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州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5802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湘西州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湖南省湘西州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湖南省湘西州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湖南省湘西州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湖南省湘西州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湘西州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

《湖南省湘西州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湘西州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湘西州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docx

湖南省湘西州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湖南省湘西州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瓷碗破碎B.石蜡熔化C.纸张燃烧D.湿衣晾干

2.日常生活常见的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

A.矿泉水B.冰水混合物C.食盐水D.空气

3.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B.牛奶C.白糖D.植物油

4.下列标志属于节水标志的是(  )

A.

B.

C.

D.

5.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小的是(  )

A.碳酸钙B.氯化钠C.浓盐酸D.氢氧化钠

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B.

稀释浓硫酸C.

检查气密性D.

熄灭酒精灯

7.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工业上可以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

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氧气能与大多数的金属、某些化合物发生反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D.夏天鱼池内开启增氧泵,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溶解量减少

8.“两型”社会,提倡“低碳”生活,下列有关碳及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B.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

9.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原子最外层有11个电子B.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g

C.钠属于非金属元素D.钠的原子序数为11

10.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事实

解释

A

蔗糖水中的蔗糖晶体受热消失

蔗糖分子受热分解了

B

稀硫酸和稀盐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它们在水溶液中解离出的阳离子都是H+

C

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变干

水分子受热变成了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

D

装有红磷的密闭氧气瓶,点燃其中的红磷后,质量不变

反应前后瓶中分子总数不变

A.AB.BC.CD.D

11.2015年10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为一高效、速效抗疟药.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属于氧化物

B.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2

C.青蒿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

22:

5

D.青蒿素中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12.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

食物

葡萄汁

苹果汁

牛奶

鸡蛋清

pH

3.5~4.5

2.9~3.3

6.3~6.6

7.6~8.0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鸡蛋清和牛奶显碱性

B.苹果汁和葡萄汁显酸性

C.苹果汁比葡萄汁的酸性强

D.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葡萄汁和苹果汁

13.初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Fe+CuSO4═FeSO4+CuB.2H2O

2H2↑+O2↑

C.CaO+H2O═Ca(OH)2D.NaOH+HCl═NaCl+H2O

14.化学与社会、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化学与安全:

重金属中毒﹣﹣喝鲜牛奶、豆浆等解毒煤气泄漏﹣﹣关闭气阀,严禁烟火

B.化学与生活:

水中有异味﹣﹣用活性炭吸附鉴别纯棉织物和纯毛织物﹣﹣灼烧闻气味

C.化学与健康:

食用新鲜黄瓜﹣﹣可大量补钙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

D.化学与材料:

塑料、橡胶﹣﹣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生铁、黄铜﹣﹣都属于金属材料

15.小明为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将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M的粉末放入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发现,溶液呈现无色,溶液底部有少量固体粉末;过滤后在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稀盐酸,滤渣中有无色气体产生,滤液中无沉淀产生.结合实际现象判断,小明得出的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

A.滤液中一定没有银离子B.滤渣中一定含有金属单质M

C.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铜D.加入的金属M可能是单质铁

 

二、填空题(5小题,共29分)

16.用化学用语表示:

(1)2个氧分子:

______

(2)镁离子:

______

(3)氧化钙中钙元素显+2价:

______

(4)最简单的有机物______

(5)由70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______.

17.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密切相关.

(1)医疗急救时需要氧气,是因为氧气能______.

(2)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

(3)图书资料着火时,可用二氧化碳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①______、②______.

18.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2)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______方法提纯A;

(3)t2℃时,在100g水中放入______克A物质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19.周末小明到乡村浏览大自然的风光.

(1)出发前妈妈为小明准备的食品有:

馒头、鸡蛋、咸菜、苹果、矿泉水.食品中的主要成分缺少营养素中的______类.

(2)妈妈还为小明准备了一件冲锋衣,面料是100%锦纶,属于______材料.(选填:

“有机合成”或“天然有机”)

(3)小明来到田间,为农民伯伯区别开失去标签的氮肥(氯化铵)和钾肥(氯化钾).他从附近的建筑工地取来______(化学式表示),分别与少量的化肥混合后研磨,将氮肥与钾肥区分开.

(4)国家控制化肥的生产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过度使用化肥,实现绿色增产.过度使用化肥的后果有:

______.

20.铁是生产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金属.

(1)在酱油中加入铁强化剂,其中铁属于______(填“单质”,“原子”或“元素”);

(2)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净水剂,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3)常见的食品脱氧剂多为无机铁系脱氧剂,请将下列脱氧中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4Fe(OH)2+O2+2______═4Fe(OH)3.

 

三、简答题(2小题,共6分)

21.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

(1)铝比较活泼,为什么铝制品却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2)农业上不能用铁制容器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含硫酸铜),请用方程式解释.

22.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了解水、爱护水资源.

(1)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利用沉淀、______、吸附和蒸馏等方法可以净化水.

(2)我市大多数农村打深井取用地下水,可用______区分地下水是软水还是硬水,常用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请你任举一例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

______.

 

四、实验题(2小题,共15分)

23.通过一学期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些规律,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请你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名称:

①______,②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实验完毕发现试管已经炸裂,请分析炸裂原因(答一种情况即可):

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______;

(4)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是______(填序号);

A.ACB.ADC.BED.BD

(5)氨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实验室制法的原理是:

NH4Cl(固)+NaOH(固)

NaCl+H2O+NH3↑,据此设计出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装置代号),若用F装置进行密封收集氨气,气流应从______端(填“a”或“b”)流入气瓶.

24.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Ba(OH)2、KNO3、FeCl3、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一定量的白色粉末加入足量的水,振荡,静置,得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

②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白色沉淀全部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1)据此推断,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可能含有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

(2)写出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五、计算题

25.将6.8g含杂质的锌粒,加入到盛有50.0g稀硫酸的烧杯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称得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56.6g.试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

(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瓷碗破碎B.石蜡熔化C.纸张燃烧D.湿衣晾干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

A、瓷碗破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纸张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湿衣晾干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日常生活常见的下列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

A.矿泉水B.冰水混合物C.食盐水D.空气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分析】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解:

A、矿泉水中含有水和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冰水混合物中含有一种物质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C、食盐水中含有水和氯化钠,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方法,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物质组成,然后再根据各类物质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B.牛奶C.白糖D.植物油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不能和水形成溶液.故A错;

B、牛奶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不能和水形成溶液.故B错;

C、白糖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和水形成溶液.故C正确;

D、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不能和水形成溶液.故D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4.下列标志属于节水标志的是(  )

A.

B.

C.

D.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分析】根据常见图标的含义分析回答.

【解答】解:

由图标的含义可知,A.是塑料制品循环使用标志;B.是节水标志;C.是禁止烟火标志;D.是节能标志.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图标,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5.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小的是(  )

A.碳酸钙B.氯化钠C.浓盐酸D.氢氧化钠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依次分析即可,碳酸钙、氯化钠在空气中质量几乎不会变化,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氢氧化钠易潮解并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

【解答】解:

A、碳酸钙在空气中质量几乎不会变化,故A错;

B、氯化钠在空气中质量几乎不变化,故B错.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质量要减少,故C对;

D、氢氧化钠固体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质量要增加,故D错;

故选C.

【点评】此题是对常见物质性质的考查,解题的重点是对四种物质在空气中的变化情况的了解,属常规性物质基础知识考查题.

 

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滴加液体B.

稀释浓硫酸C.

检查气密性D.

熄灭酒精灯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加热器皿-酒精灯;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分析】A、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解答】解:

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工业上可以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

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氧气能与大多数的金属、某些化合物发生反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D.夏天鱼池内开启增氧泵,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溶解量减少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析】根据氧气的性质、制取和用途分析判断.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点条件下,能与许多种物质反应,具有氧化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工业上可以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故A正确;

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故B错误;

C、氧气能与大多数的金属、某些化合物发生反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故C正确;

D、夏天鱼池内开启增氧泵,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溶解量减少.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熟记氧气的性质、用途、制取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8.“两型”社会,提倡“低碳”生活,下列有关碳及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B.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毒性;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酸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主要途径进行分析判断.

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根据常见的碳单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产生温室效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说法错误.

C、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D、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C60是由碳元素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也属于碳的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主要途径、一氧化碳的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9.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原子最外层有11个电子B.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g

C.钠属于非金属元素D.钠的原子序数为11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

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右上角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所以核外有11个电子,其中最外层有1个电子,故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说法错误;

C、钠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右上角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故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事实

解释

A

蔗糖水中的蔗糖晶体受热消失

蔗糖分子受热分解了

B

稀硫酸和稀盐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它们在水溶液中解离出的阳离子都是H+

C

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变干

水分子受热变成了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

D

装有红磷的密闭氧气瓶,点燃其中的红磷后,质量不变

反应前后瓶中分子总数不变

A.AB.BC.CD.D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根据微粒的性质进行分析.分子、原子的特征: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之间有间隙,都是不断运动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解答】解: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受热时运动的速率加快,蔗糖分子通过运动分布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所以,蔗糖水中的蔗糖晶体受热消失,蔗糖分子没有发生变化.故A解释错误;

B、稀盐酸和稀硫酸溶液中都含H+,具有相似的性质.所以,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B解释正确;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受热时运动的速率加快,湿衣服在阳光下,水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运动到空气中.所以,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变干,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故C解释错误;

D、由于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所以,装有红磷的密闭氧气瓶,点燃其中的红磷后,质量不变.故D解释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原子等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2015年10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为一高效、速效抗疟药.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属于氧化物

B.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2

C.青蒿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

22:

5

D.青蒿素中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青蒿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15+1×22+16×5=282,故选项说法正确.

C、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

(1×22):

(16×5)=90:

11:

40,故选项说法错误.

D、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1个青蒿素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

食物

葡萄汁

苹果汁

牛奶

鸡蛋清

pH

3.5~4.5

2.9~3.3

6.3~6.6

7.6~8.0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鸡蛋清和牛奶显碱性

B.苹果汁和葡萄汁显酸性

C.苹果汁比葡萄汁的酸性强

D.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葡萄汁和苹果汁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

当溶液的pH小于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

【解答】解:

A、牛奶的pH小于7,显酸性,鸡蛋清的pH大于7,显碱性,故说法错误;

B、苹果汁、葡萄汁的pH都小于7,都显酸性,故说法正确;

C、苹果汁、葡萄汁的pH都小于7,都显酸性,但苹果汁的pH更小,酸性更强,故说法正确;

D、因为苹果汁、葡萄汁的pH都小于7,都显酸性,所以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葡萄汁和苹果汁,故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具体物质的水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初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Fe+CuSO4═FeSO4+CuB.2H2O

2H2↑+O2↑

C.CaO+H2O═Ca(OH)2D.NaOH+HCl═NaCl+H2O

【考点】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分析】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参与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变化特征是“一变多”利用此知识解决此题.

【解答】解:

分解反应的特征是“一变多”即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多种,可以看出ACD选项均不符合要求,只有B符合此特点.

故选:

B.

【点评】此题是对反应类型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抓住分解反应的特征,并利用特征进行判断即可.

 

14.化学与社会、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化学与安全:

重金属中毒﹣﹣喝鲜牛奶、豆浆等解毒煤气泄漏﹣﹣关闭气阀,严禁烟火

B.化学与生活:

水中有异味﹣﹣用活性炭吸附鉴别纯棉织物和纯毛织物﹣﹣灼烧闻气味

C.化学与健康:

食用新鲜黄瓜﹣﹣可大量补钙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

D.化学与材料:

塑料、橡胶﹣﹣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生铁、黄铜﹣﹣都属于金属材料

【考点】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金属材料及其应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防范爆炸的措施;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分析】A、根据重金属中毒的原理、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进行解答;

B、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纯毛织物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后有烧焦羽毛的味道进行解答;

C、根据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解答;

D、根据材料的分类进行解答.

【解答】解:

A、重金属中毒的原理是破坏人体内的蛋白质,而鲜牛奶、豆浆含有蛋白质,所以可喝鲜牛奶、豆浆等解毒;煤气属于可燃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