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5120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1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会变的线条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A.初步感受不同线条带给人的美感。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B.能用不同线条组织一副画面,表现出一定的美感。

C.通过对作品的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A.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初步感受、体验艺术作品中线的美感。

(2)难点:

如何运用不同线条表现美感。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具准备]相关图片的课件、有各种线条的范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画有各类线条的绘画作品给学生欣赏。

2、启发学生了解线条的作用,体会线条组合的美。

3、揭示课题:

会变的线条。

(二)、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景物照片,了解大自然中各种和绘画方法。

2、线条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画几组不同排列形式的线条。

(2)展示交流,教师指导评价。

3、以一些图形让学生选择其中—种并用线条加以装饰。

4、用投影讲解同一种图案添加不同线条产生的不同效果。

5、欣赏范例,了解用线条可以表现一幅完整的作品。

6、分组练习,用线表现一幅作品。

7、师生交流,明确用线排列方法。

8、学生明确方法、构图设计完成制作。

三、实践操作的要点指导:

1、观察书中图片时,要引导学生观察景物中线条的排列规律,从中体会密集线条排列的美感。

2、作线条的练习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出各种不同的线条以及排列方法,为以后的作业作铺垫。

3、以小组形式讨论及绘画,能让学生集思广益,开拓思路。

让学生先添加后创作,由易到难,解决了难点。

4、绘画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用彩水笔直接作画,培养学生肯定用线的能力,同时要鼓励画出新颖独特的线条。

四、评价建议:

1、先小组评选,再集体交流

2、展示作品,学生互评。

                 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

1、课件欣赏图片,使学生初步了解线条的种类和作用。

2、揭示课题:

认识线条。

二、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

1、回忆大自然中不同形式的线条。

2、线条练习。

(1)在纸上用水彩笔画几组不同的线条。

(2)展示并评析。

3、欣赏范例。

(1)讨论范例中线条的排列方法。

(2)教师小结归纳。

4、讨论图案中不同形式的线条的变化。

5、让学生选择一个图案添加花纹,也可自己创作添加。

三、实践操作的要点指导:

1、回忆大自然中的线条,引导学生开扩思路,启发他们了解并认识线条的美感。

2、线条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想象出不同的线条以及排列方法,鼓励他们思维的独特性。

3、在欣赏书中范例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用线条也能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4、老师出示图案让学生添加花纹,为了降低难度,认识和练习线条。

四、评价建议:

1、集体评价。

2、分组评价再集体交流。

          

2 雄伟的塔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A.应知: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塔,不同国家(地区)的塔造型不尽相同,还有各种各样的纪念意义。

B.应会:

学习比较、分析、描述塔的特征,能将自己记忆中的塔或设计的塔画下来,并可以进行简单的装饰。

(2)隐性内容与目标:

让学生了解更多塔的知识,认识古今中外的塔,并对自己家乡的塔进行考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古迹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把自己见过的塔画下来,或设计一座既漂亮又有新意的塔。

(2)难点:

根据塔的特点,进行表现或设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关于塔建筑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二、新授:

1.看图片课件,找找塔建筑都有什么相同点?

2.总结:

塔身上小下大,单层,中心对称。

3.师介绍绘画步骤。

(1)在画面上端画出最上层塔顶和塔身墙。

(2)接着一一往下画,直到你画完为止。

(3)添加宝塔上的门、风铃和塔檐上的瓦片等。

(4)画好宝塔的通道台阶和周围的环境,最后涂上颜色。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1.及时纠正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添加背景。

2.引导学生画出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的宝塔。

3.注意塔身的对称。

四、展示作业、进行讲评。

1.学生互评、

2.教师评讲。

(选构图适当,造型独特,色彩鲜艳的画幅来进行讲评。

) 

          

3捏泥巴

授课人:

可星星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本课以《美术课程标准》为精神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泥塑造型的设计及揉、按、搓。

捏等制作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在设计教学实施方案时,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和表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逐步形成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及技能的掌握。

理论依据:

1.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学习迁移理论,完成知识内化。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在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下丰富、调整、形成自己的经验结构的

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顺向迁移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欣赏、分析、体验等探究,进一步学习泥塑造型揉、捏、按、搓的基本技法和设计制作方法。

把这些知识技能进行内化,转化为学生新的技能。

2.贯彻启发性原则,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美术贵在创新,创造是美术的生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美术学科的优势。

教学中,通

过师生双向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激发其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完成作业,以培养其创造型人格。

2.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捏泥巴》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美术学科第三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的一课。

学生将学习一些简单的陶艺制作方法,及容器的捏制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还能了解古今陶艺作品,既引导学生发现古老的艺术形式美。

本课在本册书中自成一单元,与《玩泥沙》、《早餐》、《北京小吃》、《多样的小饼干》、《民间泥玩具》、《我喜欢的动物》、《面塑》《泥条造型》《造型各异的建筑》《动态之美(三)》《泥塑-古代建筑》构成了这一套教材的泥塑知识。

在全套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侧重于学生体验、探究从而设计出具有创意的容器。

2.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玩过泥沙,而且在一年多得时间里绘画课后学生都会体验橡皮泥带给他们的乐趣。

还曾经用橡皮泥捏制成过早餐、北京的小吃和多样的饼干。

所以对于泥塑的制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为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作了铺垫。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对容器的装饰,根据这一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演示法、比较法,观察法。

2.教学手段:

通过教学课件,教师设问,教师示范等创设学习情境,开展学习活动。

3.教学方式

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4.技术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文稿、教师制作好容器、陶艺泥,陶艺工具

(2)学生准备:

报纸、陶艺泥、硬纸板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学习中,探究各种泥器物的制作方法,体验泥的特征感受泥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捏泥巴,玩泥巴,了解祖国古今的陶艺作品,激发创作欲望。

(三)态度、情感、精神与价值观:

通过对玩泥过程中知识及技巧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及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陶艺制作方法,体会中国陶艺的历史文化。

教学难点:

容器的捏制方法及造型设计。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4小扇子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A.应知:

简单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种类及欣赏价值,尝试采用多种材料来制作小扇子,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进而创造出形状各异、图案不同,可以在不同场合使用的小扇子。

B.应会:

能用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材料不同,外形各异、美观的小扇子。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学习与人交往与合作,增加同学之间的亲和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设计思想,勇于展示自己的个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初步了解扇子的文化,学习小扇子的设计与制作。

(2)难点:

小扇子的构思设计、不同材料的选择利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动画片、各种扇子、彩纸、筷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看动画片《借芭蕉扇》。

2.“芭蕉扇”有什么用处?

扇子还有哪些用处?

3.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把“小扇子”。

二、讲授新课:

1.提问:

同学们见过扇子有哪些形状、颜色?

生活中、电视、画报等可以看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扇子。

2.教师展示自制扇子若干给学生观摩。

3.教师讲述制作要点并示范制作:

(1)提问或讲述扇子的组成。

   扇子由扇面、扇柄组成。

(2)扇子的形状分析:

   长方形、圆形、扇形、组合形等。

3.制作要点介绍并示范制作。

 

(1)选择扇面形状、颜色并剪下。

 

(2)折制、绘制扇面。

 (3)安装扇柄。

三、实习作业:

注意事项:

1.扇面要有明确的形状。

         2.颜色要鲜艳有变化。

四、课堂小结、讲评。

  1.选几幅优秀作业由学生讲评。

  2.教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努力方向。

                         第二课时

一、总结上节课学生作业情况。

二、学生介绍怎样装饰自己的小扇子

三、创设情景,体现扇子的使用价值。

四、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制作小扇子的感受

 

5漂亮的小钟表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A.通过欣赏,了解钟表的文化及造型特点。

B.通过对不同钟表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C.通过钟表的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设计与制作能力。

D.引导学生利用自己设计制作的钟表,认识表盘上的时间,进行跨学科的综合。

(2)隐性内容与目标:

A.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B.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不同种钟表的特点及其设计制作方法。

(2)难点:

如何巧用材料以及对表盘的设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刀、胶水、腊光纸、纸杯、圆盖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一些漂亮的小钟表,并让学生说说时间。

   2、揭示课题:

漂亮的小钟表

二、重点、难点的解决:

  1、选材。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所准备的材料来设计表盘和外形,并且找出做表针的材料,以及固定表心的图钉。

  2、观察钟表的特征。

 

(1)表的外形:

各式各样。

 

(2)表盘的形状:

圆、方、三角、多角等。

 (3)表符的种类:

数字、几何形、装饰形等。

 (4)表针的特点:

时针粗短、分针稍长稍粗、秒针最粗最长。

 (5)表的装饰:

剪、贴、画各种形象。

三、实践指导:

  1、根据材料做出外形和表盘。

  2、制作表符。

引导学生分清大刻度和小刻度,并将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表盘上。

 3、制作表针。

表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万变不离其宗,三根针的长短不变。

 4、添加小装饰。

四、评价:

  1、学生展示作品并自评。

 2、评选出最漂亮的小钟表。

                 第二课时

一、总结上节课学生作业情况。

二、拿出自制小钟表,认识钟表时间。

  1、说说日常作息时间,并在钟表上拨一拨。

  2、小组合作互相说时间,拨时间。

  3、试想将小钟表的附件进行变化。

  4、互相对对方的表针进行变换。

三、创设情景,体现小钟表的使用价值。

  小组进行活动:

同学们每到作息时刻就表演应做的事。

四、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制作小钟表的感受

 

6《下雨了》

一、教材分析

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

只有关注生活,感受和体验生活,善于用美术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发现美,并借助一定的美术语言,才能真正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创作出好的作品。

《下雨了》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里的课业。

本课教材选取了生活中下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教材中不仅展示了一些有关下雨时的场景,还穿插了韩羽简练而潇洒的《听雨图》,以及形象生动的学生绘画和撕纸作品。

这些图片很好地表现出了雨中人物的动态,能充分地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同时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创作的素材。

二、学情分析

海南岛是一个雨水充沛的地方,孩子们对下雨并不陌生,也有着特殊的情感。

雨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意味着难以言喻的快乐,不论是穿着小雨靴在雨中踩水,还是拿着小雨伞在雨中疯疯闹闹,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因此,本课题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激发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这是有利于创作的因素。

但由于年龄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他们大部分动手能力都不强,因此在教学中引导他们用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来表现雨景较为合适。

材料的选择以油画棒、彩色笔为主。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回忆和再现下雨时的情景,了解下雨时大自然的情景和人物动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留心生活的好习惯。

能力目标:

能利用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线条和形状,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情景。

培养再现情景的能力,体验绘画的乐趣。

情感目标:

体验下雨给人与动物带来的不同感受以及自然界的美妙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能用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线条和形状来表现雨景。

教学难点:

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种类的雨。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歌曲《小雨沙沙》)师生合唱

2.这首歌表现什么时候的情景?

雨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引出课题“下雨了”)

(二)讲授新课赏析图片

1.在夏天经常会下雨,你还记得下雨时候的情景吗?

将要下雨时天空和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

人们会干什么?

2.你喜欢下雨吗?

为什么?

说出你的理由。

3.走进雨的世界。

(播放课件)

提问:

A你看到了那些形状的雨点?

雨点落在地上时形状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雨点落在地上会溅起泡泡样的水花,积水中会有水纹等现象。

B人们用了那些防雨工具?

C小动物会躲雨吗?

下雨时他们有什么有趣的表现?

4.下雨带给我们的乐趣可真多,怎样才能画好雨景呢?

(播放有关课件,欣赏分析)

提问:

A这些作品用了什么材料和方法来表现雨?

B还可以用那些材料和方法来表现雨?

5.欣赏课本以及课件中画家和小朋友们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并说出自己最喜欢哪一幅,理由是什么,让学生在欣赏中激发创作欲望,掌握下雨时人物的动态各种表现方法。

6.用各种形状和线条来表现不同种类的雨(学生到黑板表现,教师补充示范)

7.欣赏了这么多精彩的作品,学会了这么多的雨景表现方法,下面就让我们在肖邦优美的钢琴曲《雨滴》中,根据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表现下雨时候的情景吧!

(三)创作实践、教师指导

1.出示作业要求:

个人或是小组合作,利用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线条和形状,创造性地表现出一幅下雨时最让你难忘的画面。

2.小采访:

你想表现怎样的一种雨,雨中有什么?

人们穿戴怎样的防雨工具,和什么人在一起?

(四)评雨析雨,交流评价,展现自我,分享创作快乐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评相结合方式,体会成功的喜悦。

评析标准:

情景感人,形象生动,构图饱满,涂色完整。

A、请生相互参观交流作品的成功之处。

B、请个别同学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说明。

C、师生共同表演学生作品里下雨时的喜悦情景。

(五)小结:

同学们,下雨使得大自然变得丰富多彩,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美好的回忆。

今天你们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雨中的人物活动和雨中的趣事,真是好样的!

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及时画出生活中精彩的画面,同时也祝福同学们像雨水滋润下的小树一样,健康茁壮的成长!

 

7百变团花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A.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

B.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团花的过程种,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感知、思考、探索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欣赏与学习制作团花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团花的特点及设计制作方法。

(2)难点:

纹样的设计及镂空的面积大小。

[教具准备]:

剪刀、胶水、腊光纸。

录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录像,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欣赏剪纸作品在生活中运用的录像,如:

过年、结婚时人们用剪纸作品布置环境以增加节日气氛。

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欣赏剪纸作品,认知剪纸作品的图案的特点。

  1、教师出示剪纸作品,介绍不同剪纸作品的不同特点。

  2、介绍剪纸的有关知识。

     多面剪纸其实就是民间所称的“团花”,它利用纸的重复折叠,剪出中心对称的图案。

团花的历史极为悠久,对称原理在剪纸中的灵活运用,更使着古老的艺术充满迷人的魅力。

   3、揭示课题:

百变团花

三、制作五面对称剪纸。

  1、五面对称折纸。

  教师用较大的纸,带领学生边折边讲解。

  2、画五面对称剪纸。

  

(1)、教师示范两种不同的画剪方法,分别剪出分散和连接的两种图案,请学生找出图案分散的原因。

  

(2)、教师示范,要求学生画时注意:

先定大,再画细部,剪时且慢要细心。

   3、学生开始画剪五面剪纸。

四、引导小朋友制作自己设计的图案,剪出五面对称剪纸作品。

五、作业展示、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自己的剪纸作品布置教室的玻璃窗,教师适当指导作品之间的排列。

  2、欣赏作品,体会剪纸作品给教室带来的欢乐气氛。

                             第二课时

一、回忆、欣赏、比较。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陈述制作五面对称剪纸的过程。

   2、欣赏书上的剪纸作品,找出各个异同点。

二、学习制作六面对称剪纸。

  1、教师示范单独对称图案的剪纸作品在对折以后起的变化,指导学生怎样把对折的图案设计到对折以后的纸上。

  2、提醒学生画剪时要注意图案的简洁明快,图案与图案之间要有连接点。

三、装裱剪纸作品。

四、作业讲评(欣赏、游戏)。

  1、展示学生制作的剪纸作品,欣赏、互赠。

  2、欣赏用剪纸手法创作的儿童作品。

  3、总结:

剪纸作品的内容源于生活,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8摆花样

教学内容:

运用不同的形状及颜色,进行创作,拼画组合出各种物体及图案。

通过拼画造型,锻炼学生手、脑、眼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创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有选择的将不同的形状、颜色拼画成自己想表现的图形,加强造型能力,巩固对各种形状的理解。

过程、方法:

通过尝试法、观察法、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是创作出的作品更富有美感。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用简单的点、线条、形状进行装饰。

情感、态度:

通过造型活动,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重难

重点:

通过简单的装饰游戏引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难点:

能用简单的点、线、形状进行装饰。

课前准备(含座位排列):

教材、课件、画纸、水彩笔、范画作品

课堂活动安排

教学步骤及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组织课堂

一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组合排列的美感,拓展学生思路

二讲授新课

学习装饰方法

发现形与色的美

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演示使学生们了解如何拼画组合

 

巩固所学的知识

 

展示课件(用不同材质、颜色组合图案或照片),初步讲解排列组合的基本方法。

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

根据课件内容,和学生一起分析范画的形状和颜色。

教师在黑板上用各种形状随意拼画出几种图形。

(太阳、房子、花朵)并进一步说明在绘画组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要有自己的想法、颜色搭配要好看)

让学生用学习用具试着在课桌上摆放图形(可合作完成),并给与鼓励。

让学生们发挥想象,结合所学

进行欣赏从中提出疑问

 

和教师一起分析

 

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拼摆着图形

 

在课桌上排放图案,并相互借鉴学习

 

 

课堂活动安排

教学步骤及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三布置作业

进一步加深对造型的理解,激发创作潜能

四巡回指导

发现问题予以纠正,并注意安全

五展示作品

 

六结课

的知识,用拼画、组合的方法,创作出一幅美术作品。

题材不限。

 

进行公平公正的辅导,并对一些创作过程中出现困难得学生及时加以指导。

教师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做适当讲评,并予以表扬或鼓励。

暗示学生要热爱生活,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开拓视野,做一个有心人。

认真思考,动手创作

 

遇到问题时可提问

 

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发表看法,进行相互欣赏和交流。

 

板书设计:

摆花样

课后小结: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绘画的基本方法,通过活动引发学生的美术兴趣,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协作,扩大了信息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引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2、本课教学体现了美术教学的视觉性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9我们身边的痕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能够发现、采集不同肌理的材料,并利用材料再创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发现问题,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在感知种采集不同材质的肌理。

(2)难点:

拓印的技巧。

 [教具准备]铅笔、油画棒和蜡笔、树叶等实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组织纪律,将材料和工具摆放有序。

二、讲解拓印。

   教师演示与学生体验同步进行。

     学生与教师演示做法相同:

将薄纸蒙在有纹理的实物上。

拓印时,左手伸开,手指用力按住薄纸。

右手指按遍薄纸,使纹理凹凸分明。

任用一色蜡笔,轻轻均匀磨画,印出纹理为止。

三、组合实物。

1、看实物的形状,想这些形状的实物能组合成什么形象呢?

2、试着拓印一些纹理。

四、学生作业。

  1、摆实物。

  2、蒙纸。

  3、拓印。

五、小结。

   整理用具,材料。

展示较优秀的作品。

鼓励学生下课寻找事物拓拓,玩玩。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评上节课作业。

   展示拓印纹理清晰、完整的作业。

三、学生继续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