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中模拟题 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5656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期中模拟题 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期中模拟题 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期中模拟题 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期中模拟题 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期中模拟题 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期中模拟题 三.docx

《高一历史期中模拟题 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期中模拟题 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期中模拟题 三.docx

高一历史期中模拟题三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三)

时间:

100分钟分值:

100分考查范围:

必修一1—13课

卷(选择题共51分)

1、选择题:

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考古存在造假嫌疑B.郡县制的消亡

C.中山国的地位较高D.分封制的瓦解

2.《新唐书·礼三本》说:

“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周易·家天下》说: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马克思说:

“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

A.秦朝推行郡县制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北宋文官任知州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4.“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B.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C.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5.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话说:

“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D.“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6.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无上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这说明中国古代(  )

A.监察程序不合理B.监察体系不完善

C.监察内容不全面D.监察体制不健全

7.北京故宫太和殿旁有一处不起眼的“偏房”,它曾是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的权力中心。

这个“偏房”的出现说明(  )

A.君主专制高度加强B.相权被大大削弱

C.内阁掌握了票拟权D.皇权被宦官架空

8.“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

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

到了明朝中晚期,大小官员欺压百姓,百姓视官为匪,于是衣冠禽兽一词有了贬义。

该词含义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明(  )

A.明朝封建制度衰落B.明朝中晚期出现了腐败现象

C.明朝服饰文化发生变化D.国家加强对官员腐败的控制

9.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内容是中国古代四位著名帝王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

其中有一句台词与史实相符,它应该是(  )

A.秦始皇:

“我首创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

“我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明太祖:

“我设立内阁制,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

“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10.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在思想、制度和实践中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成为了后世民主大厦的基础,但它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

导致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亡的原因是(  )

A.不具有值得推广的价值观念B.公民缺乏参政的能力

C.雅典民主政治受时代的局限D.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

11.史学家发现古雅典政治虽然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但是下列情形中哪一种却不可能实现(  )

A.梭伦为发展工商业,允许外邦人(工匠)获得公民权

B.大敌当前,雅典人允许流放海外的将领提前回国,得以建立战功

C.雅典民主制度成为某些希腊城邦效法的榜样

D.公民人数不断增多,占据居民的主体

12.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人以“亵渎神灵”“腐蚀青年”告上法庭,在雅典陪审团审判过程中,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态度坚决,他以嘲弄的口气激怒了大部分评审员,陪审团以多数审判其死刑。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名女子因亵渎神灵亦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但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判其无罪。

材料表明(  )

A.人的情感会影响法律诉讼的衡量和裁决

B.法律诉讼依然被雅典贵族们把持着

C.雅典显赫人物亦不能免于法律的制裁

D.奠基时期的民主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13.古代罗马法规定:

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

此项规定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旨在(  )

A.稳定统治秩序B.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C.保障公民权利D.彰显法律的公平性

14.《十二铜表法》第9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万民法》规定,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

这些规定体现了(  )

A.疑罪从轻B.以礼入法C.礼法并重D.公平正义

15.丘汉平在《罗马法》中指出:

“良以世界现存法系,其未受罗马法之熏染者,殆不一见。

中日固勿论,彼素称独立之英美法系,亦难逃外……以是欧美诸国之法律学校,罗马法列为要科。

苟从法学之价值观之,罗马法为治法者之基本学问。

”材料表明()

A.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

C.罗马法具有极高的法律价值D.罗马法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法律体系

16.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为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

这表明罗马法契合近代社会的主要是(  )

A.罗马共和精神与近代吻合B.自然法的人人平等原则

C.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D.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17.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

比如:

统一中国的秦王朝、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

它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你认为它们在治国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

A.发展经济B.武力掠夺C.制度创新D.科技强国

18.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既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

A.实现由王在法上到王在法下的转折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家普遍接受D.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19.在工业化即将完成的1832年,英国开始向贵族寡头制宣战,推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使得新兴的中等阶级进入到政权体系之中,之后又推行了1867年、1884年等议会改革,使英国走向政治参与的普遍化。

以上材料反映英国(  )

A.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B.民主进程的渐进性

C.消除了不平等现象D.议会权力逐步扩大

20.马克思写道:

“为了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资产阶级曾不得不在英国两次赶走斯图亚特王朝”。

可是英国社会却流行这样一句名言:

“当国王在白金汉宫时,全国人民睡得更安静更和平。

”这是因为(  )

A.英国国王“统而不治”B.英吉利民族具有激进性

C.英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D.英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

21.1787年,汉密尔顿说:

新宪法的支持者是“商事行业的美好意愿……(他们需要一个政府)有能力管制、保护和扩展联邦的商业”。

这说明1787年宪法(  )

A.确立了美国的邦联政治体制B.反映了美国面临着经济困境

C.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D.体现了美国各种势力的妥协

22.美国历史学家J·卢姆说:

“1787年,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互相对垒的公民,而是一个国家平等的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对这段话的看法正确的是(  )

A.美国新政体的建立彻底实现了人人平等

B.联邦制民主共和国是大国最为适合的政体

C.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创造

D.美国政体的优越性在于实现了对政府权力的制约

23.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

针对双方矛盾,美国1787年宪法的协调结果是(  )

A.国会参众两院议员产生办法不同B.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

C.建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权

24.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两党选举异常激烈,但没有造成政局不稳,其主要原因是(  )

A.美国法律健全B.两者的根本利益一致

C.两党互相牵制D.民主制度充分发展

25.英、法、美、德都建立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下列属于它们共同点的是(  )

A.政府首脑都经由选举产生B.国家元首都统而不治

C.都有代表民意的立法机构D.都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26.有学者认为:

“新德意志帝国树立之政治制度,……表面上帝国政治受国民代表之支配,但实际上,则制宪者之设计至巧,将实权保留于上流阶层,而拥戴—个独裁君主。

”该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  )

A.共和派和保皇派势力相当B.政治权力由帝国议会掌控

C.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D.容克贵族占主导,资产阶级次之

27.清政府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

这体现了清政府(  )

A.固守传统的外交理念和模式B.对列强侵略抱着轻视的态度

C.清醒地看到列强的侵略目的D.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性

28.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这说明了(  )

A.清政府主动向列强示好B.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增强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D.清政府的开放观念转变

29.《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

“《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

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资政新篇》(  )

A.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B.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追求

C.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D.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

30.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抗日战争

31.某专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

A.金田起义仓促举事B.《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C.定都天京斗志松懈D.《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

32.辛亥革命中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辛亥革命之后,中央政府是否合法有道,其判断的标准已转移到地方,即各省是否承认中央的最高主权权威。

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推动了地方自治的进程B.宣扬了民主政治理念

C.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衰落D.推动了民权意识觉醒

33.“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

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

但比较《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前者在政治制度设计上与后者不同的是(  )

A.实行责任内阁制B.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议会行使立法权D.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

34.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但毛泽东也曾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毛泽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林则徐、孙中山都是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领袖。

D.他们都是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的先进代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9分)

2、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5题17分,第36题22分,第37题10分,共49分。

35.(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尚书省领二十四司,尚书令一员,正二品。

武德中,太宗为之,自是阙而不置。

令总领百官,仪刑端揆,其属有六尚书。

凡庶务,皆会而决之。

……门下省侍中二员。

……凡军国之务,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此其大较也。

……给事中掌陪侍左右,分判省事。

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中书省,中书令二员。

……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

入则告之,出则奉之,以厘万邦,以度百揆,盖佐天子而执大政也。

……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

——[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三《职官志》

材料二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

(一)立法权力;

(二)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三)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

依据第一种权力,国王或执政官制定临时的或永久的法律,并修正或废止已制定的法律。

依据第二种权力,他们媾和或宣战,派遣或接受使节,维持公共安全,防御侵略。

依据第三种权力,他们惩罚或裁决私人讼事。

我们将称后者为司法权力,而第二种权力则简称为国家的行政权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三权宪法,人皆知为孟德斯鸠所倡,三权以后不得增为五权。

不知孟德斯鸠以前一权皆无,又不知何以得成立三权也。

宪法者,为中国历史风俗习惯所必需之法。

三权为欧美所需要,故三权风行欧美;五权为中国所需要,故独有于中国。

……中国立宪何不将欧美任一国宪法抄来一通,曰孟德斯鸠所定,不能增损者也。

——孙中山《与刘成禺的谈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三省分工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5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孟德斯鸠的主张与三省六部的异同。

(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五权宪法在当时中国能实施吗?

并说明理由。

(2分)

 

3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

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二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

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XX网

材料三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

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四(美国)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

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的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的变化一样。

——H·科特《欧洲的美国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概括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4分)

 

(3)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6分)

 

(4)指出材料四中关于“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民主政治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的表现。

(6分)

 

3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势力的到来,中国被纳入世界范围之中,表现为农牧对峙形态的中国国内的民族矛盾,不再成为历史的主题,而让位于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即中国民族与外国民族之间的矛盾。

为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的压迫,中国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变得突出起来,统一性空前提高。

中国“大一统”的领土主权意识和整体民族精神逐渐得到自觉的体认,作为中国范围各民族之“共名”的“中华民族”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人内求团结,外争独立于世界的一面旗帜。

——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前期“中华民族”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三)

历史答题卷

题号

35

36

37

总分

得分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其中第35题17分,第36题22分,第37题10分,共49分。

35、(17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三省分工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5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孟德斯鸠的主张与三省六部的异同。

(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五权宪法在当时中国能实施吗?

并说明理由。

(2分)

 

36、(22分)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概括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4分)

 

(3)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6分)

 

(4)指出材料四中关于“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民主政治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的表现。

(6分)

 

37、(10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前期“中华民族”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模拟试题(三)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1-5DADAD6-10DAADC11-15DAADC16-20CCABC

21-25BCABC26-30CADCA31-34BCAB

1.D【解析】“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反映了中山国破坏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表明分封制的瓦解,故D正确;考古出土文物是可信的一手史料,A错误;B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山国是诸侯国,材料反映的是中山国破坏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并非中山国的地位较高,排除C。

2.A【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等信息可知,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和家庭具有共同性,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故A项正确;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是表象,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在探讨家长制作风,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揭示宗法关系的广泛影响,故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3.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说的是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是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的趋势,ABC都说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故本题答案选D项。

4.A【解析】抓住题干中“史实”“史论”“史识”的定义来分析,可知BD项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是对郡县制的评价,属于史论,排除;而A项中的认识是在分析大量史实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故C项正确。

5.D【解析】由题干“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可知,经历了分裂的混乱后,人民内心深处渴望统一安定。

隋唐中央集权制没有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唐末即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故A项错误。

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题干未涉及,故B项错误。

专制主义是指皇帝独揽大权,但这不意味着它能维护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巨大的作用,故C项错误。

从材料中“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等信息人民内心追求统一,渴望安定,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故D项正确。

6.D【解析】古代监察制度的弊端取决于专制制度的本质,即为皇权服务,说明监察体制不健全,D项正确,A、B、C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考察制度的本质。

7.A【解析】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材料中“偏房”就是军机处办公场所,这一机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A项正确;丞相在明朝就给废除了,故B项错误;内阁在清朝权力下降,故C项错误;皇权被宦官架空是明朝后期,故D项错误。

8.A【解析】据材料“明朝中晚期,大小官员欺压百姓……于是衣冠禽兽一词有了贬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封建制度逐渐腐朽衰落,阶级矛盾逐渐尖锐,故A选项正确;明朝之前已经出现腐败现象,故B选项错误;明朝服饰文化变化不是本质上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国家加强对官员腐败的控制,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9.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非秦始皇首创,故排除A项。

三省六部制起源于隋朝,故排除B项。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制,故C项排除。

雍正帝统治时期设立军机处,D项表述正确,故答案选择D项。

10.C【解析】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国家的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故A项错误。

雅典公民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城邦重视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故B项错误。

雅典民主政治始终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反映了时代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

古希腊民主政治和法律相辅相成,故D项错误。

11.D【解析】此题属于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层次。

需要学生熟知雅典政治的特点。

梭伦改革为了解决因贫穷导致的债务奴隶问题,鼓励发展工商业,鼓励实行“技术移民”,A答案是确实的;B答案在书本上未讲,但根据史料记载这是确实的,但需要公民投票表决,是确实的;雅典民主政治和斯巴达的君主政治是古希腊的两大政治典范,雅典为某些希腊城邦效法是确实的;雅典民主始终是小范围的民主,其居民人数占主体还是奴隶,故D答案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12.A【解析】根据“激怒了大部分评审员,陪审团以多数审判其死刑”“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判其无罪”,说明人的情感会影响法律诉讼的衡量和裁决,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3.A【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