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5508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docx

《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docx

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

单位代码10642密级公开学号XXXXXXXXX 

学士学位论文

  

语用学中比喻和象征的对比分析

论文作者:

XX

指导教师:

XX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提交论文日期:

2010年5月27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0年5月28日

学位授予单位:

重庆文理学院

  

 

中国重庆

2010年5月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1

一、基本概念认识1

(一)语用学的内涵1

1、语用学1

2、语境1

3、意义2

(二)比喻和象征的内涵2

1、比喻2

2、象征2

二、比喻和象征的语境分析3

(一)系统层次3

(二)独立性4

(三)语境范围4

三、比喻和象征的语用意义4

(一)替代性5

(二)表现本体方式6

(三)应用领域6

结语6

注释:

7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语用学中比喻和象征的对比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三班XX指导教师XX

摘要:

比喻和象征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两种辞格,两者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与联系。

在文学作品中都有相当的表现力,在作品中对显示事理、抒发感情、构成意境有很大作用。

本文论述了比喻和象征在语用学中的语境及在语用学中的意义,从语用学角度对比喻和象征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语文教学和文学创作都是很必要的。

关键词:

语用学;比喻;象征;对比

 

Pragmaticscomparativeanalysisofmetaphorandsymbolism

ClassThre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XX

TutorXX

Abstract:

Themetaphorandsymbolisbothahighfrequencyofuseofspeech,thetwohavemoresimilaritiesandconnections.Inliteraturearequiteexpressive,theworksondisplayinthecommonsense,toexpressfeelings,formasignificantroleinmood.Thispaperdiscussesthemetaphorandsymbolisminthepragmaticsofthecontextandthepragmaticsofmeaning,fromthepragmaticpointofviewofmetaphorandsymbolismwereanalyzedforlanguageteachingandliteratureareverynecessary.

Keywords:

pragmatic;metaphor;symbol;comparison

 

引言

比喻和象征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两种辞格,两者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与联系。

在文学作品中都有相当的表现力,在作品中对显示事理、抒发感情、构成意境有很大作用。

学术界对于比喻和象征的构成基础的讨论也有很多,但是在这些论述中很少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从语用角度进行比较研究的。

而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语境,另一个是意义。

为此本文从上述两个角度对比喻和象征进行分析,以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它们的目的。

一、基本概念认识

(一)语用学的内涵

1、语用学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语言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型学科领域。

何自然在《当代语用学》中谈到;“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研究在特定话语,以及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在语用学研究中,众多语言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语用学下了定义。

单纯的去比较定义的优劣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因为这些定义虽然措辞不同,侧重点不同,但都涉及到了语境和意义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2、语境

在语用学研究的过程中,语境的作用相当重要。

甚至有学者就语境的角度对语用学下过定义,熊学亮在《认知语用学概论》中谈到:

“语用学通常看成是语境学,研究语言的显性内容(语义)和隐形内容(含义)是如何通过语境发生关系的。

”这个看法虽然不够全面,但从侧面可以看出语境在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语境即语言环境,最狭义的语境是指语言的上下文。

语境还必须包括语言外的因素。

语境因素包括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语言知识包括对所使用的语言的掌握、对语言交际上文的了解;“语言外知识包括背景知识、情景知识、相互知识,背景知识包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常识)、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情景知识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交际的主题、交际的正是程度、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关系”①。

语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交际过程中,语境也随之而变。

有些语境因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例如背景知识、交际的时间、地点等,但有些因素却会变化,特别重要的是相互知识这一因素,它在交际过程中不断扩大,原来不为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完全可能在交际过程中变为相互知识,成为进一步交际的基础。

交际过程也是语境的构建过程。

3、意义

语言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不是单一的。

从语言研究出发,语言文字至少可以表示两个不同层次的意义,这两层意义分别构成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对象。

传统的语义学把意义看做是语言文字本身固有的属性,这种属性是内在的,固定的,不受外界因素如时间、地点等的影响。

语用学则把语言文字本身的意义和它们的使用者联系起来。

除了要弄清一个词、一个句子本身的意义外,语用学还要进一步弄清是谁在什么情况下用了这个词或句子,他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也就是像何兆熊在《新编语用学概要》中提到的一样“语用学要研究一个词、一句话在特定的语境中所具有的交际价值。

语用学中的意义指的是话语意义,是具体的、与语境紧密相连的,这点不同于语义学中的意义,语义学中的意义指的是句子的意义,是抽象的,孤立于语境外的。

所以,可以认为,话语意义就是句子意义和语境的结合体。

(二)比喻和象征的内涵

1、比喻

比喻是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②通俗地说,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在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比喻的使用作了分类。

英语中的“比喻”一词大约出现于16世纪,其基本含义是指一种意义的转换或转移,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

它在形式上,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

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比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例如:

赫尔岑的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

“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2、象征

象征则是一个产生于西方的概念,“象征一般是直接显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③,在象征里可以分出意义和意义的表现,但对这意义的表现(外在事物)并不是直接就它本身而是就它所暗示的意义来看的。

在用一物暗示另一物这个意义上,文学艺术中的象征是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象征可使事物的寓意更加深刻,能很大程度的丰富人们的联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从而表达真挚的感情。

以下从语境和意义这两个基本概念对比喻和象征进行对比分析

二、比喻和象征的语境分析

语境是比喻必须具备的特点,合理的比喻语境设置能够使文章点石成金、妙趣横生。

不恰当的比喻语境,就会使人觉得比喻不伦不类,成为文章的败笔。

例如有这么一个比喻:

他边吃喝着边迅速地将锅里的面条捞起,就像捞起一大碗蚯蚓。

这“蚯蚓”之比一定会让你有一种厌恶之感,面条的美味也荡然无存,但如果仅从比喻要求的“相似点”来看,这个比喻是“合格”的,即其“长而软”,那么这个比喻为什么会倒人胃口呢?

就在于它忽略了比喻对“语境”的要求。

对于象征意义的理解,不结合语境分析,可以说是无处下手的。

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爱情诗组之一的《我愿意是激流》,全诗“我”以“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来自喻,这些事物都是朴实的,纯真的;而“爱人”则是“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的化身,这些事物都是可爱的,柔美的。

两者的结合是自然的结合,无可挑剔。

透过物像,如果不结合语境,怎么能领悟诗人的“意”(思想、情感、文化内涵等),怎么能感受到这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风花雪夜的柔情,却有一股清新脱俗油然而生呢。

语境简单地说就是上下文关系,这是一个意义显露的地方。

离开了语境,任何语言都毫无意义。

语境有不同的层次。

语句层次是语境系统的基本层次,处在整个语境系统的底层;文本层次是语境系统的根本层次,处在整个语境系统的表层。

这两个层次对语境意义的实现其价值是不同的。

(一)系统层次

比喻属于语境系统的底层,即语句层次。

如: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这只是一个语句,它是一个完整的语境系统的组成部分,“火焰”是在这个语境系统的底层使用的,虽然它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但就其所比喻的意义可以由其他语词替换,它并不是该语句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替换之后语句的形象性、生动性等色彩会发生变化,但其基本意义并不会改变。

单独的语句并不能构成完整的语境系统。

完整的语境系统是由整个文本构成,至少也要由语句群构成,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出比喻处于语境系统底层的特征就相当清晰了。

象征属于语境系统的表层,即文本层次。

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这样单独的一个语句可以构成完整的语境系统,全句本身就只有一个意象,这个意象是不可拆分的,不可替换的,并在全句语境系统的表层发挥着作用,暗示着一种历经艰难险阻而不改坚强本色的人格精神。

(二)独立性

比喻具有非独立性。

比喻是在语句层次即语境系统的底层发挥作用的,它的意义并不覆盖到整个语境系统,比喻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具有独立性。

还以《海燕》中“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为例。

“火焰”所表达的意义就不能说有独立的艺术表现的价值,只是为了修饰“乌云”象征的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

象征具有独立性。

象征是在语境系统的表层发挥作用的,象征的意义在整个语境系统是有效的,倘若剥夺了象征的意义,整个语境系统也就崩溃了。

象征意义在整个语境系统发挥作用这一点就决定了象征具有独立的品格,这种独立品格表现为象征是一个真正完满自足的意义整体,它不依赖于它者而自我显现。

还以《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为例。

这个象征具有完满自足的品性,不仅这个象征意象整体不能被替换,就是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也都不能被替换,部分替换会导致整个语境系统性质的朽坏,而整体替换将使得整个语境系统不复存在。

(三)语境范围

比喻范围比较窄。

相对于象征,比喻语境的范围狭窄一点,因为一个比喻往往一句话或几句话就可完成,喻意明晰,指向单一,只要从语句本身(至多联系上下文)就可看出比喻义。

象征范围比较广。

相对于比喻,象征义的语境范围要大一些,象征义隐约、复杂、多向,一个象征体的象征义的确定,往往要顾及上下文以至全篇,甚至篇章以外的背影、作者等等。

如斧头镰刀象征工农,鸽子象征和平,红色象征喜庆,这些就受人们观念的制约;鲁迅在小说《药》最后一部分中给夏瑜的坟上平添了一个“花环”,来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这个象征义是需要顾及上下文以至全篇才能得出来的;如果不联系时代背景,不联系作者,光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去探究也是无法悟到的。

总之,比喻和象征在语用学语境系统中各自所处的层次不一样,使用的范围不同,了解这些,对文章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三、比喻和象征的语用意义

运用比喻,是一种修辞行为,更是一种语用行为。

陈望道先生说:

“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

现在一般称为比喻。

”④“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进行“说话和写文章”⑤,就是从事修辞活动,而从语用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表达主体在运用比喻修辞方式进行的言语表达活动。

在这个言语活动中,表达主体所进行的是一种带有明显的主动性和明确的目的性的言语行为。

如: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可见,精警的譬喻,真是必不可少,它的出现,往往使人精神为之一振,使事物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简洁明了了,更加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了。

但是还得说回来,比喻并非是万能的,它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善于利用,既要防止“牵强附会”,也要避免“以偏概全”,或“喧宾夺主”。

千万应注意勿要为讲比喻而讲比喻。

比喻只不过是一种手段。

惟有合理合时的使用它,才能达到阐事实的目的,这才是唯一的真正目的。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由于比喻和象征所处的语境系统层次不同,那么其意象自身意义上也应有所区别

(一)替代性

比喻具有可替代性。

由于比喻处于语境系统的底层,那么其自身意义在意义系统中是被不重视的,它只是为所喻的那个事物、现象或意义而存在。

例如: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作者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作喻体,将自己按捺不住的对春天那种情不自禁的喜爱感情十分形象的展现出来。

本来,春夏秋冬是一种自然现象,“春天”这个本体本身并不具有情感因素,但因为春天对人来说,温暖、和煦、充满生机,因而表达主体把人对春天的感情用精心选取的喻体予以展示和表现。

象征具有非替代性,处于语境系统表层的象征不同于比喻,它不仅暗示着一个意义,其意象自身还保存着与其所暗示的那个意义相似的意义,即象征意象本身是象与义的集合体,象征是凭自身这个象义合体的意象暗示另一个意义的。

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的象征意义是历经艰难险阻而不改坚强不屈的品格,但这个意象自身的意义也是非常明显的,不因意象所暗示的另一个意义而消失,从而保存了两套意义。

对于象征意象保有自身意义的这个特点,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

黑格尔说“凡是作为象征的形象……一方面见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出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

”象征意象并不是一个纯形式的物象,象征意象自身意义与象征意义的关联是象征得以成立的关键,这是那种无意义的纯形式的物象所无力承担的。

(二)表现本体方式

比喻直接表现本体,即比喻是直接指向事物的,选用喻体是对本体进行直接的描写或说明。

正如宗廷虎先生所言,比喻“是借助喻体义来描述本体的手法”。

这最直接地体现了说写者设喻的语用目的,即是为了描写或说明本体。

在这种言语行为中,表达者没有对本体进行直接的描写或说明,而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全力捕捉喻体完成的。

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比喻词上,由明喻的“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像……似的”到暗喻的“是、变成、成为、等于”,都有比较明显的标志。

象征间接表现本体,即象征是指向理念的,在一定程度上说,象征是构成表达中模糊言语的一种修辞手段。

它不直接描述目标事物,而是根据征体与本体之间的特定联系,借助联想,用隐晦的言辞、微妙的暗示来反映抽象的事物和不易感知的思想意识,从而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从征体看,它通常是清楚的、具体的、可以感知的,但是征体的意义并非说话人真正的意思所在,它往往是借物言志、托义于物,将所要表达的意思巧妙地隐藏于话语之中,人们只有从征体与本体的联系性,感知表达者的真实意图。

如:

“长征路上/那血染的草鞋/已经化进苍松的年轮……”(贺敬之《雷锋之歌》)“那血染的草鞋”作为征体,象征意义为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的高尚革命精神,使读者产生一种高尚的情感美。

(三)应用领域

比喻应用领域较广,相对于象征,比喻不仅应用在文学、艺术和宗教文本,还在哲学、科学、语言等科学文本中使用。

比如当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K线、柱形、平仓、对冲等,这些概念中没有一个是传统科学所要求的那种严格的按字面意义表达出来的东西。

对于非专业人士,以比喻的方式来表达就比较好理解。

象征应用领域较窄,相对于比喻,象征的应用领域则相对小得多,一般只在文学、艺术和宗教文本中使用。

总之,比喻和象征在语用学意义系统中替代性,表现本体,应用的领域不同,了解这些,对文学创作是很必要的。

结语

比喻和象征,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

一个好的比喻或象征,要有合适的语境设置,表达的内涵决不仅止于比喻或象征字面告诉的内容,它应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是文章主题的一种巧妙表达。

当然,这一切的实现,必得依靠构成这个比喻和象征的恰当的词语。

所以,认真分析构成比喻和象征的语境及意义,会在对文章的理解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①赵治.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境意识[J].新西部(下半月),2010(6)

②王秀梅校注.诗经[M].上海:

中华书局,2006

③[德]黑格尔.美学:

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

④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⑤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当代语用学[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赵治.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境意识[J].新西部(下半月),2010,(6)

[4]王秀梅校注.诗经[M],上海:

中华书局,2006

[5][德]黑格尔.美学:

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

[6]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冯广艺.语境适应论[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8]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刘慧萱.翻译层次论[D].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2006

[10]李建华.论语用学与修辞学相结合[J].职校论坛,2010,(31)

[11]闾海燕.隐喻与象征的区别[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3)

[12]黄海.两种辞格的比较:

比喻和象征[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1)

[13]谢少万.语境理论与实践新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14]何兰.语言理论中的意义范畴[J].宜宾学院学报,2009,(8)

[15]催伟艳.意义理论的当代走向研究[J].今日南国,2010,9(169)

[16]刘金忠,赵华.语境及其对语用学得重要意义[J].齐齐哈尔医院学报,2009,30(15)

[17]夏中华.关于修辞学与语用学学科渗透与借鉴问题的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29

(1)

 

致谢语

在本次论文撰写过程中XX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撰写。

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

这五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谢谢你们,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XX

2011年5月于重庆文理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