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5820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6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一轮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地理一轮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地理一轮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地理一轮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地理一轮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一轮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

《高三地理一轮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一轮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一轮阶段滚动检测五.docx

高三地理一轮阶段滚动检测五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阶段滚动检测(五)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五章 (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5·湖南联考)下图为某区域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甲、乙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差异B.地形差异

C.大气环流的差异D.白昼时间的差异

2.有关甲、乙、丙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地温差大于甲地

B.乙、丙两地气候相同

C.甲、丙两地年日照时数接近

D.三地气候成因都与地形有关

3.(2015·河北联考)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读中国现代辛辣指数分布区比较图,“四川人怕不辣,湖南人不怕辣”,其喜辣、食辣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特别适合种植辣椒

B.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

C.昼夜温差大,辛辣可驱寒

D.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

  (2015·温州模拟)下图为西安附近渭河某河段河道变迁图,完成4、5题。

4.图中渭河河段不断北迁的自然原因可能有(  )

①区域内地壳运动的差异②南岸堆积物颗粒较大

③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④泾河携带的泥沙较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西安市大型新区不向南拓展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南部(  )

A.交通条件差,居民出行不便

B.水资源严重不足,用水困难

C.地势平坦,易发生城市内涝

D.保护古遗址等文化景观需要

  读近300年来全球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完成6、7题。

6.导致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全球变暖B.人口增加

C.植被破坏D.自然灾害

7.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  )

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B.河流含沙量减少

C.旱涝灾害频率降低D.水资源短缺加剧

  (2015·成都模拟)郑渝(郑州至重庆)铁路是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线路,初步规划有①线、②线两种方案。

读郑渝高速铁路规划图,回答8、9题。

8.在郑渝铁路规划的两种方案中,与方案②相比,①方案(  )

A.沿线城市较多,人口密集,效益高

B.穿山越岭、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

C.沿河谷延伸,地势起伏较小

D.占用耕地少,征地费用较低

9.铁路通车后,为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行安全,沿线车站将设置列车运行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

D.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

  (2015·衢州模拟)GIS叠图分析时,布林逻辑运算元(含AND,OR,NOT,XOR四种运算)被利用来筛选符合条件的信息。

下图为布林逻辑运算元的示意图,A、B两圆代表两种资料,经布林逻辑运算后,阴影区域为符合条件的信息,白色区域为不符合条件的信息。

假设某地区有林地、耕地、坡地和建筑用地四种类型的土地,据此回答10、11题。

10.下列叙述符合“XOR”的关系的是(  )

A.坡地的建筑用地,但非林地

B.林地或非坡地的耕地

C.林地或坡地,但非坡地的林地

D.林地的非耕地

11.某公司要兴建一个观光饭店,用地的条件为“林地中的非耕地,且为非坡地的建筑用地”,要满足这些条件需使用哪两种布林逻辑运算元?

(  )

A.AND、NOTB.AND、OR

C.OR、NOTD.OR、XOR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

据此完成12、13题。

1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

C.过度砍伐D.过度养殖

13.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下图是我国中西部某地产业链结构图,完成14、15题。

14.促使该地产业链成型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B.劳动力C.原料D.交通

15.近年来,该地煤炭输出比重降低而电力输出比重提升,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  )

A.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B.降低运输成本,缓解交通压力

C.降低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D.实现产业升级,减少用工数量

  读我国华北某地区的部分资料,据此回答16、17题。

年份

森林覆

盖率(%)

耕地面

积(km2)

年降水

量(mm)

气温年

较差(℃)

河流含

沙量(%)

粮食平均

亩产量

(kg)

2000

21

341

523

38

10

298

2012

10

482

451

42

36

186

16.导致该地区2012年粮食平均亩产量比2000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异常,水旱灾害频发

B.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C.受寒潮、冻害影响严重

D.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

17.下列有关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B.治理风沙危害,发展绿洲农业

C.适当退耕还林,种植经济林木

D.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及水产加工产业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据此完成18、19题。

18.该地区要发展炼铝工业,最适宜布局在(  )

A.甲B.乙C.丙D.丁

19.图中水库的主要生态效益是(  )

A.水力发电B.减少地质灾害

C.净化水质D.水产养殖

  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和陕西省渭南市,共同构成了“黄河金三角地区”。

2012年5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设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要求将其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与装备制造业基地。

据此回答20、21题。

20.黄河金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①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②黄河的便利水运

③劳动力丰富廉价④科技力量雄厚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1.产业转移对该地区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  )

A.大面积林地被占用,林地面积缩小

B.就业机会减少,工人工资下降

C.造成当地资源迅速枯竭,影响经济发展

D.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加重

  读工业化阶段表及长江流域各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图,回答22、23题。

工业化

阶段

人均GDP

(美元)

第一产业

比重

第二、三产

业比重

初期

<2000

>20%

<80%

中期

>2000

<20%

80%~90%

后期

>4000

<10%

>90%

长江流域

3350

9.71%

90.29%

22.目前长江流域范围内的各省级区域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是(  )

A.湖南、安徽、重庆B.四川、云南、江西

C.上海、浙江、江苏D.广西、湖北、云南

23.关于长江流域的特征和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发展比较协调

B.人文要素空间分布差异不明显

C.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

D.经济布局亟待优化

  下图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

读图回答24、25题。

24.据图可知,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

A.较低经营成本B.淘汰落后产业

C.扩大企业经营规模D.政府的优惠政策

25.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有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雨育农业是在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易旱地区完全依靠天然降水从事作物生产的一种栽培制度。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分析①、②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及其原因。

(2)比较图示灌溉农业区和雨育农业区进行农业生产时在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的差异。

(3)分析该区域河流沿线水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7.(2015·唐山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 下图示意的Q湖流域位于北纬36°15′~38°20′和东经97°50′~101°20′,海拔3192~5174米。

据最新卫星资料监测表明,近十几年来,Q湖面积变化趋势是先减小后增大,以2004年为分水岭,2004年面积最小,2005年开始湖面积逐年增大,而且这种增长已经持续保持8年。

科研工作者经过多方面资料分析,对Q湖的水量要素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见表)。

表:

Q湖流域水量要素变化趋势预测

年份

气温

(℃)

湖面降水

(mm)

湖面蒸发

(mm)

地表径流

(mm)

地下径流

(mm)

湖泊水位

(m)

2010

1.11

413.39

966.73

401.92

149.24

3192.80

2020

1.48

407.29

975.24

397.72

153.67

3192.66

2030

1.83

401.13

983.77

390.24

157.63

3192.35

2040

2.23

394.97

992.33

382.75

161.60

3191.87

2050

2.60

388.82

1000.91

373.26

165.58

3191.22

(1)据图,概述Q湖流域的地势特征,并指出Q湖湖水补给的主要类型。

(2)依表,说明未来几十年Q湖面积变化趋势,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3)简要说明加强Q湖流域湿地监测研究的重要性。

 

28.(2015·安徽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溪洛渡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骨干工程,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的金沙江上。

其装机容量与原来世界第二大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1400万千瓦)相当,是中国第二、世界第三大水电站。

预计2015年工程完工。

材料二 据悉:

坝址区自然条件优越,山高谷深,两岸地形完整对称,河道顺直,河谷为窄“U”型,拱坝坝肩、坝基岩体质地坚硬,以整体块状和次块状结构为主,完整性、均匀性好,能够满足拱坝承载能力及坝基变形的要求。

(1)分析溪洛渡水电站水电开发的有利条件。

(2)分析溪洛渡水电站开发的意义。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部分区域和甲地自然景观图、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区域和乙地人文景观图。

材料二 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

鱼塘中养鱼,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的特色。

(1)图示中甲地最突出的土地环境问题是什么?

形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示中的乙地位于我国珠江三角洲,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了基塘农业,试分析基塘农业的优点有哪些?

(3)乙地所在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简要说出其有利的区位条件。

 

答案解析

1.C 2.C 第1题,图示为非洲中、北部地区,甲地在非洲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形成,天气晴朗,日照时数较长;乙地在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是在赤道低气压带影响下形成的,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较短,故影响两地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的差异,故选C。

第2题,乙地地处赤道,温差应小于甲地;丙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势较高,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而乙地是热带雨林气候;根据图中等值线的判断规律,甲、丙两地的年日照时数接近,丙地气候成因是地势高所致,故选C。

3.B 喜辣、食辣与四川、湖南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辣椒有促食欲、平衡寒热的作用,由于四川、湖南气候潮湿,食辣能给身体祛湿,把体内多余的湿气驱除出去。

4.A 5.D 第4题,渭河南岸地壳抬升明显,山前洪积物较多,迫使渭河不断北迁。

第5题,西安南部有古都遗址,南迁将导致古遗址文化景观的破坏。

6.B 7.D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近300年来全球耕地、牧场面积增加,森林、草原面积减少,说明人类破坏植被发展农业生产,根本原因是人口增加,导致人地矛盾加剧。

第7题,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导致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河流含沙量增大,旱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加剧。

8.A 9.B 第8题,与方案②相比,①方案具有的优势有经过的城市多,地势低平、施工难度小。

第9题,为了更好地监控铁路的运行情况,应准确地对铁路沿线进行监控,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

10.C 11.A 第10题,图中AANDB——即A与B的交集、AORB——即A与B的并集、ANOTB——即A减去A与B的交集、AXORB——A与B的并集减去A与B的交集,由此可推断,“林地或坡地,但非坡地的林地”符合XOR的关系。

第11题,条件中的“林地中的非耕地”须用NOT,“非坡地的建筑用地”须用NOT,“林地中的非耕地,且为非坡地的建筑用地”须用AND。

12.A 13.D 第12题,由图可知,种植业比重超过了平原、缓坡占地比重,说明用地结构不合理,有过度开垦问题;畜牧业比重小于陡坡比重,B错;渔业与水面比重相似,过度养殖不是主要问题,C、D错。

第13题,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D对;缓坡可以开垦耕地,不必退耕,A错;不适宜再扩大种植业面积,B错;全面封山育林在当地不切实际,C错。

14.C 15.B 第14题,图中显示产业链的中心环节是煤炭开采,同时利用煤炭作为原料发展焦化、液化等产业链,利用煤炭作为能源发展炼铁、发电等产业链,故该地产业链成型的主导因素是原料。

第15题,煤炭外运对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用煤炭发电后,输送电能可以有效缓解交通运输压力;但这样会使本地大气污染更严重。

16.D 17.C 第16题,表中信息显示2000年至2012年间,该地森林覆盖率下降明显,耕地面积增加,导致降水减少,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壤的肥力下降,从而导致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

第17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不能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该地区位于华北地区不适宜发展绿洲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结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应适当退耕还林,种植经济林木。

18.A 19.C 第18题,炼铝业为动力导向型,应接近水电站。

第19题,水库上游地区发展畜牧业,并有城市分布,易造成水污染,水库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20.B 21.D 第20题,从黄河金三角地区的位置可以看出,它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并且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但科技力量较薄弱,黄河的水运价值较低。

第21题,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都属于重工业,污染比较严重。

22.C 23.D 第22题,图中显示沪、苏、浙三省市的第二、三产业比重已超过90%,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说明已进入工业化后期。

第23题,图中数据显示长江流域各省(区、市)工业化程度差异很大,特别是西部地区工业化比重较低,而西部这些省(区、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要优化经济布局,促进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24.B 25.B 第24题,从图中可知淘汰落后产业不是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

第25题,产业转入中西部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但不能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26.【解析】第

(1)题,比较两地降水量的差异主要从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来回答;原因主要从影响气候的因素,特别是大气环流来分析。

(2)题,气候方面主要从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等比较;地形主要从地势、地形类型等比较;土壤主要从土壤类型、肥力高低比较。

第(3)题,沿线水坝建设主要对水量、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河口水位、海岸线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答案:

(1)差异:

①地年降水量多于②地;①地降水主要集中于冬季,②地全年少雨。

原因:

①地西临地中海,冬季受暖湿的西风影响,降水较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②地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

(2)地形:

灌溉农业区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形平坦;雨育农业区位于平原向山区转换地带,地势较陡。

气候:

灌溉农业区终年少雨,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育农业区冬季较为湿润,热量条件较差。

土壤:

灌溉农业区属于冲积平原,土壤深厚肥沃;雨育农业区属于丘陵地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肥力较低。

(3)建设水坝拦蓄河水导致河流中下游地区水量减少,引起湿地萎缩,沙漠扩张;阻挡鱼类洄游,破坏生物多样性;河口水位下降,海水侵蚀加剧,海岸线退缩。

27.【解析】第

(1)题,由图中河流流向、流域边界、湖泊位置、轮廓可判断Q湖是青海湖,地势大致西北高、东南低,Q湖最低;湖水补给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2)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会使该流域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湖泊水位下降。

第(3)题,Q湖流域湿地对区域气候变化、青藏高原的生态、农业生产等意义重大。

答案:

(1)地势:

大致西北高、东南低,Q湖最低(地势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倾斜,Q湖为最低处)。

 湖水补给:

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河水及冰雪融水)、地下径流。

(2)变化趋势:

湖泊面积将会缩小。

原因:

(该流域将转为暖干时期)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量减少;地表与地下径流减少;湖泊水位下降。

(3)可以分析该流域气候变化自然规律,掌握该湿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利于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生态安全;为区域科学规划与合理安排产业活动提供依据。

28.【解析】第

(1)题,溪洛渡水电站水电开发的有利条件要从流域的气候、地形地质、水量、市场、政策、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

(2)题,溪洛渡水电站开发的意义可结合长江三峡大坝的意义回答,主要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答案:

(1)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河流水量丰富;②山高谷深,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③建坝自然条件较优越,岩性坚硬,稳定性较好;④市场广阔,可缓解华东、华中等地用电需要;⑤是国家“西电东送”骨干工程,国家政策支持;⑥国家资金、技术条件大力支持。

(2)①溪洛渡水电站竣工后,可实现发电、防洪、拦沙、航运等诸多经济效益;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③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帮助当地脱贫致富;④缓解东部常规能源缺乏却对能源需求量大的矛盾,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⑤水电是清洁能源,使用水电,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缓解东部地区大气污染。

29.【解析】第

(1)题,甲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最突出的土地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导致荒漠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2)题,基塘农业属于混合农业,结合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3)题,乙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工业化的区位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劳动力、地价、侨乡、交通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土地荒漠化。

 原因:

气候干旱,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过度樵采,过度垦殖,过度放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2)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3)位于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劳动力资源丰富,地价低廉;侨乡便于吸引外资和技术;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对外贸易。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