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第1学期《毛概》课考试复习提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5162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大学第1学期《毛概》课考试复习提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州大学第1学期《毛概》课考试复习提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州大学第1学期《毛概》课考试复习提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州大学第1学期《毛概》课考试复习提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州大学第1学期《毛概》课考试复习提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大学第1学期《毛概》课考试复习提示.docx

《广州大学第1学期《毛概》课考试复习提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大学第1学期《毛概》课考试复习提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大学第1学期《毛概》课考试复习提示.docx

广州大学第1学期《毛概》课考试复习提示

2016—2017年第1学期《概论》课考试复习提示

整理:

陈浩然

一、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2、多项选择题(2分×5=10分)

3、判断题(1分×10=10分)

4、问答题(2×10=20分)

5、比较分析题(2×10=20分)

6、材料分析题(1×20=20分)

二、考试范围和复习重点

各章的重要程度依次为:

第八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六章、第五章、第四章。

考试复习提纲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包含哪些要点?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但它与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4、为什么要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如何坚持?

(1)原因: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措施:

1、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

2、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3、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4、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5、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6、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7、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5、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表现: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原因:

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并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7、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方针政策是什么?

1、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8、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原则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1)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原则: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第三,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第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3)主要任务:

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第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第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9、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1、人民民主专政(本质,国体,国家的根本性质)

2、人民代表人会制度(政体,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国家基本政党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策,政治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管理,政治制度)

10、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1)总体要求: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基本原则:

1、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2、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4、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3)主要任务:

第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第二,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第三,发展基层民主。

11、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4、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一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措施:

1、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3、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4、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5、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14、什么是文化强国?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内涵:

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2)措施:

1、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创造力。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15、什么是和谐社会?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内涵: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2)措施:

1、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权益;

2、逐步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6、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搞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7、怎样才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五,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18、联系实际谈谈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重要性:

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反映了党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新认识,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

3、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提出,反映了党对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的深刻把握,对推进生态文明的进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紧迫性:

1、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难题的迫切需要;

2、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愿望和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3、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迫切需求。

(3)措施:

1、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4、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环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1)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关系:

1、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实力条件下进一步丰富了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五位一体”总布局)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和平与发展)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人民群众)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中国共产党)

5、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

(1)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内在逻辑: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2、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4、实事求是,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质与核心;

5、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2、首先,实事求是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3、其次,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4、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1)性质:

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主力军和动力。

(1)性质:

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2)主力军:

农民。

(3)动力:

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新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

革命前途

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社会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与世界革命关系

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彻底性

半途而废

彻底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②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主要是指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社会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4、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内容、特点。

(1)提出:

1、1949年党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

2、1951年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3、1952年毛泽东提出现在就要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

(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3、1953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完整表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内容:

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

相互联系、不可分离。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原则

方法

步骤

个体农业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循序渐进的步骤。

1、发展互助组,试办初级社

2、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发展高级社

个体手工业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1、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2、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3、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量才使用、适当照顾。

和平赎买。

1、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2、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3、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是唯一出路;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4、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改革的性质及其是非得失的评判标准。

(1)改革的性质: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的总目标、目的:

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3)评判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根本的判断标准,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而是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一个是否对错的判断标准。

3、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第一,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是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许多重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江泽民深刻指出: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

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第三,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其他各方面改革也要与之相适应、相衔接。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贯穿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各方面制度机制改革之中,推动各方面改革围绕这一目标来展开、来推进,努力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

4、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应如何正确处理哪些重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四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五是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六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5、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

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6、如何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1、必须始终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同时又需要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坚持互利共赢。

2、独立自主发展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对外开放是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手段。

3、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和充分发挥我国优势相结合,扩大引进技术和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大力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和缓解国内短缺资源约束相结合,促进内外资源合理配置、内外市场互为补充,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增强独立自主的能力。

7、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实行对外开放,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

2、从当今时代和世界发展趋势看,全球化的加速使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面临的共同问题、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度增加,这更加要求实行开放式发展战略,共同应对挑战,在合作共赢中发展。

3、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打开就不会关上,不但不会关上,而且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开放。

中国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8、如何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1、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

2、要以开放促发展。

3、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4、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和特点。

(1)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