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技巧教案抒发真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5481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技巧教案抒发真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作文技巧教案抒发真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作文技巧教案抒发真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作文技巧教案抒发真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作文技巧教案抒发真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技巧教案抒发真情.docx

《作文技巧教案抒发真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技巧教案抒发真情.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技巧教案抒发真情.docx

作文技巧教案抒发真情

说真话,抒真情

一、作文导引

(一)小讲台

头脑发胀,两眼发直,四肢冰凉,恨不得咬它一口,撕下一块肉来……相信这是绝大多数同学对作文的反应。

试想,作为“作文”,它如果知道自己被人深恶痛绝到这般程度,那活着也太没意思了。

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同学们平时遭受了太多的来自作文的打击,以致大家万念俱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同学们存在对作文的认识问题,即认识上有误解。

如今有一句很时髦的话:

世界需要沟通。

看来,对于作文,同学们也应该加强沟通。

什么叫作文?

很多同学会不假思索地回答:

就是老师叫我写文章。

言下之意是,没有强迫就没有作文。

这实在是对作文的天大误解!

其实作文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玩意儿,它仅仅是换一种形式把你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达出来罢了,而这种形式就是文字,就是所谓的“言为心声”吧。

叶圣陶说过,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听到的,看到的,真懂得,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并不是舞文弄墨,随便说两句花言巧语欺骗读者和听众”。

如果有人问大家,你生活中有自己的见闻和感想吗?

我想同学们大概是不屑于回答此类低级幼稚的问题,这不是和问孔乙己当真认识字一个道理吗?

所以,与其把作文看成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还不如把它当作一块开阔平坦,可供你悠闲漫步的草坪。

毛泽东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借用“纸老虎”来形容作文,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有时候,人都是被自己吓死的,当同学们真正明白了作文是怎么一回事之后,也就会坦然面对了。

坦然面对,方能“真诚”作文。

作文如做人,谁也不希望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戴着假面具的人;敞开心怀,坦诚相对,才能获得真诚的友谊。

“首届中华杯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徐敏霞,凭着她那篇《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被复旦大学免试录取,知道专家是如何点评这篇文章吗?

“其实徐敏霞同学的这篇文章从写作技巧上来讲并不是最好的。

文字太繁琐,结构也很散乱。

但促使我们欣赏这篇文章并将它定为一等奖的原因,是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真诚……”青春总会衰老,华丽总会褪色,只有真诚才是永恒的星光!

但“真诚”和“真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诉真情”也并非就是“写真事”。

在写作初期,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写作材料,但当我们的写作水平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我们就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艺术虚构”了。

只要这篇文章写出了自己的真感情,表达了真思想,必要的艺术处理同样可以打动别人。

许多作家的经典作品不也是这样吗?

可是有些同学依然在感慨:

怎么别人就有那么多的事可写,我就碰不是这些事?

好事都让别人占去了,我还能写什么?

每天在学校和家庭两点之间重复运动,只能看见“四角的天空”,还有什么事值得我去写?

要是死一个人,或者坐着“神舟”飞船绕太空一圈,或者让我重新投胎当个王子公主什么的,那我肯定就可以写好文章了——可惜这样的好事总轮不到自己。

俗话说:

“好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作的材料如同做饭的米一样重要,没有材料,作文就无从谈起。

“我”真的没事可写吗?

事实并非如此,行进在生命长河中的每一个“我”,都是一本日渐厚重的书,一座取之不竭的矿藏,只是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其存在的价值罢了。

守着金山不知福,实在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妄自菲薄和敝帚自珍,选择哪一种心态,我们该不会踌躇吧。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我想,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对生活火热的心,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生活就是一潭汩汩流淌的鲜活的“泉源”。

匡文庆的《五岁的出走》,李秋河的《童年美味》,赵丽宏的《童年笨事》,其中所写的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为什么作家能够意识到它们存在的价值,并且捕捉到它们,把它们记录下来?

这问题的关键就是——

发现生活!

小时候,因为父母没有买给我心仪已久的玩具,好几天不和父母说话,还在纸上把他们画成了丑八怪;上幼稚园时,老师让我上台表演节目,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半夜里还在床上手舞足蹈;读小学时,我和一个同学闹了一点矛盾,于是趁着放学值日的时候在他的抽屉里放了一堆的垃圾。

暑假里,和同学一起去爬山,在草丛间发现了一条蛇,大家没命地逃散了,跑得比兔子还快,连平时最不会跑步的小胖也成为刘翔了;冬天到了,第一场雪在翘首期待中降临了,我趴在窗户上,望着漫天的飞雪,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一片雪花;过年了,买了好多的烟花,结果燃到了自己的手指,痛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还一个劲地说再来一串。

早上,骑着自行车去学校,突然发现早餐店的老板穿上了洁净的白大褂;来到学校,老师说今天要进行单元测试,才后悔昨晚因为贪看电视剧《鹿鼎记》忘了复习;课堂上,老师指名一个同学背诗,前三句背得倒可以,但最后一句背成了“一行白鹭上西天”,同学们哄堂大笑;课间,同学们取笑一个男生剃了新发型,我把“哇噻”拉得老长,结果被老师撞见了……

从小到大,从春到冬,从早到晚,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天里,不知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情在不经意间演绎着,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盈丰润。

我们不能抱怨生活,每一个人的头顶上都有一爿属于自己的天空;越是抱怨生活,生活在我们的眼中越只有黑暗。

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整天囚禁于象牙塔中闭门造车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文学。

对于我们中学生,生活的阅历相对浅薄,就更应该把自己投入到广阔生活海洋中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才是我们正确的生活态度。

对于作文,我们应该从“自己”写起:

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经历,写自己的见闻。

只要你能够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别人,相信你就是一个可爱的人,相信你的作文也是可爱的作文;至于怎么写——由他去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短笛无腔信口吹”,图的就是自然、真实!

——选自《作文二十四章经》郑雷明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二)金点子

1、本次作文要求学生“多说真话”:

在“真”的前提下写多就行,即使“流水账”也无妨,这总比没有“账”要好。

教师板书(投影)——

温馨小贴士:

你是在真诚地叙述自己的事吗?

2、每个同学回家向爸爸妈妈打听一下自己的童年往事,寻找几张童年照片,在班级里开展一次“回忆金色童年”活动,向同学们讲述一下自己的童年趣事。

3、“录音日记”——一种新的日记形式。

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同学们可以对着录音机倾吐自己心灵的感受,不管是快乐的,还是伤心的,你都可以把它作为自己最知心的朋友。

用声音来记录我们的心路历程,是一种多么简便而有创意的方式。

当岁月的车轮碾过一段的旅途,我们可以随时拿出来听听,将岁月倒带,那又是多么美好的体验啊!

(三)演练场

1、请以“童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阅读下面材料,请写一篇介绍自己的文章。

“认识自己”——这是刻在希腊德尔菲阿波罗神殿正面上的题词,到了法国思想家蒙田那儿,他也在讲这个问题: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可见,自古希腊以来,产生哲学的文明之地就带给世界一个恒久的命题,我们现在依然要考虑:

认识我们自己了吗?

3、命题作文:

《我的衣食住行》

二、读写训练

五岁的出走

匡文庆

这件事是妈妈讲给我听的。

上小学以前,我一直被寄养在外婆家。

五岁那一年,有一次,亲戚给外婆家送来许多螃蟹。

贪嘴的我从螃蟹一下锅就坐在饭桌旁,一直吃到所有人都离开饭桌了还舍不得离开。

舅舅开我的玩笑说:

“行呀,你这陪客的工夫挺到家的嘛!

”客人们一下子哄笑起来。

连外婆也跟着笑。

没有人注意到我小小的自尊心已膨胀成一个大气球,在他们的笑声中濒临爆裂。

爆裂的结果是,我义无反顾地下定决心从外婆家出走,生平第一次只身踏上了回家的路。

从外婆家到我家大约有十四五里的样子,一半的路程要走在一条名叫龙河的小河堤上,另一半则要走在棋盘一样整齐排列的对虾塘的堤坝上。

总之,沿途处处都是水,充满了诱惑,又布满了危险。

那时三伏刚过,午后的太阳把河堤上的土烤得冒起了烟,龙河里的水清洌得诱人,一群孩子正在水里嬉戏打闹。

看到他们,我走不动了。

外婆平日里绝对不允许我下水的,可是今天……

我在水里尽情地疯了一两个小时才上岸赶路。

经过虾塘的时候,免不了又和钓鱼摸虾的孩子们玩上一会儿,和路边的蝴蝶蜜蜂逗上一阵子。

直到天快黑了,我才进了家。

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成功地回家,妈妈明显地有点惊喜,赶紧问我外婆知不知道我回家的事,我含含糊糊地说声知道,就饿虎扑食般扑向了饭桌。

外婆把镇上的几条街喊遍了,仍不见我的踪影,一家人立即陷入了恐慌。

外婆瘫倒在地上,站不起来,哆哆嗦嗦地命令舅舅和邻家的几个小伙子带上网沿龙河去打捞,命令二姨到六里之外爸爸教书的学校里找他,命令三姨飞跑到我家看看我有没有回家。

“那时候哪里有电话呀,就是自行车全镇也才有两三辆。

”妈妈说。

舅舅和那帮小伙子到了龙河边,也不知怎么那么巧,头一网下去真的就捞上来一个小孩。

我十七岁的舅舅吓得一头栽到水里,怎么也爬不上来。

邻居一看不是我,赶紧一边掐舅舅的人中,一边找了一口大锅让那小孩伏在上面控水抢救。

外婆在家一听说河里捞上来个孩子,一下子昏过去。

爸爸骑着好不容易借来的自行车,载着二姨回来。

看到河堤上围满了人,重重地摔倒在路上,血刷地从头上流下来。

得知并不是我,他立刻跳起来,飞一般往家里骑去。

快到家的时候,爸爸追上了跑得筋疲力尽的三姨。

不知道是爸爸骑车太生疏的原因,还是心里太慌张,短短的一段路,他们摔了不知多少跤。

一进家门,看到我正和哥哥、弟弟没心没肺地打闹,三姨哇的一声哭起来。

她完全忘记自己从来没有骑过车,抢过爸爸手里的自行车,摇摇晃晃骑上了就跑。

听外婆说,三姨就是这样奇迹般地学会了骑自行车,一直骑到了家。

我猜出是怎么回事,踅到了门口不敢吱声。

爸爸脸上带着一种我从没有见过的很奇怪的笑容,慢慢地走到我的身边,伸出手摩挲着我的短发,反复地说着同一句话:

“你回来了呀,你回来了呀……”爸爸的神情把妈妈吓坏了,抱着他的胳膊一个劲儿抚摸。

好长时间爸爸才恢复正常,妈妈忙着安慰,倒把打我的事给忘了。

晚上,妈妈到外婆家去了。

爸爸一夜没有睡,就坐在屋里喝茶。

觉得热了就拿出凉席铺在院子里,把我们兄弟三个人一个个抱出来躺好,自己坐在旁边为我们赶蚊子。

觉得露水凉,又把我们一个个抱回屋放在床上,自己再坐在旁边喝茶。

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抱来抱去,直到东方已白。

那以后,我好像突然懂事了。

哪怕离开十分钟,也要告诉大人自己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来。

(选自《少年文艺》,2005年第3期)

1、用一句话概述本文所写的事。

2、作者选择“五岁的出走”这件事来记叙,他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3、“我”出走之后,一家人有哪些反应?

为什么要写这些?

4、语言训练:

(1)“贪嘴的我从螃蟹一下锅就坐在饭桌旁,一直吃到所有人都离开饭桌了还舍不得离开。

”句子中的加点字能不能换成其他的词语?

(2)“沿途处处都是水,充满了诱惑,又布满了危险。

”句子中的两个加点词能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

(3)“(爸爸)慢慢地走到我的身边,伸出手摩挲着我的短发……爸爸的神情把妈妈吓坏了,抱着他的胳膊一个劲儿抚摸。

”句子中的“摩挲”和“抚摸”能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

句子中还有没有你认为需要修改的词语?

5、在你的童年中,有没有做过一些让父母担心的事?

如今,你是怎样评价自己以前所做的事?

童年美味

小时候,大田里难得见到瓜果梨桃,一年中也很少吃到冰棍块糖,但我们那时也能找到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天然美味。

自打六七岁起,我就天天和小伙伴们到洼里拾柴打草。

跑到田野里之后,我们犹如放飞的小鸟,在拾柴的同时,没少吃到乡间“野味”。

当时,田间有一种叫“野茄”的草本植物,棵大的足有半米多高,叶子卵圆形,果实七八粒或十几粒为一组,每粒果实里边都包着种子和汁液,不熟的时候呈青绿色,熟了是紫红色,熟透了的野茄香香甜甜,汁多味美,是我们最喜爱的天然水果。

打草时,倘有哪个孩子发现了这样一棵野茄,便欣喜万分,如获至宝,紧着呼朋引伴,让同来的小伙伴们一起分享这难得的美味。

孩子们围着野茄,你一嘟噜,我一嘟噜,掐下来之后,一粒粒地细细品尝,直吃得嘴唇都变成了黑色。

如果是在玉米地或高粱地里打草,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些不结籽实的玉米或高粱秸秆,大人们称之为“枪杆”。

因为它不结籽实,它的养分全都储存在了秸秆里,使得这种秸秆比其他的要甜得多,我们叫它“甜棒”。

甜棒是大人们最厌恶和头疼的,但却是孩子们的最爱。

碰到这样的甜棒,我们同样惊喜不已,从根部把它折断,剥去叶鞘叶片,露出青绿诱人的茎杆,然后贪婪地用嘴撕开表皮,吮咂里边的汁液,直吃得满嘴生津,甜棒变成一堆甜棒渣子。

在那个买不起甘蔗和果汁的年代里,甜棒汁无疑是孩子们最好的饮品。

因此,田边地头,就多了这样一堆堆孩子们咀嚼过的甜棒。

坟地和果园周围,有时可以见到一种野生的可以嫁接梨树的树,叫杜树,它虽无人管理,但却长势旺盛。

它结的果实叫杜梨儿,圆圆的,如小指肚大小,三五个一组,点缀在杜树的枝叶间。

因为杜树的枝枝杈杈上长着刺儿,孩子们一般不能上树去摘,但那时的我们找来高粱秸秆或竹竿,在一端绑个铁丝钩儿,便可以成功地钩下一组又一组杜梨儿。

刚摘下的杜梨儿又酸又涩,吃一个,涩得舌头都伸不出来。

我们把它人均分开,或拿回家去,捂在柜子里,或干脆用杜树叶子包起来,在麦秸垛上掏个洞塞进去,边塞边唱着一首儿歌:

“麦秸垛,大又圆,捂杜梨儿,面又甜。

”过几天再取出来时,这些圆滚滚的小东西便有了一种浓浓的果香味,黑的发甜,黄的发面,就像集市上卖的面瓜的味道,吃起来香甜可口,绵软悠长。

说到童年的美味,不能不说烧红薯。

不过,红薯大都是我们从红薯地里偷来的,烧红薯只能偷偷摸摸地干,被当时的生产队长或看青的看见,常常追得我们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在田野里没命地四处奔逃。

但烧红薯的香味时时诱惑着我们,使得我们一次次铤而走险。

打草累了或饿了,只要有一个小伙伴冲我们一挤眉眼,我们便心有灵犀。

我们有的负责到红薯地里抠红薯,有的负责找柴火,有的负责垒灶。

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大家怀着兴奋的心情奔赴不同的目标。

抠红薯的要胆大心细,机动灵活,还要跑得快,一边弯腰快速寻找红薯地里拱起的“蘑菇”(蘑菇大说明下面的红薯大),一边提心吊胆地四处张望,随时准备被人发现后逃之夭夭。

垒灶选在坡底沟畔隐蔽处。

找来一些大土坷垃,垒成金字塔形的土窑,留好灶门,封好顶,选些细碎的土坷垃填好土窑缝隙,然后,在土窑里点燃柴草。

当土坷垃快被烧红的时候,把偷来的红薯塞进土窑,用脚把土窑踹塌、踩实,直至土窑把红薯全部掩埋,保证里边的热气不外泄。

过一会儿,把土窑扒开,里边立刻传出红薯烧熟后的香味。

刨出烧得香甜绵软又带有浓浓土腥味、烧烤味的红薯,揭开黑黑的、烤糊了的表皮,露出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红薯瓤。

孩子们一人捧一个,吹着红薯上烫嘴的热气,咝咝哈哈地吃起来。

直到现在,烧红薯那香甜的气息依然时时弥漫在我的心田,让人垂涎欲滴。

我想,现在的孩子是不可能再找到这种感觉的。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童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那时的时光是无忧无虑、甜美快乐的,那时劳作和游戏中得到的食物是天底下最好的美味,尤其是人到中年再去体味它的时候。

(选自《文化天地》2008年第6期)

1、本文写了哪些“童年美味”?

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种?

为什么?

2、文章是如何介绍“野茄”这种植物的?

参考文章的写法,请你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

3、下面三组句子出自作者先后两次发表的文章,观察作者在哪些地方做了修改,比较它们不同的效果。

①自打六七岁起,我就天天和小伙伴们到洼里拾柴打草。

跑到田野里之后,我们犹如放飞的小鸟。

②自打六七岁起,我就天天和小伙伴们到洼里拾柴打草。

扑到田野里之后,我们犹如放飞的小鸟。

③因为杜树的枝枝杈杈上长着刺儿,孩子们一般不能上树去摘,但那时的我们找来高粱秸秆或竹竿,在一端绑个铁丝钩儿,便可以成功地钩下一组又一组杜梨儿。

④因为杜树的枝枝权权上长着刺儿,孩子们一般不能上树去摘,但那时的孩子们一个个饿狼似的,只要有食物的诱惑,聪明才智便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我们找来高梁秸秆或竹竿,在一端绑个铁丝钩儿,便可以成功地钩下一组又一组杜梨儿。

⑤过一会儿,把土窑扒开,里边立刻传出红薯烧熟后的香味。

刨出烧得香甜绵软又带有浓浓土腥味、烧烤味的红薯,揭开黑黑的、烤糊了的表皮,露出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红薯瓤。

孩子们一人捧一个,吹着红薯上烫嘴的热气,咝咝哈哈地吃起来。

⑥过一会儿,把土窑扒开,里边立刻飘出红薯烧熟的香味。

刨出烧得香甜绵软,又带有浓浓土腥味、烧烤味的红薯,揭开黑黑的、烤糊了的表皮,露出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红薯瓤。

我们一人捧一个,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吹着红薯上烫嘴的热气,咝咝哈哈地吃起来。

4、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类似的“童年美味”让你回味无穷?

请举例说说,为什么这些东西让你“回味无穷”?

5、文章在写到“烧红薯”时,写到“红薯大都是我们从红薯地里偷来的”。

对于“偷”这种行为,你有什么看法?

童年笨事

赵丽宏

如果回想一下,每个人儿时都会做过一些笨事,这并不奇怪,因为儿时幼稚,常常把幻想当成真实。

做笨事并不一定是笨人,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在于:

聪明人做了笨事之后会改,并且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而笨人则屡错屡做,永远笨头笨脑地错下去。

我小时候笨事也做得不少,现在想起来还会忍不住发笑;

追“屁”

五六岁的时候,我有个奇怪的嗜好:

喜欢闻汽油的气味。

我认为世界上最好闻的味道就是汽油味,比那种绿颜色的明星牌花露水味道要美妙得多。

而汽油味中,我最喜欢闻汽车排出的废气。

于是跟大人走在马路上,我总是拼命用鼻子吸气,有汽车开过,鼻子里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有一次跟哥哥出去,他发现我不停地用鼻子吸气,便问:

“你在做什么?

”我回答:

“我在追汽车放出来的气。

”哥哥大笑道:

“这是汽车在放屁呀,你追屁干吗?

”哥哥和我一起在马路边前俯后仰地大笑了好一阵。

笑归笑,可我的怪嗜好依旧未变,还是爱闻汽车排出来的气。

因为做这件事很方便,走在马路上,你只要用鼻子使劲吸气便可以。

后来我觉得空气中那汽油味太淡,而且稍纵即逝,闻起来总不过瘾,于是总想什么时候过瘾一下。

终于想出办法来。

一次,一辆摩托车停在我家弄堂口。

摩托车尾部有一根粗粗的排气管,机器发动时会喷出又黑又浓的油气,我想,如果离那排气管近一点,一定可以闻得很过瘾。

我很耐心地在弄堂口等着,过了一会儿,摩托车的主人来了,等他坐到摩托车上,准备发动时,我动作敏捷地趴到地上,将鼻子凑近排气管的出口处等着。

摩托车的主人当然没有发现身后有个小孩在地上趴着,只见他的脚用力踩动了几下,摩托车呼啸着箭一般蹿出去。

而我呢,趴在路边几乎昏倒。

那一瞬间的感觉,我永远不会忘记——随着那机器的发动声轰然而起,一团黑色的烟雾扑面而来,把我整个儿包裹起来。

根本没有什么美妙的气味,只有一股刺鼻的、几乎使人窒息的怪味从我的眼睛、鼻孔、嘴巴里钻进来,钻进我的脑子,钻进我的五脏六腑。

我又是流泪,又是咳嗽,只感到头晕眼花、天昏地黑,恨不得把肚皮里的一切东西都呕出来……天哪,这难道就是我曾迷恋过的汽油味儿!

等我趴在地上缓过一口气来时,只见好几个人围在我身边看着我发笑,好像在看一个逗人发乐的小丑。

原来,猛烈喷出的油气把我的脸熏得一片乌黑,我的模样狼狈而又滑稽……

从此以后,我开始讨厌汽油味,并且逐渐懂得,任何事情,做得过分以后,便会变得荒唐,变得令人难以忍受。

囚蚁

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就像人一样,摇篮里不满一尺长的小小婴儿总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大巨人。

连蚂蚁也不例外。

在儿歌里唱过“小蚂蚁,爱劳动,一天到晚忙做工”,所以对地上的蚂蚁特别有好感,常常趴在墙角或者路边仔细观察它们的活动,看它们排着队运食物、搬家,和比它们大无数倍的爬虫和飞虫们作战……大约是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妹妹忽发奇想:

为什么不能把蚂蚁们放到玻璃瓶里养起来呢?

像养小鸡小鸭那样养它们,给它们吃,给它们喝,它们一定会长大,长得比蟋蟀和蝈蝈们还要大。

这件事情并不复杂。

找一个有盖子的玻璃药瓶,然后将蚂蚁捉到瓶子里,我们一共捉了15只蚂蚁,再旋紧瓶盖。

这样,这15只蚂蚁便有了一个透明整洁的新家。

我和妹妹兴致勃勃地观察着蚂蚁们在瓶子里的动静,只见它们不停地摇动着头顶的两根触须,急急忙忙地在瓶子里上下来回地走动,似乎在寻找什么。

我想它们大概是饿了,便旋开瓶盖投进一些饭粒,可它们却毫无兴趣,依然惊惶不安地在瓶里奔跑。

它们肯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喊叫,可惜我听不见……第二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玻璃瓶里的蚂蚁。

只见那15只蚂蚁横七竖八躺在瓶底下,安安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它们全都死了。

我和妹妹很是伤心了一阵,想了半天,得出结论:

是因为药瓶里不透气,蚂蚁们是闷死的。

(现在想起来,更可能是瓶里的药味使小蚂蚁们送了命。

原因既已找到,新的办法便随之而来。

我找来一只火柴盒子,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

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盒上扎出一些小洞眼,作为透气孔。

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

“火柴盒里很冷,小蚂蚁要冻死的!

”对,想办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这个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是无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办法来:

从保暖用的草饭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窝了。

我和妹妹又抓来一些蚂蚁关进火柴盒里,还放进一些饼干屑,我们相信蚂蚁们会喜欢这个新家。

遗憾的是不能像玻璃瓶一样在外面可以观察它们了,但可以用耳朵来听,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可以听见它们的脚步声,这些窸窸窣窣的声音极其轻微,必须在夜深人静时听,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

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曾经有过不少奇妙的遐想,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

然而我们的试验还是没有成功。

不到两天时间,火柴盒里的蚂蚁们全都逃得无影无踪。

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劳作,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

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跳河

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我爬上了苏州河大桥的水泥桥栏。

我站得那么高,湍急的河水在我脚下七八米的地方奔流。

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准备往下跳,然而脚却有点儿发抖……

背后有人在小声议论——

“喔,这么高,比跳水池的跳台还高!

这孩子敢跳?

“胆子还真不小!

“瞧,他有些害怕了。

议论声无一遗漏,都传进了我的耳朵。

于是我闭上了眼睛,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还是读初中一年级时的事情。

放暑假的时候,我常常和弄堂里的一批小伙伴一起下黄浦江或者苏州河游泳。

有一天,看见几个身材健美的小伙子站在苏州河桥栏上轮流跳水,跳得又潇洒又优美,使人惊叹又使人羡慕。

我突然也想去试一试,他们能跳,我为什么不能呢?

小伙伴们知道我的想法后,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相信我有这样的胆量。

我急了,赌咒发誓道:

“你们看好,我不跳不姓赵!

”看我这么认真,有几个和我特别要好的孩子也为我担心了,他们说:

“好了,我们相信你敢跳了。

你可千万别真的去跳!

”“假如‘吃大板’,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吃大板”,指从高空落水时身体和水面平行接触,极危险)可是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拦我的决心。

我爬上桥栏时,小伙伴们都为我捏一把汗,有几个甚至不敢看,躲得远远的……

然而当我站在高高的桥栏上之后,却真的害怕起来,尤其是低头看桥下的流水时,只觉得头晕目眩。

在这之前,我从未在超过一米以上的高度跳下水,现在一下子要从七八米高的地方跳入水中,而且没有任何准备和训练,真是有点冒险。

如果“插蜡烛”,保持直立的姿势跳下去,危险性要小些,但肯定会被人取笑。

头先落水呢,一点把握也没有……我犹豫了几秒钟。

在听到背后围观者的议论时,我一下子鼓起勇气:

头先落水!

我眼睛一闭,跳了下去。

但结果非常糟糕,因为太紧张,落水时身体蜷曲着,背部被水面又狠又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