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论坛.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5393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3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docx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人民论坛.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docx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2016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目录

在独处中遇见不同的自己3

自励在心,自行于途4

“不得不从”,何如“和悦而诤”6

风口上没有“偷懒的人”7

孝乃德之本7

我们都是风气“一分子”9

长处 难处 好处10

“你是谁的人?

”10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12

实干是最好的“定心丸”13

让城市诠释“文明的使命”13

精神成长是一生的功课15

开放时代要“放开心态”16

让“精准”成为习惯16

把身影植根在群众中18

“拨云见日”先要“不畏浮云”19

崇“亲”尚“清”两相宜19

激活家风中的“她魅力”21

读懂“绿叶精神”的蕴含22

商量,中国的民主智慧22

“零容忍”与“零发生”24

做好“减法”就是做“加法”25

媒介素养是门基本功25

有思想 有温度 有品质27

错爱子女意味着毁灭28

世事变迁,勿忘初心28

故事可载“道”30

鲁班的“拙”与墨子的“巧”31

以“有愧”之心求“无愧”之境31

让幸福覆盖所有的人33

在亲情守望中再出发34

心在一起就是“年”34

让城市更有“温度”36

家,我们共同的信仰37

“不干事”的“泥菩萨”当戒37

放开“思维缰绳”39

有感于“四十描红”40

“做空”中国只会做空自己40

“看空”中国毫无依据42

家风建设是作风涵养之要43

家风传统是干事创业之基43

把“冷板凳”坐热45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46

让城市散发“文化的光束”46

激发全面小康的“群众力量”48

千里马与懒牛、犟驴49

话风是领导干部的“软实力”49

最好的守业是创业51

以“改革意识”完善国家治理52

不做奇迹的坐等者(人民论坛)53

脚力 眼力 脑力55

让“看齐”意识更强些56

在独处中遇见不同的自己

《人民日报》(2016年04月01日04版)

大学时的老师来北京出差,邀请三两门生去喝茶。

老师亲自沏茶、斟茶,并传授洗杯、闻杯、品茶的技巧。

临走时老师特别叮嘱,只有学会停顿,才能发现不同的自己,工作再忙再累,也要给自己留出一点品茶静思的时间。

  有人说茶是心灵的香水,茶道确乎可以对人的心灵产生微妙影响。

可惜的是,很少有人可以静心凝神去泡上一壶茶慢慢品味。

我们每天步履匆匆、眉宇紧锁,每天忙于开会、加班和应酬,既无暇留恋路边的鲜花,也无法专心致志地读完一本书。

忙、烦、累成为生活的常态,而慢、静、思则近乎奢侈。

当我们意识到手机等电子设备对生活造成干扰却又无能为力,当我们厌烦于无效社交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推辞,当我们享受了物质的丰裕却难掩心力交瘁,其实正是向生命本真回归的时机。

  苏轼有句名言,“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没有人可以精力无限、奔腾不息,忙碌周期与休憩周期相结合才能让生命充满精彩。

适度的停顿犹如登山过程中的休整,是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激昂迈向激昂的必经阶段。

就像电影镜头,长短镜头结合在一起,才会形成缤纷多彩的画面节奏。

独处不仅是忙碌之间的停顿,更像是一次身心调整、精神蓄力。

所谓“静一分,慧一分”,养一团清静之气,擎一片悠然心光,映照自己同万物的关系,正是独处的本意。

  “如果说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

同他人交往,是为了实现社会价值,独处,则是为了达成灵魂的自我实现。

独处是一次心灵的检验和灵魂的涤荡,“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只有在孤独寂静时,我们才能洞察社会变迁、洞悉世态人情;只有在洗心静思中,才能发现自己不留神戴上的人格面具、不得已而为之的虚情假意。

除非我们完全放松下来,否则很难真正看到社会的全景、生命的全貌。

为什么越来越多都市白领同茶道、瑜伽、绘画产生交集,为什么湖畔品茗、月下独酌、寒窗耕读、独自旅行总会让人产生心灵感应,这就是独处的魅力。

  独处是一种自我调整的艺术,又何尝不是一种处世态度?

总有人想不开、看不透,觉得独处就是自我放逐、浪费时间、无甚意义。

于是,他们宁愿赶场式地参加各式活动,宁愿把时间浪费在重复劳动上,也舍不得把哪怕一分一秒的时间花在独处上。

独处于快节奏生活而言确实是一种奢侈,正因为弥足珍贵,所以才更显宝贵价值。

独处不是虚掷光阴,也算不上与世隔绝、遗世独立,不过是把繁杂庞芜的世俗暂时放下,从无效无益的琐事中跳脱出来。

给心灵一些时间,其实就是对生活乃至生命的了悟和珍惜。

  哲人有言,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

独处是成长岁月里超凡脱俗的精神历练,是好动之我与好静之我的亲密对话,让我们感受生命的深度,咀嚼精神的韧性,拓展心灵的视野。

学会同自己灵魂的相处之道,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

自励在心,自行于途

 《人民日报》(2016年03月30日04版)

在当今压力很大的竞争环境当中,谁都想前进得更快更稳。

一年之春,以新的五年规划为肇始,可以做的事很多。

  经过了长时间的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之后,进入调整期的发展环境有所不同了,一个“难”字,横亘在不少想做事的人心中,期盼外力帮助的心情好像农人落籽待雨。

  广袤之野,春雨难料,但籽粒催生却须不违春候,该萌动时必要适时伸展芽信,破土为先。

  物有此意,人心亦然。

古人审心励志之典很多,其中宋代智僧宗元有一偈相传:

某弟子向其诉说长修不悟的苦恼,求其相助。

宗元曰:

诸事我尽可替你,惟五事无能为力。

弟子问:

何事?

宗元曰:

穿衣吃饭,大解小解,皆不能代。

身下有腿,自己须驮着自己走!

弟子闻之,顿悟。

  以人之聪慧,都知道要稳妥把握身处方位与条件,在利于行时出行,在适宜于跳时起跳。

从常识和经验的角度看,这样的选择并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在一些历史转换时期,以及一些新要素出现、前景尚未展露其亮色的期间,作为要素主宰的人,判断力决定着行动力,智慧在此时体现于勇气之中。

  “事非经过不知难”,而“知难”之后,会有两种态度产生:

一种态度是知难而退,以保其全身作为行为策略,对一些可能的机遇也避让三舍,以求自安;另一种态度是知难而进,不把守成安逸当作选项,而是一往无前,再进再取,哪怕个人利益受损也无悔。

  两种态度孰高孰下呢?

客观上看,历史并不会简单肯定不顾主客观条件、一味求进者。

但是,从无数先辈经历的大趋势所示,还是那些似乎很“傻”的知难而进者,为人类贡献的成就更为突出。

这也应了一位哲人所语:

“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

  许多有经验的改革者、有成就的创业者,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凡是那些需要当机立断、果敢执行的计划,“太过于注意危险,通常会使自己坠入危险之中”,人们对于自身的过分顾虑,几乎是成功的惟一阻碍。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体会很多人都可能有过,问题是“有过”之后,当再次面对新的情境时,能不能变得更坚强勇毅。

  自励在心,自行于途,这种境界并不排除相互的帮助与鼓舞。

从来人杰多友侪,心心相印暖此生。

在相互携手与竞进过程中,即使勇者也体现着人类喜欢陪伴的天性。

那么,多一个自己“驮”着自己前行的坚强者,也就如同为别的同道提供了一支陪伴的正在燃烧的蜡烛,我们共同的征程将因此而更加光明。

“不得不从”,何如“和悦而诤”

 干工作,难免会出错,难免不如意。

对此,有人习惯于责任上推,声称是“不得不从”。

这种论调,不仅把自己从工作失误中“摘”了出来,甚至还希望赚得几分同情。

然而,即便是上级的指令,下级盲从就能免责吗?

  不妨先看看历史。

东汉时期,任延出任武威太守。

光武帝告诫他:

“善事上官,无失名誉。

”任延回答:

“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

履正奉公,臣子之节。

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

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

”光武帝深以为然。

也有人对上“既不拆台,也不补台”。

齐国国相晏婴有一名属臣叫高缭,在府中三年期间,虽无过错却也从未说过半句纠正晏婴言行过失的话,为此晏婴作出了“逐高缭”的决定。

  由是观之,在古代贤明之士看来,是否从上要从实际出发、秉持公道正义,对上级无甚谏言同样不被允许,甚至会被认为是一种失职。

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应有更高的境界与认知。

事实上,我们党早就把“下级服从上级”确定为一条政治纪律。

然而,盲从、唯上与这里的服从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那种“领导怎么说,我就怎么干”完全不顾实际的做法,不是服从而是盲从。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

“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这讲的就是执行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决不能机械僵化。

  “居官动谓迫于上官不得不从者,毕竟自己无真见而有私心也。

”这番话点得透彻。

在有些人眼里,“谁官大谁说了算”,只要是上级的意见、要求乃至暗示,不管正确与否、符合实际与否,一概迎合奉承,无条件执行。

即使明知不对,也不指出、不纠正。

毕竟,当“应声虫”“收发室”不仅不费力气,出了状况还有“不得不从”这层保险。

短期来看,“唯阿”者春风得意。

但真正知事明理的领导,根本不会容忍高缭之辈的浑噩无为。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我们党有力量的一个重要体现。

周恩来同志说过,在我们党内,上级可以批评下级,下级也可以批评上级,政治上一律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对于下级来说,既要服从上级,又要敢于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

很多时候,正是下级的善意提醒、中肯意见,为上级所采纳,避免了决策失误发生。

这里的关键是上级要有胸怀度量,下级要有谦和敬重,实现良性沟通、正向互动。

《论语》有言:

“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訚訚”即和悦而正直地争辩,上下级之间交流,温和而不失耿直为佳。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就此,陈云同志1990年1月24日同浙江省党政军领导同志谈话时提出了“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方法。

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

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

所有正确的结论,都是经过比较得出的。

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

最是诤言利基业,只要我们实事求是、訚訚如也,工作就会减少失误,事业就能蹄疾步稳。

风口上没有“偷懒的人”

《人民日报》(2016年03月28日04版)

这几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一语风行,折射一种借风起飞的普遍心态。

那些草根创业、底层崛起的传奇故事,更是让人们羡慕。

然而,当每个人都在对此津津乐道时,我们是否因此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东西?

他人的成功仅仅是因为遇到一个“风口”?

  诚然,时势造英雄,如恩格斯所言“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又如梁启超所讲“路得非生于十六世纪,而生于第十世纪,或不能成改革宗教之功”。

但英雄之为英雄,亦必有其非凡处,正所谓“英雄之能事,以用时势为起点,以造时势为究竟。

”我们讲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社会生活中,不少人总是习惯于投机取巧,不想脚踏实地,不愿下笨功夫、用实劲,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生寄望于形形色色的机会,希望兔子撞到自己的树桩上。

实践中,有的喜欢“抄近道”,耍小聪明,见事有利可图便“一窝蜂”,听说有一本万利之事便趋之若鹜,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

不能说世间就没有巧事、无法讨巧,但从总体上看这只是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大多数时候、大部分人身上。

对于很多人来说,投机取巧就可能意味着失去机会、放逐自己。

在这个意义上说,取巧也是一种懒惰,我们尤当戒之。

  曾有人说,如果一个犹太人开了一家生意兴隆的加油站,旁边就会有更多犹太人去开便利店;但如果加油站是中国人开的,那旁边就会出现更多中国人开的加油站。

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刺耳,却警醒我们面对商机,要有差异化发展思维,不可取巧投机、盲目跟风、扎堆上马。

即便实践中遇到商机,但用这样的同质化发展思维,也只会让商机变成“伤机”,其结果就是一拥而上,一哄而散。

  为人处世,有的人偷奸耍滑,投机钻营,不琢磨事,只琢磨人,寄望攀上某个高枝,“跟对人”以平步青云。

工作中,有的人急功近利,热衷于“短平快”项目,不做打基础、利长远的文章。

凡此,或得一时之利,或逞一时之势,终究经不起检验,沦为反面教材,可悲可叹。

  无论是处世、干事,还是创业,苦干实干都是立足之本、立身之基。

不是说事不能巧干,很多时候这种巧是一种远离愚笨的智慧,亦是我们的一种必备本领。

但这和我们所说的投机取巧不是一回事。

那种凡事图取巧的观念与做法,无法让我们行稳致远。

尤其是治理,有学者评价“是件用力而缓慢穿透硬木板的工作”,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惟需兢兢业业,务实勤勉,励精图治,方能造福一方,干有所成。

  大巧若拙,这是老子写下的智慧。

风口上从来就不曾有过偷懒的人,想要乘风而起,需要的是守拙用劲的大智慧。

孝乃德之本

 《人民日报》(2016年03月25日04版)

《论语》记载:

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只讲了两个字——色难。

意思是说,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父母对于儿女的很多不是,都不会往心里去,唯独最难接受的,就是儿女给脸色看。

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

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他的床上摸索,生硬地说:

“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里好好待着,别到处乱串。

”母亲解释说:

“我只是找张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

”儿子的脸色很难看,出门前扔下一句:

“吃饱没事干。

”没想到当天夜里,这位老母亲选择了轻生。

  儿女为什么难以给父母好脸色?

难就难在对父母的一些衰老行为,如多愁善感,行动迟缓,说话絮絮叨叨,做事丢三落四等,要能够始终给予理解、宽容和善待。

难就难在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要能够不断进行反省、克服和纠正,特别是在外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都不能把情绪带到家里来。

难就难在给父母好脸色,要能够持之以久。

一时一事给父母好脸色不难做到,难的是处处事事都是如此,尤其是当老人久病在床的时候。

  衰老是人之常情,孝老乃德之大义。

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

山东枣庄“捐肾救母”的田世国说:

“母亲生我养我,可我做的连她给我的万分之一都没有。

”常思养育之恩,发自肺腑感喟“父母之恩与天地等”,孝老爱亲才不会为难。

  除了感恩之心,恭敬之心对于行孝也极为重要。

《礼记·祭义》云: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给父母好脸色,关键是要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恭敬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

有了恭敬心,与父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自会温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自会恭谨周到。

有了恭敬心,父母的教诲会认真聆听,父母的责备会虚心悦纳。

  孝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本分,只有在尽孝中,我们才能知晓恩情的宝贵,懂得责任的重要,感佩担当的真诚。

感恩、责任、担当,孝所蕴藏的要素,不仅是一个人正心、修身、齐家的行事依据,更是社会和谐所赖以维系的价值之核。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参照。

以孝德实践为圆心向外扩展,孝文化就会成为代际沟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社会道德建设也能获得坚实稳固的支撑。

  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

孝文化是我们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精神磐石,也是我们形塑社会价值观的价值原点。

  愿天下儿女,常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去慰藉父母的心灵。

当我们树起尊老爱老、孝老护老的现代风尚,孝心汇聚成流一定可以滋润出社会的和谐美好。

我们都是风气“一分子”

《人民日报》(2016年03月24日04版)

一位医生朋友告诉我,对于实在无法拒绝的红包,他会先收下来,等做完手术再还给病人。

为什么呢?

如果拒收,病人心里不踏实,生怕医生不好好做手术,有的甚至要转院。

  医生的“高招”意味深长,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和大众心理。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做事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找到关系就放心,找不到关系便忐忑。

以至于有人说,现在是“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求人者也是被求者”。

只是熟人毕竟有限,要打通关系就必须付出代价,然而这种付代价是“自愿”的吗?

求人游戏费时费力费钱,谁会喜欢?

貌似心甘情愿,实际是被逼无奈,强装笑颜。

  那么,谁是恶性循环的第一推手呢?

压垮骆驼的绝不仅仅是最后那根稻草,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给一脸严肃的门卫上支烟,大门立即打开。

停车费明明30元,司机递上10元钱说“不要票了”,收费员便开心放行。

对办事员意思意思,户口两天办妥,死脑筋的人也许要等上一年半载……这种游戏似乎显示了高超的生存智慧,大家趋之若鹜,逐渐演化为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

  然而,找关系就是做交易,做交易没有免费午餐。

门卫、司机、收费员和办事员明天也要求人办事,昨天得到的好处统统抵消不说,还倒贴时间和精力,欠下迟早要偿还的新债务,开始了新一轮折磨。

既非双赢,也非零和,这种游戏没有赢家:

一方怕吃亏而走捷径,一方有优势则占便宜,但因为角色不停互换,结果人人吃亏、人人吃大亏,而且没完没了,可谓作茧自缚,得不偿失。

  在一生不离乡土的农耕时代,投亲靠友并不奇怪,送小礼行小贿在所难免,所以才有公然请托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千年民俗。

进入“陌生人社会”,人口流动不居,这样的行为方式落伍且有害。

它不但人为提高交易成本,阻滞经济社会正常发展,更降低社会道德阈值,污染社会空气。

不良社会风气是催生贪腐不轨最温暖舒适的环境,常入鲍鱼之肆、少闻芝兰之香,容易香臭不分,就不把法纪当回事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人人都是局中人。

对于贪污腐败,谁都切齿痛恨;对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巨大成就,谁都拍手称快。

但胜利如何才能巩固和持久呢?

只有涵养风清气正的社会新生态,改良滋养杂草病树的旧土壤。

这就要求在享受胜利成果的同时,人人要思考自己的责任,人人要进行自我革命,果断釜底抽薪,不让死灰复燃。

  实现民族复兴,推动国家现代化转型,思想观念现代化是前提。

以大智慧屏蔽小聪明,用法治新风取代潜规则,使“乡土中国”尽快转化为“现代中国”,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一位企业家朋友是个明白人,他很赞同马云关于“企业家不行贿”的倡议,坦言这3年的变化来之不易,如果再有人敢乱来,他坚决不配合!

反腐败要形成压倒性态势,并且实现不可逆转,往往就从这样的具体行动开始。

长处 难处 好处

 《人民日报》(2016年03月23日04版)

回乡时曾问邻里一位百岁老人,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人与人究竟如何相处?

老人平静而淡定地说,其实最管用最简单的态度就是多看人长处、多帮人难处、多想人好处。

静静想一想,这不失为人生之真谛,也不失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相安之术。

  多看人长处,既是一种角度,更是一种态度。

《列子·说符》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走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觉得那个人无论是走路的样子,还是脸色,抑或是说话的样子,都像是偷斧的人。

后来,他找到了斧子,又遇到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觉得他走路的样子、脸色、说话都不像是偷斧的人。

现实中,有的人或先入为主看人,或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或干脆门缝里看人,等等,结果不是把人看歪了,就是把人看扁了,或者把人看坏了。

延安时期,陈云同志在担任中组部部长时,曾一再告诫,要树立一个观念,要看干部的长处,你要光看他的短处,没有一个可用之人了,必须发现他的长处,这样我们才能使用每个人的长处。

全面而不是片面、动态而不是僵化、具体而不是抽象、发展而不是静止地看待他人,就能看到一个生动鲜活的人、一个丰富多彩的人和一个可用有益的人。

  多帮人难处,既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情怀。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与人之间就应当互相帮助、携手前行。

所谓“跌倒的老人扶不扶”“陌生人的求助帮不帮”,说到底都是一些“伪命题”。

现实中就曾发生过让人唏嘘和感慨的故事。

某人路过河边,见一小孩落水没有立即下水救援,当他回家没有找到儿子后,方才返回出事河道,发现溺水的正是自己的儿子,再将儿子从水中救起,为时已晚,小孩已溺水身亡。

从根本上说,帮人就是帮己,我为人人就是人人为我。

今天我帮人,等于明天人帮我。

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

我们的社会还有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难处、有各式各类的苦痛,特别是,我国还有很多生活在山高水冷、地僻天远的贫困人口,不少人都眼巴巴渴望着得到帮助。

常怀惦记之心,常抱揪心之情,尽己所能,帮人所难,解人燃眉之急,助人成功之臂,可以说是积德行善,更是提升做人的境界。

  多想人好处,既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修养。

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是个人努力和贵人相助、高人指点、友人帮衬、家人支持的共同结果。

然而,现在有的人取得了一些成功,满脑子想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容易,一开口就是自己多么努力、多么艰辛,充其量再夸上几句自己的家人,他们看不到也想不起组织和他人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和好处,有的甚至还会反过来念念不忘谁谁谁刁难、排挤、打压过自己,耿耿于怀某某某妒忌、诬陷、诽谤过自己,等等。

于是总是愤愤不平,委屈难消。

知恩、感恩、报恩,是一种修养,是做人的美德和本色,对于那些在危难时、关键处、重要事帮助过自己的人,不可、不该更不能忘却。

心存感恩不能只是说得好听、唱得动听,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上,这样做了,实际上既心安、又理得,还为自己加分。

  多看人长处、多帮人难处、多想人好处,则多一种祥和、多一份快乐、多一片天地,健康良性的“朋友圈”则会越扩越大,人生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你是谁的人?

《人民日报》(2016年03月22日04版)

有位年轻人,刚进基层单位不久,就被同事私底下问询“你是谁的人?

”事后很是郁闷:

是不是进机关就得“选边站队”,非得成为“谁的人”?

难道靠认真工作、正直为人就没有好的前途吗?

  “士为知己者死”,知恩图报、重义轻利,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正确理解和把握也可“古为今用”。

比如,对领导的信任、组织的任用,确应心存感恩,转化为工作上的中流奋楫,以业绩回报信任,靠实干回报知遇。

而对识人善任的“伯乐”常怀感激,亦是人之常情。

但同时须清醒认识到,对干部的任用绝不是某个人的恩赐,而是组织行为,领导的推荐提名是在履行选人用人之责,举贤为公是其分内之事。

  决不能把党组织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对党尽忠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

红军时期,黄克诚因肃反中保护干部险遭冤杀,行刑前千钧一发时,被彭德怀紧急干预“枪下留人”。

之后两人数次见面,黄又被彭提拔重用,终成一代名将,但他始终未知此事,始终“言不及私”“相待以诚”,直到29年后,黄才偶然间得知彭的救命之恩。

对“私恩”与“公义”的厘清,正是共产党人襟怀坦荡的真实写照。

  “群臣朋党,则宜有内乱。

”历史的悲剧反复告诫我们:

结党必定弄权,弄权必定营私。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哪!

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

”有些干部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抱大腿,热衷“圈子文化”,迷信“朝中有人好做官”,崇尚人身依附,污染了清爽的政治生态,更与“举贤为公”的宗旨严重背离。

这种山头主义者被毛泽东同志形容为“精神上被石头压着”,我们需要“替他们解开”。

  共产党的干部,究竟是谁的人,答案其实很明白。

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

“同志”二字,道尽了共产党人干事创业最纯粹的关系。

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为了共同的理想与信念走到一起,入职之日起就要扣好第一颗“政治扣子”,时时检身正己,牢记“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各级干部都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加强党性修养,增强组织观念,自觉抵制“认人不认党”“拜码头不敬组织”的歪风邪气。

  要党性,不要派性;相信“成绩自己会说话”,莫信“大树底下好乘凉”;对味道不正的“老乡会”“同学帮”“战友圈”,洁身自好、敬而远之。

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眼睛常往下边看,多琢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