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5853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策略研究.docx

《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策略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策略研究.docx

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策略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策略研究

学生姓名王思媛学号1102014008

所在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

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101班

指导教师郭蕊_

完成地点陕西理工学院

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

王思媛

所在单位: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国贸1101陕西汉中7230000)

指导教师:

郭蕊

【摘要】:

陕南是指陕西南部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大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

陕南从西往东依次是汉中、安康、商洛三地。

地理位置为我国南北分界线之上,气候宜人,人文历史文化厚重,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2013年03月陕南三市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北京、天津筹资专项支持,对陕南地区是个重大利好,因为它意味着,陕南的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层面,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陕西而言,意味着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之后,又一个国家规划的全覆盖。

自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给陕南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及国家调整产业升级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同时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后,对中线工程中的唯一水源地汉江的分支丹江,生态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对陕南地区整体产业调整带来发展的机遇。

三市产业互通、互补,相互促进把绿色工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

绿色工业、自然优势、南水北调、循环产业、特色产业

引言:

发展绿色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缩短地区经济差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陕南为例,分析了其发展绿色产业的基础、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绿色产业的内涵、陕南发展绿色工业的必要性、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的对策4个方面提出了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研究。

一、绿色产业的内涵

绿色工业的概念

绿色工业是指的是实现清洁生产、生产绿色产品的工业,即在生产满足人的需要的产品时,能够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自觉保护环境和实现生态平衡。

其实质是减少物料消耗,同时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绿色大世界国际联合组织认为,对绿色工业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工业相关生态环境的绿色范畴,同时关注整个工业产业链条健康、和谐的绿色性,独家提出了对“绿色工业”的全新诠释:

绿色工业是全球绿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顾客、合作方、供应商、员工、社会、生态环境等相关方健康、和谐的绿色行为和可持续绩效,致力于实现相关方绿色共赢、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方式。

  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先后实行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也明确指出:

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以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推动清洁生产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使工业产业尽快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陕南发展绿色工业的必要性

1.陕南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具有普遍性,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常常被激化。

为了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了生态补偿措施。

近些年来,中国也开始尝试采用生态补偿措施来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有效实施生态补偿,加强生态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既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陕南秦巴山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而为了保护水源地水质,陕南秦巴山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关闭水源地污染企业等措施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许多经济发展的机会,凸显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对该地区实施生态补偿也就亟待必须。

(1)针对陕南秦巴山区具体情况,采用机会成本方式测算具体补偿额度,从而提高补偿标准.

(2)根据陕南具体的自然环境状况并依照生态规律,延长补助期限.

(3)抓住国家实施政策补偿这一契机,积极主动反应本地区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利益需求.

(4)加强与受惠地区的交流与协作,例如:

建立水资源交易模式、建立流域生态价值评估机制

(5)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方式,避免禁止发展的污染严重产业,大力发展与生态补偿政策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如旅游业、绿色食品业、医药产业等,从而达到既发展了经济,又维持了生态良好,同时也响应了国家的生态补偿政策的一个多赢目标。

2.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的优势

由于陕南的水、热、林、草资源及土特产品、矿藏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据专家调查确认,这里有种子植种三千余种,野生动物四百多种。

陕南盛产蚕丝、苎麻、茶叶、生漆、桐油、棕片等数十种土特产品以及杜仲、天麻、麝香、五倍子等珍贵中药材,早已在清代中叶就饮誉长江,远销国内外。

除金、银、铜、铁、硫等矿藏外,汞锑、铅锌等矿的藏量在全国也位居前列。

 

陕南的水能资源藏量丰富,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的发源地,自宁强起源流经汉中、安康地区进入湖北。

陕南东部地区有长江支流-----丹江,经由商洛地区流入湖北。

陕南地区作为区域整体,具有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的共性,具有绿色生态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优势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北靠关中平原陇海大动脉新丝绸之路,南依天府之国“四川”,西邻甘肃甘南地区,东靠中部地区豫、鄂两地,为陕南经济产业转型调整带来发展优势。

(1)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

地理环境与资源优势为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陕南地处秦岭、大巴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并由汉水谷地为核心的山间盆地和宽谷组成。

秦岭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界线,秦巴山地和汉水、丹江、嘉陵江所独有的地貌水文植被特征,造就了陕南独特的北亚热带生态景观。

当地水热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覆盖率高、珍稀动植物多样。

据2004年统计,陕南地区森林覆盖率达56%,其中佛坪、宁陕等县高达70%,年开采量在5000公斤以上的经济植物有3000多种,柑橘、板栗、核桃、漆树、油桐、茶、桑、竹等植物较普遍。

陕南素有秦巴山区“天然药库”之称,盛产上千种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如杜仲、牛滕、天麻、党参、黄连、麝香等;有野生动物580种,拥有享誉世界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等“国宝”级重点保护动物,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这些使陕南成为全省自然资源最集中、特色最突出的区域,对于陕南发展制药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产业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条件。

同时,陕南地处山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环境污染小,广大的农村几乎无污染。

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向土地投人较少,化肥、农药等施用量低。

因此,清洁的土地加上独特的地形、充足的水热资源等均优于中东部地区,这又为陕南开发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生态环境及交通建设

陕南地区在经济社会保持较高增幅的情况下,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近几年,先后关停并转高耗能、高污染的多家皂素、水泥、粘土砖生产企业,加大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方向的植树造林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主要污染物排放呈现下降趋势,森林覆浓率达到56.5%,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幅度增长,空气质量大幅度提高。

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陕南三市进一步增强了保护一江清水供北京的责任意识,抓林业生态、水资源保护、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汉江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高速公路和在建及规划的高铁网络对进一步促进陕南地区与关中及发达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联系,打造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经济圈”具有重要意义。

(2)优越的地理位置

区位优势明显,尤其是高速公路通车给陕南绿色产业带来突破发展机遇。

从全国区位来看,陕南地处我国中心地带,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便于与关中及周边省区合作互动。

陕南西部、中部的汉中、安康两市,连接陕西与甘、川、渝、鄂等地,成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经济文化交往的桥梁和纽带;陕南东部的商洛市,连通陕、豫、鄂三地,将作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辐射圈的增长极。

融入关中城市群,发挥服务西安的城市功能。

从交通区位条件看,陕南地区已建成了通往区内外便捷的交通网线。

陕南地区主要有阳安线、西康线、宝成线、襄渝线等铁路线。

公路线主要有210、108、312、316共4条国道;西汉和西康的高速公路,还有1条西安一商洛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

航空线路方面,汉中和安康都与西安等城市有定期航班。

近几年,陕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步伐,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有助于加快陕南绿色产业开发的步伐,促进陕南经挤腾飞。

3.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21世纪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包括东线、中线和西线三大工程,其中,中线工程主要是将发源于陕南汉江、丹江的优质水引流到京津唐地区,保证这些地区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近年来,汉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水质逐渐下降,同时,水源地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因此,尽快建立、完善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和标准,对提高中线工程的水质和水源地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通过在陕南三市五县调查发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基本上都存在水质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其中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原因;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在陕南各地得到了有效地开展,大大改善了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但生态保护和补偿的规定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人为因素是加剧水源地生态危机的关键因素,这主要是由水源地保护工程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相互制约的矛盾所引起的。

(2)为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和提高水源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实施水资源保护和生态补偿“两大工程”。

其中,水资源保护工程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污水治理工程、垃圾处理处置工程、环境监测管理能力建设等;生态补偿工程主要有经济发展补偿、移民安置补偿及贫困地区补助等。

通过对各项工程的费用计算得出,实施水资源保护工程需要投资3031185.25万元,实施生态补偿工程需要投资1540000万元,两项工程总投资需要4571185.25万元。

(3)比较利用机会成本法、费用分析法和水资源价值法三种方法补偿标准的计算结果,建议采用水资源价值法所计算得出的补偿标准,由水资源受益区初期每年向陕南三市财政转移支付10亿元。

建立以水资源补偿为核心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协助水源地进行产业结构的逐渐调整和转型,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补偿机制的评估和激励机制,从而在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的过程中,同步实现水源区人民生活水平的较大提高,构建和谐发展的美好局面。

4.区域经济的优势 

国内外现有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中,比较优势理论是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内核”,赤松的“雁行形态说”和弗农等人的“产品循环说”是其发展的“合理外壳”,产业协调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是其根本的发展理念。

产业集群发展理论是其发展方向。

这些理论为陕南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1)是综合运用区域优势理论发展特色产业。

区域的优势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时序优势和后发展优势。

对于陕南来说,在区域优势分析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责源禀赋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影响力已经逐步减弱,而时序优势、后发展优势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其中时序优势是一个区域要率先发展新兴产业。

就会建立这一产业的相关标准,会形成与区情紧密联系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形成一种产业发展的势能。

而后发展优势是我们在建立某种产业的过程中,不必经历这一产业发展初期的各种痛苦的探索历程,在发挥区域某方面的优势基础上,直接从一个高的起点上建立成熟和超前的技术工艺水准,促进产业的超常发展。

要通过时各种优势的综合运用。

特别是利用后发优势和时序优势的思路,培育发展陕南的特色产业。

  

(2)是明确区域特色产业的目标定位与发展理念。

按照区域优势分析的理论,陕南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青山绿水,人文历史,生态资源和矿产资源。

这些优势是大自然和陕南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所赋予的。

是一种绝对优势。

基于这些优势的产业会给区域带来持久的活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恒久的市场开发价值。

因而,陕南地区的特色产业必然要将重点放在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业、矿产资源开发上,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入发展的思路中,将首要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上。

同时,按照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及基础产业协调发展理论,要明确的问题是,区域特色产业培育的目标是将特色产业培育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要注意特色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要通过产业之间复杂的关联,延长产业链,形成复杂的产业生态系统。

  (3)是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的选择,决定着陕南特色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

如果我们按照赤松的“雁行形态说”和弗农等人的“产品循环说”建立发展模式,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必然要经历艰难漫长的痛苦历程,这与陕南突破发展极不适应;如果按照梯度推移理论承接高梯度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来发展,实践已证明,低梯度地区只接受高梯度地区转移出的产业几乎不可能改变落后面貌;如果我们把时序优势、后发优势与“雁行形态说”和“产品循环说”结合起来,直接从一个高的起点上建立产业和技术业标准。

依托资源优势,引进大企业集团来研发新产品新工艺,从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深精加工。

使产业发展和产品循环不必经过“从低级向高级、从粗加工到深加毁再到精细产品”的过程,直接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高度化。

即实行跨越式发展。

一步到位达到“雁行形态说”和“产品循环说”的后发展形态。

而且这样的跨越式发展还必须借助政府力量强势推动,对选好的战略产业应大力扶持和重点发展。

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优越化和高级化,进而就能使陕南赶超发达地区发展水平。

这种由政府主导型与跨越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称之为“后突破发展模式”。

  (4)是遵循产业集群化、团区化的发展规律。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和产业组织形式,国内外宾践证明,产业集群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降低创新和交易成本,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工必然趋势。

是加快落后地区工业化进程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建设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有利于改善园区要素条件,有利于培育固区主导产业,有利于形成固区创新网络。

由于陕南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和规模化开发,正好与产业集群所需的社会网络和规模经济要求相似,特色产业内的农户、企业、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相互协作、互通信息、传播知识、转化技术就能够在地域集聚的同时取得集群化的效应。

同时,产业集群化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配套实施和环境,而园区化建设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产业聚集形成循环式的链状经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三.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的现状

陕西、湖北和河南三省交界处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位于秦巴、伏牛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

进一步加快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和调水水质安全的现实需要。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这是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说,《规划》出台,对陕南地区是个重大利好,因为它意味着,陕南的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层面,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陕西而言,意味着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之后,又一个国家规划的全覆盖。

因此,在库区三省之中,相对贫困的陕南三市,定位后发展有望再提速。

《规划》要求加快湖北十堰、陕西安康、汉中、商洛、河南邓州等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合理确定城市区域功能定位,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局模式,建设宜居城市。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人口和经济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加大区域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规划》提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是:

安康市建设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和特色生物资源加工基地,建成上游地区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汉中市建设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和重要的物流中心,建成生态宜居城市。

  商洛市建设优质绿色农产品、新材料工业基地,建成秦岭南麓生态旅游城市。

加快发展重点城镇。

结合水污染防治、移民安置,调整优化城镇布局。

重点发展区位条件较好、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发展空间的城关镇,加快库区淹没城镇重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使重点城镇成为吸纳人口、集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按照城镇建设与环境容量相协调的原则,严格控制城镇直接向河流和库区排污,强化污染防治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

(1)汉中作为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自然条件优越。

北界秦岭山脉,南界大巴山,有汉江冲积而成的汉江平原,属于亚热带气候,是西北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以“猪、药、茶、菜、渔”为主的五大产业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值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但是在土地、水等资源条件约束日趋增强和汉中市制定“绿色产业战略”的大背景下,对于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依赖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亟需通过改变目前的生产方式和提高生产效率来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

因此绿色产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

(2)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和经济学规律为基础构建的,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形态,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它以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为特征,以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为原则,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陕南地区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

【1】从陕南地区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出发,分析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论述陕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明确了陕南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

【2】针对陕南地区的经济和环境特征,提出陕南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围绕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四层面探讨陕南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以旬阳县为例,具体分析了旬阳县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以及循环型社会的发展模式,并着重构建了烟草业、生物加工、有机食品、新型材料、生态旅游等重点产业的循环经济链。

2.陕南绿色工业发展的问题

(1)陕南山地小城镇(陕南地区具有秦巴山地特征的县域中心城镇)工业园为研究对象,在对陕南地理资源、小城镇现状、工业发展现状及工业用地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工业化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用地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工业发展与城镇发展之间的矛盾、工业区内部发展的矛盾这四大矛盾是制约陕南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及案例的分析借鉴,针对以上四大矛盾提出以循环经济为主导、县域生态工业园为载体、山地整理为手段的陕南工业发展途径。

在确定了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模式后,从生态工业园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工业园与城镇空间布局的关系、生态工业园内部规划建设这三个层次的12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

12个方面包括:

产业类型与产业链的选择研究、规模控制研究、园区选址研究、园区对外交通规划研究、用地整理研究、空间布局研究、功能布局研究、绿地景观布局研究、地块划分与组合研究、建筑密度控制研究、园区内部交通规划研究、园区管理研究。

通过上述研究总结出一套适用于陕南山地小城镇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思路与方法,并将研究结果实际运用于旬阳生态工业园规划之中。

规划思路可总结为:

对生态工业园规划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层研究,确定研究内容所在的层面,然后对该层面的研究内容按其程序先后进行分类研究。

规划方法可总结为:

以城镇总体发展目标及资源现状为依据,定位园区产业与建设规模;以有利于产业发展和适应城镇发展趋势为原则,合理规划园区选址与对外交通;以把园区建设成为具有陕南秦巴山地特色的生态工业园为目的,采用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手段对园区内部进行规划建设。

(2)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必然趋势。

城市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近年来,随着陕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省内城市数、市辖区数不断攀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连创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全省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陕西省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极不均衡,陕南、陕北和关中三大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即便是在各区域内部,不同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

为了对陕西省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状况进行量化分析,从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等三方面选用7个代表性指标来描述全省城市化的差异。

根据极值差率和变异系数计算的结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测度陕西城市化发展综合水平的模型。

该模型由包含5个城市化指标的线性表达式组成,每一个指标在该模型中的权重均为正值。

并在该模型基础上,计算出了各城市化指标对陕西城市化水平的实际影响。

不均衡的城市化发展会在城市公共服务、住房、环境等方面造成严重社会问题,只有均衡发展的城市化才能促使各种社会资源在城市空间合理配置,进而避免或减轻上述种种社会问题。

(3)我国目前缺乏一套完整地村庄规划参考标准(这个标准包括编制体系、指标体系以及相关的土地使用和规划管理保障),导致上下位规划缺乏衔接,规划的可实施性差,难以指导实际建设,村庄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文章结合已有规划的缺失和不足,指出规划各个层级的重点,明确解决策略,以指导村庄全面发展。

·第一层级——布点研究。

研究重点:

建立村镇规模等级结构及职能结构、产业布局、实施策略与制约因素、政策建议(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保障机制)。

·第二层级——空间布局研究。

研究重点:

村庄定性定量、规划研究范围、指标体系、延续村庄特色。

(4)陕南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特色产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

调查发现,陕南特色产业发展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特色产业还没有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成为陕南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式。

从组织形式和规模上看,陕南绿色产业以农户为主体。

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大多农户还处于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生产格局。

种植面积小且分布零散,缺少相对集中连片、配套设施齐全的规模化、专业化开发。

这种社会化程度极低的组织形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地阻碍了农产品产业化进程。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从质量和效益上看,产业化程度低,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时改善优化当地工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作用不大。

以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的商洛为例。

2008年正在大力发展的五大特色产业中,现代中药增加值仅占经济总量的6%左右,特色食品不超过3%,生态旅游占5%左右,劳务输出占6%左右。

增加值最多的矿产建材业也只占到9%左右,没有一合产业超过10%。

工业化是产业化的基础,陕南产业化程度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程度低。

2008年,陕南生产总值达到760.32亿元,经济总量仅占到全省的11.1%,“陕南第二产业占总产值比重为36.8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9.29个百分点;第:

产业增加值为279.90亿元。

仅占全省的7.2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