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四 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四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四 Word版含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四Word版含答案
单元评估检测(四)
自然地理 第四、五章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5·长春模拟)泰山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势、名胜古迹众多而名扬中外。
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泰山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表现为( )
A.风力作用B.冰川侵蚀C.流水作用D.流水堆积
2.泰山因拔地通天之势而以“雄”著称,“拔地通天”的成因是( )
A.岩浆喷发而形成
B.断层之间的岩块上升而形成
C.板块水平挤压而形成
D.岩块崩塌而形成
【解析】1选C,2选B。
第1题,泰山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以流水侵蚀为主。
第2题,泰山属典型的断块山,“拔地通天”是因断层之间的岩块上升而形成的。
(2015·盐城模拟)读河岸线示意图,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自然状态下不同时期的河岸,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线所示河岸形成时间较早
B.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C.该河段以侵蚀作用为主
D.该类河段一般发育于河流的上游
4.沿L1~L2所作河流剖面最有可能与右图剖面相一致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3选A,4选B。
第3题,图中地区河道弯曲,在河道弯曲的河段,河水在凹岸不断侵蚀,在凸岸不断堆积,结合河岸线的变化可判断出实线所示河岸形成时间较早,虚线所示河岸形成时间较晚。
第4题,L1位于河流的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河道深;L2位于河流的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河道浅。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与地质剖面图,回答5、6题。
5.甲处地貌的成因为( )
A.背斜成山B.背斜成谷
C.向斜成山D.向斜成谷
6.该区域地貌形态的形成先后经历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地壳运动
B.地壳运动、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C.侵蚀作用、地壳运动、沉积作用
D.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解析】5选C,6选D。
第5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弯曲特点可以判断出甲处的地形为山脊,结合剖面图可判断出甲处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因而甲处地貌的形成原因为向斜成山。
第6题,图中有岩层分布,岩层的形成首先要经过沉积作用;图中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说明其在形成后,经受到了水平挤压作用(地壳运动);图中地貌表现为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说明岩层在弯曲变形后又受到了外力的侵蚀作用。
7.2014年10月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读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造成从丹江口水库到北京自然带更替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B.热量C.水分D.洋流
【解析】选B。
从丹江口水库到北京自然带的更替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热量的差异。
(2015·湖北联考)读我国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表1)和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回答8、9题。
表1 我国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荒地
其他
1978
55.0%
19.8%
4.9%
15.4%
4.9%
2008
40.2%
44.1%
6.2%
1.3%
8.2%
8.根据表中信息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变化趋势是( )
A.R河径流季节变化增大,含沙量减少
B.R河上游流水侵蚀作用减弱,下游流水沉积作用增强
C.植被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
D.河流流域面积增加,区域涵养水源能力增强
9.图中①地以喜阳类常绿阔叶林为主,而②地以喜阴类常绿阔叶林为主,这体现了自然景观的(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解析】8选C,9选D。
第8题,根据表格可知,本地区耕地面积和荒地面积减少,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所以植被覆盖率增加,而植被覆盖率的增加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加。
第9题,根据等高线示意图可知,①地为阴坡,②地为阳坡,但①地以喜阳类常绿阔叶林为主,而②地以喜阴类常绿阔叶林为主,这体现了自然景观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能力挑战题)(2015·嘉兴模拟)下图是某山脉南、北两坡气候资料图,实线表示气温,虚线表示降水,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山脉( )
A.北坡为迎风坡B.地处南半球低纬度
C.南坡相对高度大D.南坡自然带谱数目多
11.山脉基地植被带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解析】10选D,11选B。
第10题,该地1月份气温低于7月份气温,应该位于北半球;南坡整体降水量高于北坡,所以可以推断南坡为迎风坡;南坡为阳坡和迎风坡,自然带谱应多于北坡。
第11题,通过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地1月份降水量大,7月份降水量小,年最低气温高于0℃,所以应该为地中海气候,其山脉基地植被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015·江西师大附中模拟)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
米),甲乙丙是聚落,据此回答问题。
(16分)
(1)图中有一陡崖M,其高度至少________米,乙村位于甲村________方向。
(2)有人计划在甲村前河流a、b两处修建一码头,你认为哪处更合理,请说明理由。
(3)计划在甲村和丙村间修一公路,1、2方案哪个更合理,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
(1)题,该地形图等高距为50米,M陡崖处有3条等高线相交,所以可以计算出陡崖相对高度在100米到200米之间。
根据指北针可知,乙村位于甲村东北方向。
第
(2)题,根据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规律可知,在a处修建码头,因为a处为凹岸,受河水侵蚀,水深,航行条件好;b处凸岸泥沙易堆积,河水较浅,不利于航行和停泊。
第(3)题,根据等高线分布及公路选址规律可知,1方案更好,因为选择1,基本沿等高线修筑,坡度小,修筑难度低,修筑成本低。
答案:
(1)100 东北
(2)a a处为凹岸,受河水侵蚀,水深,航行条件好;b处凸岸泥沙易堆积,河水较浅,不利于航行和停泊。
(3)选择1方案。
基本沿等高线修筑,坡度小,修筑难度低,修筑成本低。
13.(能力挑战题)(2015·贵阳模拟)下图示意中国四大地理区域,读图回答问题。
(20分)
(1)青藏高原的自然特征是高寒,分析其“寒”的原因。
(2)简述南、北方地区中从①到②到③所在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基础。
(3)比较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在气候、水文、植被方面的差异。
【解析】第
(1)题,青藏高原的“寒”是因为其“高”,即海拔高,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差。
第
(2)题,由①到②到③纬度变高,热量条件变差,导致自然带发生变化。
第(3)题,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气候的差异导致了水文和植被的差异。
答案:
(1)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海拔高(平均4000米以上),气温较低;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差(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夜间气温降低,气候寒冷。
(2)由①到②到③的变化体现出的是由低纬向高纬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形成基础是热量。
(3)北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方河流流量较大,西北河流流量较小;北方自然带以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西北以温带草原和荒漠为主。
14.喀什是中国的西大门,下图中甲、乙两图为喀什所在区域图和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问题。
(20分)
(1)指出甲区域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并列举两例典型的地貌形态。
(2)简述甲区域地势特征,并分析A处的地貌类型的成因。
(3)阅读图乙,解释喀什地区地质作用的主要过程。
【解析】第
(1)题,甲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风力作用强劲。
第
(2)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特征可以判断出甲区域的地形特征,结合图中等高线的疏密变化可以判断出A位于山麓地带,结合河流的分布特点可判断出其为山前冲积扇,其形成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
第(3)题,从图乙中可以判断出喀什地区的地形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1)风力作用。
沙丘、沙垄、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力堆积和风力侵蚀地貌各举一例)
(2)地势自西北、西南向东倾斜(或西高东低)。
河流在山区携带大量泥沙等物质,出山口后因地势变缓,流速变慢,在山前大量沉积而成。
(3)早期:
内力作用断裂下陷;后期:
外力作用流水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