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一上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5319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一上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一上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一上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一上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一上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一上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一上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一上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一上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一上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A.蛋白质B.核酸C.糖类D.脂质

『答案』B

『解析』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包括DNA和R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为双螺旋结构,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为单链结构。

【详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A错误;

B、核酸是遗传物质,B正确;

C、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C错误;

D、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固醇具有调节功能,D错误。

故选B。

2.一般情况下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直接能源物质、主要储能物质依次是(  )

A.ATP、糖类、脂肪B.糖类、蛋白质、脂肪

C.糖类、ATP、脂肪D.糖类、ATP、蛋白质

『答案』C

『解析』能源物质:

①重要能源:

葡萄糖;②主要能源:

糖类;③直接能源:

ATP;④根本能源:

阳光;⑤储能物质:

脂肪。

【详解】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ATP是细胞内的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故选:

C。

3.如图中的三个圆圈①②③分别表示含有细胞壁、核糖体、染色质的细胞,那么阴影部分表示的细胞可能是()

A.发菜细胞B.蓝藻细胞

C.枯草杆菌细胞D.玉米叶肉细胞

『答案』D

『解析』结合题意分析图解:

含有细胞壁的细胞有:

原核生物细胞、高等植物细胞、低等植物细胞、真菌;所有细胞生物均含有核糖体;真核细胞中有染色体。

【详解】ABC、发菜、蓝藻、枯草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质,ABC错误;

D、玉米叶肉细胞有细胞壁、核糖体和染色质,D正确。

故选D。

4.如图为显微镜观察中的两个视野,①②③④⑤是操作显微镜的几个步骤。

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图甲转为图乙时,操作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玻片

A.①②③④B.③①②C.⑤④③②D.④⑤①②

『答案』C

『解析』图甲是低倍镜下的视野,图乙是高倍镜下的视野。

从图甲转换到乙的过程是:

在低倍镜下观察物像清楚后,换用高倍镜观察时,首先要⑤移动装片,把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④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由于进入高倍镜的光线少,因此要③调节成大光圈。

最后②转动细准焦螺旋,以看清物像。

综上所述,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高倍镜的使用的顺序,意在考查考生对显微镜使用的操作能力。

5.维生素营养片中含有Ca、Fe、Zn、Se等元素,其中属于组成生物体大量元素的是

A.CaB.FeC.ZnD.Se

『答案』A

『解析』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G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

【详解】A、Ca属于大量元素,A正确;

B、Fe属于微量元素,B错误;

C、Zn属于微量元素,C错误;

D、Se属于微量元素,D错误。

故选A。

6.在下列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些物质,甲试管:

豆浆;乙试管:

氨基酸溶液;丙试管:

牛奶和蛋白酶;丁试管:

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蒸馏水。

上述四支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后,有紫色反应的是

A.甲、丁B.甲、乙、丁C.甲、乙、丙D.甲、丙、丁

『答案』D

『解析』豆浆中含有蛋白质,甲有紫色反应;双缩脲试剂能和肽键发生反应,氨基酸中没有肽键,乙没有紫色反应;牛奶中的蛋白质虽然会被蛋白酶分解,但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丙有紫色反应;人的红细胞会在蒸馏水中吸水涨破,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流出,丁有紫色反应。

综上甲丙丁有紫色反应,故选D

考点: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鉴定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在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时,需要用到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

下列关于盐酸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B.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C.调节染色剂的pHD.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答案』C

『解析』观察DNA和RNA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需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详解】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可以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A正确;盐酸可以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B正确;该实验中盐酸的作用不包括调节染色剂的pH,C错误;盐酸还可以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D正确。

8.T2噬菌体(一种病毒)、烟草叶肉细胞中含有的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数目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4、4、1和4、4、1B.5、8、2和4、4、1

C.4、4、1和5、8、2D.5、8、2和5、8、2

『答案』C

『解析』考查不同生物细胞中核酸的种类及核酸的结构,识记病毒的类型、DNA和RNA的分子组成

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T2噬菌体是DNA病毒,体内只有DNA一种核酸,所以有4种碱基、4种脱氧核苷酸、1种五碳糖-脱氧核糖;叶肉细胞中有两种核酸,所以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2种五碳糖,C正确。

故选C。

【点睛】病毒只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细胞中一般都有两种核酸。

DNA中有脱氧核糖、ATCG4种碱基、4种脱氧核苷酸;RNA种有核糖、AUCG4种碱基、4种核糖核苷酸。

9.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用b表示,那么同一生长发育时期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为b1,根冠细胞为b2。

比较二者的比值大小为

A.b1=b2B.b1>b2C.b1

『答案』B

『解析』细胞内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新陈代谢越旺盛,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低,细胞新陈代谢越微弱。

【详解】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较为旺盛,比根冠细胞的新陈代谢旺盛,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高,则b1>b2,B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与代谢活动的关系,并明确植物各部位的生理活动概况。

10.已知Mn2+是许多酶的活化剂,如它能激活硝酸还原酶,缺Mn2+的植物无法利用硝酸盐。

这说明无机盐离子

A.对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B.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C.对维持细胞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D.对调节细胞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无机盐离子的作用有:

(1)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2)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详解】A项和D项、对维持细胞形态有重要作用的主要是钠离子等,A、D错误;

B、Mn2+能够激活硝酸还原酶,使硝酸发生化学变化后被植物体利用,这说明Mn2+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B正确;

C、维持酸碱平衡作用的是缓冲物质,C错误;故选B。

11.若将细胞膜的磷脂提取后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磷脂分子稳定的分布方式之一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组成细胞膜的磷脂既有亲水的极性部分,又有疏水的非极性部分,其中亲水的极性部分为头部,疏水的非极性部分为尾部,因此在水溶液中呈现出头部在水中,而尾部在空气中的分布,故选B。

12.观察叶绿体或线粒体都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必须先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盖上,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实验材料移动B.避免出现气泡

C.防止水溢出D.增加装片透明度

『答案』B

『解析』制作临时装片时,先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液)滴,然后轻轻盖上,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出现气泡。

【详解】A、制作临时装片时,先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液)滴,然后轻轻盖上,如果粗心会出现气泡影响观察,但加盖后实验材料一般不会移动,A错误;

B、制作临时装片时,先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液)滴,然后轻轻盖上,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出现气泡,B正确;

C、操作中如果有多余的水分通常是用吸水纸吸去,C错误;

D、这个操作不会影响装片的透明度的,D错误;故选:

B。

【点睛】注意对实验操作每一步的原因和目的要熟练掌握。

13.下列生物有核糖体但无染色体的一组是()

①颤藻②酵母菌③变形虫④小球藻⑤水绵⑥HIV⑦大肠杆菌⑧甲型H1N1流感病毒⑨肺炎双球菌

A.⑥⑧B.②③④⑤C.①⑦⑨D.①④⑤

『答案』C

『解析』常考的真核生物:

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

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有核糖体但无染色体的生物是原核生物,①颤藻、⑦大肠杆菌、⑨肺炎双球菌都属于原核生物;②酵母菌、③变形虫、④小球藻、⑤水绵属于真核生物,有染色体;⑥HIV、⑧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核糖体也没有染色体,综上①⑦⑨正确。

故选C。

14.如图,用动物受精卵做下列三个实验。

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提取受精卵的核单独培养,不久就退化消失,说明缺少细胞质的细胞核不能生存

B.去掉核的细胞质单独培养,不久也消失,说明缺少细胞核的细胞质也不能存活太久

C.核移植实验说明细胞核是控制中心,细胞质是代谢中心

D.实验说明,核质的完整性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答案』C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中为细胞核提供ATP和酶、核苷酸等细胞核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因此细胞核和细胞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详解】A、将受精卵的细胞核提取单独培养,不久就退化消失,说明离开细胞质,细胞核不能存活,A正确;

B、将去核的细胞单独培养,不久也消失,说明细胞质离开细胞核也不能生存太久,B正确;

C、该实验只能说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关系,不能说明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系统的代谢中心,C错误;

D、给去核的细胞重新移入细胞核形成重组细胞,重组细胞能正常生活且能进行分裂繁殖,这说明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关系,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细胞核和细胞质关系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结论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5.如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构

B.②是产生核糖体、RNA和蛋白质的场所

C.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可以穿过核孔进出细胞核

D.核孔对物质的运输不具有选择性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

图示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其中①为染色质,②为核仁,③为核孔。

【详解】A、①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丝状结构,A错误;

B、②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不是核仁,B错误;

CD、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

通道,但核孔具有选择性,如DNA不能通过,C正确;D错误。

故选C。

16.将人体血液置于质量分数为9%的NaCl溶液中,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的红细胞呈现

A.质壁分离B.正常状态

C.细胞膜破裂D.细胞皱缩

『答案』D

『解析』动物细胞可构成渗透系统能发生渗透作用,动物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反之,则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浓度时,水分进出平衡。

血细胞的等渗溶液为0.9%食盐溶液。

【详解】成熟的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A错误;血细胞在等渗溶液中,即0.9%食盐溶液中水分进出平衡,细胞处于正常状态,但置于9%食盐溶液中,即细胞处于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将失水皱缩,B错误,D正确;血细胞在低浓度溶液中,即小于0.9%食盐溶液中,可发生细胞吸水破裂,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和人体内环境等渗的食盐溶液浓度,属于常识性问题,只要平时注意观察,不难得出正确结论。

17.如图所示,下列生理过程中,不能够表示的是()

A.抗体的分泌B.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

C.小泡内的物质穿过1层膜结构D.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酶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该图体现的是胞吐过程,该细胞合成的物质是分泌到细胞外的物质。

【详解】A、抗体、胰岛素、和消化酶都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分泌都是胞吐过程,ABD正确;C、胞吐过程穿过0层膜结构,C错误;故选C。

18.下列说法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

A.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荷兰两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

D.科学家将不同同位素标记的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详解】A、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观点,A正确;

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正确;

D、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

故选D。

19.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B.超过酶的最适温度,酶因空间结构被破坏而逐渐失活

C.酶在代谢中作为催化剂,其本身的合成也需要酶催化

D.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酶与底物应先保温后再混合

『答案』A

『解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

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A错误;

B、超过酶的最适温度,酶将因为高温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而活性降低直至失活,B正确;

C、酶在代谢过程中作为催化剂,其本身的合成也需要酶的催化,C正确;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操作顺序一般是先将各组酶保温在不同温度下,再与底物混合,D正确。

故选A。

20.ADP中的A、D、P依次代表()

A.腺嘌呤、三个、磷酸基团B.腺苷、三个、磷酸基团

C.腺嘌呤、两个、磷酸基团D.腺苷、两个、磷酸基团

『答案』D

『解析』ADP的结构简式是A-P~P,其中A代表腺苷,D是二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

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

【详解】据分析可知,ADP的结构简式是A-P~P,其中A代表腺苷,D是两个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

故选D。

21.研究发现有些无线粒体的寄生虫可从其宿主中“偷”ATP,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宿主细胞中含有大量ATPB.ATP合成不需要酶的催化作用

C.寄生虫无线粒体无ATP生成D.“偷”来的ATP可直接用于自身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ATP在细胞内数量并不很多,可以和ADP迅速转化形成.人和动物体内产生ATP的生理过程只有呼吸作用,高等植物体内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ATP中的能量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可以转变为光能、化学能等,但形成ATP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或植物的光合作用。

【详解】A、宿主细胞中含有的ATP并不多,A错误;

B、ATP合成需要酶的催化作用,B错误;

C、寄生虫无线粒体,可通过无氧呼吸合成ATP,C错误;

D、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可直接用于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D。

22.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

A.丙酮酸B.乳酸C.二氧化碳D.水

『答案』D

『解析』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因此含有放射性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具有放射性的化合物是水,故选D。

23.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作用的产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则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B.无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酵母菌都能产生CO2

C.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色,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D.酵母菌发酵时不产生气体,但其发酵液能使重铬酸钾变灰绿色

『答案』B

『解析』酵母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其有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酒精.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测,也能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酒精可以用重铬酸钾检测。

【详解】A、澄清石灰水用于检测二氧化碳,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B正确;

C、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用于检测二氧化碳,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色,不能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酵母菌发酵时能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原理、实验选材是否合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结论等知识,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4.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出现在滤纸条最上方的色素带的颜色是()

A.黄色B.橙黄色C.黄绿色D.蓝绿色

『答案』B

『解析』用纸层析法将绿叶中色素进行分离,在滤纸条上最上方出现

色素带的颜色是橙黄色是胡萝卜素,B正确。

故选B

【点睛】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分离色素时采用的是纸层析法,其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25.在晴天中午,密闭的玻璃温室中栽培的玉米,即使温度及水分条件适宜,光合速率仍然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O2浓度过低B.O2浓度过高

C.CO2浓度过低D.CO2浓度过高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AB、O2浓度对光合速率没有影响,AB错误;

CD、CO2浓度影响光合速率。

当CO2浓度过低,光合速率较低,故密闭的玻璃温室中栽培的玉米,即使温度及水分条件适宜,光合速率仍然较低,其主要原因是CO2浓度过低,C正确;D错误。

故选C。

26.如图是某种细菌内发生的生化反应,据此判断其新陈代谢类型是()

A.自养厌氧型B.异养厌氧型

C.自养需氧型D.异养需氧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据题干可知,铁细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将FeSO4氧化为Fe2(SO4)3,并利用这一过程所放出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故铁细菌为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故同化作用属于自养型,又该过程需氧气,故异化作用为需氧型.故选C.

考点:

化能合成作用.

27.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过程,如果仅从细胞分裂周期来看,图中哪种植物作为实验材料最适合

A.AB.BC.CD.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关于细胞周期的概念的题目,细胞周期的概念是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为了研究方便,分裂期又人为地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解:

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分裂期持续的时间短,因此显微镜下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量少,为能在视野中找到各个时期的细胞往往选择应尽量选择细胞周期短、分裂期占的比例大的材料.

A、A图细胞周期最长,分裂期持续时间占的比例是;5.8÷38×100%=15.2%,所以不选A为实验材料,A错误;

B、B图细胞周期较短,分裂期持续时间占的比例是;4÷23×100%=17.4%,B不适合作为实验材料,B错误;

C、C图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较长,分裂期持续时间占的比例是:

3.5÷32×100%=11.0%,不能选作实验材料,C错误;

D、D图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最短,分裂期持续时间占的比例是:

3.1÷16×100%=19.4%,最大,作为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最合适,D正确.故选D.

考点:

细胞周期的概念.

28.下列反应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均能完成的是()

A.葡萄糖→丙酮酸B.丙酮酸→酒精+CO2

C.ADP+Pi+能量→ATPD.H2O→H++O2

『答案』C

『解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