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知识手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5311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教育知识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健康教育知识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健康教育知识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健康教育知识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健康教育知识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教育知识手册.docx

《健康教育知识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教育知识手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健康教育知识手册.docx

健康教育知识手册

年轻人高血压硬扛也扛不住

  33岁的赵女士,身高不到160厘米,体重却有75公斤,很少运动的她,为减肥近来开始跑步。

半个月前一次跑步途中,她突发晕厥,意识丧失数分钟。

家人送至武汉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检查发现血压为170/120毫米汞柱。

入院后赵女士接受相关检查,最后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同时还合并有高血脂、糖耐量异常。

经过服用降压药数天后,赵女士血压升高得到明显缓解。

  据了解,赵女士此前体检已知道自己血压偏高,以为自己年轻扛得住,且担心服用药物有副作用。

其实,在影响高血压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中间,年龄(男性大于55岁,女性大于65岁)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血压本身的升高尤其是严重升高是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对中高危分层的高血压病人而言,降压药物是不可或缺的治疗,用药肯定是利大于弊,及早用药及早治疗,才能对心脑血管提供及时保护,不可心存侥幸致自身健康于危险境地。

  需要注意的是,在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状态下运动有风险,尤其是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非药物治疗方式如运动、健康饮食、控制体重也很重要。

一般体重下降10公斤,收缩压可随之下降8~20个毫米汞柱,长期规律运动可降低血压2~9个毫米汞柱,推荐循序渐进、个体化的运动方式,以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为宜。

初发高血压者需要专科就诊后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方案。

(谯玲玲曾云整理)

警惕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

  日前,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营养学会学术支持的“第六届中国营养传播大会暨2019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主题为“提升营养素养,学会科学补充”。

在会上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吴敬指出:

“目前,我国居民仍面临着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食物选择搭配不合理、营养相关疾病多发、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问题,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不断攀升,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新挑战。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提供的大数据报告表明:

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间,国人蔬果摄入量仍然较低,不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摄入量,导致国人微量营养素,包括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性化合物的缺乏依然严峻;妇女儿童中缺铁性贫血的人约占20%,钙摄入不足推荐量的一半;国人非正常体重者数量迅速上升,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超重肥胖比例42%;慢病发病率也快速上升,201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

  补充营养素是预防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最有效方法。

为帮助公众正确认识营养素与健康的关系,指导公众科学的选用营养素补充剂,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中国居民营养素补充剂使用科学共识》。

共识研究工作组专家成员王少康博士指出,一切营养素的补充都应首先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平衡膳食原则。

对于营养素缺乏的个体,补充营养素是简便有效的方法。

孕妇、乳母、幼儿、老年人及特殊人群,应在营养师、营养专家或医生的指导下科学补充。

(张蕊)

HPV疫苗“三问三答”

  一问:

“价”越高,价格越贵吗?

  答:

虽然九价疫苗最贵,但这个“价”不是说的价格。

HPV是一个家族,包括200多个不同的类型。

根据它们的特性分为两大类:

低危型如6、11,主要和生殖器疣有关;高危型如16、18等,主要和宫颈癌有关。

能预防几个型的疫苗就叫几价疫苗,如可以预防16和18就叫两价疫苗;四价疫苗除了可预防16和18外,还可以预防6和11;九价可以预防9个型,包括6、11、16、18、31、33、45、52和58。

  二问:

打针之前是否要查一下有没有HPV感染?

  答:

不需要。

HPV疫苗是预防没感染的型,已经有感染就基本不起作用了。

那为什么不需要打针之前查一下呢?

因为即使有感染,感染两个的也很少,四个的更少,九个的几乎没有,所以即使有感染,也会在打针之后起到一些作用,只是效果少些。

如果检查发现有16和18的感染,打两价疫苗还有交叉保护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31等型不受感染。

女性经常饮茶可保护骨密度

  有长期饮茶习惯的女性骨密度更高,每日饮茶能降低因骨折住院的风险,饮绿茶者以及饮茶超过30年的个体发生髋骨骨折的风险也降低。

这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团队最近分别在《营养素》和《国际骨质疏松症》上发表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最新科研成果。

  论文责任作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吕筠教授介绍,既往研究提示,在绝经女性中,饮茶对骨密度有保护作用。

研究人员重复调查20643名中国成年人的跟骨骨密度数据发现:

在女性中,与从不饮茶者相比,有长期饮茶习惯者骨密度更高。

进一步分析茶叶冲泡量与骨密度的关系,每天茶叶冲泡量少于6克者的骨密度高于从不饮茶者,喜饮浓茶者(每天茶叶冲泡量多于6克)的骨密度与从不饮茶者没有差别。

  研究人员分析453625名成年人平均随访10年的数据发现,与从不饮茶者相比,每日饮茶者骨折住院的风险降低12%;对于髋骨骨折住院,饮绿茶者的风险降低了20%,饮茶超过30年者的风险降低了32%。

饮茶对骨折入院风险的保护作用在男性和女性中基本一致。

  吕筠认为,该研究结果除提示长期饮茶对骨密度的可能影响外,也可能是饮茶提高了个体的警觉性,从而降低发生严重伤害的风险。

晕车晕船记住6招巧应对

  有的人外出游玩时会饱受晕车、晕船、晕机之苦。

有没有方法可以减少晕车、晕船、晕机的困扰?

  这种让人身心俱疲的症状被称为晕动症,也叫运动病。

  晕动症是人们乘车船、飞机时所产生的颠簸、摇摆、旋转及加速运动等刺激人体的前庭神经而引发的疾病。

尤其当急刹车、急转弯或突然起动时症状更厉害。

而在下车休息片刻,可逐渐减轻或恢复。

约有1/3的人因晕动症而严重影响其海、陆、空旅行及其他运动方式(如乘直梯、滚梯)。

  出行前做好六个准备工作,可减少被晕动症不适感所困扰。

  1.出发前两小时,吃点易消化、少油腻的食物,不宜过饱。

  2.乘车时选坐车辆中部并靠近窗口的位置,面朝前。

在车行进时,不宜读书、看报纸、玩手机,可闭目养神,欣赏音乐。

  3.经常晕车、晕船的人,应在乘车前半小时服药。

当车船晃动太厉害时,可采取脸朝后的坐位,闭目仰卧。

晕动症病人还可通过调整自己的呼吸方式缓解症状,即从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

  4.切上一片鲜姜片,登上车船前贴在肚脐处,用伤湿膏或医用胶布固定好。

上车前饮用1杯浓茶,或出发前喝1小杯加醋的温开水,可以预防晕车。

  5.有轻度不适者可在前额、人中处,涂上少许清凉油或薄荷油。

  6.脸色苍白、恶心时不宜服药。

难受时,尽可能使身体放舒服些,要脱掉帽子、松开领口和裤带,衣服要宽松些。

恶心时,不必强忍,尽可能吐出来。

睡得太多或太少都可能影响记忆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日前发布一项研究称,每天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或者超过9小时都有可能对包括记忆以及反应时间在内的认知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该校团队分析了近40万人的健康数据,试图找到睡眠时长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可能关系。

结果发现,总体而言,每天睡眠少于7小时的人在视觉记忆测试中犯错的次数会增加5%,而睡眠超过9小时的人犯错次数会增加9%。

相关结果已刊登在英国《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

报告作者之一、维多利亚·加菲尔德博士说:

“我们还是建议大多数的健康成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保持在7~9小时的范围内。

  不过,研究人员也说,还需更进一步研究来明确睡眠时长与认知表现变化之间的关系,尤其目前还没有太多证据显示前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存在关联,未来在这方面有必要深入研究。

(张家伟)

关注血压健康定期测量是关键

  近日,由国际高血压学会(ISH)联合世界高血压联盟(WHL)及柳叶刀高血压委员会(LCH)共同发起的全球血压知晓活动——“五月血压测量月”项目在京启动。

由中国高血压联盟及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共同发起,施维雅中国支持的“BecauseIsayso”(为爱发声)公益活动,同期在京启动。

  “五月血压测量月”项目中国区发起者、上海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王继光教授表示,对高血压认知不足、服药依从性差等,是影响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的重要因素。

高血压的知识尚待普及,高血压的健康管理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他建议,公众最好能够在家里监测血压,如果没有条件,可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是医院测量血压。

总之,血压监测不能忽视,应不分年龄,不分人群。

  上海瑞金医院陈歆教授介绍,“BecauseIsayso”公益活动将过线下与线上义诊及社会公益人物的带动力量,提升公众对于高血压防治的认知和重视。

他呼吁所有人定期测量血压,关注血压健康。

别陷入高血压防治的十个误区

  高血压是目前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心内科门诊的患者中,80%的患者都有高血压。

目前我国的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攀升,高血压可谓“居功至伟”——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然而,目前很多患者对于高血压的诊治还存在诸多误区。

这里列出十个常见误区,看看您有没有中招。

  误区一:

  血压测量1次升高,就是高血压

  很多人在院外自测1次血压升高,就到医院要求医生开降压药物。

很多情况下,比如失眠、身体不适、应激状态下很容易出现血压升高,但这些情况去除后,血压可恢复正常。

高血压的诊断要求3次诊室非同日测量血压的平均水平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mmHg。

此外,也可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多次家庭自测血压进行诊断。

  误区二:

  只有医院水银血压计测量才准确

  有一种高血压叫作“白大褂高血压”,是指有些患者在医生诊室测量血压时血压就会升高,但在家中自测血压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由患者自身携带测压装置,无医务人员在场)时血压正常。

这与患者来医院后精神紧张有关,这类患者推荐采用家中自测血压或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其实,只要是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电子血压计都是可靠的,并非只有医院的水银血压计才准。

一般推荐袖带绑在上臂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适合高血压患者在家自己监测血压。

  误区三:

  高血压一定是遗传的

  高血压确实有一定的遗传性,当然和生活方式关系也很密切。

父母双方有高血压,子女如果平时生活不健康,比如喜欢吸烟、酗酒、高糖高脂饮食,不注重体育运动、生活不规律等,也很容易年纪轻轻就患上高血压。

除此之外,少于10%的患者可以找到一些特殊的原因,比如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实质性疾病,肾血管狭窄、肾上腺肿瘤等导致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血压升高等,这些叫继发性高血压。

如果纠正了这些继发因素血压可以恢复正常,以后就不需要服用降压药物,而找不到继发因素的原发性高血压必须口服降压药。

  误区四:

  没有感觉,就没有高血压

  血压高会引起头痛、头晕、失眠等,但并不是所有的人血压高时都有症状。

有部分患者血压轻度升高,并没有任何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患者选择不吃药。

殊不知,高血压是个“无形的杀手”,这种血压轻度升高会对心脏、肾脏、脑血管产生慢性损伤。

此外,在心内科门诊也经常可以遇见收缩压高到180mmHg的患者,并没有任何感觉。

因此,高血压患者无论有无感觉,都应该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服用降压药。

  误区五:

  降压药不能随便吃,一旦吃了就断不了

  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并没有依赖性。

降压药物可以把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如果停药血压就会恢复至服药前的水平。

可以说,不是降压药有“依赖性”,而是高血压有“依赖性”。

高血压是慢性病,血压的水平直接与脑卒中、冠心病、慢性肾脏病等的发生有关。

当然,早期无家族史的高血压,如果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自身的血压能恢复正常,也可以不用降压药。

除此之外,还是应该服用降压药治疗。

  误区六:

  血压高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

  血压正常是服用降压药后降至正常,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并不是自身血压水平的正常。

停用降压药后,血压会恢复至用药前的水平,重新升高。

血压高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这种模式会使血压处于波动之中,更容易对心脑系统造成损害。

  误区七:

  降压药有副作用,不能吃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包括降压药。

但是,所有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都有一定比例,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而是少数人可能出现。

用药时应注意监测,出现副作用时可随时来医院调整用药。

  误区八:

  降压药隔几年就要更换

  如果选择了正确的降压药,血压控制良好,且没有副作用出现,说明目前服用的降压药对自己是最合适的,就没有必要换药。

除非血压控制不佳,或随着季节血压动态波动时,根据患者血压水平适当调整降压药是必要的,但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误区九:

  血压控制得越低越好

  血压过高或过低,并发症和死亡率都会增加,这就是著名的降压治疗的J曲线。

单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就可以;如果合并糖尿病、肾病、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争取把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但是过低的血压,特别是老年人,会引起大脑、心脏、肾脏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足,容易发生缺血甚至梗死。

因此,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人,根据年龄、基础疾病,血压不宜控制太低,要咨询专业医生。

  误区十:

  使用保健品也能降血压

  近年来,降压保健品越来越多,比如降压枕、降压手表、降压帽、降压鞋垫等,这些保健品都声称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但结果并非如此。

这些保健品并未进行任何临床试验,没有科学的临床认证。

使用这类保健品降压,会延误高血压的治疗。

目前的降压药物均是经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科学有效,因此,高血压应选择使用降压药物,而不是依靠保健品。

骨关节炎患者健康教育处方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印发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在贫困地区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行动”,覆盖全部贫困患者家庭,根据村民的疾病特点提供健康教育服务。

其中针对贫困地区高发的脑血管病、冠心病、慢阻肺、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重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6种主要慢性病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目前,6种健康教育处方已完成开发。

  骨关节炎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损伤、破坏导致的关节疾病。

最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疼痛和僵硬,久坐后起立活动时症状明显,活动后稍缓解,但活动过量后又会再加重。

  骨关节炎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肥胖、关节软骨损伤、膝关节畸形、长时间寒冷阴湿环境等。

年龄越大患病可能性越大,女性患病风险是男性的2-3倍。

  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治疗,有助于身体康复、改善生活质量。

  健康指导建议

  ●健康生活方式

  □控制体重:

超重或肥胖患者应通过健康饮食、合理的运动锻炼控制体重。

  □身体活动:

除了关节肿胀时需要限制活动外,骨关节炎患者应积极进行身体活动。

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走平缓的路,少走陡坡。

尽量减少爬山、爬楼、蹲起、提重物、长距离行走。

  □注意保暖,减少寒冷刺激。

  ●治疗与康复

  □遵医嘱服药。

  □外用膏药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注意避免皮肤过敏。

  □可以局部热敷(如用热水袋等),但关节肿胀积液期不建议使用。

  □康复锻炼

  ■关节活动范围锻炼:

膝关节伸直和弯曲的锻炼每天做100次,保持关节灵活运动。

  ■肌肉锻炼:

将腿绷直抬腿,坚持5-10秒钟放下。

建议每天练习100下。

  ■步行:

简单易行,是耐力锻炼的首选。

  ■骑车:

膝关节负重少,能增强肌肉力量。

  ●急症处理

  □因劳累或受凉等情况可能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急性加重,这时应休息,减少行走、提重物等活动,可以冰敷、外用消炎止痛软膏,必要时可口服消炎止疼药。

如果病情加重,及时就医。

四种“活动”能降低老年痴呆发病率

  日本国立长寿医疗研究中心最近公布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该中心研究小组对日本老年人包括日常生活和社会作用在内的生活活动与老年痴呆发病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四种能够明显降低老年痴呆发病率的生活活动。

  研究小组以65岁以上的4564位老年人为对象,按照年龄和性别进行了分层,调查了与生活方式和习惯有关的生活活动、老年痴呆的风险因素,以及平均42.6个月后老年痴呆的新发病例,并进行了纵向研究。

分析结果表明,老年痴呆发病率明显降低的生活因素有以下四个,分别为日常会话、汽车驾驶、购物、现场工作或园艺,而按照医学统计学降低显著程度的顺序排列,则先后为汽车驾驶、日常会话、现场工作或园艺、购物。

  研究人员认为,老年人特有的与生活方式和习惯有关的活动对于预防老年痴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预防老年痴呆的活动,在年龄和性别上会有所不同。

糖尿病人家庭护理五要点

  糖尿病需终身治疗持之以恒,因此糖尿病病人的家庭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五点是糖尿病人家庭护理中最重要的和必须遵守的。

  1.自我监测血糖。

  糖尿病人的治疗几乎伴随一生,因此自我监测血糖在糖尿病治疗中是极其重要的。

降糖药进入人体后,须通过血糖测定值校正降糖药的剂量,不监测血糖就无法根据血糖值调整降糖药的用量,也不可能知道你想要吃什么食物,又该给你多少降糖药的剂量,这些都必须通过自我监测血糖后进行计算,使餐前血糖控制在4.4~7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9mmol/L,70岁以上老年病人可适当放宽,不超过10mmol/L。

由此可见,监测血糖是唯一能判断降糖药治疗中问题的方法,它能确保降糖药治疗的安全性。

  2.饮食护理。

  定时定量进食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者应在用药后按时进食。

饮食中的主副食数量应基本固定,要严格按照医护人员制订的食谱,避免随意增减。

每餐应将计划饮食吃完,如果不能吃完全餐,须当天补足未吃完食物的热量与营养素。

  限制甜食提倡食用粗制米面和杂粮,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忌食含糖分高的水果。

  增加纤维素含纤维素的食物包括豆类、蔬菜、粗谷物、含糖分低的水果,每日饮食中食用纤维素含量以不少于40克为宜。

  3.适量运动。

  糖尿病病人应根据性别、年龄、病情及有无并发症、降糖药治疗及饮食治疗等情况决定运动方式和强度,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切记随意中断;提倡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跳交谊舞等,运动最好在饭后1小时,以免空腹运动发生低血糖。

运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度,当出现饥饿感、心慌、出冷汗、头晕、四肢无力时应警惕低血糖的出现,立刻休息10~15分钟并进食,如低血糖反应持续发作应及时就诊;出现胸闷、胸痛、视物模糊时应立即就地休息并联系就诊。

糖尿病人应随身携带糖尿病卡片和糖果,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4.使用降糖药的护理。

  口服降糖药磺脲类药应在餐前半小时服;双胍类应在餐前或餐中服;非磺脲类应从小剂量开始于餐前或进餐时口服,按监测血糖值调整剂量,不进餐不服药。

  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制剂不能冰冻保存,应避免温度过高、过低(不宜<2℃或>30℃)及剧烈晃动。

注射胰岛素应选用专用注射器或笔形胰岛素注射器,选择上臂三角肌、腹壁、大腿前侧、臀部轮换注射,以腹壁注射吸收最快。

胰岛素治疗易出现低血糖反应,这也是糖尿病致死原因之一,多发生于夜间,表现为饥饿感、心慌、出冷汗、头晕、四肢无力。

对低血糖反应者要及时监测血糖,根据病情可进食糖果、含糖饮料,病情无缓解的应立即送医。

  5.预防感染。

  糖尿病病人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完整,防止皮肤化脓感染,每天睡前用温水(38℃左右)浸泡双脚不超过5分钟,防止烫伤。

如有外伤或皮肤感染时不可随意用药,应由医师处理。

怎么饮食调理抑郁症?

  抑郁症发病率高,而且致残率和自杀率也很高,属于慢性的精神疾病。

经过研究表明,保持健康的膳食结构,能够保持心理的健康,对于抑郁症来说要多补充富含矿物质、维生素以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来缓解压力。

  怎么饮食调理抑郁症?

可以多补充这几种营养素!

  1、合理的补充色氨酸

  色氨酸参与了大脑合成羟色胺的过程,补充的色氨酸越多,越能提高其合成的速度,从而改善了不良的情绪,其功效几乎和抗抑郁药物相媲美,对身体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

当情绪比较低落每天坚持补充1克色氨酸,若患有轻微抑郁症每天需要补充3克,在鸡肉鱼类黄豆,蛋类奶类及豆腐里面含有大量的色氨酸。

其实香蕉是不错的,选择里面含有丰富的色氨酸、维生素b6以及镁元素,能缓解烦躁不安的情绪,具有抗抑郁以及安眠镇定的效果。

  2、补充酪氨酸和苯丙氨酸

  苯丙氨酸是我们身体中必不可少的氨基酸,可通过血液和大脑屏障,影响大脑的正常运转。

苯丙氨酸进入身体中会转化酪氨酸,酪氨酸参与了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合成,促进了神经之间的传导。

在香蕉南瓜子酪梨以及杏仁芝麻里面含有天然的酪氨酸,能够直接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让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愉悦。

  3、欧米茄三脂肪酸

  身体中欧米茄3脂肪酸的水平和抑郁的发生率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此类脂肪酸是信息受体细胞必不可少的原料,提高羟色胺再吸收。

欧米茄三脂肪酸属于不饱和脂肪酸,在沙丁鱼金枪鱼、三文鱼等里面含有此类物质,只要每周吃2~3次就能够提高神经递质的接受能力,让精神变得更加兴奋。

  4、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叶酸、维生素b12以及维生素b3参与了大脑中甲基化的过程,能平衡肾上腺素和多巴氨之间的关系,帮助改善不良的情绪。

在白色肉类比如鱼肉和鸡肉里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6,在动物的内脏、蛋类、乳制品以及贝类里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

  温馨提示

  大脑中的肾上腺素决定了经历是否处于充沛状态,所以要合理补充b族维生素、锌元素以及维生素c等能够提高神经递质的接受能力,除此之外也要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晒太阳来赶走抑郁的心情。

怎么戒掉手机依赖症?

  现如今,很多人都是手机依赖症患者,毕竟人们是可以通过手机来获取许多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娱乐自己。

但是,随着人们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不断加长,其和父母以及朋友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就会变短,从而就会诱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没有人情味。

因此,戒掉手机依赖症势在必行。

  如何戒掉手机依赖症?

  第一步:

转移法

  对于手机依赖症患者来说,如果想要将自身的疾病戒掉,那么就需要先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出来,而想要成功转移注意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够尽快将自己从手机世界中解脱出来。

而适合手机依赖症患者做的事情有很多,如绘画、音乐鉴赏、看电影、逛街和参加户外社团等,只要手机依赖症患者能够长期坚持如上这些事情,那么就会慢慢忘却手机对自己的吸引力。

  第二步:

不要用手机记录事情

  现如今,很多人都喜欢用手机去记录事情,如女性的大姨妈、自己的生活状态,当然有的人还喜欢用手机去做炫耀的事情,例如自己收到了什么东西或者获得了什么成就,就想要发个朋友圈,来得到大家的赞赏。

当人们不能够约束自己如上的这些行为之时,就可能会引发自己对手机越发的依赖,从而就会变成手机依赖症患者。

因此,人们一定要找到其他的方法来替代使用手机记录事情,如买个专门记录事情的笔记本等。

  第三步:

自虐法

  对于手机总不离手的人来说,如果想要戒掉这样的恶习,那么可以通过自虐法来办到。

所谓自虐法就是一直让手机依赖症患者使用手机,并且不让他们休息,在起初的时候,患者可能不觉得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不断加长,就可能会出现恶心的状况,从而就会逐步对手机产生厌恶感。

如果手机依赖症患者能够多次做这样的事情,那么是可以达到戒掉疾病的目的的。

  总而言之,对于手机依赖症患者来说,如果想要将这种疾病戒掉,那么最好同时用如上这三个方法来进行缓解性治疗。

此外,即使手机依赖症患者将疾病戒掉了,他们也应该多加注意,千万不要再次被手机所吸引。

发呆可帮助解压调节情绪多部门建议每天发呆5分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竞争加剧节奏快、压力大、加班多,已成为现代都市人日益凸显的问题!

久而久之,人们身心变得疲惫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