉、烟熏等。

防治地下部位的有害生物,常用拌种、土壤处理等。

对于验证田间药效试验农药、制剂和使用方法的选择,应同田间药效试验保持一致。

最常用的方法是喷雾和喷粉。

其次为拌种等。

使用前必须记载供试农药的通用名、中文名、商品名或代号、剂型、有效成分含量、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

5.2农药制剂的有效成分

农药制剂是农药的加工产品,考虑到产品质量,贮存期间的分解消失,以及分析方法本身的系统误差,不可能对产品规定绝对的含量标准,通常用波动范围(限定上、下限)的百分率表示。

如低含量制剂2.5%(m/m)、波动范围±10%,表示为(2.5±0.25)%。

高含量制剂25%,波动范围±5%,表示为(25.0±1.25)%。

如5%马拉硫磷粉剂,因其易分解,FAO规定为(5.0+1.0-0.5)%。

混配制剂有效成分表示应分别记,如吗菌灵混剂,表示为280g吗菌灵+58g多果定/L。

联合国FAO规定对固态农药制剂有效成分含量的计量方法以g/kg表示,对液态农药制剂用g/kg或g/L两种方法均可,均不用“%”表示。

鉴于所有液态制剂的密度都大于水的密度,用称重法不太方便,采用g/L表示比较适用。

5.3农药喷洒液的有效成分

除直接喷洒的制剂(如粉剂、超低容量制剂、油雾剂等)外,一般都要加水稀释配制成喷洒液后才能使用。

我国多年来一直采用稀释倍数表示药液浓度,无需计算,方可使用。

如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250~500倍,稀释液的多菌灵有效成分为0.05-0.1%。

这种表示方法只能反映药液的浓度,不能表明农药进入环境中的剂量。

因此,国际上已废弃这种表示方法,改为单位面积(公顷)上所使用的农药有效成分的具体量。

如每公顷10%顺式氯氰菊酯乳油5-10mL,其每公顷有效成分应为0.5-1.0g,加多少水稀释决定于害虫种类和作物生长情况,以及所选用的药械性能等,以把供试小区作物喷施均匀为度。

5.4喷雾用水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当多的农药制剂(如乳油、可湿性粉剂、水分散性粉剂等),在使用前需要用水稀释。

水的硬度、酸碱度和含有的不溶性杂物,对农药的喷雾质量、防治效果影响很大,在农药的质量检验中都用342mg/L的标准硬水作为试验用水。

标准硬水是由0.304g无水氯化钙和0.139g氯化镁(带结晶水)溶于1L蒸馏水配制而成。

全部折合为CaCO3342mg/L(Ca:

Mg=80:

20)的标准溶液,相当于19.21°(德制)的硬水。

我国一直沿用德制水硬度表示,即100mL水中含有CaO1mg,为德制1度。

硬度过大,用前需经软化处理。

酸碱度PH也需调至适宜水平,水中不溶性杂物亦应排除。

第六节植保机械

确保农药使用技术的标准化,必须具有合格的农药制剂和合格的施药机具作为施药手段。

施药机具的选择,决定于作物类型和有害生物的危害特征。

对最终残留试验应同田间药效试验所用器械保持一致,用前按照植保器械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核审或校准。

保证药量准确,均匀分布在试验小区。

药量偏差控制在5%以内。

详细记载:

药械型号、性能(压力、喷孔口径等)、操作条件、药量误差水平、操作者姓名等资料。

6.1植保器械的质量控制标准

参考中华人共和国机械行业有关标准。

●喷雾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JB/T6661-1993

●踏板式喷雾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JB/T8573-1997

●喷雾器喷射部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JB/T9797-1999

●喷雾喷粉机试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行业标准NJ204-1980

6.2对于产量最大、型号最多的单管、背负式及压缩式手动喷雾器规定了几项基本技术参数(表6.2)。

表6.2三种主要手动喷雾器的基本技术参数

技术参数

单管式

背负式

压缩式

药箱额定容积,L

-

8,10,12,14,16,18

4,6,8,10

工作压力,MPa

0.4~0.70

0.20~0.40

0.15~0.40

活塞行程,mm

250~300

40~110

130~300

第七节施药量或施药浓度

根据农药制剂的有效成分和单位面积推荐的施药量或施药浓度计算应取的农药制剂量。

残留试验施药量或施药浓度应以田间药效试验报告中提出的推荐剂量中的高剂量为准,扩大1.5-2倍的剂量作为残留试验的施药量或施药浓度。

7.1施药量

如防治某种有害生物推荐的施药剂量为150~300g/ha,则残留试验最低施药量为300g/ha、450g/ha和600g/ha。

通常大田作物(水稻、小麦、棉花、蔬菜等)以施药量表示(g/ha)。

7.2施药浓度

如推荐浓度为100mg/L~200mg/L时,则残留试验的施药浓度为200mg/L、300mg/L和400mg/L。

对果园(苹果、柑桔等)以施药浓度表示(mg/L)。

对于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药量或施药浓度,最高剂量以不发生药害为度,如果2倍剂量已产生药害,可以低于此剂量。

7.3施药次数

田间农药残留试验是在田间药效试验的基础上,对农药在作物、土壤、水系等环境要素中的残留水平的检测,以评价该方法的推广前景。

因此,其用药剂量、施药次数和施药方法均应同田间药效试验保持一致。

如需要增加1~2次时,其施药量或施药浓度,亦应作相应更改。

对于特殊用途的农药或制剂如有的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种子处理剂、土壤处理剂等,一般只需施药1次,其残留试验没有增加的必要。

第八节施药时期

施药时期是与作物中最终残留水平密切相关的因素之一,也是制定安全间隔期的重要依据。

因此农药残留试验的施药时期,尽量参照田间药效试验推荐的施药时期进行,原则上以实际需要防治时期为依据,确定施药日期。

但由于农作物品种繁多,各地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期差异较大,应视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而定。

8.1对生育期多次施药一次采收的作物

对于在生育期需多次施药的作物,例如粮食作物、水果、棉花等,一般以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日期作为安全间隔期。

如果最后一次施药可食部位的残留水平超过了MRL值,可顺次向前推移,至最终残留水平控制在MRL值以内。

这一类作物一般间隔时间较长(7、14、21、30天)。

8.2对生育期多次施药分期采收的作物

在生育期分期采收的作物,例如黄瓜、番茄、辣椒、叶菜,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的间隔时间一般控制在1,2,3,7天为宜。

8.3对生育期一般只需一次施药的农药制剂

在生育期一般只需一次施药的制剂,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种衣剂、缓释剂、土壤处理剂等。

第1次也是最后1次,一般间隔时间较长,可达数十天或数月。

第九节农药残留消解动态试验

农药残留消解动态试验是研究农药在农作物植株、土壤、水中,随时间延长残留量减少的变化规律而设计的试验。

通过试验得出农药残留量消解一半时所需的时间,即半衰期。

所需时间长,则说明该农药在该条件下消解慢,反之,则说明消解快。

半衰期长者对农产品和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大,反之可能性小,半衰期是衡量农药在农产品和环境中稳定性、持久性的重要指标。

9.1试验设计

进行消解动态田间试验设计时,通常以残留试验的高剂量(或高浓度)作为施药量(或施药浓度)。

可采用一次施药多次采样或多次施药一次采样的方法设计试验。

一次施药多次采样方法,即施一次药后,在当天(通常为施药后1~2小时,药液干后),1,3,7,14,21,30,45,60天分别采样。

多次施药一次采样的方法,即在采样前的当天,1,3,7,14,21,30,45,60天分别施药。

由于多次施药一次采样的方法往往误差较大,数据规律性不好,而采用较少。

采样间隔时间和采样次数视农药和作物种类不同而定。

有的农药消解快,采样间隔时间应以小时计。

原则上采样次数不得少于五次,最后一次采样,其样品中农药残留量消解应大于90%。

第十节样本的采集

样本是指研究所需从试验体系中采集到的任何供测材料。

如作物、土壤、水、大气等。

规范化的科学采集是获得有代表性的样本的关键,也是防止样本污染,减少试验误差的重要环节。

因此,采样前的准备工作是保障采样质量的重要步骤。

10.1采样工具的准备

采集样本选用的工具决定采集样本的类型。

如采集土壤样本用的铲和土钻,收割作物用的镰刀,采摘果菜用的剪刀、篮筐,采集水样用的采集器等。

用前都必须彻底清洗,以防意外污染样本。

10.2样本的编号

样本的编号事实上是处理剂量及重复小区的编号。

一般将推荐剂量的高限量作为处理1,扩大1.5倍剂量作为处理2,2倍剂量为处理3。

再注以小区重复编码。

如处理1,重复1-4,表示为1

(1)、1

(2)、1(3)、1(4)、1(CK);处理2,重复1-4,表示为2

(1)、2

(2)、2(3)、2(4)和2(ck);处理3,重复1-4,表示为3

(1)、3

(2)、3(3)、3(4)和3(CK),其它以此类推。

10.3样本登记卡

样本登记卡(标签)的设计没有固定要求格式,但必须包括如下内容:

样本名称、试验所在地、农药名称、制剂类型、施药量(或浓度)、施药次数、样本编码、采样日期、采集员等。

如何填写登记卡见表10.3。

登记卡一式2份,一份贴在包装外,一份装入塑料袋密封,随同样本放入包装内。

表10.3样本采集登记卡

项目

内容

样本名称

农药名称

制剂类型

施药量

施药次数

采样量

样本编码

试验所在地

采样日期

采样员

小麦

顺式氯氰菊酯

10%乳油

10.0g/ha

5

1kg

1

(2)(以此类推)

北京大兴永乐店

2002.8.15

张大弟

第十一节采样方法

根据试验目的和样本类型的实际情况,选择采样方法。

所采样本必须健壮成熟有代表性。

田间采样方法很多,通常有:

对角线法,五点法,“Z”型法,“S”型法,棋盘式法、交叉法等(如下图)。

×

×

×

×

对角线法

×

×

×

×

×

五点法

×

×

×

×

×

×

×

“Z”型法

×

×

×

×

×

×

“S”型法

×

×

×

×

×

×

×

×

棋盘式法

×

×

×

×

×

×

×

×

×

交叉法

●对角线采样法:

由样品采集区域的一端向另一端引一对角线,在此线上等距离设点采样(样点多少视区域面积、地形及检测的目的而定)。

必要时亦可用双对角线法。

●五点法:

也称梅花采样法,对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但土壤较不均匀的田块,可采用此法。

一般样点以每亩设10个点为宜。

●棋盘式采样法:

适宜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但土壤较不均匀的田块。

一般样点每亩在10~20个之间,亦可稍多些。

●“Z”型和“S”型采样法,适宜于面积较大或平原牧场。

地势不太平坦,土壤不够均匀,采样点必须较多的田块。

●交叉间隔式采样法:

适宜于田间小区试验和农药残留试验。

采样点5~10个为宜。

第十二节采样量

12.1土壤样本:

在耕作层(0~15cm)取5~10个点,每个点取土约1kg,然后充分混匀经缩分留约1kg。

12.2水样:

多点取约5000ml,经充分混匀过滤后留1000ml。

12.3植物样本

12.3.1粮食作物:

每小区不少于10个点,每点采收植株约0.1m2(离地面约10cm),然后将籽粒和茎秆分开。

大粒谷物采2kg,小粒谷物采1kg。

12.3.2叶菜类:

大棵叶菜采5kg,不少于5棵。

小棵叶菜采2kg。

12.3.3果菜类:

大个果菜采5kg,不少于5个。

小个果菜采2kg。

12.3.4豆菜类:

采2kg。

12.3.5根菜、块茎鳞茎类蔬菜:

地上和地下部位分别采集,可除去表面土,但不洗。

大个蔬菜采5kg,不少5个。

小个菜采2kg。

12.3.6水果:

注意在上、下、左、右、内、外各部位采摘。

大果实采5kg,小果2kg。

12.3.7种子:

不带绒棉籽采1kg,带绒棉籽采2kg。

.其他如:

大豆、花生、油菜、向日葵、亚麻、芝麻等采1kg。

12.3.8可可、咖啡采2kg。

12.3.9茶叶、烟草采1kg。

12.3.10饲料:

大叶饲料采2kg。

小叶饲料采1kg。

茎秆饲料,除玉米需根据不同生长阶段采5株外,其他粮食作物茎秆采1kg。

其他动物饲料采1~2kg(视具体情况而定)。

12.3.11中草药:

参照以上相近作物的食用部位决定采量。

第十三节样本缩分

样本缩分是采样工作不可缺少,又十分重要的步骤。

由于每个小区采用多点取样,获得样本一般较大,既不便携带运送,又不适合保存。

因此,在装前通常都需要对样本进行缩分。

缩分的方法因样本的种类、性质、重量不同而异。

为了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多采用二分法,四分法。

所谓二分是将样本由中央一分为二,取其二分之一;四分法是将一个或一堆混匀的样本由中央作“十”字分离,取其中的四分之一。

13.1二分法:

二分法适用于水果和果菜类如苹果、梨、番茄、黄瓜等样本。

13.2四分法:

四分法适用于土壤、作物籽粒和大个果菜。

如大白菜、茄子、马铃薯、菠萝等样本。

对饲料作物、中草药等,视样本的具体情况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第十四节样本的包装

样本包装的目的是为采的样本在运送过程中不使变质、意外泄露、途中污染、水分遗失等,而影响到残留状况的保护措施。

14.1包装材料的选择:

样本包装材料必须使用高强度的惰性材料,既要牢固耐用,又不与样本发生化学反应。

常用的包装材料有纸制品、塑料制品、木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等。

14.2纸制品:

纸袋适用于不易受潮的干样本包装。

如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的干籽粒和干饲料等。

14.3塑料制品:

塑料袋、塑料盒、塑料瓶等。

适用于易受潮或防水分易遗失的样本。

如土壤、水果、蔬菜、水样等新鲜样本,但不能用于有机氯农药残留样本的包装。

14.4木制与金属制品:

多用于易损或拖运的大包装。

14.5样本采集登记卡,每个小包装内外各放1份。

第十五节样本的运送

15.1样本的运送

样本的运送过程也是容易造成样本霉烂变质的主要环节。

一般有专人护送,保证在24-36小时内送至实验室。

特别是易腐烂的新鲜样本,应在冷冻条件下运送(液氮或运送前作冷冻处理)并及时通知收件人准时接收样本。

15.2样本的贮存保管

如果采集的样本来不及分析或需要贮存一段时间,可采取两种形式贮存。

其一,用溶剂提取,在0-5℃条件下贮存提取浓缩液;其二,在-20℃条件贮存样本,贮存时间均不宜过长。

15.3具体贮存时间视被测物的稳定性而定,一般要求进行贮存期间的消解试验,或有文献报道允许的贮存期。

第十六节审查员在样本接收与贮存中的职责

任何研究协议或标准操作规程,都应该说明样本的接收、样本的分发或记录与分析前样本的贮存等。

审查员必须对这些程序作认真的审查。

通过审查记录,当与业务主管和研究人员交谈时,必须能够顺利地回答下列问题:

16.1在样本的文件中应该保存什么样的记录?

采样日期、接收时间和样本名称是否标在文件上?

16.2是否有日志或关于样本的贮存场所和发送的其它文件?

分析前样本贮存在何处?

如果是冰箱或是冷冻,是否记录了贮存期间的温度?

16.3什么时候分送分析样本?

分发给谁?

分发多少?

在什么情况下分发?

如何处理多余的材料?

16.4样品的制备方法要明确记录,如时间、地点、何人操作,尤其是否由分析组以外的人员来完成?

16.5贮存场所和处理程序是否足以保证样品的完好?

第十七节样品的制备

因样品种类不同采用的制备方法也不相同。

一般采取如下工序。

17.1选料:

选料是样品制备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清除样品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