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上秋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5577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灞上秋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灞上秋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灞上秋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灞上秋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灞上秋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灞上秋居.docx

《灞上秋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灞上秋居.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灞上秋居.docx

灞上秋居

马戴《灞上秋居》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

灞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②致身:

献身于国君。

1、郊扉:

犹郊居。

2、致此身:

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①灞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翻译】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简析】:

诗写客居霸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

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

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

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

末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

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赏析】

《灞上秋居》是唐代诗人马戴的代表作。

此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

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

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

画面上首先展现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

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接着画卷的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

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

“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

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

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

“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

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

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

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

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

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

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

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

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训练】

1.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

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本诗作简要赏析。

(4分)

4.既然诗人是寓居灞上,那么,将“寄卧郊扉久”中的“卧”改为“居”,是否更恰切?

为什么?

(4分)

5、你认为这首诗的颈联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4分)

6、赏析颈联的表达特色。

(4分)

7、尾联和前三联是什么关系?

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4分)

8、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4分)

9、“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你作简要赏析。

(4分)

10、诗的颈联上下两句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请简要分析。

11、这首诗首联和颔联中各有哪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2、请对首句中的“频”字进行赏析

13、颔联和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14、“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渲染了什么氛围?

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5、前两联诗人所见哪些意象?

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简析之。

16、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试作赏析。

【参考答案】

1、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

(2分)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

(2分)

2、“独”

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

(1分)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

(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

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

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2分)

3、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联写秋风秋雨初定,雁群频飞,渲染秋意,寄寓乡思;颔联借他乡叶落,寒夜孤灯,烘托诗人的孤单凄楚;颈联写小园空寂,寒夜滴露,与僧为邻,更突出孤单寂寞的心境;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落和忧愤。

提示: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赋分来看,从题干“对本诗”的要求,均可以判断应当逐联分析。

4、①“卧”比“居”更准确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百无聊赖、寂寞孤单的常态,②也更准确地表明诗人未得起身、未获任用的人生际遇。

总之,“卧”比“居”更充分地表现诗人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意和忧愤。

5、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空园孤壁,静寂凄清,抒写了作者长期客居他乡的孤独与凄苦。

②衬托。

滴露之声,从反面衬托夜阑人静;以夜阑人静、“野僧”为邻,从正面衬托飘零孤单之情。

6、颈联抓住秋季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意象(空园、白露等)鲜明,哀景衬哀情(1分);其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1分)。

7、本诗前三联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己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是前三联哀景的因果揭示,也是情绪上的陡转,由悲凄沉郁到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意思对即可)2、感情:

客居的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每点2分)

8、  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4分)   

9、诗人触景生情,羁留异地见落叶而思故乡;  “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

(4分)

10、①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1分)

②“空园白露滴”,运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烘托出夜阑人静;(1分)

③“孤壁野僧邻”,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的情景。

(1分)

④诗的颈联营造出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寂、凄清的意境。

11、首联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1分)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这种情形强烈地惹起了作者的乡思。

(1分)

颔联中“独”字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

(1分)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倍感凄凉。

(1分)

(或:

一个“寒”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本已孤苦,加之夜深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也更觉夜长难捱,作者也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12、“频”字,表明了雁群之多,雁群投宿之急。

由雁及己,更惹诗人思归之情。

13、颔联: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尾联:

直抒胸臆。

14、渲染了宁静、清冷、孤寂的氛围。

写法:

烘托,“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孤壁野僧邻”以邻居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烘托出自己孑然、孤单。

15、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

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思乡之情。

“落叶他乡树”,又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寄居在孤寺中的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呢?

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16、烘托手法。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声”烘托“静”的手法,露滴的声音使人感到寂静,其中的人又是如何彻夜难眠,孤独。

“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

明明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

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孤独无依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